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焱峰教授:学医之路与医者之心

宋焱峰教授:学医之路与医者之心 | 治学大家谈

学医之路与医者之心

我是1981年上的大学,就读于原兰州医学院医疗系,5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原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服务一方百姓;最终做了一名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老师,在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看着自己的学生一批批走向世界各地,在大小城市,在基层医院,服务地方,治病救人,也算是间接地实现着自己当初的理想,内心欣然,也鞭策我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 三十年来坚守初心“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用心上心,助力学生成才、成人。

学医之路无疑是辛苦的。首先需要夯实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正常人体基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不同水平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其次需要掌握疾病状态下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征,并探究这变化后面的原因和机制;也要掌握针对疾病改变所能使用的药物,及药物的作用机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学习诊断、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同时需要接受大量的实验训练、临床模拟与临床实践。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石,临床医学是基础医学的应用,同时为基础研究提出问题和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同时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把这些知识内化于心,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临床诊疗的能力。医学同时体现了对现代科技广泛吸纳,不断进步的特征,这意味着需要不断从其他学科中吸收、借鉴相应的知识、原理和技术,因此对每一个医学生而言保持开放的心态,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把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转化为临床诊断、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为人类健康服务,功莫大焉。

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但仅从技术和生物的角度去考虑医学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影响人类对疾病本身的感受,也影响疾病的诊疗。医学不但需要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也需要改善心理上的创伤,在疾病的发展中,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何保有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进而发挥医学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对人文的了解、思考必不可少,因此医者之心,必心存大爱,诚如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关乎人的生死存亡。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永远有限,对疾病的认识同样有限,作为一名医学生尤其对生命要怀有敬畏之心,在诊疗过程中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行方智圆,胆大心细,利用有限的医学知识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呵护生命健康,维护人的尊严,诚如特鲁多所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十七年前SARS疫情爆发,我的很多老师、同学和学生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逆向而行,诠释了医学这个职业的伟大;今天,我们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的很多学生再次走上抗疫一线,为他们骄傲,也为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骄傲。希望我们在校的每一位医学生扛起责任、努力学习,成长为卓越医者,为祖国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宋焱峰,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院长,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