蘇聯的圖-4轟炸機,是怎麼造出來的?

窮極一生追尋的大伊萬


簡單說,“圖-4”是山寨美國的B-29“超級堡壘”戰略轟炸機,但是轟炸機這種複雜的航空系統又絕非能夠簡單機械複製的。僅僅是B-29轟炸機的部件就超過10萬個,蘇聯方面的測繪草圖就繪製了大約40萬張,而且美國轟炸機的許多部件、材料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就算知道是什麼也根本無法制造,美蘇兩國的製造工藝、體系、標準也各不相同,因此簡單測繪仿製是行不通的,對於關鍵部件還需要搞清楚其設計原理和作用,對於無法制造的材料和部件還需考慮代用問題,所以“山寨”飛機也是個極難的技術活。

▲美國波音公司的B-29“超級堡壘”戰略轟炸機

蘇聯如何獲得美國B-29轟炸機?

B-29戰略轟炸機是美國波音公司在1940年開始研製,1943年進行首飛,並因在1945年8月執行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而名聲大噪的一款飛機。令人遺憾的是,蘇聯方面一開始對B-29的相關情報並不感興趣,至少沒有像對美國“曼哈頓”工程那樣上心。1943年以前,蘇聯對於“超級堡壘”B-29這樣一款具有跨時代意義,並且在未來將成為未來核投擲、核對峙、核威懾的關鍵力量幾乎完全沒有注意。

▲美國B-29轟炸機機隊飛越日本富士山

對蘇聯人來說,幸運的是情況隨著1943年美國特使的到訪而為之改觀,這位熟悉美國航空現狀的特使在交流中不僅透露了美國即將向歐亞戰場部署B-29新型轟炸機,並且將其性能也大肆吹捧一番。由此,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這樣一個掌控巨大情報網和兵器工業的機構,敏感的察覺到B-29戰略轟炸機將是未來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向斯大林做了詳細報告。

▲B-29轟炸機向日本廣島投擲的“小男孩”原子彈模型

根據蘇聯人的報告,美國B-29戰略轟炸機有能力摧毀法西斯國家的縱深目標,同樣對蘇聯也構成巨大的潛在危險,蘇聯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儘快獲得與B-29性能相似的飛機。1943年7月,蘇聯方面期望通過“租借法案”的正式渠道獲取B-29,7月19日蘇聯向美國正式提出引進包括“P-38/P-47戰鬥機,B-24/B-29轟炸機”等一些列作戰飛機的要求,但是美國以B-29等戰機對蘇聯沒有價值的理由,只同意提供P-47“雷電”戰鬥機。

▲美國當時同意提供的P-47戰鬥機示意圖

正式的官方渠道無法獲得B-29轟炸機,蘇聯高層指示情報部門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美國有關B-29的詳細技術資料,但由於美國的保密工作頗為嚴格,此舉也是效果不佳。到了1945年,美國有求於蘇聯對日宣戰加速日本投降,蘇聯趁機再次提出引進120架B-29轟炸機,結果又被美國拒絕,僅同意提供一批B-17和B-24轟炸機。

▲美國B-17“空中堡壘”轟炸機示意

事實上,美國人對於B-29轟炸機的戰略意義心知肚明,對一直心存戒心的“盟友”蘇聯當然也要留一手,但是令美國人沒想到的是,百密一疏的各種算計之後,還是被蘇聯人搞到了幾架B-29。從1944年開始,一批剛換裝的B-29轟炸機開始被用於對日作戰,這些飛機大多從當時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機場起飛,執行轟炸日本本土和偽滿工業設施的任務,但是從1944年7月-11月先後有四架B-29或因被日軍防空火力擊傷、或因氣象原因先後迫降在蘇聯遠東邊疆區,其中三架除了機上部位外幾乎完好無損,一架在迫降時時摔成殘骸,這三架整機和一架殘骸都被美國的盟友蘇聯“依法沒收”,理由是侵犯蘇聯領空,違背當時還未失效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後來這三架被蘇聯扣留的B-29轟炸機,也成為蘇聯人仿製/研發“圖-4”的基礎。

▲蘇聯圖-4和美國B-29對比,仿地“相當不錯”

蘇聯拆解、測繪、仿製中完成的圖-4轟炸機

蘇聯將扣留的三架B-29轟炸機維修完畢後,首先交由謝苗·萊德爾上尉領銜的試飛團進行飛行體驗並結合從其他渠道獲得的相關資料,以便完全瞭解該機的飛行性能、飛行參數和技術指標,同時確認B-29裝備和使用的發動機、飛行員增壓艙、遙控機炮、電子系統、諾頓投彈瞄準具、輕型航空鋁合金材料等都遠超當時蘇聯航空工業技術水平,該機實際性能確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試飛團隊出具的報告,堅定了蘇聯領導層測繪仿製B-29的決心。


▲蘇聯圖-4轟炸機示意

其次,為了仿製B-29轟炸機,蘇聯必須重建航空工業標準體系。依據當時領銜仿製工程的圖波列夫給斯大林報告,“要對B-29進行仿製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我們在全蘇境內甚至找不到合適的螺母,仿製工作必須從最小的零件做起”;另外,B-29使用的標準鋁合金板材只有1.6mm厚,而當時的蘇聯也根本無力生產如此輕薄的航空鋁合金板材。

▲蘇聯負責B-29仿製工作的“B-4項目組”主要負責人,中間為安德烈·圖波列夫

為了能夠全面、系統、均衡的仿製美國B-29轟炸機,蘇聯不僅讓具備較多轟炸機研製經驗的圖波列夫擔綱主要負責職務,讓各大專業研究院所研究相關專業內容,還將B-29的個拆解部件分別運送到全蘇聯各個角落的專門機構進行研究。比如,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負責研究B-29轟炸機的機體氣動佈局和重量分佈;中央航空動力研究所負責B-29轟炸機發動機、螺旋槳的研究和測試,並論證利用蘇制Ash-73發動機取代美製R3350-23A活塞發動機;特種裝備研究所負責B-29上航空設備的研究和蘇聯裝備的代用問題;全蘇航材研究院負責對拆解的B-29機體材料進行成分分析,研發同樣性能的航空材料;喀山22廠(利用從德國拆運回的新型機床重建車間,並制定了超過3萬條新生產工藝)負責彈艙、起落架、安定面、外翼段、方向舵、升降舵、瞄準具風擋、機組座椅、觀察窗等的仿製;

▲1945年在蘇聯中央機場機庫進行全面拆解的美國B-29轟炸機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B-29轟炸機的仿製工作一共有超過900家蘇聯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其中不少企業和機構都是為了完成仿製任務新組建的。並且蘇聯參照美國標準,對大型飛機結構力學標準進行全面修訂,蘇聯化工工業也在仿製工作中全面按照美國標準執行。總之,通過全蘇聯航空工業相關領域的通力合作以及蘇聯高層的鼎力支持,終於在1947年2月28日,第一架B-29仿製品”圖-4“轟炸機(編號:220001)正式下線。

▲圖-4轟炸機使用的替代品Ash-73TK活塞發動機

說易行難,整個圖-4轟炸機的研製工作(B-29的仿製工作)遇到了無數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到一個行業的標準改變問題。可以說,正是B-29的仿製徹底改變了蘇聯的軍用航空業。另一方面,可見軍事大國的技術進步,也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旁上艱苦奮鬥的結果,各位也無需太過妄自菲薄了。


裝備空間


圖-4轟炸機對於蘇聯來說,意義非凡,它使得蘇聯遠程航空兵擁有了真正的戰略轟炸機。它實際上就是美國著名的B-29轟炸機仿製品。

1940年6月27日,美國陸軍與四家飛機制造商簽訂“超級轟炸機”預研合同,並按優先順序賦予型號:波音的方案為XB-29,洛克希德為XB-30,道格拉斯XB-31,康紹裡德XB-32。最終波音公司以明顯優勢勝出。

B-29轟炸機B型數據為機長30.18米,翼展43.05米,機高9.02米,4臺R-3350-79活塞發動機,單臺功率2200馬力,最大起飛重量63.6噸,最大平飛速度:586千米/小時(高度7620米),實用升限11250米,作戰半徑2700千米,最大航程7780千米,機組人員11名。武器為12挺12.7毫米機槍,備彈11500發;1門20毫米航炮,備彈100發。機身彈艙最大載彈量9.08噸。

1944年6月15日,B-29轟炸機從印度起飛,途經中國成都加油,首次轟炸日本,大獲成功。從此以後,B-29在日本戰果累累,日本全境都籠罩在B-29的恐怖夢魘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火燒東京”了 。最後投向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也是由B-29投放。各型B-29共生產了3974架,在二戰期間,空襲日本的B-29累計達34790架次,投下的炸彈和燃燒彈合計達170000噸以上。

相比較於美國,蘇聯也非常渴望擁有遠程轟炸機。衛國戰爭開始後,斯大林依據租賃法案多次向美國表達希望能得到B-29,但均被美國政府拒絕,美國只願意向蘇聯提供中型轟炸機、戰鬥機和運輸機。由於技術基礎薄弱,蘇聯一直苦於不得其門而入的境地。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1944年7月29日,蘇聯海參崴地區闖進了一位不速之客,它是以美國空軍上尉霍華德·賈雷爾為首駕駛的一架B-29。這架“張牙舞爪”號B-29-5-BW(編號42-6256)當天從成都起飛,在執行對遼寧鞍山的日本昭和鋼鐵廠時被高炮擊傷,迫降海參崴,落地後即被蘇聯軍方扣留。此後的8-11月,先後有3架B-29轟炸機迫降蘇聯,其中1架在伯力以東山區墜毀,飛機和機組毫不例外地再次被蘇聯軍方扣留。

此後,斯大林命令海軍人民委員兼蘇聯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全權負責對B-29飛機的“摸底”。庫茲涅索夫則挑選精通英文的蘇聯海軍頭號試飛員謝苗·賴德爾對被扣B-29進行秘密試飛。賴德爾曾經負責把大批從美國租賃來的飛機飛往前線,加上在被扣B-29上找到了好幾本操縱手冊,他只花了幾個星期就搞明白了B-29的操縱原理。他和一群技術員一起對飛機的各個部分進行了仔細檢查,然後把每個開關和系統都貼上俄語說明。1945年1月9日,賴德爾和切爾諾夫一起駕駛B-29升上了藍天,成功地降落在羅曼諾夫卡附近的一個空軍基地內。兩天後,另一名試飛員馬魯諾夫也成功地試飛了B-29。

庫茲涅佐夫的分析報告認為B-29上應用的諸如輕質鋁合金、增壓座艙、遙控炮塔、大功率渦輪增壓發動機、“諾頓”轟炸指揮儀、雷達和其它所有的機載設備都遠超過當時蘇聯的技術水平。

1945年6月22日,蘇聯正式啟動代號B-4的“四發動機轟炸機計劃”,計劃後來正式改名為“圖-4計劃”-即複製B-29的絕密計劃。斯大林同時下令取消剛剛於1945年1月啟動的遠程轟炸機計劃-“64計劃”,任命該計劃的原總工程師圖波列夫為B-4計劃的總工程師。整個複製計劃在莫斯科郊外的中央機場內進行,因為只有這個機場才具備容得下B-29的機庫。手頭的三架B-29一架用於拆解測繪,一架用於參考,一架用於測試試飛。

斯大林命令貝利亞直接監督圖-4計劃的進程,一切都井然有序進行著。拆下來的每個部件都要經過仔細的測量和照相以便供複製時用。拆各種儀表和控制系統時特別小心,無數的線路被一一編號,貼標籤,並且記錄在案。之後,這些部件才交給設計小組進行仿造。

B-29的105000個部件,需要畫40萬份草圖。美國的工藝技術也與蘇聯不同,如B-29的標準鋁合金厚度為十六分之一英寸,蘇聯根本無法生產出如此薄的鋁合金。圖列波夫最後想方設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應該公正地說,圖-4並不完全是B-29的仿製品,其雷達、彈藥和發動機都是蘇聯自己的。發動機改成ASH-73TK渦槳發動機,功率大於B-29的發動機,使圖-4的最大航程甚至超過了B-29。

1947年,蘇聯生產出了第一架圖-4,同年5月首飛。1947年8月3日的莫斯科航空節上,3架圖-4的公開亮相成了西方媒體的焦點。

1948年圖-4開始進入蘇聯戰略空軍部隊服役,蘇聯空軍真正擁有了戰略轟炸能力。1949年底之前,蘇聯戰略部隊裝備了約300架圖-4。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已經擁有了845架圖-4。1951年10月18日,圖-4成功投擲了原子彈,成為具有戰略核打擊的飛機。圖-4後來還發展出空中加油型,為米格-15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美國對這種山寨B-29心存忌憚,因為它配備核武器可對美國進行單程自殺式攻擊。從北約給圖-4起的“公牛”綽號可略見一二,一頭髮怒的公牛恐怕獅虎見了都要避讓三分。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將美國和蘇聯作為反對德日的盟友聯繫在一起。這是美蘇戰爭中唯一的直接戰鬥合作。美國陸軍空軍在歐洲進行了瘋狂的聯合轟炸機攻勢的。B-17飛行堡壘雙發轟炸機深入中歐,攻擊德國戰爭物資和軍事基地,然後繼續向東降落在烏克蘭。蘇聯軍隊為陸軍空軍部隊提供服務和保護,這些空軍部隊重新武裝起來,飛向更多的目標,前往它們的駐地。 蘇聯於1943年開始研製能夠打擊敵人縱深地區目標的遠程轟炸機。



三架飛往日本的美國B-29轟炸機在西伯利亞降落,被蘇聯獲得。到1944年8月,在圖波列夫的指導下轟炸機被設計出來,具有類似美國B-29的特點。蘇聯轟炸機載重量4000公斤,最大航程為6500公里。然而,1945年6月,在開發開始後,蘇聯決定放棄原始計劃,轉而製造一架完全與的B-29相同的轟炸機。 這種B-29的蘇聯複製品也是由OKB-156飛機廠製造的,命名為B-4或產品“P”。該項目獲得最高優先權,由蘇聯政治局直接管理,預計兩年內完成。


1945年中期,三架美國B-29轟炸機被運送到莫斯科。一架飛機被轉移到朱可夫斯基的飛行試驗所訓練,為飛行員準備飛行訓練手冊,第二架飛機被拆卸以研究它的設計,第三架飛機被留下作為標準。然而,蘇聯決定不模仿美國的發動機,而是為轟炸機配備了由什維索夫設計的蘇聯ASH-73TK發動機。該發動機保留了B-29的原始渦輪壓縮機及耐熱軸承。蘇聯轟炸機還搭載了蘇聯設計的改進型炮塔。


圖-4是四引擎中型轟炸機,兩個炸彈艙位於機身中央,延伸到機翼的前後。防禦武器由四個炮塔組成,分別位於機身上前方、下前方、下後方和尾部位置。 第一架圖-4轟炸機於1947年春天完工,並於1947年5月19日進行了首次飛行。飛行試驗一直持續到1949年。全規模生產的飛機,命名為圖-4。圖-4的全部生產最終在1952年結束。總共生產了847架轟炸機,根據西方的估計,到1954年最多部署了1300架左右。 圖-4轟炸機的部署始於1949年,它們取代了戰時的老舊轟炸機,如伊爾-4、B-25、PYE-8、B-17和B-24飛機。

轟炸機主要部署在蘇聯領土,有能力打擊歐洲、北非、近東和日本。 在圖-4的系列生產啟動後,蘇聯設計人員立即開始調整轟炸機,使其能夠攻擊美國領土。一些飛機被裝備成攜帶核彈,並被命名為圖-4A。在改裝過程中,轟炸機配備了恆溫控制加熱炸彈艙,開發了炸彈懸掛裝置,併為機組人員提供了生命保護裝置。一些圖-4轟炸機配備了空中加油裝置,在1952年部署,儘管大多數的圖-4沒有重新裝備空中加油。儘管圖-4的航程有限,只能單程打擊美國本土,但無法返回蘇聯,鑑於二戰中瘋狂行動的先例,美蘇對單程戰略轟炸任務都不陌生。


1948年,“彗星”導彈項目開始工作。圖-4轟炸機的改型——圖-4K,配備兩枚KS-1空對地導彈和“彗星-1”/“彗星-2”制導系統。第一架圖-4K原型機於1951年完成,1951年和1952年進行了生產測試。1952年7月至1953年1月間,該轟炸機進行了測試,隨後部署在海軍航空兵中。1950年,圖波列夫研究了為圖-4配備TB-2飛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可能性。但是飛行性能只提高了14-20%,而且該項目沒有進入開發階段。“布爾拉克”武器系統是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發的,用來保護轟炸機免受攻擊。圖-4轟炸機由一對米格-15戰鬥機護航。然而,在證明這在技術上可行後,該項目被取消。

一些圖-4被改造成秘密指揮中心,雖然主要任務是轟炸機,但圖-4也可以執行偵察任務。 從1954年開始,圖-4轟炸機逐漸被圖-16中程轟炸機取代,從1956年開始被圖-95洲際轟炸機取代。儘管蘇聯已經逐步淘汰了它作為作戰轟炸機,但在此後的幾年裡,中國空軍一直在使用它。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圖-4僅被用作運輸機、訓練飛機和預警雷達試驗機。


1955年,大約300架圖-4型飛機被改裝成圖-4D型運輸機,該型飛機在整個1960年代中期一直服役。這種改進適用於運輸和空投28名傘兵和裝備。儘管如此,飛機轟炸機仍保留了遠程轟炸能力。1956年,圖-4被實驗性地改裝成了一架運兵飛機(圖-4T)。圖-4是圖-70客機和圖-75軍用運輸機的設計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共有六架圖-4被改造成發動機試驗機(圖-4LL),以支持活塞、渦輪螺旋槳和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測試。20世紀50年代後期,一些飛機被改裝成圖-4USHS教練機。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在武器裝備研製的歷史上,發生了許多非常出名的山寨故事,其中之一為網友耳熟能詳,這便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蘇聯圖-4“公牛”轟炸機。我來注一下,圖-4不能讀作tu-4,是du-4。

因為中蘇一段淵源,在我軍也保有一定數量,其中一架還改作了“空警一號”預警機。我們先來說一下,它是怎麼造出來的。

當時蘇聯還沒有類似美國B-29“超級堡壘”這樣的轟炸機,於是特別想要,多次與美國商量而不得。誰知美國巴巴的就送上門去,1944年7月的一天,一架美軍B-29在轟炸在中國東北的日軍返航時,發生技術故障,只能迫降在蘇聯的海參崴。這真是困急來了一個熱炕頭,於是蘇聯以侵犯領空為由,把飛行員給它送回去,卻把飛機留下開始研究。

當時的命令,要一絲一毫不差地造出來,事實上製造工廠也忠實地執行了這一命令。造出來以後,國際專家的評價,相似度有90%。事實正是,沒有B-29飛來,圖-4就不可能造出來這麼快。

原樣參照高仿,飛機下線以後,甚至試飛都沒有進行,你說抄的,沒有問題,但是請誰也抄上一個,可以試一試,看看能否抄得出來。你可以說,它是一件絕版複製品,但要說直接拷貝,不走腦子,也完全不是這樣。

航空產品越複雜,只靠囫圇吞棗根本不可能。實事上也是,前蘇聯在克隆過程中發現,越來越難,那發動機就不是,不是的地方當然還有許多。只是一樣,為了加快研製進度,能仿的地方則仿而已。不吃透其技術,這寶貝兒造不出來。據信B-29主要核心技術有二,一是武器自動控制,二是全增壓乘員艙,過去蘇聯沒有,自從有了圖-4就有了,這是真正的進步。


魂舞大漠


圖-4轟炸機也被稱為“B-29斯基”,從名字都能看出來,它與美國轟炸機B-29有著幾分淵源。

其實圖-4就是B-29轟炸機的山寨仿製品,蘇聯人在獲得了B-29機體後,對其進行了逆向研究,最後通過圖波列夫設計局製造出了自己的圖-4遠程轟炸機,為此蘇聯甚至放棄了原有的轟炸機發展計劃——繳獲的B-29比他們原方案更先進。

B-29是美國波音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發的高空遠程轟炸機,濃縮了當時最先進的航空技術,因為飛得高、飛得遠、載彈大,機身佈滿刺蝟一樣的炮火, 波音公司宣稱B-29是“不需要護航的轟炸機”,因為B-29組成的編隊足以讓來襲戰鬥機吃癟。

上圖.轟炸長崎的B-29“博克之車”號,它投擲了“胖子”原子彈

實際上B-29也的確不負眾望,在轟炸日本的過程中,日軍戰機很難有效對B-29進行攔截,反倒被B-29編隊如林的炮火幹掉不少。再加上美國人為B-29裝備了耗費巨資的“諾頓瞄準器”,使這種轟炸機即便高空投彈,也能獲得遠超同時代機種的命中效率,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就是B-29投擲的。

上圖.投彈中的B-29機群

B-29轟炸機從1943年開始服役,美軍在二戰中瘋狂製造這種轟炸機,政府訂單數量達到了5000架之多,至1945年9月停產,僅兩年就生產了近4000架,這些轟炸機構成了密密麻麻的遠程轟炸機群,將軸心國勢力轟炸得一塌糊塗,逼得他們只能拼命研發截擊機救命。

1944年7月29日,美國陸軍上尉霍華德.R.賈雷爾(Howard R. Jarrel)的B-29機組在中國執行對日轟炸任務,目標是摧毀遼寧鞍山的日本“昭和制鋼所”。(注:這家企業是鞍鋼的前身,1943年時已經具備了年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的能力,極大的支持了日本法西斯的戰爭能力。)

賈雷爾上尉駕駛的是一架B-29-5-BW型轟炸機,序列號42-6256,綽號“邋遢流浪漢”(Ramp Tramp 也譯作斜坡流浪漢、不刮鬍子的糙漢)。

7月29日天氣晴朗,能見度也相當好,僅20000英尺處有薄薄雲層,但“邋遢流浪漢”號執行任務之後便失去了聯繫。最後一次見到他們是在滿洲開平上空,狀態似乎不是很好,但沒有明顯的引擎、機翼傷情。

“邋遢流浪漢”號之後沒有降落在成都機場,因此美國陸軍將之定義為“失蹤”,這種情況當年比比皆是,許多轟炸機經常會墜毀在半途。

賈雷爾機組選擇了迫降蘇聯,他們的飛機受到了高炮的打擊,有成員傷亡,機體也受到了損傷,有臺發動機失靈了,還洩露了不少燃料。為了活命,機組決定直飛盟國蘇聯,飛機飛往成都需要2000多公里,而從鞍山到符拉迪沃斯託克卻只需要750公里,一路向東找到太平洋即可。

這項決定拯救了機組成員,他們成功降落在海參崴的Tcentral'naya uglovaya機場,但他們卻被蘇聯海軍扣留了。蘇方的理由是:美蘇雖然是對抗德國法西斯的盟友,但這架飛機是轟炸日本時迫降的,鑑於日蘇之間簽有《日蘇中立條約》,為了不造成蘇方的被動……那就不好意思了。

“邋遢流浪漢”號的機組成員們便這樣被蘇軍給控制了下來,直到幾個月後才得以釋放,而序列號42-6256的B-29轟炸機則被蘇聯永久扣留。蘇聯人當時正在計劃研製新型大型轟炸機,他們曾希望美國從《租借法案》中提供B-29機型,但美國人拒絕了。這架從天而降的B-29無異於打瞌睡送枕頭,令人喜出望外。

這還沒完,隨著美軍對日轟炸力度的加強,越來越多的B-29轟炸機被日軍擊傷,結果又又兩架美軍B-29落到了蘇聯手中。

1944年8月20日,一架從成都起飛的B-29A-1-BN(序列號42-93829 綽號“凱特·包馬特 Cait Paomat)在機長羅傑 · 麥格林(R McGlynn)指揮下,執行轟炸北九州八幡市工業區任務。戰鬥中機體受損非常嚴重,他們硬撐著飛離了日本,一頭闖入蘇聯境內,飛機墜毀在哈巴羅夫斯克以東的希霍特-阿林山脈(其實就是興安嶺的部分,和哈巴羅夫斯克一樣曾經是中國領土),機組人員跳傘逃生,蘇軍搜尋到倖存者後將他們按例扣留,飛機殘骸當然也笑納了。

上圖.阿諾德將軍號B-29轟炸機

1944年11月10-11日,一架B-29(序列號 42-6365 綽號 阿諾德將軍號 General H.H. Arnold Special)在對日本大村市的突擊中受損——它被雷給劈了,儀表變得一團糟,為了不迷航,機長韋斯頓·普萊斯上尉只得讓穿越日本海峽飛往蘇聯。

上圖.頂好號B-29轟炸機

11月21日,綽號“頂好”(Ding Hao),序列號為 42-6358的B-29被日本戰鬥機追逐,被打壞一臺引擎後,機長威廉·米基上尉也選擇了飛往蘇聯的逃生之路,實際上他們沒多久就遇到了蘇聯空軍,然後被幾架戰鬥機押往海參崴。

(注:“頂好”號的副駕駛約翰K.“傑克”謝弗在回憶錄中描寫了相當多的細節,這架B-29有個中文名,是因為基地附近的中國人見到美國飛行員都會豎大拇指,嘴裡說著“頂好!頂好!”因此美軍將這個發音作為了機名。“頂好”號曾經在西部山區執行過8次戰鬥任務和9次駝峰任務,經驗相當豐富。今天已經找不到B-29“頂好”的清晰圖像,但相當迷戀這個字的二戰美軍在戰鬥機上也寫上了“DINGHAO”!)

這些飛機統統被蘇聯扣留,僅幾個月的時間,蘇軍手中就得到了3架完好的B-29轟炸機和1架殘骸;死亡的飛行員被蘇軍安葬,活著的人則在“配合”一段時間後,於1945年1月安排“逃生”。蘇方為了不公開得罪日本,讓4個機組的飛行員們全“逃”到了伊朗德黑蘭,實際上等於交給了英國人。

上圖.被扣在蘇聯的“頂好”號

被扣下的轟炸機們當然是回不去了,太平洋艦隊將一架B-29送往沃羅涅日州羅曼諾夫卡,此地有專門的35獨立遠程轟炸機中隊負責飛行測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中隊還有一架美軍B-25轟炸機,這是1942年“杜立特空襲”後迫降蘇聯的,因此35轟炸機中隊很熟悉美國飛機,他們短時間就掌握了B-29的飛行方法,試飛員謝苗上校很快就將它搗鼓上了天。

蘇聯飛行員一直到同年6月都在測試B-29的飛行,他們需要儘可能的掌握飛機的操縱方法和飛行數據,然而能幫助他們的只有飛機裡留下的文件,試飛員與專家們必須依靠手頭的俄-英字典去半猜半蒙的瞭解飛機。最終,三架B-29被蘇聯飛行員飛到了莫斯科,停留在65海航團的駐地機場。

實際上1945年8月29日美軍還有架B-29“野豬”號在執行對朝鮮半島空投補給任務時,被蘇軍戰鬥機誤傷擊傷,機組人員隨後跳傘,機長駕著飛機降落咸鏡南道首府咸興,但蘇軍這次可能覺得理虧,沒有貪墨殘骸,而是將之交還給了美軍,二戰已於8月15日結束。

這時候落在蘇軍手中的3架美國轟炸機都被部隊瓜分了,“邋遢流浪漢”號甚至連美國人繪製的卡通畫都沒取掉,只是繪上了蘇聯紅星而已;據說這是因為蘇聯人很喜歡這幅畫,捨不得塗掉。還有種說法是蘇聯人當時生產不出對應的航空鋁合金,因此不願冒著破壞蒙皮的風險做多餘的事。

記錄顯示“邋遢流浪漢”被謝苗機組轉交給890飛行團的尤先科機組使用,但作戰記錄不詳,它們估計處於凍結狀態。因為1945年5月時,蘇聯航空大師米亞西舍夫已經注意到了這些美國飛機,他向斯大林建議“複製B-29”,這項建議通過航空工業委員會被遞送上去,然後引起了貝利亞的興趣。

貝利亞1941年以後已經不敢再過多插手內務整治,但他通過對蘇聯工業、科技研發的管控依然把持著大權,這位二號人物把B-29的研發轉給了自己控制下的圖波列夫班組之中,並給予了“產品-R”的秘密代號;圖波列夫是總工,而貝利亞自己則作為項目的總監。(注:貝利亞曾經把圖波列夫從內務部大牢裡撈出來,研發出了鼎鼎大名的圖-2轟炸機)

上圖.據說這是被扣押的 42-6358“頂好”,蘇聯人留用了編號

就這樣,B-29轟炸機成為蘇聯的正式研發項目,貝利亞為了讓項目更加隱秘,直接取消了之前圖波列夫正在醞釀的大轟炸機計劃,將“產品-R”計劃命名為“B-4”,以掩人耳目。

不過按照斯大林的意思,美國既然有這麼好的轟炸機,那麼完全可以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也省得就靠那3架半戰機進行復制。此前蘇聯在1943年打聽到“美國正在研究新型轟炸機”時曾經嘗試索取過援助,但美方拒絕了。

1945年時,美國已經生產了幾千架B-29轟炸機,蘇方認為以“轟炸日本”要來幾架不成問題,他們在5月28日要求美方提供120架B-29,結果美國人依舊毫不留情的“免談”了。

在斯大林看來這是純粹的打臉行為,蘇聯人整個二戰時都沒有真正先進的大型轟炸機,只能靠技術落後的Pe-8撐場子,既然美國不給面子,那麼蘇聯人必須搞出自己的重型轟炸機。由此,貝利亞得到了最高指示的支持,藍帽子綠燈愈發閃亮,蘇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山寨B-29”項目。

上圖.被拆卸的6365阿諾德將軍號

逆向測繪B-29是蘇聯二戰末期最大型的一場航空研發工程。當時的蘇聯雖然有著一大批天才級的航空設計師,卻限於發展短板,在絕對的領先技術方面落後於人。通過研發B-29,將讓蘇聯航空短時間就踏上新臺階。

按照斯大林的指示,B-29轟炸機每個部件都被很小心的繪圖、拍照後分解,測繪組的工程師們圍攏在房間裡熱火朝天的進行研究;所有的東西都被編號和貼標籤,然後按照蘇聯人的習慣進行理論歸納,繼而被放到設計組那兒進行試製;工廠和部隊的高級技工都被徵召,以臨陣加工特殊的零部件。

蘇聯人完全分解了一架B-29,另外兩架一個被作為對照參考,一架被用於飛行試驗,他們繪製了40萬張草圖,複製了10萬個零部件。

最大的難度在於公差的區別和蘇聯落後的製造技術,前者通過逆向測繪和原理替代可以解決,後者則令整個蘇聯航空界壓力重重,B-29的10萬個零部件幾乎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從未見過的新產品,即便1:1的克隆,其工藝、材料也是難上之難。所幸5月8日德國已經投降,蘇聯有更好的條件進行研究了。

蘇聯人在短時間就取得了突破,圖波列夫等大師重新按照蘇聯思維進行了工藝改進,“山寨B-29”項目越往後推進,就越變得不像B-29,他們採取了“部分分歧,整體配合”的方針,因為蘇軍高層不願從美國進口零部件,這在他們看來是危險的行為,B-4必須全部為蘇聯製造,這也是斯大林同志的指示。

於是“B-29山寨計劃”幾乎成了一場盜版工藝大會,蘇聯人甚至沒有再去搞技術驗證和原型機試飛,反正氣動與美機一模一樣,發動機也用的是當年引進的美國技術加測繪渦輪,結構都是圖波列夫重新設計的,除了電臺是美國貨外,其它零件全是蘇聯工廠靠軍令狀憋出來的精品,飛機如果摔了,是哪個的問題就殺哪個的頭。

1946年,被命名為“圖-4”的“B-29斯基”就這樣直接上線生產了,至1947年春,喀山的飛機制造廠完成了第一架圖-4的下線,5月份飛機進行了成功的試飛並完成了轉場飛行。

與此同時,喀山飛機制造廠迅速的完善了工藝,當年就生產出了15架圖-4,其中2架出廠試飛時墜毀,3架參加了8月份的閱兵,蘇聯遠程航空兵司令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就坐在其中一架上。美國人看到這些飛機後的反應是:“嘿!瞧啊,蘇聯人終於學會開那些被扣下的B-29了。”

上圖.圖-4轟炸機後來進入中國,一直用到80年代

它們與B-29如此相像,以至於當年試飛B-29的飛行員坐上圖-4時笑稱:“我以前爬B-29的座位,被風扇撞了頭,現在爬圖-4又被那東西撞了,噢……一個上面寫著英文,一個寫的是俄文”。


王司徒軍武百科


蘇聯的圖-4轟炸機,是在美蘇二戰合作期間,仿造美國的B-29轟炸機而來。B-29轟炸機最大速度達到了640公里/小時,裝備四臺發動機,載彈量大、航程遠。蘇聯見此情形也出現了想研製轟炸機的想法。



1944年7月29日、11月10日和21日,美國對日本進行轟炸時,連續出現三架B-29轟炸機受損,最後迫降至蘇聯的海參崴。蘇聯就是藉助這三架B-29轟炸機,對其進行拆解和測繪,開啟了仿製的過程。蘇聯的一些轟炸機工程師,對B-29轟炸機拆解的每個部件,都進行了仔細的測繪,各種儀表和控制系統以及線路都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複製。據事後的解密,當初拆解B-29轟炸機,拆下來了105000個部件,圖紙都畫了40萬份,可想其工作的難度性。


在設計製造的過程中,最難的是機身金屬厚度,B-29的厚度,蘇聯是無法制造的,在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不懈的努力下,總算才生產出合格的金屬。到了了1947年蘇聯才生產出了第一架圖-4轟炸機 ,並於5月進行了首飛。裝備了23mm機炮,與B-29轟炸機不用的是,圖-4使用的雷達和彈藥都是蘇聯自制的,畢竟美國不會對其進行出售的。圖-4轟炸機機身全長30.179米,最大飛行高度11200米,速度達到了557公里/每小時,載彈量達到了9噸。

圖-4轟炸機最終服役的時間是1948年,到了1950年,當時的蘇聯紅軍已經擁有了9個圖-4轟炸機團。雖然如此,圖-4轟炸機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對於自衛武器的遙控裝置設計製造還是不足,乘員座艙增壓系統問題解決的也不理想,連發動機的可靠性都沒有辦法保證,在製造初期連基本的製造都沒法保證。



經過一段時間的服役,圖-4轟炸機最終被蘇聯戰略空軍部隊相中,用作戰略核打擊飛機使用,並於1951年10月18日,成功進行了原子彈的投擲試驗。就這樣圖-4轟炸機成了蘇聯對決美國的空基原子彈力量。


科沁雜談


蘇聯仿製美國武器的歷史源遠流長。衛國戰爭中,蘇聯由於技術基礎薄弱,大型轟炸機研製一籌莫展,斯大林依據租借法案,多次向美國表達希望能得到B-29,均被美國政府拒絕。1944年7月29日,一架B-29執行轟炸任務時被高炮擊傷,迫降於海參崴,並被蘇聯軍方扣留;1944年11月,又有兩架B29迫降在海參崴。斯大林下令扣留飛機,並啟動代號“B-4”的4發重型轟炸機仿製計劃,項目由海軍元帥庫茲涅索夫負責,並委任圖波列夫為總工程師(自研時期總師也是他),項目隨即改名為“圖-4”。3架B-29,1架用於拆解測繪,1架用於參考,1架用於測試。B-29轟炸機共有10.5萬個部件,拆下來的每個部件都要經過仔細的測量和照相,無數的線路被一一編號、標記、記錄在案,這些部件僅草圖就畫了40萬份。1946 年夏,第一架“圖-4”原型機開始測試;1947年8月3日,“圖-4”在蘇聯航空節公開露面。蘇聯製造了1200架“圖-4”轟炸機,少量進入中國空軍服役(如上圖),我國試製的第一款預警機“空警一號”就採用了“圖-4”平臺。


軍武研究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東部受到日本帝國的威脅,西部受到納粹德國的威脅。它致力於兩條戰線上的戰爭努力,需要一個基本穩定的中型轟炸機,可以到達任何一條戰線。蘇聯的主要力量是它的遠程航空,但是這支部隊用來管理為數不多的幾十架佩-8轟炸機。

隨著戰爭開始接近尾聲,西方——尤其是美國——成了蘇聯的新敵人,這對他們現有的轟炸機群構成了嚴重挑戰,一旦爆發全面戰爭,這些轟炸機可能會被要求採取行動。新的蘇聯核計劃也是在1943年啟動的,這進一步依賴於一個成功的遠程、高空武器運載平臺。在對德作戰期間,美國確實通過租借的方式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戰爭物資,其中包括道格拉斯·DC-3運輸機和北美B-25中型轟炸機。然而,這兩種機身都不能被有效地轉換成更合適的角色。蘇聯確實設法“徵用”了一些因緊急情況降落在蘇聯領土上的四引擎波音B-17飛行堡壘和綜合B-24解放者,但這些飛機本身受到限制,已經落後了。

相反,美國正在享受其新的波音B-29超級堡壘四引擎高空遠程重型轟炸機的成功,它定期從遠處的基地訪問日本本土。對這種飛機的需求是由於美國軍隊在與日本帝國的戰鬥中需要覆蓋廣闊的海洋而產生的。由於擔心美國的技術優勢,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呼籲設計一種類似於B-29的範圍和功能。


1944年,蘇聯的圖波列夫和米亞斯切夫公司負責研製這種飛機,但他們都不知道如何製造這種飛機。最初的設計由於所涉及的技術要求而受阻,並且這些早期項目的任何進一步工作都被完全放棄了。然而,在1944年,當三架B- 29在日本本土完成任務後,在緊急情況下降落時,這些B- 29很快成為斯大林的財產,限制蘇聯最初努力的技術壁壘現在被取消了。圖波列夫公司隨後被命令簡單地複製美國的設計——因此產生了圖波列夫“圖-4”。原型的首次飛行記錄在1947年5月19日,飛機於1949年正式服役。同年開始生產“新”轟炸機,並持續到1952年,最終生產了847架。Tu-4在蘇聯空軍服役,隨後在20世紀50年代移交給中國空軍。根據美國空軍的說法,蘇聯總共擁有三架完整的B-29轟炸機,第四架在西伯利亞迫降。飛行員在被釋放前接受審問時被拘留了幾個月——這是蘇聯的慣用手法。
2



蘇聯人沒有隱瞞他們的Tu-4只是美國B-29的反向工程複製品。這種鉚釘在形式和功能上都緊跟美國製造的產品——每一個鉚釘都令人驚訝地被考慮在內。基本上,Tu-4結合了蘇聯的武器、發動機和儀表,以滿足蘇聯對飛機的需求,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B-29的雪茄形機身,並配有玻璃駕駛艙。B-29固有的武器站忠實地位於蘇聯設計的適當位置。機翼保持安裝在中間的單翼飛機,從機身向外延伸一段距離,每個機翼都裝有一對大型發動機短艙,裝有巨大的四葉片螺旋槳。尾翼由波音公司的商標主導,這是一種大型彎曲的垂直尾翼,具有適用的水平面。起落架只不過是機翼下的兩輪主起落架支腿和駕駛艙地板下的兩輪前支腿。Tu-4需要由11名人員組成的完整操作團隊來操作各種機載系統。動力由4臺什維索夫ASh-73TK 18缸氣冷徑向活塞發動機提供,每臺發動機提供2400馬力。這使得飛機的最高時速為347英里,航程為3355英里,最高服務高度為36745英尺。相比之下,B-29由4 x Wright R-3350-23/23A渦輪增壓徑向活塞發動機提供動力,2200馬力,最高時速為357英里,航程為5600英里,最高服務高度為32000英尺,攜帶20000磅內部彈藥,同時由12x 12.7毫米勃朗寧重機槍和1x 20毫米加農炮防禦。



Tu-4的防禦由一個10×23毫米的努德爾曼-蘇拉諾夫NS-23系列空氣炮網絡提供。兩門大炮安裝在四個獨立的炮塔上,兩門在頂部,兩門在機身底部。標準炸彈載荷由6×2,205磅的常規炸彈組成,儘管這些炸彈——在核戰爭的情況下或在威懾作用中使用——將被單個RDS-1、RDS-3或RDS-5核彈所取代。該飛機的反艦版本使用了一對KS-1“Komet”反艦導彈。

主要生產的“公牛”型號被簡稱為“圖-4”。上述反艦導彈的變種由此發展成為“圖-4K”,並適當裝備了KS-1“科邁特”反艦導彈。圖-4轟炸機的兩個進一步的發展也提出了改進成為廢棄的圖-80和圖-85“駁船”名稱-只有一個和兩個原型分別生產。一種專用的貨物運輸工具被展示為Tu-75,而一種客機版本則成為Tu-70“卡爾”。這兩種設計都沒有進入大規模的系列生產,每一種都只出現在“一次性”原型中。1947年8月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圖西諾機場航空日慶祝活動中,西方觀察員首次發現了圖-4。慶祝活動期間,三架飛機飛過人群,接著是第四架——這證明蘇聯掌握了充分複製美國先進技術的能力。Tu-4使蘇聯將西方目標置於核武器攻擊的範圍內——這一事實震驚了西方的。


1953年2月,蘇聯向中國交付了10架圖-4轟炸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繼續使用圖-4作為遠程戰略轟炸機,直到1988年。

直到20世紀50年代,蘇聯一直在前線管理他們的Tu-4,這種類型開始讓位於新一代的Tu-16轟炸機“獾”戰略轟炸機。這些成功的職業生涯最終產生於1000多個例子中。最後一架蘇聯空軍Tu-4於20世紀60年代初退役。

B-29使蘇聯縮小了技術差距,併為其最偉大的冷戰時期的飛機計劃奠定了基礎——圖-95“熊”轟炸機仍將問世。


軍機處留級生


要說蘇聯圖4轟炸機的由來,那還得從當年二戰時期說起。早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政府就曾向美國提出請求,希望能把遠程轟炸機加入到租借法案的名單中,可是美國一向是防著蘇聯的,所以並沒有把這種遠程轟炸機租借給蘇聯政府,但這是美國卻送來了一架。

在被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美國就計劃著要儘快報復日本,對日本本土實施報復性轟炸,而由一名潛艇指揮官所提出的計劃被採納並實施。那就是讓大黃蜂號航母搭載經過改裝的B25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遠程大轟炸。

這次轟炸任務進行的很成功,對日本的一處軍工廠實施了轟炸,然而在返航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由於大黃蜂號航母在預定起飛點之前被日本巡邏船發現,所以這些B25轟炸機不得不提前起飛,這就意味著它們根本就飛不到事先跟國民黨政府所約定好的武漢機場降落。

由於飛行技術和其它問題,有一架飛機發生了迷航外加燃油不足的情況,所以飛行員就朝著遠東軍事基地飛去,現在叫做符拉迪沃斯託克,過去叫做海參崴的地方。

當轟炸機降落之後飛行員就立刻被蘇聯軍方控制,而這家B25轟炸機也被扣押並開始拆解測繪,直到戰爭結束這架B25轟炸機才被交還給美方。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這架B25轟炸機是經過特殊改造的,也就是拆掉了所有裝甲和航炮,所以圖4在製造完成之後,裝甲和航炮數量明顯不如完全版的B25轟炸機好。


九品侍衛


二戰時期美國B-29轟炸日本。有一架飛機因傷無法飛回關島,就飛到蘇聯遠東海參崴基地。當時蘇日尚未處於戰爭狀態,飛機被蘇聯扣留。

蘇聯人趕緊測繪,照葫蘆畫瓢,照貓畫虎仿製了一樣的轟炸機。就是圖-4轟炸機。

蘇聯本想借此建立戰略轟炸機部隊。但是由於噴氣式飛機出現,螺旋槳飛機已經落後了。圖-4只生產了少量,就被噴氣式轟炸機圖-16取代。

由於蘇聯發動機不行,缺乏大型飛機設計經驗。最終的戰略轟炸機是螺旋槳的圖-20(圖-95熊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