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理性防疫 依法行事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法治化社会、专业化治理以及科学化防疫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应对疫情的正确反应。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突然爆发对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以及国民素质提出了挑战,应当说,这也是一次加强自我认知的机会,有利于我们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认清不足,发现差距,为治理改革、社会改革提供方向。

春节前,当钟南山院士发出疫情相关警告后,社会由于疫情发布的突然性进而产生一定恐慌。这是因为疫情突破了社会和个人一般风险阈值判断,人们的心理失去可信任的安全锚,引发了社会过度反应。比如表现在大规模的抢购口罩等防护用品,事实上,在已经要求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家庭并不需要囤积口罩,尤其是一些社会流动性较少的地区,一些地方一刀切式的冻结社会流动性的做法,并不理性科学,这又会产生焦虑不安,也影响了医院防护品的供给。

由于各地和城乡之间的治理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尽快追踪和隔离潜在的病人,各地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封闭措施,限制车辆通行。虽然大部分人比较理性,但仍然有两种极端化的民众,一种反应过度,对不戴口罩的或者其他不服管理的采取暴力,另一种满不在乎,甚至有病人隐瞒自己的旅行史,到处行走。

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各地发动群众防疫的同时,并不能百分之百同时做到科学防疫以及依法行事,我们需要防止在病毒疫情之外,又形成“社会疫情”,以至于无法聚集共识,缺乏规则,使得防疫成本过高,尤其是基层组织政出多门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进一步损害社会信任,不利于消除疫情的不确定性,反而制造社会生活的更多不确定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的会议也强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会议有针对性地指出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也就是强调法治,避免因恐慌而采取违背法治的管制动作,导致更多的冲突和混乱。其次,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求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这意味要强化防疫工作中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或认识不足形成的恐慌情绪。法治化社会、专业化治理以及科学化防疫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应对疫情的正确反应,社会可能会有部分恐慌,政府只需通过科学精神与专业能力去管理社会预期,就可平复这些恐慌情绪。

由于武汉疫情爆发,全国其他地区也启动应急一级响应:企业停工,居民居家隔离。一些地方领导要求“不算经济账,不惜一切代价打赢防疫战”。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等疫情重灾区,采取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比较合理。对其他地方来说,2月3日的会议也强调,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也就是说,防疫不能以经济全面停摆为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