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淺析

在去年的時候我做了一個關於生物醫藥股的研報分析,雖然時間過了幾個月,但有些投資邏輯仍然存在,供大家參考。

注:本人創作參考了招商證券研報,請知悉!

市盈率水平近期沒有調整,應該有一些變化:

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淺析

相對來說,醫藥股的市盈率還是再歷史的低位。估值水平也是較低的,各個子版塊估值水平:

醫療服務子行業受愛爾眼科等個股的影響,子行業市盈率高居榜首,為 47x;生物製藥子行業 pe 估值受疫苗股、血製品帶動,為 34x,子行業中排名第二。

當前時點(時間為2019年6月),醫藥板塊估值 24x,處於 5 年以來的低位。

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淺析

業績方面:

18A 和 19Q1 醫藥板塊整體扣非利潤增速為 8%和 2%,分別下降 9 和 31 個百分點。17-18 年環保趨嚴帶來供給側改革,原料藥利潤大幅增加,造成板塊整體18H1

利潤增速大幅提升。但 18 年末在併購的業績對賭期最後一年或者完成後,資產減值(部分商譽減值計入經常性損益)拉低利潤增速。19Q1受同比原料藥利潤高基數、製劑企業研發費用增加、醫藥政策持續高壓的影響,利潤端繼續走弱。

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淺析

細分子版塊簡評:

化藥原料藥

在18Q1 的高價格、高利潤率基礎上,19Q1 利潤下降明顯(下降 30%-40%)。但原料藥企業紛紛向 CMO 和製劑出口方向延伸,19Q1 收入同比穩健增長。

化藥製劑

在兩票制影響消除及 4+7 集採等政策影響下,19Q1 收入增速繼續下滑;利潤端受研發投入加大,4+7 帶量採購等影響,整體沒有顯著改善。但從恆瑞醫藥、恩華藥業等個股來看,企業業績分化顯著。

中藥

在18A 和 19Q1 收入增速快原因主要是白雲山的王老吉銷售額大幅提升。剔除白雲山,中成藥利潤端增速低於收入增速(收入和扣非利潤增速 10%和 0%左右),我們估計原因有:1、醫院銷售產品降價壓力;2、OTC 產品提價後利潤和渠道/終端分享;

生物藥

邊際表現強勢,19Q1 生物藥收入和利潤增速都呈加速態勢(35%水平),主要是生長激素、疫苗、血製品企業業績驅動。

醫療器械

19Q1 收入和利潤增速都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水平(20%左右),但是 1、IVD行業競爭正在加劇;2、潛在的政策影響可能會對行業造成較大的衝擊(比如高值耗材集採)。

醫藥流通

19Q1 收入增速加速,我們估計是配送企業在調撥業務同比影響消失導致,但是 19Q1 利潤端增速明顯小於收入增速,我們估計兩票制帶來的新增業務初期費用投入較多,後續利潤增速可能出現提升。連鎖藥店子板塊表現優異,保持 25%-30%的業績增速,且 19Q1 有加速的趨勢。

醫療服務

19Q1 收入和扣非利潤增速都保持在 20%左右的水平,醫療連鎖、CRO、ICL等子行業業績保持快速增長。

19Q1 業績表現突出的子板塊:生物藥中的血製品和疫苗,醫療器械中的高端醫療設備和高值耗材,醫藥流通中的連鎖藥房,醫療服務中的 CRO。

政策面分析:

帶量採購

國家第二批帶量採購可能在下半年啟動。地方版的帶量採購會越來越多。

總體而言,帶量採購主要影響化學仿製藥行業,資本市場已經基本消化這一利空政策的影響,對醫藥行業整體估值不會帶來新的變量。

耗材監管逐漸趨嚴,先回避高值耗材

國家對醫療行業的監管,已經從“管藥”開始向“管耗材”延伸。從監管的優先度而言,“高值耗材”>“檢測試劑”>“其他低值耗材”,短期迴避高值耗材(心臟支架、骨科、心臟起搏器等)即可,而試劑進入國家集採的可能性較小,目前僅僅是少數省份在進行試劑省級招標,大部分地區還是醫院採購或者市級招標。

設備(例如彩超、內鏡等)以往一直是招標才能進醫院,且並非醫保直接出錢,目前來看,國家政策還不會涉及設備。

按 DRGs 付費

1.對於臨床療效不明確的輔助用藥、中成藥等,都會被視為治療的額外成本,會遭到拋棄;

2.對於同一類型的檢驗/耗材/藥物,在不影響結論/療效的情況下,醫生會選擇使用便宜的品種,因為省出來的利潤是醫院所得;

3.對於常用的藥物/檢查,比如手術麻醉藥、抗生素、PPI/CT、DR、MRI、血常規等,醫生會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儘量最小量使用;

4.病人入院出院週轉將會加快,對於醫院管理能力將形成考驗。

未來的重點投資機會:

1、血液製品:

中期來看,血製品需求將向大企業集中。上海新興事件除了導致血製品監管趨嚴之外,也影響了終端需求:一些醫院和患者已經不敢使用小廠靜丙(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因此推動了大廠靜丙的需求。

長期來看,我國人均靜丙用量遠遠低於國外,靜丙將推動血製品重回高景氣,成長性將取決於採漿量提升空間。

2、創新藥:

中國單抗類藥物市場爆發在即。

PD-1/L1 單抗在國內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500 億元。據Evaluate 預測,2022 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將達到 90 億美元,是 2016 年的 5.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更是將達到 33%左右,遠遠超過生物藥市場。

3、CRO

CRO:研發合同外包機構。

國內 CRO 市場規模約 300 億,預計年化增速 28%

4、疫苗:

消費型重磅疫苗品種市場非常廣闊。目前國內傳統二類苗市場規模前三分別為狂犬、水痘和流感,最大的狂犬即使用年批簽發量測算也只有 30 億左右的規模。對於 HPV 和PCV-13 等重磅疫苗,增量市場只有 10%的滲透率的情況下工業端市場規模也分別有20 億和 50 億以上的市場規模。對於 Hib-X 的多聯苗,由於能夠減少接種次數,在 Hib疫苗的替代方面也有很強的勢頭,對於 Hib-AC 結合和 Hib-DaTP 四連苗來說,僅 30%的 Hib 替代率,就能分別產生 12 億和 16.5 億的市場。

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淺析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文中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具體的買賣出價,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對於本文所提供的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機構和個人直接或間接的投資盈虧,本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