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生活在焦虑之中,怎么样走出焦虑?

小狼快跑666


你是否和我一样不喜欢运动,看见美食停不下来,渴望改变自己的懒惰,但是总是半途而废。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和我们一样的,一个宅在家里,做事提不起兴趣的人。通过每天就做一个俯卧撑开始,两年后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他养成了好的读书和健身的习惯,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在说挑战一个俯卧撑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想要改变先要有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能控制的事情。与它相对应的就是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与现实无关的事情。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远的思维只注重头脑中的规则,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拒绝改变。

如果才能掌握近的思维方式呢?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有三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近的思维方式。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评价,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才能发现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时,我们总是先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决定要不要做。可是,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会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出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说过学习了近的思维三个原则,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那就接下来说一下,挑战一个俯卧撑的作者总结的改变《微习惯》。

那究竟作者是怎么样通过挑战一个俯卧撑,来实现华丽转身的呢?我们能不能也实现呢?

通常认为,培养一个习惯无非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给自己打鸡血,动力策略;一个是咬牙坚持,意志力策略。

所有的策略都在提示我们要改变。但是改变靠动力策略和意志力策略,都是难以实现的。作者在书中有论证过程,就不展开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满腔热血,结果没几天就坚持不住了。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能依靠动力策略。只剩下意志力策略,意志力策略也存在坚持不住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有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微习惯。所谓微习惯,就是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那么微习惯就是把你这个习惯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你要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一个。微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习惯培养当中意志力不足的问题。

你可能会想,做一个俯卧撑有什么用啊?运动得30分钟以上才有用啊,俯卧撑做一个和没做一样。可是当我们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做30分钟的时候,根本做不到啊!

事实上,大脑往往是抗拒改变的,因为那些难以形成的习惯,需要更多的意志力,但是意志力的使用就会消耗能量。而微习惯让我们采取一个小到不可思议的目标,只消耗极低的意志力,让大脑以低成本启动。大脑还没来得及对这个行为产生抗拒的时候,行为就已经发生了。一旦启动一个行为,比如做一个俯卧撑,你就很有可能继续下一步行动,完成额外的环节。做一个俯卧撑和做几个俯卧撑的准备动作时一样,那多做一个你就多赚一个。大脑就是在这样的动力和诱惑下,一点一点往前行动,一点一点实现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微习惯有两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坚持,顾名思义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坚持。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微习惯的目标一定要低。要有多低呢?比如说做俯卧撑,我们坚持了一周之后每次能做30个,那么我们是否要调高目标呢?答案是在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千万不要。目标还是1个。为什么要把目标设置的这么小呢?这就是微习惯的窍门。要把习惯缩小,小到不可思议为止,只有小到不可思议,才会让大脑认为它真的毫无威胁。为什么我们经常想要改变总是失败?就是我们身体和精神状态有较大的波动。身体精神状态好的时候能够完成,但是到身体状态到低谷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容易放弃的时候。

这就是为什么微习惯提醒我们,要把目标设置的最小。当我们遇到极端情况,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也能坚持完成。

想要走出我们的种种焦虑,改变自己,也给自己定一个微习惯吧。微小到自己都好笑的地步开始。


牵手教育


首先,要正确区分焦虑和焦虑症。

焦虑或者焦虑状态、焦虑情绪与焦虑症是不同的,焦虑只是由于生活状态而引起,而焦虑症则不一样。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就会产生焦虑的状态或情绪,这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的状态一般不属于某种疾病,只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状态。

焦虑症则不同,焦虑症属于一种精神科疾病,焦虑症是精神上的疾病。焦虑症患者会突然初选心慌心悸、呼吸困难、透不过气、头晕乏力,并伴有紧张、恐惧和濒死感,或者是感觉控制不了自己,即将精神失常,甚至惊叫、呼救,有的焦虑症患者发病时呼吸迫促,呈过度换气状态,发作过后有的迅速恢复常态,有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是惴惴不安,陷入病态的精神状态。

其次,焦虑状态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全是一件坏事,焦虑状态往往能够促使每个人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焦虑状态是一种人体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状态。

第三,如果经专业机构确诊为焦虑症,则应区分不同类型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医学治疗。


西安老周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想问的,我也想要答案。目前本人努力挣扎着想摆脱焦虑,无奈始终深陷其中,焦虑、头疼。

也不知道是从那天起,头总是隐隐的疼,急躁,啥事都不想干,甚至想大哭一场,深感人生无助、无聊、无奈。

很喜欢现在小视频的兴起,感到焦虑烦躁的时候,我喜欢点开小视频,看看搞笑的段子,耗时不长,却陡然放松。

前两天,一个工作方案压得我几乎崩溃。当然,不能被一个case必死,大不了换个工作。关上电脑、合上笔记薄,盖上笔帽,嘻嘻,耍去!由于放松了一下,第二天,好的计划轻易而举地完成了,陡然元气满满。

我喜欢回家,喜欢家给我的那种轻松、舒适感。糟糕的心情在接收到孩子奔赴而来的拥抱时瞬间消散。看着儿子灵动的小脸,看着他手舞足蹈地个我分享他的幸福,看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幸福感碾压一切,焦虑此刻逃遁无形。

我们也可以出去走走,多亲近亲近大自然,沐浴一下热情的阳光,吹吹自然风,问问百花香,听听百鸟唱,生活原来如此美好,所谓焦虑只不过是我们给自己过不去罢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心中还满是焦虑,因为工作压力大,经济压力大,写到这里时,心情陡然释怀。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放松自己,拥抱幸福吧!


菲凰


有时候也会经历这样的情绪,越想脑袋就越发的胀,索性就让精神休息一下,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找点喜欢的事情做,先转移转移注意力,然后等思绪清醒了,再想再做决定。

我习惯从自身去分析问题和排解情绪,因为关于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只能自己能帮自己。外在的和陌生的某些事情,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但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消极的情感会累积到爆发,有时候想想,还蛮无力和可怕。

如果要排解焦虑的情绪,可以尝试下这几种方法:

🍋承认和接受情绪的变化,不要有放大镜效应,觉得只有自己有这种疾病,其实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会自我调节,有的人严重需要就医,但多数人都比较轻,所以不要在心理上暗示和放大自己的焦虑情绪。

🍋焦虑是:对亲人或者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所以当情绪特别紧绷,内心特别害怕的时候,不要一个人独处,多外出转转,封闭的空间会压抑情绪,出去多接触其他的事物,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使思绪变得舒缓。

🍋如果不想出去转,那就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看搞笑轻松的电影,或者找朋友吃顿饭,或者弹琴画画…一定不要做费脑子,影响情绪变化的事情。

🍋可以多去学习,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往往有焦虑情绪的时候,跟自卑、能力、与他人比较、所处环境的压力等有关,所以可以从内心从精神世界丰富自己,每个人都很厉害,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未来还很长,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遇到事情的时候勇敢大气一点因为输的起。

🍋每个人喜欢的事情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可以好好想一下分析一下,现在的状态和生活,偶尔去旅游,或者自己独自去经历一些事情,对焦虑也是有帮助的,也要学会和懂得爱自己。

很喜欢一句话:活着就要快乐,因为会死很久。所以一定要开心,一切都会好的,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