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超级大国,这个大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土广阔,还体现人口一直居世界之最,还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繁荣的国家。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富强了的中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文学都是高度繁荣,在秦朝以前的先秦时期就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哲人,这些哲人既可以说是伟大的政治家,也可以说是伟大的文学家。


再到后来出现的散文、骈文、骈赋、词、元曲、通俗小说等等,都能从多方面来论证中国就是一个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传统的国都


现在国家在重视经济的同时,也在重视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诸子百家争鸣


本文的划分依据来自于文学界泰斗袁行霈老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老先生把中国文学史分为了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与近古时期。


上古时期的中国文学,所谓的上古时期,依照袁行霈老先生的观点,是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到东汉结束的这一段时期。


这个时期又同样的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先秦阶段、秦汉阶段。


那么今天笔者就来大家看一看上古时期的中国文学。


先秦时期的原始歌谣


我们中国人都把自己称为是炎黄子孙,并且把今天新政地区定为是炎黄故里。


但依照中国历史学界的观点来看,中国有文字记载且有出土文物能佐证的第一个华夏王朝是夏朝,但是文学的发展却是在先民们的不断生活探索中出现的。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准确来说应该是歌谣,在农村生活过或者有劳作经验的人们都清楚,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喊口号能带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比如说"嘿哟,嘿呦",类似于这样的口号。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原市人民


慢慢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就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这可以被视作是原始的诗歌存在。


先秦时期的原始神话


紧接着出现的文学遍是神话故事。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定论,神话就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地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神话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解释


如果读者对前一句话不太好理解,那么仅仅看后一段话即可,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神话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解释。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漫画女娲补天


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解释?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自己是生活在原始时期的人,没有科技,没有科学,我们不知道天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有洪水,为什么会有龙卷风,为什么会有火灾。


人们面对未知的事情,通常都会带有一种恐惧的情绪,为了缓解、消除这一种情绪,原始先民们就幻想,天上住着很多神仙,有的神仙掌管风,有的神仙掌管雨,有的神仙掌管火。


于是就诞生除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而这些故事有一些特点,那便是:集体创作,故事由一个家庭或者是整个部落里面的人进行创作的;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创作形成的,经过几代甚至多代人的传承所形成的。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雕塑:后羿射日


所以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等这些故事就是这样出现的。


先秦时期的诗歌与文章


时间继续走,到了夏商周这三个朝代。


夏商没什么特别多值得去讲的,我们只要记住,这两个朝代都是巫祝文化盛行的时代,所有的文学都是跟巫祝文化有关,比如说甲骨文,上面记载的都是一些祭祀文化。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甲骨文


到了周代,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夏商重视巫祝就是重视鬼神,而周代的统治者更加重视人,也更加重视过去的历史,所以周代的文化构成可以概括为是重视现世,重视历史。


因此周代才出现了一直贯穿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史官。


作为周代文学的代表《诗经》我们不得不提,全书共有诗305首,次之外还有6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的诗。


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风、雅、颂。


风就是国风,简单些来说就是各个地方的民歌;雅就是周王朝自己统治地区的流行音乐;颂就是祭祀活动时巫师歌唱的诗。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诗经


而且,在那个时代,诗乐舞这三者其实是分不开的,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就是,在那个时代,诗歌是可以唱的,就像词是用来歌唱的一样。


唱诗的时候往往伴随的有音乐,有音乐就会有舞女跳舞。


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献诗说比较确信,删诗说在笔者看来似乎有些牵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后世能看到的《诗经》绝大部分是经过孔子修订和更改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孔子创作过诗。


除了诗以外,在先秦时期另一种最重要的文学就是散文。


《论语》、《左传》、《老子》、《韩非子》等等就是其中的一些代表。


先秦散文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传》,这部书是当时鲁国史官对《春秋》这一本史书的解释,因为《春秋》这一部书籍的篇幅太过于短,以至于我们都不能了解到具体发生了什么。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左传


例如《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就草草概括了这个事件,郑伯是谁?段是谁?他们两个为什么要打仗?


而《左传》就弥补了这个缺点,阅读《左传》当中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故事:郑伯与段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郑伯继承了国君的位置,郑伯的母亲不喜欢郑伯于是就帮助段叛乱,郑伯就发兵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段。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书籍都有一个特点:不重心理描写,只重视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


我们节选一些《三国演义》里记载的关于"桃园结义"的故事来看"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关羽时,刘备没有被记载有任何的心理活动,只描写了关羽的外貌,就邀请关羽入座,这按照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似乎有一些奇怪。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桃园结义


我们再节选当代文学施蛰存老先生写的一篇《石秀》,当中的一段内容来看"石秀把玩着这个寒光逼眼、宝气射人的银锭,不觉得心中一动,我石秀手头竟有三五年没拿到这样沉重的整块银子了。"


这时我们便可以清楚明显的看到对于人物的描写就有了心理活动的描写。


而笔者认为在《左传》当中最值得我们称赞和具有超越性的一点,便是带有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一点。


这点可见于《左传》当中的"晋灵公不君"一篇,我们来看"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中国文学也有划分时期?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早期的文学发展

晋灵公与他的宠臣


这句话的意思读者可以不必全全理解,我们且看后半部分那个刺客鉏麑说的话与他最后的触槐而死,触就是撞。


我们看完以后便会好奇,鉏麑自杀的时候没人在场,左丘明怎么知道他内心想的什么,由此就可以看出来《左传》超越性的一点,以及经典书籍也存在作者主观臆想的部分。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国语》《三国演义》《左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