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時期的乾隆時代,為何不向俄羅斯用兵,收復西伯利亞?

月下小酌


大清在乾隆後期疆域基本定型,如果按當時有利情況下,大清也給自己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繼續閉關鎖國,坐泱泱大國,也像明初一樣,超邁漢唐,萬國來朝,這也是清朝最渴望,可現實不容樂觀。

清朝周邊面對的是和西方人打交道,西方人越來越多,先是沙俄自康熙以來從西伯利亞出現,不懷好意的南下黑龍江,欲侵略大清的老家,對擁有白山黑水的廣闊東北黑土地垂誕已久。而作為新興的大清已到三代帝王玄燁哪能容忍,沙俄這樣胡來,欲是毫不情願的肩負起了抵抗沙俄的一面旗,雅克薩之戰於是爆發。

所以沙俄的行徑是主要出動,而大清是被動的,應該來說後來結果,大清贏了,可卻沒有趁熱打鐵將沙俄徹底驅趕出西伯利亞,相反卻和沙俄平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規定以北邊境,在本來屬大清的尼布楚簽訂,即而原來的兀良哈部牧場淪為沙俄鐵蹄之下。由於大清的一再退讓,也讓沙俄得寸進尺,所以也就有後來《布連斯奇條約》簽訂,肥沃的貝加爾湖地區丟失,它成了飛地,其實這塊地區以前一直屬於草原帝國的北部領土,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曾經常牧馬於此,但是中間成吉思汗曾征討林中百姓,曾在成吉思汗南征金國之際發生了叛亂,後來林中禿麻部,塔爾渾夫人最後歸誠,蒙元帝國時代由此把它看出北疆重要一部分,也是遙控西伯利亞的中轉站。 不止如此貝加爾湖也曾是著名蘇武牧羊的故事來源地,蘇武在漢武帝時被流放,在貝加爾湖天天期盼大漢何時接他回來,可是一直等到他結婚生子,頭髮斑白都沒有等到。

然而乾隆時期,準噶爾的平定,大清的西北疆域基本定型,西北到外西北巴爾喀什湖,包括整個蔥嶺,唐努烏梁海,1760年,大清已擁有1316萬平方公里領土。而對於當時好大喜功的乾隆帝而言,自喻為十全老人不足為過,因為他在位時將大清推向鼎盛時期,文治武功樣樣兼備,所以很自豪的自稱天朝上國,也無需對西方列強那些奇巧淫技感興趣。

但對於沙俄態度仍很忌諱,主要一次事件就是土爾扈特東歸祖國,土爾扈特在渥巴西領導下,不懼沙俄淫威,面對沙俄層層阻礙和破壞最終回到祖國,其實在度過烏拉爾河後就已出沙俄邊境,可是在哈薩克境內,由於沙俄勢力存在,面對地形劣勢沼澤地,一路艱辛,加上沙俄科薩克不斷侵擾迴歸途中層層艱難!按理說大清讓駐紮新疆伊犁將軍派兵應派兵援助,在哈薩克擊退沙俄,可是大清沒有這麼做,面對沙俄不斷破壞,乾隆帝強硬的對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回信到:

“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意思就是武力也好 ,守誠也好,你放馬過來,我大清強烈要求其放歸。

可葉卡捷琳娜女皇哪善罷甘休,由於西面對奧斯曼帝國取勝,抓分波蘭成功,沙俄在歐洲優勢明顯,她於是還想趁此為藉口,揚言將勢力推到長城一線,在次對乾隆回信不聽我的就是開戰,可見沙俄當時有多囂張!早都不把大清放在眼裡,而老是認為大清是被動挨打遲早的事。

但對於大清一方,沙俄只是北部隱患,愛鑽空子,不足為奇,他想消除但由於地處遙遠的西方,而且不清楚歐洲形勢,所以也一直把它捧為和大清一樣大國,而對於西伯利亞,清朝乾隆時由於之前雍正《布連斯奇條約》簽訂已成事實,如果再大動干戈,遲早會讓內外勢力夾擊,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可沙俄卻不見得,在乾隆時仍對東北垂涎三尺,在爭議區烏第河活動,還一度想滲入庫頁島,只是乾隆帝沒有聽到而已。以沙俄戰略主動性特別強!而乾隆帝仍專心致力於國內穩定,南下江南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使大清長治久安,五次免除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修《四庫全書》,還暢快作詩。目的就是穩定,長治久安,可是一味閉關鎖國,對外不聞不問也讓大清漸漸與西方拉開了距離,馬嘎兒尼到來也沒見得多麼誇讚乾隆時期的盛世,相反卻認為它漸漸走向腐朽。









龍文說史


因為乾隆時期與沙俄爭奪的窗口已經非常狹窄,雙方爭奪的範圍已經非常有限。

什麼意思呢?此時的清朝和沙俄已經進行了多次交鋒,明確了很多邊界,在乾隆時期雙方能夠討價還價和來回爭奪的未定邊界只剩下新疆及以西的中亞地區。

清朝和沙俄的交鋒,共分為三個階段:

1、東線——康熙時期

1689年,經過清俄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取得的對俄戰爭的勝利,將沙俄勢力從黑龍江流域徹底逐出,確定了清朝對外興安嶺地區的宗主權,這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打下了基礎。

談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額圖主張以勒拿河作為中俄的界河,結果被傳教士透露底線,最後清朝只能以外興安嶺作為界山。

雖然清朝有所損失和妥協,但是有力遏制了沙俄在東線的入侵,確定了東線的中俄邊界。

2、中線——雍正時期

東線的南侵被遏制後,沙俄將主要精力放在中線的貝加爾湖地區,這裡是漠北蒙古土謝圖部的遊牧區域,被沙俄侵佔。土謝圖部的南邊,是喀爾喀蒙古的遊牧區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時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也在不斷東侵,首領噶爾丹一心想要攻佔北京,恢復大元帝國,因此喀爾喀蒙古形勢越來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爾丹的圍困下,最終喀爾喀蒙古決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史稱多倫會盟,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清朝的統治版圖。

喀爾喀蒙古歸降後,和沙俄的矛盾成為清朝和沙俄的矛盾,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穩定了喀爾喀局勢,與沙俄形成對峙。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簽訂《恰克圖條約》,對中俄中段邊界做出了明確規定,條約規定東起額爾古納河,中經恰克圖附近的楚庫河,西迄唐努烏梁海地區西北角的沙畢納伊嶺的邊界走向,作為中俄中段兩國邊界。

很多人說條約將貝加爾湖以南十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讓沙俄,但實際上這片土地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經被沙俄侵佔。

《恰克圖條約》和《尼布楚條約》一樣,明確了中俄中段的邊界,為遏制沙俄在蒙古地區的南侵提供了保障。

3、西線——乾隆時期

1757年,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大規模天花,清朝趁機出兵,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早在康熙年間,沙俄就在背後鼓動準噶爾進攻清朝,康熙兩次擊敗噶爾丹且收復了被準噶爾入侵的西藏,雍正時期年羹堯又收復了青海,乾隆時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亞地區被準噶爾佔據。

而消滅準噶爾後,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穩固了在新疆的統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滿,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是中俄爭奪的最後戰場。

從《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沙俄不得不再次將主要精力西移,將南下的地區選在中亞,逐步侵佔哈薩克、浩罕等清朝藩屬國。

此時的清朝,雖然國力強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應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們的統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強。

所以在沒有了東段和中段爭奪的可能後,遠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沒有能力對沙俄發起絕地反擊了。

事實上,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繼承準噶爾的土地,已經是清朝在西線取得的巨大勝利。換句話說,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區,已經很不錯,如果強行北上和已經侵佔和經營西伯利亞達200年之久的沙俄進行爭奪,清朝的勝算實在不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難度,一個是不想。

說收復其實很勉強,因為清朝本來就沒佔領過西伯利亞,雖然西伯利亞有些遊牧部族給清朝進過貢,但準噶爾汗國也給清朝進過貢,還不是打了幾十年才拿下。

清朝跟俄羅斯對領土都是有極大欲望的,清朝從後金到入主中原再到拿下新疆,領土擴大何止數倍,但北上西伯利亞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氣候。

沙俄大部分地區跟西伯利亞是處於同一緯度的,自西向東發展氣候是漸變,西伯利亞的植被和氣候跟沙俄境內是相似的,最多是同緯度下冷了點而已。而從清朝自南向北發展,氣候是突變,直接從溫帶入寒帶,而且這個寒帶對清朝吸引力有限。

時至今日,西伯利亞仍然不是俄羅斯的人口聚集區,地廣人稀是這裡的標配,當然此地蘊含的豐富資源是俄羅斯的命門,只不過這些資源,在清朝時期沒什麼用。

清朝雖是漁獵民族入主中原,但清朝也是典型的農耕國家,西伯利亞那些森林寒原拿來幹什麼?種地種不了,放牧放不了,拿來換獸皮?這片人煙荒蕪、氣候寒冷、沒有牧草的土地對清朝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從距離上來看,當然是清朝離西伯利亞比較近,當時沙俄也不是發達的工業國,清朝在佔領西伯利亞上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如果清朝發狠跟沙俄爭奪,沙俄能不能佔領中西伯利亞高原都不好說。

但是清朝對西伯利亞並無多少興趣,第一是農耕文明條件下,西伯利亞沒有多少農業生產潛力,在清朝人眼中實際價值很低。

第二是清朝北上攻佔高緯度的苦寒之地,所獲收益連駐軍都無法滿足,只能從中原運糧,等於空耗國力,佔領性價比極低。原本西伯利亞只是一些散居的土著和遊牧部落,清朝通過朝貢體系跟他們交易就能得到所需皮毛這些當地唯一的特產,沒必要征服,而沙俄進入西伯利亞後,更增加了清朝征服的成本,可就算花大力氣拿下來,所獲得的也只是動物皮毛之類的,對清朝非常不划算。

第三是統治基礎的穩固,清朝統治核心是滿蒙聯合,清朝皇帝同時也是蒙古大汗,清朝大力籠絡蒙古各部,給極高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物資補貼,藉助它們的遊牧武力,制衡中原的龐大漢族勢力。但蒙古畢竟不是滿族,如果有機會,再出一個噶爾丹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朝對蒙古是既倚重又壓制,要防止蒙古坐大後反噬自身。

如果清朝征伐西伯利亞,能派步兵去?肯定要藉助蒙古騎兵,而以沙俄不放棄土地的心思,這場戰爭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長期的戰爭有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蒙古諸部騎兵在戰爭中走向聯合,二是蒙古騎兵消耗過多,無論哪種都夠清朝頭疼的,蒙古強或者弱對滿族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更樂意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挫敗沙俄南侵東亞的圖謀後,更願意與沙俄媾和,以放棄進攻西伯利亞為代價,換取北方邊境的長久安寧。

所以1689年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東部邊境。1727年,清朝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中段邊界。

乾隆延續了父祖的政策,滅掉了準噶爾汗國,並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穩固了在新疆的統治,但新疆離北京超過3000公里,再往西進入中亞,清朝的影響力並不比沙俄強,沙俄也沒進攻新疆,西段邊境自然而然。


平沙趣說歷史


清朝統治者對西伯利亞不感興趣,也沒有佔領過西伯利亞,19世紀中葉庫頁島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連自己的領土都不管,還管你西伯利亞?再說西伯利亞那麼冷的地方你讓八旗子弟去駐守,這算是戍邊?還是發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點,古代人的世界觀和現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國都是寸土必爭,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國漢族王朝的領土主要就是在關內。關外除了遼東地區,一般沒有什麼漢人居住。因為漢族是個農耕民族,而關外的土地不適宜耕種。雖然東北地區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產力而言是很難開發的。

東北的氣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凍,漢人是很難適應那裡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集體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讓人怎麼過冬?南方沒有暖氣凍不死人,但東北沒有暖氣絕對能給你凍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沒有羽絨服,老百姓能有個棉衣就不錯了,到了冬天難道冬眠嗎?

(冬季的西伯利亞,千里冰封)

由於沒有漢人去居住,古代漢人王朝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就只能派兵駐守,而守軍的所需要的給養大部分必須從中原運過去,這給中央政府造成了極大的財政壓力。

為了減少財政負擔,從漢代開始,在西域駐守的漢軍就開始屯田,自己養活自己。軍人平時除了訓練外還要親自下地種糧食,這樣可以節約一大筆的糧食運輸費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邊疆要塞被敵人攻破就很難再恢復了。因為邊疆除了少數軍人外根本沒有老百姓,沒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長久的統治。

清代的版圖在歷史上是僅次於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滿族人的擴張性還是比較強的。而且清代皇權極為強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說了算,可謂是隻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錢的活動大臣們一般都不支持參加,尤其那些沒有收益的勞師遠征,朝臣們就更不同意了。

(明代後期版圖,除了遼東地區外,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對關外的控制)

當然清代遼闊的版圖絕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地通過對外戰爭慢慢獲取的。到1760年清軍消滅了盤踞西北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領土面積進入全盛時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時期也並不代表著清軍可以擊敗沙俄,在清軍消滅準噶爾汗國的同時,沙俄也趁機佔領了準噶爾汗國北部地區,與清軍共同瓜分了準噶爾。這時的沙俄同樣也是處於上升期,武力值是絕對不遜於清軍的。而且清朝也沒有向西伯利亞擴張的慾望,原因如上文所說,這些土地對清朝沒有價值,起碼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佔領這些土地是沒有意義的。就算是發配犯人也不至於去這麼遠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龍江就夠了。

而且不要說是西伯利亞,就連東北地區的庫頁島,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據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流域屬於中國領土,其中庫頁島也包含在內。但是清政府從來沒有在島上派駐過守軍,對於該島的監控也不是很嚴密。

(庫頁島位於清帝國最東北地區,估計不是親生的,屬於爹不疼娘不愛,丟了都不知道)

到18世紀末期俄國人和日本人分別從北部和南部登陸庫頁島,並在島上建立貨棧、教堂、監獄等管理機構,而清廷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到19世紀初,俄國與日本已在庫頁島多次爆發武裝衝突,清廷對此仍舊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國與日本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該條約規定日俄兩國互相承認對方在庫頁島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瓜分了庫頁島。但是此時庫頁島在法律上仍舊是清朝領土,直到5年後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將該島割讓給沙俄。由此可見清廷對庫頁島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地控制,甚至一點都不重視。

對於自己的領土尚且如此,至於西伯利亞,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千佛山車神


清乾隆帝弘曆1736~1795年在位,執政長達60多年。任期內清朝人口由1.4億猛增到3億,雖褒貶不一,但百姓還是有飯吃的,當然高產作物玉米和紅薯居功至偉。



其實乾隆的爺爺康熙就和北方的俄羅斯接觸過,並簽署《尼布楚條約》,約定中俄東段邊界,到了雍正時期,又簽訂《恰克圖條約》《布連斯齊條約》,約定中俄邊境中段,多為今蒙俄邊境。因此,沙俄對清朝領土的,是處於不斷蠶食狀態的。



那麼為何乾隆時不向沙俄用兵,開疆拓土呢?應該基於以下原因:

•乾隆號稱十全武功,雖然其中水分甚大,但在其任內,屢發兵事確有其事,大大小小每一場戰爭,無不耗費國力,無不殫精竭慮,也沒有多餘的力量北伐拓展。



•康熙至乾隆朝期間,對應的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代表人物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雖然是不斷擴張,但主要是在歐洲部分,奧斯曼帝國、瑞典等大國才是主要對手,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尚不成為爭奪重點。

對於乾隆一樣,北疆偏遠,人口極其稀少,對於清朝,一樣不是控制重心,吸引力也不是那麼強。



•康熙年間兩國既有交集,相互必有了解,皆為勁敵,互有威懾,大規模開戰也需慎重。對於乾隆來說,南邊的越南緬甸,土地肥沃,實力有限,才是開闢地盤的理想對象,即使如此對手,還屢遭敗績。何況北方強大的俄羅斯國,在《鹿鼎記》中,俄羅斯被稱作“羅剎國”,高鼻深目,極不好惹。



•前文也說,乾隆年間人口暴漲,人越多,事情也相應越多,政務繁冗,家裡的事務尚且管理吃力,何況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已現頹勢,更無力量北征。

以上是對此問題的分析,歡迎指正。


史海尋蹤


乾隆全盛時期?

從乾隆四十六年清朝就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維護固有領土就很困難了,還妄想出徵西伯利亞?

乾隆的“十全老人”是不是自吹自擂?

乾隆的所謂“十全武功”,當然有誇大之嫌,實際上主要是為了維護固有領土。就連僅有的三場對外戰爭,也只是打擊外來侵略,損失慘重不說,實在是與開疆拓土沒有絲毫聯繫。

更可笑的是,就連這僅有的幾次作戰,竟然有一半是為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這樣的“全盛時期的乾隆時代”,真的有能力出征西伯利亞嗎?

乾隆對沙皇俄國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

乾隆為了維護領土主權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的,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碌碌無為”。

比如沙皇俄國曾在新疆、蒙古等地毫不掩飾的暴露出貪婪之心,就連東北地區也多次發生搶劫事件,可以說“亡我之心不死”。

乾隆使用了非常高明的外交手段,先是維護蒙古和新疆地區的穩定,斬斷沙皇俄國的貪婪之爪,而在黑龍江地區先後三次關閉“恰克圖市場”,使用經濟制裁的手段,讓沙皇俄國損失摻重,不得不盡心維持兩國邊疆的穩定。

乾隆最大的失誤就是在外交問題上過於保守,可以說清朝的“閉關鎖國”就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

在這一時期,南洋地區由華人建立的“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曾請求歸附清朝作為“藩國”,但是被乾隆輕飄飄當做“天朝棄民”甚至是海盜,放棄了這個難得的瞭解世界的機會。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我認為乾隆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期,乾隆時期邊患基本解決,兵不是乾隆沒有對西伯利亞動心思,而當時西伯利亞大部分就在清朝控制下。

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沙俄曾入侵西伯利亞,就和匈奴差不多,一路燒殺搶掠,並在雅克薩築城,當時康熙剛平定三藩叛亂不久,國內形勢還不穩,可康熙皇帝還是派兵收復雅克薩,因為康熙皇帝知道如果不出兵那沙俄就會得寸進尺,而且當時戰場上清軍打沙俄並不費勁,經過幾次較量,沙俄都沒佔到便宜只能和大清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按照條約簽訂的內容,當時遠東西伯利亞一帶都在中國控制之下,所以也就不存在為什麼乾隆不對西伯利亞用兵的事。

我認為大清在前期做的已經很好了,只是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國力衰微,而西方列強正是國力上升期,二者此消彼長,在戰場上清軍已經不是列強對手,所以通過不平等條約,沙俄一共掠奪了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西伯利亞一帶,這確實可惜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盛世,也是封建社會的頂峰,乾隆這個人,現在給與的評價多是好大喜功,自己吹出來的。清朝就是在乾隆時期開始衰敗的,在乾隆後期,清朝已經是腐敗不堪了,但是乾隆還在吹噓自己。乾隆死後僅僅四十年時間就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再說為什麼中國不向西伯利亞用兵?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整個封建王朝對於北方的控制都是比較少的,因為北方,就像現在的東北,西伯利亞,蒙古這一帶和中原比起來實在是太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所以中原王朝其實很少回去征伐北方,但是中原王朝自始至終的威脅都是從北方過來的,所以一直採取的措施就是防守。

對於大清也是一樣,當俄國開始從歐洲擴展到西伯利亞和清朝接觸的時候,清朝也是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件事。認為這些都是蠻荒之地,佔領了還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征伐,駐守等等,得不償失。甚至是到了清朝末期,還有人主張賣掉新疆,內幕,西藏等地的,比如說最大的代表就是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

其次就是清朝真的怕俄國人,康熙時期我們都知道和俄國打了幾次,雖然都是清朝勝了,但是都是慘勝。《尼布楚條約》就是在康熙時代簽訂的,雖然說是平等條約,但是對於中國的損失是很大的,在雍正時期又和俄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等等。清朝和俄羅斯打,每次基本上都是俄國幾百人,清朝排除幾千人還要打很久,圍困他們才取得了勝利,所以基本上都是慘勝。這個也是為什麼清朝怕和俄國人打的原因。所以才和他們簽訂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雖然給清朝到來了和平,但是使清朝喪失了很多土地,貝加爾湖就是當時割出去的。主要也是清朝對這些地方實在是看不上。而且也談不上收復西伯利亞,清朝對於西伯利亞一直都沒有控制過。只能說是為什麼不開疆拓土佔領西伯利亞,可以看到在俄國沒有來西伯利亞之前,當時這裡真的就是無主權的地方,誰佔領了就是誰的。

乾隆幸好沒有對俄國用兵,如果用兵的話,估計會以失敗收場,中國可能就會提前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清朝在乾隆時期已經是破敗不堪了,當時安南,緬甸之戰,雖然說清朝打贏了,但是損失大量的軍隊,關鍵是沒有真正的打贏他們,這些小國也是不敢打了和清朝求和了,如果是有血性繼續和清朝打的話,不知道清朝要損失多少。這個時候的俄國又豈是安南緬甸這些小國可以比的,當時歐洲已經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了,在康熙時代當時俄國主要勢力還是在歐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康熙時代,俄國人入侵一般最多也就是幾百人,但是後來慢慢的俄國開始向東擴張,這個時候乾隆去打的話,清朝很難取勝,可能會喪失很多土地。


中國歷史研究所


因為清朝打下的地盤,已經是農業國家的極限。

在這裡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清朝的地緣形勢,可以這麼說,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地緣形勢比較惡劣的王朝。臺灣的鄭氏、北方的俄羅斯、西北的準噶爾以及西南的緬甸,都是清朝的重要威脅,甚至清軍在鴉片戰爭前,還在對西北以及境內不服從中央政府統治的少數民族用兵。

在這裡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識,清朝一直以國庫存銀來維持對外戰爭的軍費,這是因為清朝從開始到結束一直維持一個較低的稅率。最顯著的現象是清代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將準噶爾併入版圖,這也是清朝以國庫存銀來維持對外戰爭的明證。

從清朝一系列對外戰爭來看,規模最大的就是對西北的用兵,其餘各方面反倒規模都不是特別大。這也是因為準噶爾的存在是清朝本土安全的最大的威脅。其餘的幾次對外用兵,比如吞併臺灣、吞併黑龍江流域、對緬甸以及越南的用兵、以及吞併青藏,遠征廓爾喀也是如此。至於說乾隆為什麼不打西伯利亞,不好意思,考慮到統治成本以及收益,吞併西伯利亞並不值得,而且康熙之所以會從俄羅斯嘴裡奪走黑龍江流域,是因為不斷南下的沙俄嚴重威脅到吉林以及奉天的安全,如果放任其盤踞在黑龍江流域,等到其在黑龍江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絕對是對本土最大的威脅,所以康熙才堅持黑龍江流域應該歸入大清版圖,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以黑龍江流域作為同俄國的緩衝。

至於收復,更不好意思,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對黑龍江一帶進行實際控制,這一點也就是大清第一個做到。而且,《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清朝和俄國維持了差不多百年的和平,這種和平的局面是沒有任何理由去打破的,因為國內還有不少問題沒解決,不可能為了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而花費大量的軍費。

至於有人說乾隆時期不是盛世,呵呵,要知道,清朝是唯一一個沒有徭役制度的君主專制王朝。而乾隆能夠一遍遍的大筆蠲免賦稅以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又能給老百姓發放他們參與到公共工程(水利、築城)以及皇家園林建設的工資,我很納悶部分喜歡標新立異的人是如何大嘴的。


北洋海軍炮手


全勝時期的乾隆王朝,為什麼不收復,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呢,大家想想看乾隆時期距離康熙皇帝已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過去了,整整半個多世紀,當時康熙皇帝被迫出兵收復雅薩克城,當時的清軍採取的策略是國而不打逼迫沙皇軍隊投降。為什麼會採取圍而不打的策略呢?因為當時沙皇俄國在彼得大帝的治理下,國力已經蒸蒸日上,已大清帝國已經不分上下或者不分伯仲兩國的國力在伯仲之間。此時的康熙皇帝與沙皇俄國的彼得大帝打成平手。在清政府做出讓步的條件下,才簽訂了中俄近代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可見此時清朝也是剛剛入關時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戰時期也沒有打算要收復整個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只打算收復烏蘇里江廣大地區而已。此時乾隆時期沙皇俄國也進入了全盛時期,沙皇俄國的當家人是著名的對外擴張主義葉卡捷琳娜拉二世。他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假如我能活到300歲,我將把整個歐洲納入沙皇俄國的統治範圍之下,或者踩在腳底下。可見此時的沙皇俄國軍事實力比以前更強大了,才有更加瘋狂擴張的野心。此時的中國雖然在乾隆皇帝的治理下,進入了全盛時期,但是已此時俄國蒸蒸日上的國力相比,或者接受西方歐洲近現代化改革的俄國,國力有可能比乾隆治理下的大清王朝還要強一點。雖然雙方沒有交手,但是從沙皇俄國對歐洲國家的戰爭來看。沙皇俄國始終處於勝利者的狀態。才有後來的俄羅斯2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這些功勞都離不開沙皇葉卡捷琳那拉二世對外擴張的豐功偉績。此時乾隆王朝雖然進入全盛時期,但是國內風起雲湧的反亂戰爭讓清朝忙的不可開交,特別是新疆的大小合卓叛亂與清緬戰爭,已經讓清朝有點吃不消了。再加上中原王朝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對於遠東西伯利亞寒苦之地,不是那麼上心或者看上眼。所以在全盛時期的乾隆王朝在種種條件下沒有收復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是當時條件情況下決定的,因為當時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對大清王朝來說是不毛之地得到,反而勞民傷財還要花錢去治理,所以就沒有收復遠東西伯利亞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