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平凡的世界》是被過譽的名著?

怪島


為什麼說《平凡的世界》是本過譽的名著,我覺得可以從網友詳述的下面幾點來討論。

  • 與同樣現實主義的作品相比,缺乏深度和高度。

論內容不敵《活著》,論厚重不敵《白鹿原》。寫愛情不及《簡愛》《安娜卡列尼娜》,寫奮鬥不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很多方面都有不足,總得來說就是缺乏震懾。當我們談一個文學作品時彷彿上不了檯面,或者說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有什麼可談。



  • 情節牽強附會,巧合太過兒戲。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馬克吐溫說過:小說不是生活,小說有邏輯可言,而生活沒有邏輯。筆者認為一部優秀的作品應當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和情節安排,應當處處合理自然,沒有任何被作者安排命運的痕跡。可《平凡的世界》裡不少情節有點硬傷。

例如,孫少平到黃原市打工,卻無法獲得那裡的戶口。困難之時,一天在路上: “當少平走到黃原河老橋的西頭時,突然被一個人拉住了。回頭一看,原來是他第一次做活的主家曹書記...‘如果你是單身一人,願不願意來我們陽溝(黃原市近郊)落戶?我和嬸子都看你是個好娃娃,我們都想讓你到我們這裡來落戶’”

再比如

孫少安破產後希望東山再起重新創業,但又因為破產無償還能力而難以得到貸款。正在這時: “從米家鎮方向開過來的一輛大卡車,突然停在他身邊。駕駛室裡立刻跳出一個人,笑嘻嘻地向他伸出手...他實在沒想到,他會意外地碰見了胡永合,並且意外地得到了這位財神爺的幫助。”

這樣的情節文中出現的遠不止兩次,出現的多了也就讓小說失去了最真實的一面。路遙寫這本小說的目的就是想把最純正的陝北黃土高原的社會圖景展現給讀者。然而失去了最真實的一面,也讓感動失去了不少。


  • 突如其來的感嘆歌頌,有點尷尬

讀過這本小說的人都知道,路遙也許是自身的性格所致,導致文中多處出現自我感嘆的句子。這樣的句子一兩次可能會讓讀者耳目一新,可多了就有點膩了。

比如,青春啊,你究竟還埋藏著多少個令人嘆婉的往事。

多的數不清類似的句子,筆者也忘的差不多了。但結構都挺相似。都是啊一聲,再感嘆。

當然,以上的種種都是筆者看了豆瓣後,大多數差評的彙總,總的大體可以分為以上三種。

然而筆者對於《平凡的世界》只有崇高的愛,怎能去妄自評價呢。所以我把我若干天前寫的關於那些差評的反駁也來講述一下吧。



文學的深淺不關乎讀者從中獲得的價值

第一次接觸《平凡的世界》這本書,還是個高三黨。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有的僅是繁重的作業和寫完作業的間隙裡偷偷看小說的時間。

從這本書我認識了路遙,知道了一個作家為了完成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不受疾病的困擾。那種精神和作品裡傳達的情感不謀而合,也正因為高三那年的痛苦與掙扎,我開始喜歡上路遙的質樸而沉重、簡練而有力的表達方式!


然而時過境遷,幾年後再在大學接觸到這本書時,更多的接觸到的則是一些文學評論。印象中詆譭謾罵多過讚賞。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至今還能搜到,論當代中國文學被過譽的一些作家,路遙榜上有名。一些尖酸刻薄的網友,一些自詡文學評論家的人開始對‘號稱茅盾文學獎桂冠上的明珠’評頭論足。

他們的觀點無非就是幾點。文筆不夠華麗,情節故意製造衝突,情感渲染的莫名其妙!然而只有讀過《早晨從中午開始》才能深刻地理解到《平凡的世界》是怎麼寫出來的。

路遙先生本就是黃土地上出生的人,也深刻的認識到只有靠雙手努力才能撐起未來的生活,不光他而言,對於那個時代生活在廣闊農村的每個人來說,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作者傳達的旨意很簡單,然而讀者卻非要站在文學的制高點以近乎苛刻的要求來追逐一種名利上的需求,彷彿寫社會就要寫出腐敗,寫人民就要寫出血肉,寫理想就要去實現。


然而《平凡的世界》沒有,因為孫少平從始至終都沒有擺脫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從一開始的‘丙菜’都吃不起的學生到最後殘疾的煤礦工人,他一直平凡著。 不平凡的是孫少平、孫少安式的不甘命運而奮鬥的精神屬性,直至今日,這種精神都能引起社會公眾的共鳴。

我讀過文筆華麗、構思巧妙的小說,它們能取悅人一時半刻,但再過幾天,再過幾個月,很難再為這些小說有什麼多餘的感動。

也只有《平凡的世界》貫徹人不斷進取奮鬥的精神,它給無數人光明的希望,即便沒達到最初的夢想,它也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可能孫少平始終在掙扎,我們也會隨著他的成長而掙扎,可我們會因為這種掙扎而感到痛快,感到驚喜,感到有力量,甚至有一股熱血衝上心頭,而不是給我們掙扎後的頹廢和孤獨感。


路遙告訴我們更多的,是平凡的世界裡的細微感動,是十多年西北社會各個階層生活面貌,他不需要承擔起一些變革在中國的意義,也不需要對一些社會深層的現象進行解剖式的研究。

所以他的文字簡單,但在歌頌人民不甘命運而奮鬥的時候,他的文字又變得厚重。

記憶中少平和曉霞的愛情是單純美好又殘酷的,然而即便這樣也沒能逃過苛刻的訴求,說這莫名其妙的感情充滿著作者對於白富美不可抗拒的意淫。好在田曉霞最後死了,少平的感情幻滅了,讓網上的文藝評論家態度有了一些緩和。

然而仔細想想,那個年代和現在相同嗎? 我記得高中時期,語文老師開玩笑的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一首詩就能獲得一大波文藝女青年的仰慕。可放到現在,誰還為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動?

社會變得現實就不要怪個人,我們不再是想怎麼活下去,而是想怎麼活得更加出色。但那個年代,我們要想的就是怎麼活下去,要有的就是那個奮鬥精神。那可不是豬站在風口都能飛起來的年代。

文學有深有淺,有兒童文學作品也就有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但我們無法判定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就一定比安徒生童話有價值。一個人若沒有完整的童年,那還會有精彩的人生嗎?

回頭再想想,讀了《平凡的世界》究竟給了我多少感動,恐怕不是任何一本其他書可以達到的。

它告訴我對待生活的態度要從容。對待感情的態度要珍惜。對待自己的態度要奮鬥。它適合我們這個階段的人,擁有一腔熱血的青年男女。

在我心裡《平凡的世界》給讀者帶來的感動遠遠超過它的文學價值。我自認為,文學的深淺不關乎我們從中獲得的價值。


KS學習筆記


這其實也是一個在當今文學評論界和文化史學界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諸位專家的眼裡,路遙花費6年多,用生命寫就的《平凡的世界》在文學界的地位還遠比不上他用20多天寫就的《人生》。

這一點,從《平凡的世界》的出版就可以初見端倪。

《當代》雜誌的周昌義,說的那句: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

這句話,就直接為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判了一個無期徒刑。

甚至有許多文化界的人士,在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後,都不相信這會是《人生》的作者的作品。

他們都認為這個作品是屬於“戀土派”的,陳芝麻爛穀子的作品。

沒有新觀點,沒有創新感,沒有新寫法,一切都是老舊的,這就是一部多餘的作品。

其實從文學史的發展觀點來看,這也沒有什麼不對的,這確實是“鄉土的作品”,這也確實是“現實主義寫法”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在之前的文學史上比比皆是,確實談不上驚豔,新奇。

所以對於《平凡的世界》文化界一直都沒有給它很好的評價,反而是廣大的讀者將《平凡的世界》捧上了神壇,成就了它“茅盾文學獎”上的“最閃耀的明珠”的事實。

那這樣就非常的尷尬了,那麼我們是應該聽從專家們的意見,還是應該順從人民的呼聲呢?

我們是應該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平凡的世界》,還是應該遵從內心的召喚去讀《平凡的世界》呢?

這個選擇題,已經擺放在讀者們面前幾十年了。

但是很神奇的是,《平凡的世界》這本老書,如果真像專家說的這麼平庸的話,按道理過了這麼久,早就應該慢慢消失在人們的書單上了。

事實上,卻出乎專家們的意料。直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排在文學類的暢銷榜單上,傲視群雄。

在各大圖書館,無論是公共的,還是大學的,《平凡的世界》的借閱量總是最高的,翻得最舊的。

在各種社會調查中,無論城鄉,《平凡的世界》總是被提起最多的書,也是讀者最多的書。

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呢?

正如提問中所問的,《平凡的世界》真的是一部過譽的書嗎?

只能說,這要看你所處的位置來決定的?

如果你是文化界的專業人士,那麼《平凡的世界》就應該真的是一部過譽的作品。

如果你只是一部普通的讀者,那麼《平凡的世界》的確是實至名歸。

如果你更是經歷了那個時代,那麼《平凡的世界》那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一部作品。

喜歡此文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敬請支持。


宇哥帶你讀原著


平凡的世界得第一屆矛盾文學家的時候,我們正在讀高中,盜版書十二塊錢一本,幾乎人手一冊!我讀了不下三十遍!然後上大學,畢業上班,也一直在讀!

說一下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和我受到的啟發。

1.最笨的方法是賺錢最快的方法。

2.人,生來就是吃苦的,而且要以苦為樂。

3.最適合你的就是你的。

4.所有的事務都不是完美的(田曉霞之死)。人生就是這樣,除了會吃苦,你還要忍受一切苦難,忍受打擊,再站起來。有些事情你明知道結果,可你就是無能為力。


後知後覺38508701


遇見平凡的世界純屬偶然,從來沒有看過什麼介紹和推薦,2005年我在一個村子裡一個殘疾人開的小書店淘到的,花了3塊錢,已經非常破了,當時拿回家一口氣看完了,用30多個鐘頭吧,100萬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為我從來不看國內的當代小說(49年以後作品),當時學的法國文學,基本都是歐洲與美國文學作品,還有一些南美洲文學作品,但是看了平凡的世界被震撼了,對我的人生,對生活都產生深遠影響,我至今還在看這部書,並且又買了一本沒有破損的珍藏。平凡的世界可以叫人瞬間安靜下來,可以叫人瞬間遠離塵囂的世界,重新找回曾經的善良與人性,我覺得平凡的世界有多高的文學地位都不為過,他在我的讀書排名裡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的讓•雅克•盧梭的懺悔錄。








神秘人TPL


本來沒接到邀請,是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看到很多人對路遙《平凡的世界》爭論這麼大,也不得不發表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一、《平凡的世界》的文學地位,其實不用爭議。1988年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授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已經說明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殿堂的地位。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四年一次,評委不乏文壇耆宿,入選門檻和評選條件非同一般,所以,那些喋喋不休《平凡的世界》過譽和不入流的人,可以休矣。

二、《平凡的世界》從一開始就告訴你,這是一本很“平凡”的書,寫的是平凡人,說的是平常事,嘮的是平時方言。讀者如果不沉下心,直接從華麗的散文、灑脫的詩歌、浪漫的言情等角度去審視評品,那麼他一定要失望了!因為平凡意味著大眾,意味著草根,意味著沒有小資情調。此書正是聚焦了被很多高尚文學所忽略的黃土地,才在文壇上顯得獨樹一幟,非同凡響!

《平凡的世界》折射了一個平凡國度的特殊時代、平凡人生的苦難悲歡,在廣大親身經歷的勞動者心中,在負重前行彷徨迷茫的青年人心中,是有著巨大共鳴和感染力的,這也是這本書熱銷不已、流傳甚廣的原因之所在。所以,說《平凡的世界》不值一讀的人,要麼偏見,要麼膚淺!

三、建國後文壇不乏洋洋鉅著,但是接地氣的、受歡迎的、非常有激勵正能量的書,其實屈指可數。有些著作雖然高大上,但卻曲高和寡;有些長篇雖然趣味橫生,但卻匱乏正能量;有些故事雖然很接地氣,但其文學水準實在不敢恭維。

四、認為《平凡的世界》創作手法過於平實而缺乏文學性的,其實才是真正不懂文學!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白居易的《賣炭翁》為什麼流傳千古?因為他們力求詩歌老嫗能懂、井坊傳唱,詩句直白但富有感染力,直達遊子百姓心扉,故有強大的文學生命力,從而代代相傳!十三億人民九億農,從少年學子到城市農民工,無數人在生活負重前行的時候手捧《平凡的世界》尋求精神食糧,讀得津津有味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淚下奮發圖強,你能說這樣的文學不是好文學嗎?

好文學不在於華麗,不在於教條,而在於廣大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口碑裡,在於基層勞動者能看懂能感動的平凡字眼裡!所以,文學似海,大浪淘沙,能夠在風雨變幻的時代中歷久不衰,併為廣大人民所真心接受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時間,才是好文學的真正評委!

總之,《平凡的世界》是寫給中國人看的,是寫給經歷過很多苦難的勞動者看的。不管多少人吹毛求疵,只要人們愛看,並流傳不息,這本書就成功了。登上了茅盾文學獎的殿堂,書寫了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化,傾訴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朋友們,你們說《平凡的世界》是不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好作品?



百姓百言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在高中,對於一個高中生而言說實話給我的震撼還是蠻大的!天天的把上學當成混日子的我,竟然破天荒的把這本小說看完了。直觀的感覺挺好的,說不出好在哪裡,所以又反覆讀了幾遍才發現原來他寫的就是現實,直觀的感覺這就是日子。

再次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已經上班了,因為喜歡所以我的身邊從來都有一本,前前後後買了十幾本有的送給了朋友有的送給了親人,沒想那麼多感覺好的東西就該和最好的人分享。這個時候再讀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是另外一種感受,其實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平淡的同時他又是波瀾起伏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成長!



今天已經上班第十一個年頭了,我再次打開了他打算再次看一下人生該怎麼走下去!其實一個作品的好壞不在於說他的詞句有多麼華麗,不在於他站的有多高,而是他能給你帶來什麼,他跟你有沒有關係有沒有給你帶來深遠的影響!不管別人怎麼認為在這裡我要感謝《平凡的世界》感謝路遙!有幸遇到你,不幸錯過你!僅為個人觀點,歡迎點擊關注,一起討論熱門話題!


陋室幽鳴


路遙,感動我們的不是他的寫作技法,而是他偉大的人格力量。

作為一個70後,在孫少平和孫少安的身上都能看到我自己成長的影子。因家境原因上完初中自己輟學,自己供給姐妹兩個上初中、高中、大學,自學考試過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和機械設計與製造)、談過向田曉霞一樣的女朋友(呵呵呵,只不過她是村長的女兒)卻無疾而終;15.6歲開始走向社會,自己在建築隊幹過小工、種過花、幹過焊工、出過國打工、自己包過工程、當過小老闆[呲牙][呲牙][呲牙],父母住過8次醫院、在老家蓋了3層小樓房、西安也買了自己的房子、兩個孩子從生下來一直在西安上學生活、現在車也買了。回想我獨自走過的前半生,真的如夢一般。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路遙《平凡的世界》,這句話應該是我們這代人最好的註解。


海洋74


1998年我19歲時,第一次閱讀《平凡的世界》,感覺如大口喝啤酒,很爽。5年之後,我再捧起它讀時,感覺如喝果汁,酸甜味道過後,再也沒什麼後味。又5年,我再一次讀時,已經感到如喝白開水,索然無味。

《平凡的世界》是陝西清澗籍作家路遙(1949年——1992年),於1986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在本質上,該小說講述了一個勵志故事,對農村青年的思想觸動非常大,因此,自出版後,好評不斷。



小說描寫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青年男子孫少安兄弟為了改變自身命運,從農村走向城市,經歷了種種喜怒哀樂,最終過上了別人羨慕的生活。小說於1991年獲得了第3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從此也成為全國著名作家。

作為一個陝西讀者,除過路遙外,我對這一輩陝西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拜讀過,如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等名家,都有優秀的代表作,同樣深受好評。讀他們的作品,如喝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如果拋開《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故事內容,單純地從文學角度來衡量,我認為,這篇小說確實被評價得過高了,有些名不符實。

比起《白鹿原》,《廢都》,《最後一個匈奴》等小說,《平凡的世界》確實顯得比較平庸,漠視了藝術的真實。除過故事比較勵志,符合時代主旋律外,《平凡的世界》有兩大硬傷。



其一,《平凡的世界》文本語言平鋪直敘,談不上有什麼高超的寫作技巧,對小說創造性的貢獻不大。

80年代中後期,小說敘述語言和寫作手法發生了許多改變,意識流,魔幻主義小說因為更符合表現新時代下人們複雜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狀態,被廣大作家所接受,同時代作家如王蒙,莫言等人都已經這樣寫作了。

而路遙對這些新手法視而不見,也可以說是他的閱讀視野所限制,他在寫作該小說時,依然用19世紀的已經沒有什麼新意的現實主義手法,用不多的生活體驗,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這部小說,對小說的推動沒有什麼貢獻。



其二,此小說充滿理想化色彩,對人性本質挖掘深度不夠。小說是貼著大地飛行的藝術,跟現實生活若即若離。

在寫作目的上,是通過人物命運的起伏,來表現一個時代的共性,記錄時代真相,而不是按照個人理想來抒發個人情緒,塑造烏托邦世界。

在這一點上,路遙由於生活閱歷較淺,他寫作《平凡的世界》時才35歲左右,所以,把他筆下的主人公,如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田曉霞等人物,都塑造成了道德楷模,幾乎沒什麼瑕疵,以至於他們太完美,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



更雷人的是,作家安排主人公之一的孫少平,一個農民出身的煤礦工人,竟然跟才貌出眾的省領導的千金談起了戀愛,這完全是童話模式的臆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的外部條件,完全是作家憑空捏造出來的。

因此,這部小說才被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捧上了天,滿足了這些人的意淫。


鴻鵠迎罡


路遙《平凡的世界》雖然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也得到很多讀者的推崇,但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名不符實、藝術水準不高的失敗之作。

一部小說的價值,不是看它獲了什麼獎,更不是看它有多少讀者(否則唐家三少就是文學大師啦),而是看兩個方面:一個是美學價值,看它對小說的創作有沒有開創性的貢獻;一個是作品對人性的認識深度。顯然《平凡的世界》都沒有做到。

先說美學價值。根據路遙的自述,在創作《平凡的世界》之前,他閱讀了大量西方現實主義經典長篇小說,而且深入自己不熟悉的煤礦“體驗生活”,並列出了小說提綱,準備十分充分。但這恰恰違背了文學創作的規律,犯了主題先行的毛病。事實也確實如此,小說通篇充滿了斧鑿痕跡,刻意設置的情節、按耐不住的情緒、自以為是的觀點……如果說,前半部分描寫農村場景的篇幅,路遙憑藉刻骨銘心的記憶,還能打動讀者,那麼後半部分,完全是在胡編亂造,為了突出主題而生拉硬扯。甚至為了要體現新舊兩代農民面對命運的不同態度,胡編了煤礦工人與高幹子弟談戀愛的荒唐故事,最後實在編不下去了,只好把主人公的初戀、省領導的千金、省級黨報記者突兀地寫死了。《平凡的世界》對於中國當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沒有任何美學上的貢獻,反而提供了失敗的案例。

再說對人性的挖掘。小說通篇就是“屌絲逆襲”,依舊停留在《人生》的層面,除了對命運抗爭的成分,尚有一些價值,但看不出還有其它更有深度的思想,更缺少對人性的挖掘。同時,在對時代和社會的把握上,路遙藉助小說中田副書記的口,發表的一大通個人政見,試圖把握時代、指點江山,但由於學養、見識不夠,其觀點顯得幼稚可笑。

《平凡的世界》,融入了路遙早年刻骨銘心的記憶,也寄託了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從政之夢,然而由於才華能力有限,小說顯得不倫不類,雖然可以滿足很多社會底層的白日意淫,引起他們廉價的共鳴,但實在稱不上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

PS 很多路遙的腦殘粉不服說,你行你上、你寫一部小說試試、你有資格批評路遙嗎……這種人連起碼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沒有。難道我批評中國男足垃圾,還得先加入皇馬?我批評張藝謀,要先拿奧斯卡?我批評飯店廚師菜難吃,還得自己先拿到特級廚師證?正是有了這種低素質的網民,《平凡的世界》才會被吹捧成名著!


江南俗士1972


《平凡的世界》,讓我們看到的卻是不平凡的世界:

省委書記的女兒戀愛挖煤的;

團地委副書記結婚了還為燒磚的守貞;

一個女孩一邊跟男朋友你儂我儂,一邊給礦工拋橄欖枝;

一個男人,隻身出門闖蕩,親戚好心收留他,給他找活幹,給他住處,而這個男人卻扮演中山狼,對親戚反咬一口,還感嘆對方是鬼親戚。

又是這個男人,通過女朋友的關係進入煤礦,而後卻幾個月不跟女朋友聯繫;

還是這個男人,頻繁出入寡婦的院落,美其名曰關心孤兒寡母,實際目的是司馬昭之心,要命的是女朋友還一直愛他。

一個記者,居然直接衝進機場,強行登上省委的直升機趕赴災區,還能指揮公安局長搶險。沒有救災經驗的她撲進洪水去救人,本來那個小孩抱著電線杆比較安全,卻被她帶進洪水中,靠一塊木板隨波逐流,到底是救人還是害人?

一個年輕的姑娘,僅僅是因為喜歡就嫁給一個遠方的農民,不嫌棄對方家貧,也不要彩禮,為這那個家做牛馬,剛剛振興起來,卻又得了癌症,而同一場所的丈夫卻沒事。

更不要說,書中還有外星人。

的確是個不平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