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失職: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strong> <strong> 1


在《自卑與超越》的“家庭的影響”篇中有一句話:

如果父母的婚姻不愉快,那對孩子來說就是危機重重。”

對於父母關係不健康的家庭來說,孩子們正在遭遇這些不幸。

我母親是一個極其愛抱怨的女人,尤其是在抱怨我父親方面。

在我上大學以前,高中學業繁忙,我極少參與到父母關係的糾紛中,母親對於父親從未多說些什麼。

但是當我完成18歲成人禮以後,母親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她會抓住一切父親不在我身邊的時間,向我抱怨父親的各種不是。

每當這種時候,眼中的母親彷彿變成了祥林嫂。

與母親同為女性的我,在母親日復一日對家庭和父親的譴責下,我開始對伴侶和家庭產生了苛刻感。

我期待愛情,期待完美的伴侶,但是又害怕愛情中帶來的傷害。

我表姐曾經因為我沒有男朋友而問我“是不是不想結婚”,從那一刻起,“或許我可以不結婚”的想法在我的腦海裡油然而生。

在《自卑與超越》中有一段話:

“從父母的婚姻中,孩子獲得了他們對於婚姻和性伴侶的第一印象。

生活在不愉快婚姻之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始終對婚姻保持悲觀態度。

孩子從父母那接收到母親或是父親的消極印象,長此以往,孩子把這種消極印象拓展其他的異性身上,甚至是家庭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父母的婚姻不愉快,他們孩子的婚姻大多也不會太和諧。

父母最大的失職: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有一個趣的現象,父母對適婚年齡的孩子步步緊逼,他們本意上是希望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有一個人相互扶持,但是父輩婚姻卻一塌糊塗,向著孩子抱怨雙方的不是。

一面無法在孩子心中樹立正確的配偶形象,又一面催婚,這實屬有點“打臉”的意味。

既然父母都不能以身作則,在孩子婚姻觀裡樹立正面的形象,又怎能期望孩子對婚姻有信心呢?

<strong> 2

我曾在知乎看到一個提問:如果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孩子當成情緒宣洩的垃圾桶,那孩子成年以後怎麼去克服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在提問下有許多令人揪心的回答:

aqg:我也是完全沒有小時候幽默活潑的樣子了!儼然是一個沉默的垃圾桶,與人相處不遠不近。

匿名用戶:這對我的性格有影響嗎?我不知道,反正印象中我小時候是活潑的,後來就是9,10歲那期間性格越來越內向敏感,不自信,很多人都說你弟弟那麼開朗,為什麼你這麼安靜呀?

匿名用戶:20多年了,我真是受夠了。太多太多的壓力,也太多太多的負能量。我想可能只有跟她保持點距離才能快樂。

匿名用戶:我是個女生,爸媽甚至是老人都把我當成情緒的發洩桶,每到姨媽期我都特別抑鬱甚至內心有特別暴力的想法。

這些回答並非是危言聳聽,都是經歷過的孩子們的真實想法。

抑鬱,內向,敏感,暴力,這些充滿負能量的詞彙充斥在孩子的內心,扭曲著他們的世界觀。

有些孩子甚至以遠離父母的代價來換取一個平靜的內心世界。

父母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的時候,自己舒心通暢了,但是有沒有想過孩子有沒有能力去消化這些負面能量。

父母最大的失職: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我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寶媽有關於“情緒垃圾桶”的自述。

她說自己從小就是父母情緒宣洩口,當自己長大成為全職媽媽以後,自己會不自覺地抱怨。

其中有一句話看起來特別無奈:

“現在看來,情緒垃圾桶體質吸引情緒垃圾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

成人的世界有許多有苦說不出的辛酸,但這也不能成為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的藉口。

從孩子降臨於世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家長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僅僅是自我的一個成長,同時也是在幫助孩子擁有一個完善的性格發展。

<strong> 3

明星伊能靜在娛樂圈是出了名的愛孩子,翻開她的微博,幾乎有一半的信息是關於孩子的。

她積極投身於孩子的公益事業,她自己也有一套育兒心經。

從微博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她與前夫的孩子以及與現任丈夫的孩子十分有安全感,這一切都應歸功於她平和的情緒。

在《魯豫有約》的節目中,伊能靜談及在她兒子還不滿一歲時,他十分喜歡揪她的頭髮,因為疼痛,伊能靜真的很想發脾氣。

又在一次兒子揪住媽媽頭髮的時候,伊能靜捂著臉哭腔說:

“寶寶,你把媽媽揪疼了,媽媽傷心了。”

本來還在嬉皮笑臉的兒子看到媽媽的舉動,立馬就鬆掉他的小手,還拉著伊能靜捂住臉的手。

事實上,在伊能靜每次想發脾氣的時候,她都會在內心問自己:

我喜歡這樣的媽媽嗎?答案一定是我不喜歡不穩定沒有節制的媽媽。

伊能靜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不將自己的情緒隨意向孩子發洩,給了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溫尼克特曾說過:

孩子仰望媽媽的臉,看到的是自己。”

孩子初臨世界,對於一切都是未知的,父母對他的表現就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如果父母總是不明原因地對孩子怒臉相向,傳遞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安全感這層外殼是沒辦法建立和健全的,這也將影響孩子與他人信任感的建立。

父母最大的失職: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家長們想要做到情緒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 確認自己情緒來源是否與孩子有關。

2. 如果與孩子做錯事有關,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做錯事的原因。只有家長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才會更大程度地壓制住自己的情緒,更加理智看待問題本身。

3. 如果與孩子沒有關係,嘗試將注意力轉移,最快的辦法就是離開現場,不與孩子待在同一空間。

4. 不積壓自己的情緒。人的忍耐是有極限的,長期把負面情緒積壓在內心,就像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終有一天會“爆炸”,會傷害到自己和周圍的人。

孩子是家長一生的課題,唯有悉心和耐心,才能把這個課題做好,才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