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攜民渡江百姓為什麼跟著劉備跑?不跑可以嗎?

跑腿小輝哥


這是一種文化心理和價值追求的表現。

在老百姓心裡,劉備是漢獻帝的皇叔,是朝廷委任的官員,天下動盪,軍閥混淆,劉皇叔是希望。他代表了正統、正確、希望、和未來。所以,百姓們景從有這樣的文化和心理。

劉備團隊,畢竟是以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清正君子為核心。所以,想來他們在地方的工作和成績,應該是有口皆碑的。加上他們名聲在外,大家也一定覺得,跟著這樣的大丈夫團隊走,值得!

我們這個民族是寓文化於務實生活!


信誠文化培訓師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演義小說,並不是史實,實際上老百姓完全不用跟著劉玄德跑,跟著他劉備不見得比跟曹操好,但的確是不跑又不行的。咱先不管作者羅貫中先生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道德的光環而作的渲染,從真實的角度來解釋這一事件。

公元208年,也就是官渡大戰八年後,曹操升任丞相之職,權傾朝野。同年七月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亡,因為二公子劉琮的母系勢力大,母舅蔡瑁又是個投降派,所以劉琮繼位後不久投降了曹操,於此同時劉備已經倉皇南逃。

為什麼曹操首當其衝傷了劉備呢?因為劉備被劉表派駐新野,而北據曹操。那麼曹操從南陽發兵南下,首先就是新野。所以荊州未降前,劉備已被曹操打敗。演義上孔明火燒新野退了曹洪與夏候惇,其實史料上是劉備撤退時在博望坡火燒了百姓的民房,為了不給曹兵留下戰利品,造成了大量百姓無家可歸,所以跟定了劉備。劉備這麼幹實則是心裡已打好算盤,攜民度江有這幾種好處。

其一,要給未來的同盟軍孫權看,荊州不是舉州投降,大多數人是願意抵抗侵略的,會增加孫權聯手劉備抵抗曹操的信心,孫劉聯盟的基礎就會更加鞏固。

其二,劉備利用百姓懼怕曹操像攻打徐州一樣採取屠城的報復方式大肆殺戮,已給百姓洗了腦,所以帶上十餘萬百姓一起撤退,與民休慼與共,保持自己一直標榜的“愛民如子、仁德蓋世”的做事原則,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許多,成功的實現了邀買人心的目的。

其三,將自己的一萬士兵混跡於十多萬百姓當中,看似行軍速度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史書記載日行十餘里,而實際上卻能起到“藏兵於民”的奇效。最大限度的保存實力。

其四,逃亡的方向為江陵,可以起到誘導曹操追擊的效果,給關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與劉琦匯合和接應劉備。

所以說劉備攜民渡江一方面是出於無奈,但主要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考慮的,說是作秀也不為過。





東瓜西瓜馬來瓜


公元200年,劉備與趙雲離開冀州,在古城和關羽張飛相會合,入冬到荊州投靠劉表。劉表甚是看重劉備,但經不起屬下的搬弄,將劉備安置到荊州的最北端新野縣,一來可以給劉備容身之處,二來可以抵禦曹操。劉備在新野勤政愛民,與民生息,廣施仁德,積聚力量,發展勢力。。。劉表欲意荊州相托劉備,因長子劉琦生母早亡,性格懦弱。次子劉琮母族勢力強大,怕身後相互爭權,荊州發生變故,所以未立世子,舉棋不定。邀劉備到荊州商議,劉備不受荊州之託,遭到手握軍權的劉表妻舅蔡瑁的追殺,劉備無奈馬躍檀溪,巧遇隱士司馬微,向劉備推薦當世賢士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劉備在隆中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相助。諸葛亮是當世天下奇才,文韜武略,有他相輔佐,劉備軍心穩定,事業發展。。。207年,曹操率八十萬大軍下江南,劉備所在的新野首當其衝,以劉備的力量無法抗拒曹操大軍。劉備決定率部南撤,新野十萬百姓自願隨軍南撤,不願被曹操奴役,不願做曹操治下之民。雖然軍情緊急,劉備也不能拂了百姓之心,只能軍民同行,百姓扶老攜幼,日行十里,路過襄陽,魏延欲迎劉備入城。因人多擁擠,兵力又少,劉備沒有入城,只能率百姓繼續向西南而行,渡過漢江,來到當陽長坂坡,曹操的虎豹騎日行三百餘里追擊劉備,劉備只能棄百姓帶領軍師諸葛亮、趙雲、張飛等文武先行,連家屬都顧不上了。才有趙子龍長坂坡七出七進救主,張飛長坂橋拒敵的英雄事蹟。。。皇叔劉備忠愛仁厚,在新野治理七年,輕徭役,為民生,將新野治理得煥然一新,深得百姓愛戴。大敵當前,百姓願背井離鄉隨皇叔共進退,劉備雖不敵強敵,但人心不失。雖時局混亂,但人心思漢,人和是劉備掘起的堅強後盾。





劉坤忠120


攜民渡江。之所以荊州十數萬軍民,全跟著劉備逃跑。原因無他,就因為恐懼!

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是天生的。古代沒有可讓平民可以閱讀的媒體,百姓根本就不知曹操是誰,他們不瞭解曹操,以為曹操是食人兇獸,當然就要跟著大有仁義之名的劉備跑了。

至於不跑行不行?

人口是什麼,人口就是戰鬥力與財富,是爭霸的本錢。劉備是有爭天下之心的人,他怎麼能捨得放棄了這十餘萬心向著他的人口?試想,在劉備集團妖魔化宣傳曹操之後,老曹在荊州平民心裡,那就是個殺人魔王形象。殺人魔王要來了,但凡能跑的,誰又敢不跑!

實際,真實歷史上,劉備確實是拖著這十數萬平民,扶老攜幼連家帶口的一起跑了,弄得行軍像搬家。

而兵法講“兵貴神速”。搬家式的行軍,自古至今,歷來就是兵家大忌,軍事上最大的昏招!

結果就是,在曹軍輕騎急追,一日夜疾行數百里速度奔襲之下,劉備非但沒保住這十幾萬口人,還連自己的基本部隊都搭了進去,妻離子散,僅與數十餘騎倖免。若無趙雲,就連阿斗也丟了。

非但如此,還失去了一個軍政皆優的重要人才,徐庶。

《三囯志》記載了這事,徐庶老母失陷,遂向劉備辭行,以手指心曰: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賴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方寸亂矣,已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古人視孝為大義之首重,此時,劉備除了泣淚作別,那是萬萬強留不得的!

為了己之志向,而鼓動十幾萬本來安居樂業之民,離鄉背井,遠赴未知之地。劉備之仁義,也是夠厲害的。





風去了無痕D


劉備攜民渡江,和諸葛亮火燒新野、關羽水淹曹軍有關。老百姓跟隨劉備渡江,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老百姓無家可歸了。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大軍繼續南下,諸葛亮火燒新野之前,劉備讓新野城裡的百姓全部撤離,遷到樊城,曹軍到達新野時,新野是一座空城。火燒新野,大敗曹軍,等於是新野老百姓的家燒掉了。

可是樊城也是一座孤城,曹操大軍壓境,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帶領大軍離開樊城。樊城畢竟不是新野百姓的家,劉備在樊城,可以安置這些百姓,劉備一離開,這些失去家園的百姓,最好的選擇自然還是跟隨劉備。

劉備和諸葛亮商議,派人遍告百姓,有願意跟隨的同去,有不願意跟隨的就留下。新野的百姓跟隨劉備可以理解,最不可思議的是樊城百姓也願意跟隨劉備,這可能和關羽水淹曹軍有關。關羽水淹曹軍,老百姓的家園自然也會遭受損失。所以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老百姓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江,兩岸哭聲不絕。

接著襄陽也有很多百姓也逃出襄陽跟隨劉備。因為老百姓跟隨劉備大軍,軍民有十多萬,每天就走十多里路,很快被曹操趕上。

劉備為了擺脫曹操大軍,被張飛保護著,到了長坂坡,老百姓最終還是被拋下了,戰亂中,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戰爭爆發,最苦的還是老百姓。





牡丹梅花鑫森淼


我來回答一下。謝謝![呲牙]

1、劉備一向以仁德著稱於世,在《三國演義》中也多次出現攜帶大量老百姓撤離的場景。

2、劉備這麼做更能夠收攏人心,使人們死心塌地跟著這樣一位仁義之主。

3、在戰爭中,屠城的情況經常出現,劉備這麼做既保護了老百姓,同時更能彰顯仁德,得到別人的擁戴。


安然笑生


主要是曹操口碑很差勁,曹操打仗一撒起歡來,大軍過處是寸草不生,牲畜不留。連墳帶屍都不放過。徐州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野百姓就算不知道,劉備他們也會去宣傳,讓百姓和他們一條心,這樣劉備他們生存下來的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至於什麼仁義道德,戰爭告訴你,這純粹就是脫褲子那啥。


靜夜思160519196


老百姓跟著劉備跑,說明劉備的群眾宣傳工作做的到位。那個時候的老百姓總體來說比較愚昧,劉備又包裝自己是皇室宗親,可能也施行了一些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辦法。老百姓跟著劉備的心理分析有幾種。

第一,封建思想嚴重,聽說劉備是大漢皇叔,哇呀呀了不得,那時候每個人都有封建思想,覺得服從皇權有歸屬感。

第二,劉備的宣傳起到了作用,劉備肯定說人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圖謀不軌,讓老百姓覺得曹操是個大壞蛋,劉備肯定嚇唬老百姓,曹操來了要殺你們,老百姓心裡怕怕的。

第三,劉備搞了一些實際的辦法,讓老百姓得到了好處,這也是一個原因。

再來說說不跑的結果,首先不跑曹操也不會把老百姓全部殺掉,頂多有點不規矩的士兵犯點錯誤。大部分老百姓生命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

劉備和曹操差不多,當老百姓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要是我我就不跑,給曹操當老百姓還省了折騰了?



泡泡最厲害


《三國演義》中劉備攜民渡江,那麼多百姓跟隨,其原因無非有二。

一是:劉備治新野廣施仁政,仁名在外,深得民心,百姓親劉。

二是,曹操此前圍攻徐州時,曾打著報父仇的旗號屠城,兇名在外,百姓畏曹。

有著這兩個因素,如果劉備撤離新野時,再進行一些推波助瀾的宣傳,百姓的隨劉逃難也就成為必然。

也有人認為,劉備的攜民渡江,是為了以民眾遲滯曹軍,同時增加自己渡江後的治下民眾勢力,因而裹挾著百姓與其一起逃難。

對此,愚見以為:這兩個猜測中,裹挾百姓以"增加治下民眾勢力",這個猜測或有可圖之利,但以逃難民眾"遲滯曹軍",這個猜測很難成立。因為如果這樣做,受到更多困擾和"遲滯"的,恐怕首先會是己方的行軍速度,實在沒有可取之處。

至於跑與不跑的問題,愚見以為,在那種大規模的戰難之時,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大家都在跑,誰會不跑?逃命嘛,恐怕很難做到不跑。

因此,我們應更加珍惜我們現在強大的國家、安寧的環境。


跛翁


主要是劉備的賢德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加上百姓也怕遭到曹操大軍的摧殘,所以不得不跟著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