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為何史家還敢寫劉邦呂后漢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論道一壺茶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兩部看。

關於漢家的歷史,如題中所講劉邦、呂雉,漢武的“糟事”,為何史家還敢記錄?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都是私人編纂,太史公著《史記》之時,去先秦未遠,先秦史官所奉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記事原則太史公依然還有堅守,所以《史記》所記載漢代史實全無虛美,秉直而記。正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史記•太史公自序》

至於史家為何記錄唐太宗的一些黑歷史,則是和史記的情況不一樣了,二十四史除史記之外的其他,都是在王朝滅亡後才修的,唐代史書有《舊唐書》《新唐書》兩本,《舊唐書》是後晉修的,《新唐書》是宋仁宗時期修的,唐朝已經滅亡了,李世民的那些黑歷史也就沒什麼不能說的了。


牧荑


史官是一種特殊職業,賦有特殊使命,他們的使命便是真實記錄歷史。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杼的妻子很漂亮。齊莊公和她通奷,還拿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有一次莊公去崔杼家,名為探問崔杼病,藉機去會崔杼妻子。崔杼和妻子緊閉房門。莊公進不去,便在門外唱歌勾引崔杼妻。崔杼手下的人拿著兵器,把莊公殺死了。崔杼擁立莊公異母弟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齊國史官便在史冊寫上:"崔杼弒莊公。”崔杼殺死了這位史官。史官的弟弟也在史冊上寫:“崔杼弒莊公。”崔杼又殺了這個弟弟。可是弟弟的弟弟繼續寫:“崔杼弒莊公。”這回崔杼沒轍了,釋放了這個小弟弟史官。

另外,還有晉國的史官董狐,也是不畏權貴,直書史實。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讚揚。

歷史上的正直的史官都是這樣,以生命履行記載歷史的使命。這是我們今天能在史書上看到某些皇帝"糟事"的原因。

(參考《史記》)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歷史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宮廷史官根據皇帝處理朝政的日常來記載的,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的史官如何記載這一豐功偉績這咱們不太清楚,秦亡後,被一把火給燒了個乾淨,包括秦的獨特文明和先進製造術!秦亡後的劉邦經歷六年征戰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也沒有刻意去抹黑前朝,只是實打實的記錄從造反到建立漢帝國的艱辛,本身劉邦這人很開朗,並沒有去抹黑他的對手項羽,而是敬佩項羽的勇武和征戰,要是劉邦心胸狹隘的話,那他的一幫手下早就離他而去了!

至於呂后麼,是劉邦想帶走又沒有帶走留下的亂臣之首,把劉邦的兒子殺得就剩下倆仨了,也把自己的兒子給間接弄死了,呂后的所作所為史官也是記錄在案的,也算是給後世的一個警覺性的記錄!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而司馬遷因為牽扯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案件當中,皇帝讓司馬遷“據實”書寫李陵的投降,而司馬遷卻給漢武帝打了臉,這才被迫害,身受宮刑!

到了隋唐時候,玄武門之亂後,李世民才把聽話的史官據實而寫自己的豐功偉績,抹黑太子李建成和隋煬帝楊廣!自他以後史官才投奔皇家,到處追捧!

而野史一部分聽傳聞記載,另一部分純屬胡編,剩下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不聽話的史官偷摸寫的!


農民看笑話


要理解這個問題先要從史學家的政治起源說起,自西周時已有太史令一職,負責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至秦漢時期,地位逐漸降低,但歷史編撰的工作在歷朝歷代一直得到了延續。既然史學的地位已經不高,那何以敢寫劉邦呂后漢武唐宗那些糟事呢?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史學家的個人修養與品質傳承

縱觀歷史大部分史學家都有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也因此政治結局都不是很好。其中最出名的史學家當屬司馬遷,因祖上在周朝時便已從事史記編撰的職位(在西周時期太史令一職地位極高),所以司馬遷便立志:“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即使後來因“李陵事件”受到誅連,但仍然以頑強的毅力編撰了《史記》,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與漢武帝處於同一時期,對漢武帝以客觀的評價和記錄著作了《孝武本紀》(該篇原名為《今上本紀》),但被漢武帝,“怒而削之”,現今我們看到的《孝武本紀》是從《封禪書》中抄錄補綴而來。所以,《史記》之所以能夠寫成,與司馬遷本人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確立了史學界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的基本信條。至於問題中所提到的劉邦呂后漢武,在《史記》中也有詳細的描述也就不足為怪。

二:後世以司馬遷為榜樣的信條傳承

自司馬遷寫作史記流傳於後世,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在著作立書時都以司馬遷為榜樣,記錄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不計個人得失。。

三:正史與野史的並存

我們先如今瞭解的歷史知識並不全部來源於正史,很多影視題材的電影反而來源於野史,野史的內容是對歷史的補充,當然野史中的內容真實性有待考察。

在沒有影音記錄的古代,文字記錄是為歷史的再現提供了可能,今天的史學家在記錄當代歷史時仍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從太史令一職誕生至今已過數千年,許許多多史學著作也流傳至今,是我們參考古代社會的依據,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媒體通史


中國曆朝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主要負責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雖然稱謂與具體分類有所不同,但他們已經形成一個職業,統稱“史官”。

既然已經發展成為固定職業,也必然形成相應的職業操守。那就是,如實記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為君王治國理政提供參考。


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主張“直書其事,不掩其瑕”;然而這與君王的態度截然相反,君王主張“自稱我長”、“掩惡揚善”。

這種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帝王無權干預史官的風氣被逐漸打破,特別是自唐李世民以來,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 一、夏商周時期,史官地位很高,對君王有勸諫職能。君王為了國家大事有時還會經常請教史官。其中,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 二、春秋戰國時期,史官分為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具體職務。其中,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 三、秦漢以後,史官制度再次演變,漢武帝時期設置太史令一職,由司馬談任職;司馬談死後,由其子司馬遷繼任。
  • 四、唐代以後,正式設立了史館,史官制度乃趨於規範化。史館以宰相為監修,稱監修國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領,稱兼修國史;專職修史者,稱史館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參加撰史,稱直史館。

史官受到了皇權直接控制,從此史書直接服務與皇權,開始出現失真的事例。但是史官們“秉筆直書”的願望並沒有從此消失,對於觸犯帝王忌諱的事件採用隱筆的寫法,從字裡行間依然能夠看出蹊蹺。


安定郡小書生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寫的史書,將錄入國家檔案,即使是皇帝也不可看,更不可以改。

至少在唐太宗以前,皇帝都是不能干涉史官的。因此帝王往往會規範自己的行為,怕的就是被史官罵,在青史上留下惡名。

所以說,唐以前的史書,相對來說寫得比較真實,也更加有趣。

以《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史書為例:諸如亂倫、通姦、弒父、殺弟這樣的記載,在書中比比皆是。真實而且有料,毫不避諱。

史官秉筆直言,當然也會遭到迫害,但大多數史官並不畏懼

文天祥《正氣歌》裡就有對史官敢於秉筆直言的稱讚:“在晉董狐筆,在齊太史簡”



這兩位是誰?聽我細細道來。先說晉國董狐。

話說,晉靈公暴烈昏庸,時常殘害臣民,晉國執政大臣趙盾勸說無果,於是和弟弟趙穿合謀,誅殺了晉靈公。

在我們看來,趙氏兄弟殺晉靈公其實是一件好事,但作為史官的董狐,並不美化趙盾,而是直接寫道:“趙盾弒其君”,給趙盾定了個“弒君大罪”。即使趙盾百般辯解,也無濟於事。

記錄歷史講究客觀,有一說一,不因有感情偏向而刻意美化。這就是董狐做出的表率。

至於齊國太史,不是一人,而是兄弟三人。三人都沒有留下名字,但為了捍衛史官尊嚴,其行為可歌可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為了記載崔杼弒君一事,齊國太史氏兄弟三人前赴後繼,哥哥死掉之後弟弟接著寫。

最後一位“南史氏”,指的是齊國南方另一個著史的家族。南史氏聽聞太史氏兄弟都要死絕了,於是自己拿著竹簡,準備代替太史氏接著寫。 終於逼得崔杼放棄殺戮,成全了他們。

到了漢朝,更有著名的司馬遷,直接寫當朝史事,把項羽列為本紀,把陳涉寫成世家,把漢武帝寫成大暴君大昏君。漢武帝固然生氣,但最終也沒有篡改史書。《史記》仍然流傳了下來,併為人稱頌。



三國時期,曹操害怕史官記錄他篡漢亂國,於是畢生沒有稱帝,留給沒有做過漢臣的兒子去做。司馬家族同樣如此,歷經三代才篡位,也是怕史官的筆。

史官的能量就是這麼強大,他們靠著筆,約束著帝王將相的行為。

到了唐太宗時,事情起了變化

眾所周知,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逼迫高祖李淵退位,自己成了皇帝。

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記載,大多都把李建成和李淵父子,描繪成比較平庸無能的人,相反李世民則比較有才能有魄力。

而真實的情況是,李建成非常有能力,在輔助父親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不低於李世民。李淵,自然也不是靠著兒子躺贏,本身也是非常厲害的。

李世民策劃這場陰謀,實在是因為他正面幹不過李建成,李建成是長子,地位功勞和人望,都強於李世民,因此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若不是迫不得已,誰願意殺兄弟,逼父親,給自己留下大逆不道的罪名呢?



李世民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為此他非常在意史書對他的評價。

他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最開始褚遂良不同意,他就直接找到宰相房玄齡。房玄齡最終應允,與許敬宗一起,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獻給太宗。

此後,李世民要求宰相兼修史書,因為宰相是皇帝身邊的重臣,著史時一定會考慮皇帝的利益。這樣,李世民做下的壞事,就被修飾或者掩蓋,而他的形象也被極大地拔高了。

如今學界對於唐太宗篡改史書,已經大致有了定論。但是評價帝王主要看他的為政和功績,因而這些倒也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只是從此以後,著史的風氣崩壞了。史官幾乎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記錄也不再客觀。

唐以後的史書,質量和真實性普遍值得懷疑。

這些史書對於人物的刻畫以及歷史的記載,有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傾向,體現不出人物的鮮明特色。

相反,許多民間野史、筆記,成為了值得參考的史料。研究這些歷史,必須兼顧各種材料,才能不被正史欺騙。


黑色大炮


崔杼弒其君歷史典故能很好解釋史家為什麼能秉筆直書,他們是平凡中的英雄,一般統治者不會干涉史官的工作(對於歷史的記載),不過後來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干涉,開了個壞頭,後來的史學家會對一些歷史事蹟進行遮掩,美化,甚至修改,不過大多數史書還是比較可信的。


zyl0001


史家就是實事求是的記錄帝王將相的真實事件,包括好事和壞事,人無完人,優缺點並存!古代的文人很有骨氣,當時唐太宗想改一下,他的史官並沒有答應,而唐太宗也很認可史官所說!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劉邦當了皇上,當時就有項羽本紀,對項羽特別尊重。劉邦都覺得寫得好!所以那個時代,史學家敢如實書寫歷史!


用戶9552885125178


這是文人的骨氣,可惜唐太宗破壞了這個規矩,之後文人的風骨蕩然無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