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為什麼要陷害狄青?歐陽修逼死名將狄青,為何沒人像罵秦檜那樣罵他?你怎麼看?

魔力俠曹操


這個標題小編就寫錯了!首先歷史上歐陽修就沒有陷害狄青,這主要是北宋的政治環境造成的結果,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北宋的統治者對武人參政就一直保持戒心,狄青由於對付西夏居功至偉,仁宗提拔狄青為樞密使,這相當於掌握了北宋的兵權,歐陽修作為當時最高文官首領,對武人掌握兵權極力反對,歐陽修這是從大局上來反對狄青,兩人沒有私怨,但歐陽修為了罷免狄青官職,用盡了所有方式,最終狄青鬱鬱而終,這也導致了北宋的軍事人才凋零,也間接導致北宋的滅亡,南宋的防禦政策!而秦檜早先也主張抗金,但高宗執意防禦政策,使得秦檜政治走向也轉變了,加上秦檜又降金,使得恢復中原的最後一點希望泡湯了,所以秦檜被遺臭萬年(當然在殺岳飛的事情上秦檜多多少少有點被黑鍋,但也掩蓋不了他賣國的無恥行為)。


O1O2O3


答:誰說沒人像罵秦檜那樣罵歐陽修?

有人罵了,只不過聲音太小,沒什麼人關注罷了。

而且,拿歐陽修和秦檜相提並論,可能得不到人們的認同,基本上是誰罵誰遭到鄙視。

事實上,更多人的認為歐陽修不但沒害狄青,還在用心呵護狄青。

下面就這兩種人談一談。

像罵秦檜一樣罵歐陽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槤。

昭槤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七世孫,著有《嘯亭雜錄》一書。

書中說:歐陽修一連串彈劾狄青,說狄青有異心,他這種行為,哪裡是人臣為國愛惜人才的做法?他這麼做,最終使狄青以憂憤而卒。這之後,奸賊秦檜得以誣陷嶽武穆,就是沿襲了歐陽修的路數。

稱讚歐陽修沒有陷害狄青,反而還在用心呵護狄青的權威著作,是《宋史》。

《宋史.歐陽修傳》說:歐陽修奏請皇上貶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終”。

《續資治通鑑》也持同樣看法,說:歐陽修乞求皇上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

那麼,歐陽修到底是陷害狄青呢?還是在保全狄青呢?我們來看具體經過。

話說,狄青是武將出身,卻出任了樞密使之職,這是“重文輕武”的宋朝之前所沒有的。

歐陽修在著《新五代史》過程中,通過對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以及趙匡胤等武將坐大,進而攝取國家政權的史例研究,深感武將官職過大,會對國家形成威脅。於是積極要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連接上了《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等奏章,一意要彈劾狄青下臺。

雖然明人茅坤評《論狄青札子》時,稱讚歐陽修這是“迴護狄公”,但現在我們稍加閱讀,就不難發現,通篇都是極盡汙衊陷害之詞,文意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

也正是這樣,宋仁宗迅速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之職,將之貶到陳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鬱鬱而終。

瞭解過整件事的經過,歐陽修是“愛”還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經心中有數。

歐陽修沒有淪落到秦檜那種處處被人唾罵的境地,一來他和狄青沒有私人恩怨;二來他也沒有非置狄青於死地不可的決心,他只是想削減狄青的權勢,不讓國家出現“政變”、“軍變”的惡果;三來狄青是鬱鬱而終,並沒有像岳飛父子那樣,被押解上刑場,刀光血影,朝野震懾。


覃仕勇說史


 狄青是我國著名的將領,忠君愛國沒有話說。他最後的死亡和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不過對比起來,似乎大家對歐陽修的忍受程度很高,並沒有人像罵害死岳飛的秦檜那樣罵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用歐陽修和秦檜相提並論並不合適,他比秦檜要高明許多,而且人品也高了許多。狄青之所以死,與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但算起來,歐陽修最多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而不是始作俑者。宋朝素來重文輕武,但狄青因為戰功赫赫,因此官拜樞密使。


  這個官職已經對約定俗成的制度起到了強烈衝擊,因而整個文官團隊對其都是非常忌憚的。歐陽修只是文官團中的一位,並不能起到推波助瀾的地位。另外,在當時,歐陽修反對狄青是出於所謂的正統思想。雖然這種正統思想在而今看來完全是錯誤的,但在當時是被世人所接受的。


  宋太祖擁兵自立成了皇帝,但他因此對武將格外忌憚。上位者對武將的忌憚,將整個社會風氣引向了一個極端偏激的地步。因而,當狄青即將位列樞密使,整個文官團隊也好,還是社會風氣也好,都認為他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最可怕的是,或許連皇帝也這樣認為。


  皇帝當初提出這個觀點,遭到眾臣反對,就算他想要維護狄青,說他是忠臣,但那些老臣只需要一句“難道太祖不是忠臣嗎?”就可以將仁宗的所有建議給置之死地。


  不過,歐陽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罵的最重要原因,或許是他並沒有想要將狄青殺害。秦檜對岳飛是壞了必殺之心的,而且是用極端卑劣的手段將其召回,最後連他的兒子岳雲都沒有放過。


  相比之下,歐陽修則光明磊落許多。他只是不想讓狄青做官,想要罷免他的兵權,如此而已。另外,他也認同狄青的功勞,認為他值得優渥的待遇,只是,他認為為了社會的安定,不應該讓他繼續擔任重位。


知識源於閱讀


韓琦曾當面鄙視狄青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大概意思就是指著狄青的鼻子說:你是賊配軍出身,和我們這些科舉出身的沒法比!


韓琦當年曾同西夏作戰,結果好水川一戰被打的丟盔棄甲,自己還派人到京城去傳播“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這樣的歌謠,為自己臉上貼金,最後成了三朝宰相。

戰神狄青呢,大小戰役數十場,攻西夏平叛亂威名赫赫。立下了不世功勳,最後卻被貶官外放,不到五十歲便鬱鬱而終。

兩人的經歷足以說明,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和對武將的極端不信任。歐陽修也的確曾幾次上書,告誡皇帝不可對狄青委以重任,並認為這樣能征善戰的武將,最好是外放閒置起來才最安全。

但狄青之死這口鍋,不應該由歐陽修來背,如果必須要找個人背鍋,這個人也是趙匡胤。

趙匡胤本人就是能征善戰的武將,在後周就做到了殿前都檢點的高位,最後欺負柴家的孤兒寡母奪了人家的江山。這樣得到天下的人,自然也害怕同樣手握重兵的武將造反,所以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

一百個文官貪汙,都沒有一個武將造反帶來的危害大!這是宋朝皇帝的共識。

狄青是什麼樣的人?他早年為兄長頂罪,被判刺面充軍,也就是文人口中的賊配軍。臉上刻字這種侮辱性的懲罰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可能會成為一生的噩夢,但狄青並沒有就此消沉,他憑藉著驍勇善戰在軍隊中逐漸嶄露頭角。

為了遮掩臉上的刺字,他衝鋒陷陣時經常戴著青銅面具,威風凜凜仿若天人,西夏的將領和士兵看到狄青,無不視若天望風而逃。宋仁宗更評價他:朕之關張!

宋仁宗是有名的仁義之君,對於狄青也十分欣賞,他曾問狄青:你現在也是身居高位的國家大臣了,臉上的刺字趕緊用藥水去掉吧,多難看啊!狄青回稟皇帝:臣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為出身,而是肯用心盡力,這個傷疤沒必要去掉!

狄青擔任樞密使,這已經是宋朝軍事系統中的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位置了,雖然有文官的轄制,但仍是位高權重。再加上他軍事才能傑出,怎能不引起文官系統的警覺?


於是歐陽修等人開始編故事:狄青家的狗都長角了,這是要發達的跡象啊!陛下趕緊把他外放閒置起來吧,這樣對狄青也是好事,起碼能讓他保住名聲啊!宋仁宗雖是仁德之君,但畢竟也姓趙,一定是對武將忌憚不已的,最後狄青終於被貶,憂憤而卒!

不過歐陽修的做法也不厚道,後人評價: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材之道?


李飛叨


宋仁宗在位時,有一位治軍嚴明、作戰英勇的驍將,名叫狄青,他常年率軍戍守邊塞,是北宋的國防中堅。狄青出身寒微,無任何背景,完全憑個人努力與出色戰功走上了將軍的位置,官至樞密使尊位。

史載,狄青籍貫山西汾州,自幼習武,膂力過人,武藝嫻熟,尤其是練就了一身騎射絕技。成年後,他來到宋都汴京(今開封)投軍,因技藝出眾,成了一名護衛宮廷的禁軍士卒。北宋實行偃武修文的國策,軍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軍後都要在臉頰上刺字,俗稱“紋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軍、囚徒一樣,防止士卒開小差逃跑。後來大名鼎鼎的狄青,臉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個被彼時人視為奇恥大辱的標記。

志存高遠

狄青這人頗有個性,對於臉上這道“幌子”,別人耿耿於懷,他卻不以為意,他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據記載,他到汴京參軍、在臉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狀元掛榜遊街,狀元郎披紅掛綠,騎著高頭大馬,張燈結綵、吹吹打打的隊伍跟著他招搖過市,從排隊紋面的新兵身邊經過。別的士兵都在哀嘆:都是職場新人,命運怎麼如此懸殊呢!?看人家狀元郎,春風得意馬蹄疾,再看看咱們,猶如被紋面的“賊配軍”,真乃天壤之別啊!狄青卻不以為然道:“今後怎樣還不一定呢,建立大功業,得看個人的才幹如何”。狄青這句話,成為眾人嘲笑他的佐證,但這句話卻成為他一生奮鬥的動力,若干年後,那一科狀元是誰早已不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卻被鐫刻進青史中而永不磨滅。

一戰成名

施展才能的機會終於來了。李元昊建西夏國後,屢次出軍騷擾大宋邊境,燒殺搶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陝北邊塞州郡。狄青自告奮勇,隨部分精銳禁軍開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於騎射,膽勇出眾,被任為指揮使,麾下有一支約五百人的精悍隊伍。

從繁華帝都開封來到荒寂苦寒的延州邊塞,很多禁軍將士都認為被變相流放,產生了畏難情緒。在與剽悍的夏軍接戰中,宋軍屢吃敗仗,將士們士氣低迷,畏敵如虎。狄青和他們不同,他認為盡情施展才華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據記載,每次作戰,狄青總是披頭散髮,戴上一副熟銅面具,狀貌猙獰,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橫槍躍馬,身先士卒,衝入夏軍軍陣,橫擊豎刺,銳不可擋。

《宋史· 狄青傳》記載,狄青在延州戍邊四年,身歷大小二十五戰,八次負傷,卻從不退縮,仍堅持戰鬥。安遠之戰,一番激烈廝殺下來,狄青身負重傷,夏軍聒噪著大舉反撲,他咬牙掙扎著重上戰馬,率將士們一舉擊退敵軍。狄青作戰勇猛,渾不畏死,西夏士兵對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稱其為“狄天使”。只要對面一出現狄青的身影,夏軍將士人人膽寒,瑟縮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開掛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時對士兵噓寒問暖,打起仗來衝鋒在前,因此深受將士擁戴。他治軍嚴格,賞罰分明,在軍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後來,韓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軍務。經略判官尹洙極力向范仲淹舉薦狄青。范仲淹與狄青一見如故,連連稱讚道:“真乃天生良將啊”!他見狄青文化不高,於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開導道:“成為名將不僅要驍勇善戰,還應通曉古今 ”。勸狄青認真讀書,以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從此每當戎馬倥傯之餘他就捧書苦讀,不僅熟讀《左氏春秋》,而且把歷代名將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這些人的用兵特點、成敗得失,狄青都諳熟於胸,本來大字不識一個的他逐漸成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衝鋒陷陣又精通兵法的智將。一顆將星終於在西北邊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後,狄青屢建奇功,積功被攫升至秦州經略招討副使,名聲大噪,連宋仁宗都耳聞他的大名。宋仁宗對這位從小兵到將軍的奇人大感興趣,於是特地召他進京,問他戍邊方略。狄青奉旨來到汴京(開封)時,恰逢夏軍大舉進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繪製渭州地形圖,並制定退敵之策。狄青對西北邊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對敵我態勢亦瞭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戰方案深得仁宗賞識。從此,哪裡有戰事,他就被朝廷調到哪裡,從陝西到甘肅,從河北到四川,他接連用兵,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這位發於卒伍的大將終於被宋仁宗任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今天的三軍副總司令),成為統領全國軍隊的副帥。

平儂智高

就在他剛當上樞密副使時,嶺南傳來了壯族豪酋儂智高舉兵叛亂、攻掠兩廣的緊急戰報。狄青毅然放棄京師的優裕生活,親自率大軍跋涉南下,準備平定儂智高叛亂。

宋仁宗打破慣例,在軍中不設監軍,不派文官牽制武官,由狄青統一指揮南伐宋軍。狄青從西北邊軍中選拔了一批精銳士卒充實力量;拒絕了京中的一些權貴子弟隨徵的請求,不使他們藉機混得一官半職;他否決了聯合交趾(今越南)軍隊共同平叛的提議,力主由宋軍單獨出征,杜絕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種種後遺症。他的這些措施,後來被證明是十分明智的決定。

1053年,狄青率軍千里南征,大軍風塵僕僕地來到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後,他立刻下令,宋軍駐嶺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軍,先偃旗息鼓,養精蓄銳,待屢屢受挫的士氣恢復後才可談用兵之事。

可是,率軍駐防嶺南的宋將陳曙為了搶頭功,擅自率部出擊,在崑崙關被儂智高軍擊潰,陳曙領殘部狼狽而回。狄青為嚴肅軍紀,下令處決了陳曙等三十名負有直接責任的將領。一時間,原本屢戰屢敗、軍紀渙散的嶺南宋軍大為震動,軍事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狄青對此變化了然於胸,卻並不急於出戰,他下令全軍休整十日,還放風說軍中糧草不濟,十日後還要徵集糧草。儂智高刺探到這一消息後,立刻放鬆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儂智高以為宋軍乏糧,不會大舉進攻,於是在邕州(今南寧)張燈結綵,大擺筵席,準備歡度元宵節。可就在當天清晨,狄青突然下達了攻取崑崙關的命令。當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軍頂風冒雨抵近到崑崙關下。第二天,宋軍猛攻崑崙關,並一舉攻破之,隨後馬不停蹄地直撲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兩軍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宋軍主力大多為西北邊軍,騎射皆精,兇悍善戰,騎兵在歸仁鋪一帶左右穿插、迂迴,包圍了以步卒為主的儂智高軍。 儂智高見大勢已去,只得棄城而逃,後輾轉逃到大理國,卻被大理國王殺死,並傳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軍班師回朝,路經桂州(今桂林)時曾勒石記功,其碑至今猶存。狄青平定儂智高後,榮升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三軍總司令),成為有宋一代唯一從士兵憑戰功爬升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將領。飛黃騰達、位高權重後,他的臉頰上還留有當初黥刻的士兵印記。有人勸他設法用藥將這不雅印痕抹去,他卻說:“留著也好,它能讓士卒們都明白,地位低賤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自暴自棄,努力奮鬥,能建功立業,就能成為人上之人” 。

正因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經歷,向只重門第出身的封建官制發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戰,撕開了森嚴封建門閥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為職業軍人的他還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們的暗算,無數明槍暗箭從四面八方向他襲來。

翰林大學士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參與過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令人驚訝的是,誣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這位才高八斗的歐陽大學士。

將星隕落

《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藉藉。(歐陽)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中。遂罷知陳州 ”。話雖寥寥幾句,但已明確直指大儒歐陽修參劾、誣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罷黜樞密使一職,外放陳州 。

狄青被晉升為樞密使後,歐陽修等別有用心的官僚不斷中傷他 ,甚至用心險惡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讓狄青擁兵自重,成為周世宗麾下的趙匡胤,最終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於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樞密使職務,讓他去河南陳州任太守 。

史載,狄青在陳州抑鬱寡歡,還很擔心自己繼續遭到更嚴厲的攻訐與構陷,終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將星過早的隕落了。

名士汙點

歐陽修雖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卻沒有范仲淹那樣的愛才之心與寬廣胸襟。

歐陽修基於宋朝偃武修文的國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戰功,尤其嫉恨狄青執掌軍事大權(樞密使)的威名與權勢,於是屢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謀反篡位的野心,以“為國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詞請求罷免狄青之職,最終如願以償,結果卻加快了軍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恥”的步伐,後汴京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滅亡。

但與南宋陷害岳飛的秦檜不同,誣陷狄青並間接逼死他的歐陽修並未留下千古罵名,主要原因是他認為狄青掌管了國家的軍事大權,瞭解、熟悉許多軍事機密,且屢立戰功,在軍中威望甚高,深受將士擁戴,因此必會擁兵自重並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歐陽修誣陷狄青的目的是“為國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於個人恩怨,況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誅戮,而是遭貶職後抑鬱而終的,不像岳飛那樣直接被秦檜毒死在風波亭上,因此歐陽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汙點,和北宋重文輕武的國情有關,算不得大奸大惡之人,加上其出眾的文學天賦,所以沒有像秦檜那樣被千夫所指,遭萬眾唾罵 ,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歐陽修逼死狄青的事件實際上體現了宋朝時期的文武之爭,事實上在狄青之死這個事件之中,歐陽修雖然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但卻並不能說他要為狄青的死負主要的責任。

圖:面涅將軍狄青劇照

狄青在宋朝中後期先後在安遠、渭水等戰役中大破西夏,不但數次打敗西夏軍隊的入侵,還最終致使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在平定西夏邊患後,狄青又在黃永年間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的戰鬥中嶄露頭角,一舉攻破沿江九個州幷包圍廣州城。

憑藉著自己在邊疆和平定內亂中的諸多戰功,這位士兵出身的高級將領最終升任疏密使。這一職位的擔任可以說是觸碰了整個宋朝文人集團的巨大利益。在宋朝重文輕武的指導思想之下,執掌軍事事務的樞密使一直長期由文人擔任。

仁宗皇帝讓軍人出身的狄青來擔當此職著實是觸犯了文人集團的利益,而作為文人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一員,歐陽修自然也會對這種人事任命產生不滿情緒並伺機尋求可以使狄青罷免官職的機會。

除了觸犯文人利益的權力之外,以歐陽修為首的文官集團另一個加害狄青的動機就是整個文官集團對於軍官團體的不信任。唐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兵權外放而導致的藩鎮割據,地方武裝力量暴動導致的士人階級統治被推翻的事件在宋朝之前的歷史上也是經常上演的。

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加速集中的一個朝代,士人階級自然對於功高蓋主的兵權所有者有所忌憚。出於這方面考慮,或許在歐陽修等人看來,通過政治手段罷免狄青兵權的行為,實質上是為了維護國家統治的穩定而進行的。所以,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就是歐陽修並非出於私人恩怨而加害狄青。

最後我們也要指出的一點是,在針對狄青的問題上,以歐陽修為首的文官集團,並沒有打算直接處狄青於死地。狄青的赫赫戰功在朝廷上是有目共睹的,當朝皇帝在很多兵事方面也十分仰賴這位宋朝不可多得的武將,歐陽修作為當朝宰相自然也不可能對這個事實熟視無睹,他的本意僅僅是希望狄青在罷免兵權後在外省擔任地方官職,平穩地度過自己之後的仕途。順便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從這一點上來說秦檜加害岳飛的事件就顯得惡劣很多。

當然,最後這一事件的結果是令人惋惜的,狄青一生的追求無非是保家衛國,解決國家的邊疆胡患。所以整個事件的發展最終並沒有像歐陽修所想象的那樣進行,免除兵權的狄青,最終鬱郁成疾,在出任陳州後,不久便抑鬱而終,這位大破西夏,屢立戰功的民族英雄就這樣暗淡收場,終年只有49歲。


參考資料:《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史傳三編·卷四十八·名臣續傳五》等


小小嬴政


宋朝的文官打壓武將是很常見的事情!整個宋朝文官地位明顯高於武將,而這幫文官們從骨子裡看不起武將。北宋名臣韓琦曾經無故要殺狄青手下一名將軍,狄青前去求情說這是一個有戰功的好男兒。韓琦確說:不過一介武夫而已,東華門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兒。可見宋朝文官集團多麼看不起武將。狄青後來被歐陽修,文彥伯等人陷害罷官確實很慘。但他們沒有殺狄青這也是宋朝打壓武將的潛規則。而秦檜害岳飛時突破了這個底線了,把岳飛父子至於死地!


花非花葉非葉3315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問題中的兩個詞彙,那就是『陷害』、『逼死』。

歐陽修曾經3次上疏攻擊狄青,分別是《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上仁宗論水災》第一狀、《上仁宗論水災》第二狀,在這三次上疏中,歐陽修對狄青的多有輕蔑與不敬之詞,也將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上升到天人感應、朝廷安危的高度,說是暗示狄青有跋扈不臣之心似乎也不為過,這對於並無跋扈不臣之心更沒有謀反之意的狄青很不公平,或許可以算是某種意義上誣陷吧。

就在歐陽修上第二、第三份上疏的次月,樞密使、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河中尹狄青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第二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隨即抑鬱而終,年尚未至半百,因此,說是狄青間接死於歐陽修之手也不為過。

後人說:

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材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

歐陽修的錯誤,人們都很清楚,也並不諱言,但是確實幾乎沒有人像罵秦檜那樣罵他。

這主要就是因為歐陽修不是『陷害』狄青,也不是『逼死』狄青。

歐陽修幾乎無來由地猜忌武將的想法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但是這是當時朝廷官員的普遍觀點,也是宋朝的國策所決定的,歐陽修相對而言是比較光明正大、襟懷坦白地公開向皇帝進言,他認同狄青曾經的赫赫戰功,也認為朝廷必須要給與其優渥的待遇與尊敬的崇禮,只是要罷免其掌管軍政的樞密使之職,這與秦檜要害死岳飛而後快的情況有著本質的不同。

另一方面,歐陽修作為五代史的編撰者,與宋朝皇帝一樣,從五代驕兵悍將割據叛亂中得出了需要矯枉過正的想法,他是自己理念的實踐者,雖然走偏,但是不是出於不可告人的私心。

要之,歐陽修建議的免去狄青的兵權外放地方做官使其得以保全,不是貌似好心,而是真的好心。

從狄青的角度,其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之後,當時仁宗與包括歐陽修在內的文官集團並不會進一步打擊他,這也與岳飛面臨的情況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狄青像宋初的符彥卿這樣悠遊終老那基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當然,希望這一說法不至於導出都是狄青想不開的判斷。

總之,宋朝皇帝害怕武將學習自己祖先套路的深刻恐懼、北宋畸形的文武關係,是狄青悲劇的根本原因,歐陽修在其中是一個難辭其咎的推動者與參與者,但是他是犯錯誤而不是犯罪,他也不是像秦檜、史彌遠這樣的罪行的始作俑者。


談古論金


歐陽修是否是“陷害”狄青尚有爭論,但是他如椽巨筆確實對皇帝和狄青施加了壓力,也導致後來狄青被罷官和鬱鬱而終。

第一是皇帝的態度。宋仁宗喜歡並重用狄青,甚至不顧祖訓讓一個武將擔任了樞密使,他本來就沒有要讓狄青去死的初衷,只是文臣反彈太大,宋仁宗沒有抵擋住輿論的壓力,才導致後來的悲劇。而且上疏的並不只是歐陽修一個人,他最多也就是個意見領袖,黑鍋也不用他一個人背。

而秦檜和岳飛完全就是皇帝和權臣做的一個局,皇帝要岳飛死,秦檜要位極人臣,甘當皇帝的白手套,岳飛的整個冤獄都是秦檜一手策劃,導演和實施的,他也靠岳氏父子的人頭飛黃騰達,在南宋權傾朝野,一手遮天。

第二是時代的不同。歐陽修和狄青所處是宋朝中期,那時候北宋一派繁榮,不管是文官缺一個歐陽修,還是武將缺一個狄青,對於整個北宋朝廷都不算什麼傷筋動骨的大事。

而岳飛的時代,是北宋徽欽二帝被俘虜,金兵一路南下,剛剛建立的南宋被滅似乎就是眼前的事情了,這時候的岳飛是國家在危難之際求之不得的棟樑之才,救命稻草。他的忠心,道德,軍事能力都是不用懷疑的,只是他的理想是迎回二帝讓皇帝實在無法接受,最終才痛下殺手。國家正是生死存亡之際而殺股肱之臣,這種神操作只有崇禎殺袁崇煥有的一拼。幸虧那時候的金朝也在走下坡路,如果金朝還是蒸蒸日上,宋高宗趙構去黑龍江父子兄弟團聚也是有可能的。


風言不風語


說到底,民間沒有狄青全傳或者說是專門有人去稱頌狄青,因為狄青是奴隸出生,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但就是這麼一個低賤而又卑微的人最後確實現大逆轉,老百姓什麼心態?嫉妒恨,憑什麼他們出生比狄青高貴,可自己最後依然是貧民,沒有出頭之日,這是老百姓的通病,見不得不如自己的人過的比自己好。而岳飛普通百姓出生,代表的是老百姓的臉,所以岳飛被害所有人只看到岳飛的死,確沒有一個人看到岳飛抗旨不遵的事實,岳飛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人,一個貧民勵志的過程,所以就有了民間各種稱頌岳飛的版本。回頭看看,北宋開國四大家族,除了呼延家被害,民間有傳頌之外,高家有幾個人知道?四代七帥,出了三十多位將領和一名女將,七人被封為國公,可以說北宋前期都靠高家維護國家安定,百姓安穩的生活,但為什麼民間不傳頌?就因為高家起點高,還是皇親國戚,出生比百姓好,確能夠善終,不像呼延家滅門,所以百姓認為高家是應該那樣。中國許多老百姓的毛病就是,你出生比我低,憑什麼最後過的比我好,社會地位比我高,能睜眼說瞎話就睜眼說瞎話,能背後汙衊就汙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