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非典”无后遗症,到战疫“新冠”感受中医回暖

我国古代约有300多次比较严重的瘟疫,都是通过古法中医化险为夷,那个时期并没有医疗检测仪器,完全是靠查体辩证施治,西医研究病毒,古代中医只专注分析病者体症。

参照距离我们最近一次的2003年“非典”爆发,西医治疗出院的患者,如今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这些后遗症,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生存质量。而87岁的邓铁涛任中医专家组组长,他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了73例非典病人,当时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战绩,更没有明显的后遗症出现。说到这想起前些日子看到一位奋斗在新冠一线医生说的话:他会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个患者,至少他出院还能保证一个家庭的完整。这句话我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这位善良医生的医者仁心,也能感受到他所说的“至少”里面包含了多少无奈,因为他清楚患者愈后会面临一些将困扰他生存质量的后遗症。我是肯定西医的先进和功绩的,只希望可以适当的加入中医方法,作为辅助给患者更多的保护。

中医很多时候不被理解,因为中医是万变不离其中,学透理论,扎实实践,谨慎辩证,准确施治,事半功倍,西医杀灭病毒排除异己,中医内在平衡关门谢客,中西医各有所长,而且只要对症,中医并不慢,但如果用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文化,就很难找到共频。中国中医文化早于现代科技文明,而先一步对人类进行了治疗,所以中医是先得到了治疗的结果,而人类后一步发明的现在科学,因此用现代科学去理解古代中医,得到不符合现在人思维的结果并不意外。

1938年诺贝尔奖也间接验证了中医文化。1938年诺贝尔获得者,叫“莱德森那”,成功合成了第一个人工抗原,叫“对氨笨胂酸”。而我们早在宋朝,有一个叫“紫金丹”的方子,里面的砒霜和豆豉的结合,就产生“对氨笨胂酸”,我们一千多年前运用此方治病救人的这位学士,虽然不懂得其中药物化学机理,却是治愈了很多患者。所以好的结果必定有其中原因,不要轻易否定掉。

现在中医文化已经出现断层,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许多古方验方已经失传,令人担忧心痛,尤其流传于民间的独特诊疗方法,如果没有施教传授,外人很难参透其中学问。早些年大量外来科学涌入进来,许多人在学习新鲜事物的同时放弃了本土文化,甚至清、民国一段时期还有很多学者排斥中医文化,没有客观的评估中医价值,在新旧交错的时期没有做到中西医融合,到现在年轻人更是被各种电子数字信息绑架,对于中医文化到我们这一代,只是看到了一个背影。

如今中医文化已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已过了电影《刮痧》中认为是“巫医”的文化排斥时期,国外学者已是通过现代科技验证接受了中医文化。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前就认识到了中国几千年人与自然融合的宝贵智慧,已然通过潜心研究得为已用。不过中医文化本身原则就是治病救人,发扬光大是件好事。只是希望我们作为中国中医文化的传承人,不枉费几千年来数代名医留传下来的医学宝藏,结合现在医学,走好未来中医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