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房裡的“親人”

1例、4例、11例......隨著我市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不斷增加,各個定點醫院專門設置了隔離病房,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此時,隔離病房就成為了人們與疫魔激烈交鋒的戰區,成為了生與死角鬥的火線,記錄著悲愴,孕育著希望。醫護人員在這裡,是勇士,是戰士!他們,以卓絕的勇氣,科學的實踐,與死神展開一場生死競速。

2月13日,記者走進生命活水醫療集團抗擊新冠肺炎的主戰場——感染性疾病科,在緊張忙碌的隔離病房中,聽到一句句讓人感動的醫患對白,看到醫護人員將愛心人士捐贈的食品送到每位患者手中,感受著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溫暖的瞬間。

“一次就好,謝謝”

“看到老人雙手捧著水杯,透過霧氣,在玻璃上面寫下:‘一次就好,謝謝’,並用那佝僂的身軀,彎下腰來,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冷從玉回想起這一幕,眼中泛著淚光。

隔离病房里的“亲人”

那天,冷從玉給一位年邁的患者檢查完後,在玻璃窗外看到他的水杯空了,她又進去給老人倒了一杯水,老人接過水,並沒有急著喝,而是用著微弱的聲音說:“以後每天你進來一次就好了,把需要的東西一次送進來,其他的我自己來,你還是個小姑娘,我是個糟老頭了,老天爺也許哪天就把我叫走了,你多進來一次,被感染的可能性又增加一次,我這不是害了你嘛,所以你每天來一次就好了,並把我推至門外。”聽到老人字字關心的話語,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淚水,頃刻而出。

治病同時治心

“藥滴的怎麼那麼慢、咳嗽怎麼還沒好、我要喝熱水......”1月22日第一位住進病區的疑似患者陳明(化名)情緒十分焦慮,每天不停地按呼叫器,讓醫護人員跑進跑出。“我能理解他的做法,由於是第一例疑似患者,整個南面病房只有他一個人,自從進了房間,就只有一扇門和窗了。想到新年裡,一家團圓的時候,自己卻在醫院,情緒難免焦慮,此時,我們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不僅要為他們提供醫療護理,還要隨時觀察他們的情緒,適時進行心理疏導。”感染性疾病科護士付富霞說。

隔离病房里的“亲人”

第二天一早,付富霞就來到陳明的病房,給他送上了一顆“定心丸”,陪他聊天進行心理引導。付富霞說:“其實病患的心理壓力比他表現的臨床症狀要嚴重的多,小陳希望聽到開門的聲音,看著穿防護服的人走進病房就覺得自己還是有人在守護的,雖然只看得見醫護人員的眼睛,但也正是這雙眼睛在傳遞著真實的信息。”從那以後,醫院在病區安裝了攝像頭,第一時間瞭解每位患者的動態,也可以通過呼叫器與患者通話,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儘管如此,醫護人員還是常常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明知風險無處不在,但醫護人員依然會在患者需要的時候,走進那扇門。

在隔離病房裡,醫護人員就是患者的親人。每次見到患者,醫護人員都會保持微笑。“儘管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口罩,患者看不見我們的面容和表情,但我仍努力通過眼神和語言來傳遞關心。 ”付富霞說。

一週後,陳明出院了,他說:“我三十多年沒有生病,一生病就趕上這股‘熱潮’我會銘記一生,同時我也永遠記得隔離病房裡傳遞的愛。”

愛讓大家充滿力量

朝夕相伴,讓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的感情日漸深厚。有的患者在做咽拭子採樣時說:“護士不要正對著我,別噴到你的面罩上。”有的患者在抽血時說:”請一定要防護好你自己,你們是我們的救星和希望”......

“雖然每天都在忙碌,卻也一直在收穫感動,疫情帶來的緊張氣氛也在不知不覺間煙消雲散。”冷從玉說。

隔离病房里的“亲人”

工作中,有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同事和領導的關心和鼓勵。每天,生命活水醫療集團院長熊功友都會召開視頻會議,連線醫護人員,為他們加油打氣,同時提醒他們做好“三保障一防護”,注意休息。

在隔離病區,同事之間說得最多的是“我替你吧,你歇會兒”“沒事,我來吧”......大家互相鼓勵,互相提醒工作中要注意的細節,共同分享診療和防護經驗。

進入隔離病房以後,醫護人員一天的工作是繁瑣又危險的。每天早晨,醫護人員穿上防護服去病房查房,給患者作診療和護理。隨後,護士給患者送完早餐,打好開水,便開始準備患者的輸液和治療。有時候還要跟患者談心,鼓勵患者。每到一個病房都要返回處置室做好用物的消毒處理,更換手套。治療結束後,醫護人員要做好消毒工作。“從進門的第一個角落,到病房的最後一個角落,從看得見的地方,到看不見的地方,都不能有任何的死角,要把每一處灰塵,要把每一個病菌,都消滅的乾乾淨淨,為了做到這樣,一般要連續打掃兩到三個小時,中間沒有任何停歇,渴了,累了,都得忍著,因為要以最快的速度清理乾淨,讓患者可以及時住進安全的病房。”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冷從玉說。整個流程下來,醫護人員都是大汗淋漓,脫掉厚重憋氣的防護服,臉上都是口罩眼罩留下的印記,以及憋得通紅的臉。此時,患者傳遞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都是最好的鼓勵和支持。

(曹牡華 段琳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張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