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之道”是千古不易之大道

編者按:“明明德於天下”不僅是華夏自古以來聖賢們的一貫之道,不僅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常道,也必將是千古以後聖賢們的一貫之道,也必將是所有後世子孫必須守護之常道。唯有此明明德之道為人間之正道,為千古不易之大道。舍此,皆為崎嶇險道,或皆為逆天悖仁之邪道。

“明明德之道”是千古不易之大道

┃《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


“天”的含義

自伏羲畫八卦以定乾坤開始,標誌著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步入文明時代。作為本體之別名的“天”這一概念也正式確立,並一直延用至今。八卦中的“乾卦”就代表本體之“天”,是作為“本體—宇宙論”的“天”而使用的。所謂的“本體—宇宙論”之“天”,意為此“乾卦”或此“天”同時包含宇宙和本體兩大概念,但其重心則落於本體上,其宇宙是指形而上的宇宙,非指形而下的天地。

形而上者謂之乾,謂之天,也謂之道。故古來有乾、道並稱,或天、道並稱之習慣。天即是道,道即是天。到宋明諸儒,則喜將天與理並稱為“天理”,省稱為“理”。理即天義,天即道義,道即性義,性即本體義。理、天、道、性、本體,皆一義也。孔子之“仁”,《大學》之“明德”,孟子之“四端之心”,《中庸》之“誠”,陽明之“致良知”等等,還是一義也。先聖後聖,其道一以貫之,其心同,其理同。

“明明德之道”是千古不易之大道


“天下”的含義

“天下”這個概念或曰觀念,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最早可上溯到炎黃時期。《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迨至商周時期,“天下”一詞已非常普遍地被使用。

“天下”與“一統”二詞常並用,此天下一統的觀念,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觀念之一。中華民族自夏朝建國至今,四千多年來,絕大多數時間皆處於大一統狀態,端的賴此意識貫穿始終有著直接之關係。“天下”一詞,其表現於政治上,則為天下一國、天下一家之政治理想;其表現于思想文化上,則為兼容幷包、求同存異之開放胸懷;其表現於人生上,則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天,以心性為天地,突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之彰顯。

“天下”一詞,既指政治所轄範圍,也指文明所化之域。若文明未被之地,則稱為“化外之域”。化外之人,形同禽獸,不通道德,不明義理,不可稱“民”。民者,道德所化之人也,守仁義,通禮儀,其謂人也,為天道所被,為心性所攝。

“明明德之道”是千古不易之大道


先聖之道:明明德於天下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之“古”字,為“傳統如是”或“向來如此”之義。儒者秉持先聖之道而傳承之,守護著千古以來之政治信念和文化理想而發揚之,故能成中華之正統、文化之正脈,百代文運,賴此而興。具體而言,其“千古以來之政治信念和文化理想”是什麼呢?《大學》於此說得非常明白:“欲明明德於天下”。

“欲明明德於天下”,就是讓天下之人都能明瞭“明德”為何物,即明白道德究竟是什麼,它對我們實現人生的終極關懷——圓滿和解脫意味著什麼,也是讓天下人都能自覺、自願、自發地步入德化之人生,步入光明化、自主化、超越化、生命化、價值化的理想之境。

當我們的心性充擴至極致時,不僅是我們個人獲得了究竟之圓滿與解脫,也是宇宙天地一切事物以某種方式,透過我們而獲得了一次終極之覺醒。任何一個人的圓滿與解脫,如孔孟,如佛陀,都不可能是一己之私事,而是一個宇宙級的最大事件。這是形而上層面的,或曰本體層面的“明明德於天下”。形而下層面或曰現象層面的“明明德於天下”,則需通過不懈的文化傳播與聖賢的教化來漸次實現之,充擴之。

“明明德於天下”不僅是華夏自古以來聖賢們的一貫之道,不僅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常道,它也必將是千古以後聖賢們的一貫之道,也必將是盡未來際,所有後世子孫必須守護之常道。唯有此明明德之道,唯有此常道為人間之正道,為千古不易之大道。舍此,皆為崎嶇險道,或皆為逆天悖仁之邪道。儒者謂為“異端”,佛者謂為“外道”(心外求法,即名外道)。


文字丨摘自潘麟先生著作《〈大學〉廣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美國學術出版社, 2019年3月

圖片丨來自攝影師印立萍及網絡



關聯閱讀


更多精選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聲書、公益視頻和課程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生命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