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經過和龍市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龍市首例新冠肺炎治癒患者走出病房,開始新的生活。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都經歷了什麼?他們是如何共同戰勝病魔的?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瞭解與病魔“廝殺”12晝夜的戰“疫”故事。

醫護人員關懷 患者消除恐懼

患者王先生是疫區返鄉人員,於1月28日因持續發熱咳嗽到和龍市人民醫院就診,並被及時收入該院隔離治療。患者入院後,根據流行學病史,發熱症狀,結合實驗室檢驗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經醫院專家組會診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因為是第一次啟動並使用隔離病房,所以條件是很艱苦的。由呼吸內科醫生王亮帶領一名護士作為第一救治小組進駐隔離病房進行監護。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在觀察治療過程中,看到患者恐懼、沮喪、失落的表現後,醫生王亮和護士立即當起了“心理醫生”,努力解開患者心結,鼓勵患者一定要堅定戰勝病毒的信心。患者看到王亮和護士這麼和藹可親,也消除了恐懼情緒,積極配合治療。1月29日,患者確診之後,醫護人員和患者立即被搬進傳染病房,整個傳染病房外拉起了警戒線。和龍市人民醫院又加派了2個小組進行輪換。這個由呼吸內科、心內科、急診科醫護人員組成的6名救治小組,其中3個是“80後”,2個是“70後”,一個是“60後”。每組由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為搭檔組成,他們開始了與病毒爭分奪秒的戰鬥。

包裹下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專業口罩後,瞬間讓救治小組的醫護人員覺得頭暈、呼吸困難。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是他們的日常,對這一切還是陌生的,需要適應。突然面對疫情,除了防護物品給他們帶來的不適之外,他們內心也會恐懼。對於一種新型病毒,這種恐懼是人之常情,他們也一樣。

有時候,救治小組的醫生護士也會開玩笑說,“不行,我們就出去,換一批醫護替換我們”。但當他們看到患者的時候,他們覺得必須去勇敢面對,也必須要堅持下去。他們6隻手放在一起,給自己打氣。他們決定:“我們6人救治小組,要一直陪著患者走下去。”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每個小組值4個小時班輪換一次,為患者進行輸液、監護。每天對患者出現的不同症狀,及時調整不同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只要患者出現任何不舒服、有任何問題,他們都層層上報,小心地記錄著一切數據。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小組交接輪換出來之後,要進行嚴格的手部消毒,他們的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皸裂。每天要長時間穿防護服,有的醫護身上出現了皮疹。戴的護目鏡和口罩因為時間太久,有的醫護鼻樑會出現壓瘡,需要同事相互幫忙換藥。

冬季的夜晚是寒冷的,他們經常會在凌晨兩三點或者六七點交班,恰恰是夜晚最冷的時候。他們頂著寒風從隔離病房到寢室,一出來,風吹透他們的衣服,他們凍得瑟瑟發抖。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他們除了常規地吃飯、洗澡、洗衣服之外,還要把寢室的桌椅、門把手等一切物品進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因救治、病情分析、整理病案等佔用了他們相當多的時間,導致睡眠嚴重不足,但他們誰都沒有抱怨過一句。他們認為,只要患者能夠康復出院,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果說面對疫情開始他們是有恐懼心理的,在經過幾天的救治工作後,他們熟練地掌握了救治的每個環節,慢慢地適應了這種工作。

一邊實踐一邊摸索奉獻著光和熱

他們一邊實踐、一邊摸索、一邊探討,有了自己成形的一系列防護和救治患者的經驗。他們相互鼓勵,適應了救治工作的節奏後,更增強了打贏這場戰疫的決心。

救治小組發現患者情緒低落,便主動與其聊天,讓患者感覺自己並不孤單,讓他知道他的身後還有6名醫護人員24小時陪伴著他。患者慢慢地轉變了心態,增強了康復的信心。

他們平時不敢喝水,怕水喝多了上廁所要浪費防護服。因為工作的環境冷,地面是冰冷的,腳底覺得很涼,這樣就更想上廁所。他們穿著尿不溼也不敢喝水,在他們心裡還是介意尿不溼的存在。醫護人員之間會開玩笑說,小時候沒有穿過尿不溼,到這個年齡穿上了,彌補了小時候的遺憾。

和龍隔離區裡的故事:6名醫護奮戰12個晝夜,一切陌生但勇敢面對


抱著堅定的信念,在該院防控領導小組的正確指揮下,在全院各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在救治小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2月9日,和龍市人民醫院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經省級專家組會診,終於痊癒出院了。

在12個救治患者的日日夜夜裡,和龍市人民醫院上下一心,牢記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保小城居民的安康,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