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散氏盤》與《石鼓文》在筆法和結體方面有哪些異同點?

新千年90後大叔


《散氏盤》這個書法是西周晚期的作品,有一些古隸的味道,書法也是下筆大膽,自由奔放。同時,也含蓄開張。

《散氏盤》的味道很豐富,它的筆法已經潛伏了古隸的筆意,應該說是大篆中的行書,也是隸書的祖本。我們學習這個字帖應該把隸書和篆書的內在聯繫也要加進去,這樣,學習《散氏盤》的味道就出來了。

除了《散氏盤》的筆法。《散氏盤》的章法也是非常自然的。例如三個“於”字並排時,也沒有像後來的小篆那樣寫的一模一樣,更像是王羲之寫《蘭亭序》一樣,自然而有變化。這就是《散氏盤》非常高明的書法藝術技法的應用。

《散氏盤》用筆以藏鋒為主。大部分筆法是藏鋒。所以,用筆就要注意這個特點。

比如這個“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鋒用筆,也有藏鋒用筆。

而“詞”這個字就完全是藏鋒用筆了。

因此。我們學習《散氏盤》要掌握好用筆的特點。如果用筆對,起筆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散氏盤》銘文整體來看,氣勢宏大,意太飛揚,銘文的字與字之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具有明顯的行、列特徵。它的字大多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左右奔突,大小、攲正變化極具其能,通篇銘文筆畫變化多端卻又十分統一。

無論是通篇讀來,還是欣賞單個字,都有一種壯美的意味,醇古樸茂,奇譎雄健,這種信息顯然是源自結字、運筆、章法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

有一種說法稱《散氏盤》是草篆,就是因為散氏盤的貫氣非常好,用筆和氣息流行無礙,完全可以視為草法的胎息。

因此,《散氏盤》有金文的凝重,也有草書的流暢,在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說,《散氏盤》不只是一件金文,而且是中國書法通古今之變的重要節點。


《石鼓文》為先秦石刻,《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石鼓文》要比《散氏盤》晚大約200年的樣子,是秦國標準的文字,是大篆和小篆過度時期書體,筆法為典型的平動中鋒,起收藏鋒,顯得圓融渾勁,結構空間勻稱,章法上字字獨立,整篇“書寫”速度勻稱、節奏平緩,展現出規整而又朴茂的氛圍。

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可以說《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


心為犁


筆法都屬於大篆的筆法,散用筆更自然,流暢,具備草書筆意。石用筆勻整圓潤,挺拔,為小篆前驅。

主要在結體不同:

散氏盤號稱篆中草書,兼具金文的凝重,又有草書的流暢婉轉。筆畫粗細變化多端但又統一和諧,筆意流轉氣息暢通,極具草書意味。結體取橫勢,重心偏低,古樸稚拙,澆築感突出。在一定空間內,部首結構奇正變化,肆意而又統一。

石鼓文線條較散氏盤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也簡單,整齊而略呈長方,平行線條多作排列裝飾,嚴謹茂密,用筆圓勁挺拔,筆道遒勁凝重,字距行距開闊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愈寸,氣韻淳古,雄強渾厚、朴茂自然


雷水初六


《散氏盤》與《石鼓文》的原始書寫筆法差不多,在後天的“風化”及‘’損壞‘’過程中,各自朝向材質屬性而去。


《散氏盤》的銅鏽把文字帶向了‘’金味‘’,《石鼓文》的風化把文字帶向了斑駁性的”石味‘’。總而言之,這種“金石味”與文物販子的‘’美學‘’差不多。(有活生生的秦簡作參考)

在結體上,《散氏盤》採用了少見的‘’左高右低‘’法,而《石鼓文》屬於常見的“左低右高”法。其所造成的“勢”亦為兩種概念,關於“勢”就不作說明了。(晚年的吳昌碩沉迷於散氏盤必有原因的)


呂永亮


對此沒有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