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为什么要提前?提前几天好?

天顺祥殡葬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对于方式各地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现在我就说一说我们这里的方式。

在我们这里把清明节前的二天称为一百五。是给己故的亲人修坟添土的日子。在一百五这天的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给己故的亲人修理坟墓。除草,添土。更换新的坟头顶。这一切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名曰:给故去的亲人修房子。这一天还是我们这里传统的迁坟,立碑的日子。如同添土修坟一样,也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

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传统的这一天是不动烟火的。要吃前一天做好的食物。叫寒食节。这一天的下午要到墓地给己故的亲人烧纸钱,送供上坟。祭祖。

清明节这天早晨饭要吃用高梁米做的粥。叫红眼年粥。具说吃了一年不得红眼病。还要吃当天从地里采回来的青菜(如菠菜等)叫铲青。

吃了红眼粥,铲了青就是出门踏青了。这也是一种传统。现代叫旅游。


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强


清明节拜山扫墓祭祖,各地风俗不同,选用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说说我珠江三角洲的风俗吧,我们地区的习俗,清明祭祖(俗称拜山)是36天的时间内,任何一天都可以。即清明节前3天开始,至“墓闭”后3天止(清明后一个月当天称为墓闭)。当然,在清明节当天最高峰,到处的坟场墓地和骨灰楼都是人山人海,俗称“行正清"。

但也有很多人避免拥挤错开高峰,选择在36天时间内的其他日子。如我家族,定于清明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风雨不改,已经实行了近20年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祭拜山坟现象,是在清明节前约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那种叫“拜新山”,所谓“新山“,即在去年清明节后和今年清明节前期间死亡的人的山坟,也即是第一次拜祭的山坟,要提前拜祭。民间流行拜新山是"新山不过社",所谓不过社,社就是三七二十一天,即清明节前21天以上的时间。

总而言之,清明祭祖,各地不同,没有所谓的“正宗"和标准。各行各礼规,但求心灵上得到安慰罢了。


第三只眼看世间百态6


俗话说,“早清明,晚寒食”,其大意是:清明节祭可以提前,寒食节祭可以推迟。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为什么要提前祭祀呢?如果提前献祭,那么提前几天好呢?答案要从传统的祖先祭祀习俗开始。<strong>

【提前祭祀渊源】

清明节前扫墓,是先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民俗。清明节要提前祭祖,主要原因是清明节前是寒食节。

说起寒食节,我相信大家都比较陌生。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百五节”,根据历法,人们把冬至后的第105天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习俗】

根据传统习俗,在寒食节这天,人们都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吃饭只能吃寒食。因为寒食节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所以人们还增加了踏青、祭扫、秋千、蹴鞠等习俗。寒食节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第一个大祭祀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又隆重的祖先祭祀节日,通常在春末和仲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清明节期间,除了扫墓,人们还增加了踏青、蹴鞠、放风筝、植树等习俗。

【提前祭祖原因】

从上面不难看出,清明节、寒食节在时间上是相近的,并且在这两个节日里都有扫墓、踏青、蹴鞠等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所以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的另一个名称。后来,国家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寒食节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人们只在清明节前几天祭拜祖先,因此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说法。

【提前几天比较好】

既然清明节祭祖要提前,那么提前几天好呢?通常,清明节祭祖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清明节祭祖的人越多,工作越忙或远离家乡的孩子,可以提前一两周祭祖,所以既错开了祭祖高峰,又避免了交通堵塞。

在祭祖的日子里,最好把时间安排在早上7天到下午3点之间,因为这段时间阳气比较强,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最佳时间。下午三点以后,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强。如果不幸或虚弱的人在这段时间崇拜他们的祖先,他们的身体状况会变得更糟。

【提前祭祖的讲究】

关于新坟的祭扫:所谓新坟,是指丧葬时间不超过祖坟三年,孙辈在第一年扫墓时,可以选择在清明节前10天的某一吉日;在第二年祭扫,要在清明节当天;在第三年,你可以选择一个清明节吉祥的日子后10天。

古墓祭扫:当子女和孙辈们祭扫古墓时,他们可以选择清明节前后的任何一天(埋葬三年以上);古墓祭扫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清明节前后的任何一天,不用考虑吉利。当墓的日期确定时,墓的具体时间应选在五更时分,即太阳出来之前。

【结语】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时间和方式,会因地区而异。由于后人对先人经验的尊重和传承,一些传统习俗的传承往往带有模式化的倾向,这与先人经验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在选择扫墓时间时,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孩子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必提前或推后几天。

该问观点仅代表本人,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小猪农场一码上吃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随着昨天“二月二,龙抬头”已经过去了,下一个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也即将快到来了,今年的清明节在阳历4月5号,农历三月初一。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祭祖活动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清明上坟就是“说人话给鬼听”,其实这种说法是很不正确的,往严重点说那就是不尊敬已故的先人。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逢这一天到来前,人们都会在这一天或者前几天,燃香焚纸祭祀先人,为此在农村流传出一句俗语,那就是“早清明,晚寒食”。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清明节祭祖可以提前给已故之人烧纸,可以提前但是决不能推后,而寒食节祭祖可以推后,同是祭祖的节日,为啥清明祭祖要提前呢?在清明来临之前有什么需要提前准备的呢?

清明节上坟,是在咱们老祖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清明节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节之前是寒食节,提起寒食节大家可能会很陌生,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大概在每年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过去,寒食节这天禁烟火而且只能吃凉食,习俗上有祭祖、踏青和蹴鞠等风俗,已经流传下来两千多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之所以清明节可以提前,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明节、寒食节两者时间间隔比较近,而且两个节气的风俗也是一样,因此后来人们就逐渐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加上国家把清明节定位法定节假日,所以寒食节就慢慢淡去了。两个节日距离的近,合二为一也是方便人们祭祖扫墓,于是就有了“早清明、晚寒食”的说法。

清明祭祖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第一、准备黑色或者灰色服装。

清明祭祖是件严肃而又庄严的一件事情,因此子孙后代在参加祭祖的活动时候,禁忌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的衣服,样式传统一点,禁忌太花哨。女性不能穿红戴绿、浓妆艳抹,这样既是对先祖的不敬,也会让不起眼的细节,毁了你在家人心中的形象,因此在祭祖前就要提前准备好黑色或者灰色服装。

第二、准备好祭祖所需用品。

清明节常见的祭品有纸钱、冥币、纸元宝、蜡烛、火机、香、鞭炮等,在上坟的时候要点上蜡烛和香,再向先祖行跪拜大礼,然后烧纸钱、冥币,等到纸钱和鞭炮燃尽后,子孙们可以拿铁锹向先祖的坟墓培植新土。现在市场上各种祭品琳琅满目,比如手机、汽车等,这些其实是没有必要买的,价格贵不说,换一句来说生前不孝顺,死后烧再多的手机和汽车有啥用呢?

第三、准备好祭祖所需供品。

一般有条件讲究一点的,在祭祖的时候还会带去供品,这个在城市比较常见在农村就很少了,常见的供品一般有甜点、水果、大肉和馒头。这些供品需要提前准备好,摆放的时候一般都是三盘为好摆放整齐,如果祖先喜好喝酒的,还可以带一些酒以供先祖享用。


葱油饼不带葱


立春已过,清明节在眼前,可能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清明节只是一个休息三天的节日,传统的很多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可能再过二三十年,清明节包含的习俗就会被完全忘掉。

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祭祖,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清明节当天或者前两三天,爷爷都会带着大家去祖坟祭祀,烧纸磕头。小孩子们也都比较听话地学着长辈磕头。


听爷爷辈聊起,再之前清明节都会提前上坟祭祖,流传着一种说法,清明节是“关鬼”的,早几天关鬼,让生死两界都更为安宁一些。而农历十月初一是“放鬼”的,所以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都会晚上几天。

小孩子也会问爷爷辈,那一直关着不行吗?爷爷辈会说这是习俗。

对于清明节的习俗传统,还是应该恰当保留,我们也应该对这些传统珍视。

你老家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清明节,是个上坟祭祖的大节,凡是有后人的大概都会去坟地,把先人的坟地整理一边,除草,潻新土,放炮上供祭祀一翻,以寄托对親人的怀念和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清明,为什么?

因为春暖花开先人们就要整理行囊出去旅游了,早点送点银兩,上供这点好吃的,也算送行了。早点好!

晚十月一,为什么?

因为天冷了,他们一般起的晚,不要过早打扰他们,所以要晚点好。

千百年来中华孝道文化,经久不衰,这就是中华民族凝聚昌盛之魂,之根。也是一种精神和力量!

缅怀亲人,努力奋斗,过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孝敬!


大亨永德


对于清明祭祖,为什么要提前还要提前好几天呢?

其实对于这个文化习俗来说,每个地方都不同,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所以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每个地方都不同的时候,不应该把所有地方的情况都拿在一起来说。

我们今天来给大家解读解读我们这边的农村里面清明祭祖的问题


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推迟

在我们这边的农村里面拜祭扫墓的习惯其实有很多的要求的。

是对于清明节这一段时间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推迟

不可以提前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这边过完年之后就不可以到山上去扫墓,拜祭祖先了。一定要等到清明节这一天才开始拜祭。

除非有其他特殊的情况,那么要另当别论,但是如果说一般的情况,在清明节这一天之前去拜祭的,多半不会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

不可以推迟又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这边,过完年之后就不能够拜祭扫墓了。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不可以推迟又是怎么说?

不可以推迟,也就是一年之中,比如说过了年,然后到清明节这一天开始去拜祭扫墓。

然后一定要等到清明节这一天才能够去扫墓。不可以推辞不去。就算下大雨也要去,哪怕是拜一个祖先,都是属于开头了。



节前节后不扫墓

在我们这边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约定奇怪的习俗 ,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前后是不允许扫墓的。

比如有的人说,农村里面扫墓由于祖先的墓碑太多,需要翻山越岭的去拜祭扫墓。

那么可不可以分为两天或者三天呢?这个是不可以的。

在我们这边在清明节的时候拜祭,在这一天拜祭,能够拜祭多少就是多少。那么没有拜祭玩的,基本上会流着,到了端午节之后,再选择其他晴朗的日子去拜祭。

所以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每个地方的不同文化习俗也会不一样,应该以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准。


农人莫小道


这是农忙农闲决定的。

即,三大农忙时段:春耕春种无收,夏收夏耕夏种,秋收秋耕秋种。

四月五日后就农忙了,所以提前祭扫坟墓。

十月一日后就农闲了,所以还有点没做完的农活的,可迟后一点祭归坟墓。

其实清明是踏青节,与九月九重阳登高,是一对仗对偶式。

这是黄河以北地区有猫冬习惯造成的,猫冬就是人冬天无事不出院门,呆家里暖和,称躲猫猫式的猫冬了。

所以清明出门去野外溜溜,活动一下身子骨,准备春忙了。

重阳是六月夏收的三夏完成后,歇农至秋收要开始的秋忙时间。

且秋收是一年用粮蔬果的储备的收获期,比春播夏收夏种的三夏劳动力度大些,提早登山练练劲,好大干一场三秋的秋收秋耕秋种,及储存与各干菜.干肉.薰.腊.窖.渍.淹的制品制做。这是秋后无虫蝇可晒酿食材而造成的。

即,春忙前赶早点,秋忙时迟后点。

而十二月.腊月.正月是猫冬时段;二月三月是一年最难熬的青黄不结储备牦尽的饥月,三月中旬青可接上了,农田虽仍无产出,在野外可采到些食材了,四月至十一月是农务时间段。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为已故的亲人上坟烧纸,是中华民族后人对先人尽效的传统节日。

我们这的习俗是清明节上坟,早三天不算早;而农历十月初一上坟是晚三天也不算晚,究竟是为什么呢?

常听老人说,过去的人虽然不懂科学二字,但是很讲科学的道理,爱惜庄稼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意思是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种庄稼不容易小麦要返青了,拔节生长了,上坟就会踩坏麦苗,影响收成。早一天就比晚一天的损失要小,更何况“三天不早"呢?那损失就更小了,那相应的农历十月初一上坟“晚三天不晚"的意思是,小麦种上不久,麦苗幼小,上坟早了,一脚踩下就是几棵,更何况不是十脚八脚,那损坏会更多,晚了麦苗相应大了,能顶住踩了,损失会小一点。

我每次听着都很有道理、也很科学,前人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今天说给大家供考。


ManTianFeiXue


清明前两天叫寒食,按照规矩是不能开火做饭的,寒食的来源于春秋时期,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祭祖一般都是在乡野山郊,所以要提前几天准备祭品,纸钱等等。而且一年一次,祖坟周围可能已经杂草丛生,所以需要先打扫干净周围的杂草枯木,以免造成火灾。

祭祖还有一些忌讳要注意,比如要穿着庄重肃穆的衣服,不可在墓地拍照,不可大声喧哗嬉闹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