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有哪些生長髮育特性?

農事農忙


馬鈴薯在國內的分佈比較廣泛,在南北各個區域,都可以見到其栽培的身影。在北方霜期長達100~130天的地區,是適合春播,然後夏、秋收獲,而在南方霜期短,夏季高溫多雨的地區,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播種。以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來講,大概可以分為4個時期,在不同時期,對氣溫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下:

休眠期

  • 馬鈴薯的休眠,指的是從收穫完後貯存到未萌芽時這個階段,休眠時間的長短,和品種及溫度都有關。像是如果將其貯存在0~4℃的環境下,塊莖能一直長期保持休眠的狀態,但要是溫度高於4℃以上只能保持1~3個月不萌芽。而通過休眠的種薯,對之後栽種後的生產有利。

  • 管理:要讓種薯有適時的休眠時間,休眠不但利於貯存,也不影響拿去銷售,最關鍵的通過休眠的種薯,再拿去播種出苗會相對要整齊。而打破其休眠的方法,可用赤黴素兌水稀釋讓濃度小些,再進行浸泡。也可以在播種前進行暖種,就是在決定播種前一個月,將種薯提前拿到10~15℃的地方,存放半個月左右,或者直接拿去陽光下每天曬3~4小時,曬上2~3天,再進行催芽的工作。

萌芽期

  • 當貯存的馬鈴薯塊莖,萌出芽至長出真葉就是其萌芽期,種薯的萌芽溫度,在12~18℃為宜,這時的種薯發芽是最快的。至於何時能長成幼苗入土定植,是會受到種薯是不是已經解除休眠的狀態,如果完全解除了就萌芽快,反之就慢,並且和催芽的季節及管理措施,都會影響到苗的生長速度。


  • 管理:馬鈴薯可整薯拿去催芽,也可以切成三角形塊狀,再放到遮光黑暗的環境下,進行催芽。切塊的要求是每塊的重量應是在20~25g,還要帶有不少於兩個芽點,儘量要多帶些薯肉,切完的塊莖,可用草火灰拌勻,利於切口癒合。在切的時候,要有發現有病薯要及時處理掉,並對刀具、切板進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催芽需要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要是放在室內貯存的環境中,讓其受到光線的照射會影響芽的伸長,將這種萌芽長出的苗拿去栽種,會影響苗的成活及產量。

幼苗期

  • 馬鈴薯的幼苗期通常在15~20天,是個很短暫的過程,此時馬鈴薯的展葉很快,一般在真葉展開5~8片形成團棵,就要出苗定植,進入生產管理中。

  • 管理:在出苗前可先低溫煉苗幾天,更利於幼苗適應田間的環境。在起苗入土定植前,要先整地,並在土壤中施入足量的有機肥,澆足水。定植後要定期中耕除草,且要及時追肥,此時追肥要以速效氮肥為主。

  • 還有水分的管理需注意,在幼苗前期要保持適當的乾旱,防止塊莖腐爛,待進入幼苗後期就需要水分溼潤,才利於幼苗生長。在幼苗生長期需要恢復進入正常的光照下,才能促進其生長,幼苗適生長的溫在16~18℃。如果溫度過低,需要進行保溫栽培。

  • 田間生長期:這時期也叫發棵、結薯期,對過高的溫度,過低的溫度都比較敏感。地表上部分,溫度在21℃左右為宜,塊莖是在17~19℃。生長的土溫要是高於21℃,塊莖會生長速度開始下降,當土溫高達29℃以上,生長會受到嚴重的抑制。雖然不同品種對溫度的適宜要求,也不是一致的,但只要是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到當年的產量。


生長管理

  • 此期間通常要慎重再去追肥,如果要補肥,也應是在發棵早期或剛進入結薯的時候,其他時間是不建議對其再追肥。此時管理主要是澆水及中耕培土,在馬鈴薯的塊莖進入結薯與膨大期時,水分要供給均勻充足。

  • 不過一些品種易出現腐爛病的,就需要停止澆水。待大部分的莖葉從綠變黃,地表部分倒伏就可以進行採收了。

綜上所述,馬鈴薯品種較豐富,有早熟出苗到塊莖成熟只需50~70天的,也有需要100天以上晚熟悉的,在不同品種上管理有些差異,不少在氣溫的要求上多數是雷同的。


果鄉農人


其實馬鈴薯也叫土豆,土豆是俗稱,馬鈴薯是學名, 土豆名稱是象形的,土豆是長在土壤中的圓形塊莖形狀像豆子,所以叫土豆。“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

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它的生長特性有以下幾點。

1.、免耕覆蓋能有效提高結薯層的日均積溫和降低中午14:00時結薯層的溫度。

要低,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生長。 2、免耕覆蓋能明顯改善0~10鋤和10~20cm土層的含水量。免耕稻草覆蓋對

土壤微生物數量也有很大影響,O~10cm和10~20cm土層的細菌、真菌、放線菌數

量都是免耕覆蓋高於傳統耕作。免耕覆蓋與傳統耕作相比可以提高0~lOcm土層的

鹼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和全氮的含量並且降低了pH值。 3、免耕覆蓋對苗期的根系生長、植株長勢產生一定的延緩作用,但中後期具有

生長加速作用。在苗期各處理間幹物質量達到顯著性差異,以傳統耕作的全株幹物質

重量最大,隨著各個生育期的推移處理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到成熟期各免耕處理幹物

質量均高於傳統耕作,且較傳統耕作高4.26~32.12%;株高、冠幅、分枝、莖粗、葉

片數和匍匐莖數也表現出上述規律。免耕覆蓋馬鈴薯幹物質在塊莖中的分配比例小於

傳統耕作。 4、免耕覆蓋對光合速率、根系活力、葉綠素含量、硝酸還原酶活性、保護性酶

活性、丙二醛含量、澱粉酶活性、蔗糖轉化酶活性和各個器官的氮磷鉀含量有不同程

度的影響。在整個生育期中,除了丙二醛含量,T1和T2所有指標都高於處理CK,

而Tl和T2之間無明顯差異。在苗期,CK處理不同器官的氮、磷和鉀的含量要高

於Tl和T2:後面四個時期均是T1和T2高於CK。 5、免耕覆蓋對馬鈴薯塊莖的可溶性糖含量、還原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和澱粉含

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影響。各處理的塊莖可溶性糖、塊莖還原糖和蛋白質均有隨著生育

期的推移呈現下降趨勢,但澱粉含量卻呈隨著生育期的推移而上升的趨勢。其中,各 免耕覆蓋對馬鈴薯生長髮育特性的影響

處理的塊莖可溶性糖的高低順序為:CK>T2>T1;各處理的塊莖還原糖的高低順序為:

Tl>T2>CK,它們之間的差異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各處理的塊莖蛋白質含量的高低順

序為:T2>Tl>CK,它們之間的差異呈極顯著水平;各處理的塊莖澱粉含量隨著生育

期的推移呈現上升趨勢,它們的高低順序為:T2>T1>CK。 6、免耕覆蓋與傳統耕作相比可以提高單株結薯數、大中薯率、單株薯重,綠薯

中、小薯率個處理間達到顯著差異;免耕覆蓋的綠薯綠較高;單株結薯數T1>T2>CK,

T1>T2>CK,免耕覆蓋處理的單株薯重顯著高於傳統耕作。 7、免耕覆蓋能夠顯著提高馬鈴薯和產量,各處理間產量順序為Tl>T2>CK,它

們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性水平,T1、T2較CK分別增產130.40%和118.74%。

以上就是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的特性,免耕覆蓋;生理特性;產量和品質 。




鄂南金哥


馬鈴薯有哪些生長髮育特性?

馬鈴薯需要經過發芽期、幼苗期、塊莖形成期和休眠期四個階段,才能完全馬鈴薯的生育週期。


馬鈴薯的塊莖成熟後進入休眠期,在休眠期間即使給以適宜的發芽條件也不會發芽。馬鈴薯的休眠期時間的長短與品種和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品種休眠期可以長達4個月,有的品種只有1—2個月,而有的品種在收穫後就能發芽。就是在同一個品種中,塊莖小的休眠期長,塊莖大的休眠期短。在同一塊莖上,基芽休眠期長,頂芽休眠期短。貯藏的溫度低休眠期長,貯藏的溫度高休眠期短。馬鈴薯的休眠期是由於塊莖中產生一種叫脫落酸的物質,抑制了細胞的分裂和伸長的關係。脫落酸的作用可以用赤黴素進行處理,打破馬鈴薯的休眠期,使馬鈴薯發芽。因此在生產中,種植秋馬鈴薯有剛收穫的馬鈴薯作種就要用赤黴素進行處理,使馬鈴薯發芽,便於進行種植。


馬鈴薯的塊莖中還含有一種叫龍葵素的毒物,由於通常含量比較少,食用後不會使人和家畜中毒,但是當馬鈴薯塊變綠,發芽或者腐爛時,龍葵素的含量可以提高几十倍,食用後就可以發生中毒,但是龍葵素能溶於水,容易被醋分解,在食用前用刀削去塊莖的皮,放在水裡浸泡幾個小時,或者加醋調味,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


老周說三農


馬鈴薯適宜生長環境能力強,其分佈廣泛,是我們很重要的種植作物之一。想了解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就要從它的根莖生長特點和生境需求來分析。當我們瞭解一些馬鈴薯根莖的一些特性,和它對生長環境的需求以後,就自然明白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了。

一、馬鈴薯的根系:馬鈴薯通常用薯塊進行無性繁殖,也有少數人利用種子來進行有性繁殖。這兩種種植模式的馬鈴薯,根系很大的不同。

◆薯塊繁殖:這種繁殖栽培出的馬鈴薯,根系稱作鬚根系。利用種薯栽培的馬鈴薯,生長出來的根為不定根,沒有主側根之分,呈根鬚狀。鬚根又分為兩類:

①、芽眼鬚根——在種薯的出芽近處,在4節左右密集生長出來的不定根。這種芽眼根由於其髮根早,養分足而分枝能力強,在土壤中分佈廣而且深,是主要馬鈴薯的基礎主根系。

②、匍匐根——距離母薯較遠,在馬鈴薯地下莖稈上發育出來的不定根,這種根莖分佈在地表土層裡,比較短,分枝能力很差,主要吸收磷素等肥力,可以快速的把肥力轉化,供給馬鈴薯的植株所用。


◆種子繁殖:這種有性繁殖的方式,馬鈴薯的的根系會有主根和側根之分,因此,被稱作直根系。

馬鈴薯的根系佔整個植株的1.5%左右,主要分佈在淺土層,所以,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不過,有些品種有所不同,由於其根系發達,入土面廣,在缺墒少肥的情況下,根系長勢依舊發達,抗逆性強,但是,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之中,根系卻發育不良。所以,我們種植戶,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種植茬口和方式來選薯種。

二、馬鈴薯的莖:按照具體劃分,根據莖結的各自特點,分為塊莖、匍匐莖、地下莖和地上莖。

◆莖塊。莖塊是馬鈴薯生長的營養母體,葉片所製造有機營養物質,莖塊含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被稱作縮短且肥大的變態莖。

◆匍匐莖:通常淺層中的匍匐莖呈白色,也有發紅的紫色等。通常每株馬鈴薯主根系,有多有少,可以發展出5~6個匍匐莖,,這些莖每節會形成較細的不定根。從種植經驗中可以看出,匍匐莖越短,結薯靠近根部且集中,反之,過長的匍匐莖,結薯比較分散。


◆地下莖:說白了就是馬鈴薯植株的主莖,被掩埋在土壤中的部分。靠近母薯呈白色,越往地表顏色有綠轉褐色,成熟以後都會變成褐色狀。這一節莖非常短,一般10㎝左右,有7個結左右,上面有生根系,匍匐莖和莖塊。

◆地上莖:馬鈴薯地上莖由母薯生長到地上的枝條,起到光合作用,做新陳代謝為主要目的。而且,利用馬鈴薯的地上莖,可以繁殖馬鈴薯,有點紅薯藤的繁殖能力。有條件的可以採用,地上莖切段組織,培養加速無毒苗的繁殖栽培,效果不錯。

三、馬鈴薯對溫度的需求:

馬鈴薯喜歡涼爽的氣溫,整個生長期下16~21℃為宜。發芽期適宜溫度在13~18℃,溫度高過35℃時間過長,母薯容易腐爛,芽條生長髮育不良;苗期適宜溫度15~21℃,氣溫低於7℃,生長停滯,發育不良;地下莖塊形成期,地溫17℃最佳,如果氣溫超過25℃,莖塊生長逐漸停滯。


四、馬鈴薯對光照的需求:

萬物生長靠太陽。馬鈴薯一天日照12個小時左右最佳。苗期短日照、光照佳和適當的溫度,對於馬鈴薯生根,分鬚根有利,可以起到壯苗的作用,為後期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植株生長期,需要長光照、強烈太陽光和適當的溫度,更有利於強大馬鈴薯各個組織的同化;結薯期,需要短日照、強光和早晚溫差比較明顯,非常有利於同化物疏鬆薯塊,可有效膨大薯塊。如果馬鈴薯種植過密,田間通透性差,那麼,在高溫弱光和長日照下,會造成植株徒長,在弱光下,馬鈴薯無法有效形成薯塊。


五、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

在馬鈴薯的幼苗期,由於其生長需水量小,保持土壤有墒不幹旱就好;在莖塊的發育生長期,需水量最大,主要為了膨大薯塊,需要水分協助轉化同化物,保持土壤水分75%左右為宜;過了膨大期,到了結薯後期,薯塊主要積累澱粉沉澱物,需水量比較小。此時,要忌諱多澆水,澆水不到不利於土豆生長,還會由於薯塊的氣孔通透性強,容易被侵染病菌而腐爛。而且,水分過大的馬鈴薯,更不利於後期儲藏。

六:馬鈴薯對土壤和養分的需求:

雖然說馬鈴薯對土壤適應能力很強悍,但是,我們想獲得豐產豐收,還需要選擇適宜它生長的土壤。最適宜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間,由於馬鈴薯屬於地下莖塊作物,所以我們還要選擇土層深厚且疏鬆,富含有機質的輕質沙瓤土和壤土最佳。


馬鈴薯吸收最多的是氮磷鉀肥,還有少量的礦物質鈣和硫,如果適當性補充一些鐵、硼、鋅錳銅等微量元素,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的品質。

當我們瞭解一些馬鈴薯根莖的特性,根據馬鈴薯需要的生境,精耕細作,有效防治病蟲害,才能確保豐產豐收。


三農的高度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每個階段都是不相同的。可以從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階段來分析。

①發芽期,也叫做芽條生長期。主要是指從馬鈴薯的塊莖萌發到出苗這個時期。芽條生長期的長短會因為馬鈴薯品種的特性,它的種薯的貯存條件,栽培季節和栽培技術的不同,它們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時間長的,可以達數月,短的可以是20~30天。如果你是沒有經過催芽的種薯在播種以後,溫度和溼度都適合就會在30天左右幼苗出土,要是碰到溫度低的時候需要40天才可以出苗。如果是催芽再加上地膜覆蓋,這時出苗會很快,大概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時期,主要是以根系形成和芽生長為中心,同時伴隨著葉,側枝和花原基等器官的分化。


這個時期要促進早發芽,多髮根,快出苗,出壯苗,並且出齊苗。

②幼苗期

是指從出苗到馬鈴薯植株現蕾這段時間,需要經過15~25天,如果是早熟的品種天數會要少一點,而晚熟的品種天數就要多一點。

在這個時期要經歷幼苗和幼根的生長髮育,主莖孕育花蕾,它的匍匐莖伸長以及馬鈴薯的頂端開始膨大,塊莖具備雛形。雖然說苗期對於水肥的要求不多,但是對於水肥卻非常敏感如果氮素不足會嚴重影響莖葉的生長,如果缺磷以及乾旱會影響根系的發育和匍匐莖的形成。所以這個時間,需要早追肥,早澆水,來促進幼苗的健壯生長。同時要採取深中耕高培土的措施,促進根系發育和匍匐莖的形成。促進生長中心由莖葉生長向塊莖生長轉移。這時要注意幼苗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1℃,如果是高於30℃或者是低於7℃,它的莖葉就會停止生長,-1℃會受到凍害,-4℃就會被凍死。


③塊莖的形成期

又叫做發棵期,主要是指從現蕾到開花的初期,大約是30天左右。這個階段主莖封頂葉展開,全株匍匐莖頂端都開始膨大,直到最大的塊莖達到了3~4釐米。馬鈴薯塊莖的形成對於溫度和溼度的要求都是很嚴格的,地表溫度在16~18℃是最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和增長的,要保持田間的最大持水量在70%~80%,是最好的。

④塊莖的增長期

這個時期也叫塊莖的膨大期或者是結薯期。就是指從開花或者盛花開始到馬鈴薯收花,莖葉開始衰老為止,大約是經過15~25天。也可以理解為從出苗後的第50~60天開始進入塊莖的增長期。這個時間可以看到莖葉的面積達到最大值,而且莖葉的生長會逐漸的緩慢並且停止了。這個時期是決定馬鈴薯塊莖體積大小的關鍵時期,要求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需水需肥都是最多的時期。要充分的滿足對馬鈴薯的水肥供應,這是獲得高產的關鍵時刻。

⑤澱粉積累期

也是幹物質的積累期。從莖葉衰老到植株的基部大約2/3的莖葉枯萎,大約經過20~30天的時間。也就是出苗以後65~85天開始進入澱粉積累期。滿足後生物後期對於水肥的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防止過大溼度,避免塊莖皮孔的張開。


⑥成熟收穫期

澱粉積累期結束就是塊莖的成熟的收穫期,具體的就是莖葉全部枯萎,功能完全喪失時。出苗後的70~100天。在收穫前10天停止澆水。根據對商品的需要來採取合適的收穫期。


黃曉紅果果


馬鈴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也就是我們經常吃的土豆。馬鈴薯有著圓溜溜的外表,看上去很好玩,但是馬鈴薯的果實是生長在土裡的,雖然看上去髒兮兮的,但是它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馬鈴薯還有藥用的價值,它可以給人體提供很多的熱量。經常吃馬鈴薯還可以美容,而且還有助於人們的消化。

馬鈴薯的許多功效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馬鈴薯在市場的需求可以說是非常的大,在農村有很多的農戶都在種植,並且有些人還在大量的種植,並且帶來了很不錯的經濟效益。但是呢,想要種植好馬鈴薯,我們必須知道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只有瞭解馬鈴薯才能種出優質高產的馬鈴薯。下邊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一、土壤

馬鈴薯喜歡偏酸性的土壤,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最適宜生長在土質疏鬆、透氣性好、涼爽溼潤的土壤之中。因為土壤的透氣性好的話,播種之後發芽才會快,苗長的齊。並且還能有效的促進塊莖和根系的生長,還具有增加澱粉含量的作用。切忌要注意偏鹼性的土壤容易造成薯塊表皮受損,引起瘡痂病,所以我們要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的環境。

二、養分

啊馬鈴薯的生長吸收最多的就是氮磷鉀肥,還有少量的礦物質鈣和硫,如果說我們適當的補充一下鐵、磞、鋅錳銅等微量元素,這樣還可以顯著的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三、水分

馬鈴薯的幼苗期生長需要的水量比較少,所以我們保持土壤有墑不幹旱就可以。在塊莖的發育生長期,就需要大量的水分了,因為為了薯塊的膨大,需要水分協助轉化同化物,保持土壤的水分在75%就可以。過了膨大期,到了結薯後期,薯塊主要積累澱粉沉澱物,需水量比較小。此時,要忌諱多澆水,澆水不到不利於土豆生長,還會由於薯塊的氣孔通透性強,容易被侵染病菌而腐爛。而且,水分過大的馬鈴薯,更不利於後期儲藏。

四、溫度

馬鈴薯的生長是比較喜歡涼爽的氣溫,所以在整個生長期溫度在16--21攝氏度最適宜。發芽期的適宜溫度是在13--18攝氏度,溫度如果過高35攝氏度時間過長的話,母薯就會出現腐爛的現象。苗期適宜溫度為15--21攝氏度,氣溫低於7攝氏度的話,生長就會停滯,發育也會不良。地下莖塊形成期,地溫17攝氏度最適宜,如果氣溫高於25攝氏度,莖塊的生長就會逐漸停止。

五、陽光

萬物生長靠太陽。馬鈴薯一天日照12個小時左右最佳。苗期短日照、光照佳和適當的溫度,對於馬鈴薯生根,分鬚根有利,可以起到壯苗的作用,為後期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植株生長期,需要長光照、強烈太陽光和適當的溫度,更有利於強大馬鈴薯各個組織的同化;結薯期,需要短日照、強光和早晚溫差比較明顯,非常有利於同化物疏鬆薯塊,可有效膨大薯塊。如果馬鈴薯種植過密,田間通透性差,那麼,在高溫弱光和長日照下,會造成植株徒長,在弱光下,馬鈴薯無法有效形成薯塊。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馬鈴薯的生長髮育特性,只有我們瞭解了馬鈴薯的特性之後,再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環境,我們去精耕細作,有效的防治病蟲害,才能保證馬鈴薯的高產和高品。

對此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呢?歡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還有什麼不懂的歡迎評論,我將一一的給你們解答。


小雨農村記錄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至100釐米(40英寸),長出塊莖,這些塊莖是植物性增稠的莖,富含澱粉,以至於它是僅次於玉米的世界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小麥和大米。

圖1:馬鈴薯植株示意圖

土壤類型和pH值

馬鈴薯將在大多數土壤中生長,無論是有機土壤還是礦物土壤。但是,建議在進行機械收割的情況下使用質地較輕的中等土壤,以避免在收割時天氣條件不利時收割困難。最低的土壤pH值為5.5。土壤pH值低於4.8通常會導致生長受損。

鹼性條件過強會對皮膚質量產生不利影響,並可能導致微量營養素缺乏。

馬鈴薯植株的特殊敏感性

氯化物

土豆對氯離子敏感。氯化物的損害表現為葉尖和邊緣焦化,葉片變黃和變黃。因此,使用不含氯的肥料進行施肥將有助於提高產量並改善其質量。

硼缺乏

相比之下,“空心心臟”的特徵是在塊莖中心附近形成空腔,沒有任何外部跡象表明該綜合徵。這是土壤缺硼的結果。有時由於植物密度過低而導致塊莖快速生長,也可能導致這種綜合症。

儲存條件

馬鈴薯的“黑心病”症狀是由於在塊莖貯藏期間向其供應的氧氣有限,不能通過改善生長條件來緩解。

灌溉

在早期生長階段,直到塊莖形成為止,至關重要的是使土壤持續均勻地潤溼至少10-15cm的深度。在此期間,應根據特定的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確定灌溉週期的頻率。

在第二個生長階段,在塊莖發育期間,灌溉頻率將降低,每3-5天進行一次灌溉。這樣可以進行有效的根部呼吸並增強生長速率。土豆幾乎可以灌溉直到收穫。

根據條件 和存在的水分含量通過影響植物病原菌,塊莖萌發時的灌溉會影響子代塊莖的皮膚質量。配備施肥設備的監控滴灌系統是灌溉的首選方法。

作物生長階段

馬鈴薯的生長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生長階段(圖3)。這些生長階段的確切時機取決於許多環境和管理因素,這些因素在地點和品種之間會有所不同。但是,在管理作物時需要考慮這些不同的生長階段。

圖3:馬鈴薯生長髮育的主要階段

馬鈴薯生長期間的營養需求發生變化。

第一階段新芽開發

新芽從種子塊莖上的眼睛中生長出來,並向上生長到土壤中。根在新芽的根部開始發展。

第二階段營養生長

葉子和早午餐莖沿著新芽從地上結節發育而來。根和莖在地下結點發育。光合作用開始。

第三階段塊莖啟動

塊莖在莖尖端形成,但尚未明顯增大。在大多數品種中,該階段的結束與早期開花相吻合。

第四期塊莖膨大

塊莖細胞隨著水,營養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積累而膨脹。塊莖成為碳水化合物和流動性無機養分沉積的主要場所。

第五階段成熟

藤蔓變黃並失去葉子,光合作用降低,塊莖生長減慢,藤蔓最終死亡。塊莖幹物質含量達到最大值,塊莖皮變硬。


theWild野外生存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土豆、地蛋、洋芋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

馬鈴薯,高15-80釐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馬鈴薯是中國五大主食之一,其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

馬鈴薯生長髮育特徵有那些呢,總結有下面幾點:

1、出芽期,塊莖發芽至播到地裡長出幼苗為出芽期。這個發育得幼苗生長粗壯程度和根系發達與否,直接影響馬鈴薯(土豆)的後期生長。

2、幼苗期,從小苗生長到能看到花蕾這段時間為幼苗期,這一段時間一般為30到40天,這時能看到花蕾了,同時,地下部分莖頂端不再生長,開始膨大,出現幼小的馬鈴薯;

3、馬鈴薯生長期,出現花蕾後的20左右,開花了,這時馬鈴薯成熟最重要的階段,馬鈴薯要吸收更大的營養,於是,地上莖苗會受到影響,生長緩慢,這時要適當施肥,讓地上莖苗再次生長,提高產量;

4、馬鈴薯增大期,這是馬鈴薯一生中生長髮育最全茂盛時期,莖苗生長達到最高峰;而地下薯莖每天能增長50克左右;

5、澱粉積累期,這個時期,地上莖苗開始發黃,漸漸衰老,進入澱粉積累階段,直到地上莖苗完全枯死;

6、成熟收穫期,這時可以收穫了,並進入馬鈴薯保存休眠期,一般不會馬上發芽,在乾燥地方可保存很久。

馬鈴薯的生長髮育在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表現,但基本經過一樣的階段,細心觀察就能很好地管理。





一日之間


馬鈴薯植株一般是由根、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葉、花和果實組成。其在長期歷史發展和由野生到馴化成栽種的過程中,對於環境逐漸產生了一些適應能力,造成它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規律。

瞭解並掌握這些特性,就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種植目的。馬鈴薯生長髮育特性有6方面,分別為喜涼特性、分枝特性、再生特性、休眠特性、豐產特性和速熟特性,下面我們逐個進行分析。

1.喜涼特性

馬鈴薯莖葉的生長和塊莖的膨大,由於受原產地安第斯高山寒冷氣候的影響,導致其莖葉和塊莖的生長遺傳了原產地寒冷氣候條件下才能適宜生長的喜涼特性。在馬鈴薯規模化種植上,我們必須滿足它的生長需要,這樣才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種植目的。雖然經後期人工培養、選育出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生育期的馬鈴薯品種,但在南方某些氣溫較高的地方,仍然要選擇氣溫適宜的冬季種植馬鈴薯,不然也不會有理想的收成。

2.分枝特性

馬鈴薯的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都有分枝的能力。從地面向上的主幹和分枝,統稱為地上莖,是由種薯芽眼萌發的幼芽發育成的枝杈,地下莖是種薯發芽生長的枝條埋在土裡的部分,下部莖正常情況下是白色,靠近地表處稍有綠色或褐色,老時多變為褐色。而匍匐莖是由地下莖的節上腋芽長成的,實際就是莖在土壤裡的分枝。馬鈴薯的塊莖,是由匍匐莖尖端膨大而形成的一個短縮而肥大的變態莖,具有地上莖的各種特徵,但塊莖沒有葉綠體,表皮有白、黃、紅、紫、褐等不同顏色。皮裡邊是薯肉,營養物質就貯存在這裡,薯肉因品種不同而有白色或黃色之分。塊莖上有芽眼,相當於地上莖節上的腋芽,溫度適宜時就可以進行分枝。



3.再生特性

馬鈴薯對雹災和凍害有很強的抵禦能力,就是因為即使馬鈴薯地上部分莖葉凍死,也不用毀種,馬鈴薯的側芽可以重新長出側枝,就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再生特性。特別是近年來,在種薯生產上普遍應用的莖尖組織培養生產脫毒種薯的新技術,僅用非常小的莖尖組織,就能培育成脫毒苗。脫毒苗的切段擴繁,微型薯生產中的剪頂扦插等,都大大加快了繁殖速度,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4.休眠特性

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自然條件下,有相當一段時間不能發芽,這種現象叫做休眠。並且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栽培條件和貯藏條件有密切關係。影響塊莖休眠期長短的最明顯的因素是貯藏溫度。在1-3℃的低溫條件下貯藏,除個別無休眠的品種外,多數品種可保持長期不發芽。在20℃左右溫度下,經2個月芽眼即可萌動。馬鈴薯從收穫到萌芽所經歷的時間叫休眠期,這也就是其特有的休眠特性。

5.豐產特性

馬鈴薯是以地下塊莖作為經濟器官的作物,植株的地上莖葉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夠在生育的早期直接輸送到塊莖貯藏器官中去,不像穀類作物那樣需要經過開花、授粉、受精、結果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這樣,在形成塊根的過程中,無形中節約大量的能量消耗。


6.速熟特性

馬鈴薯植株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極為敏感,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植株能迅速生長,葉面積能迅速擴展,相應貯藏同化產物的塊莖也能迅速形成和膨大。即塊莖可以隨著膨大而不斷積累貯藏物質,這就是馬鈴薯的速熟特性。

我是種菜小哥,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加關注,可進入我的主頁免費學習更多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方法,你們持續點贊,就是我一直筆耕不綴的動力!

種菜小哥


首先非常榮幸的能看到您提出的問題,作為一名三農領域的創作者,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給您做出以下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被您採納,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您批評指導!\r一、休眠期\r新收穫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條件下必須經過一定時期後才能發芽,這一時期為休眠期,這種現象為休眠。塊芽的休眠實際開始於塊芽開始膨大的時刻,在栽培上則從芽葉衰敗後收穫時看做進入休眠期。休眠期長短按塊莖成熟收穫到芽眼開始發芽的天數計算,由品種的遺傳特性和貯藏的溫度決定。\r二、發芽期\r從種薯解除休眠,幼芽眼處開始萌芽,抽長芽條,直至幼苗出土為發芽期。這個時期的生長中心在芽軸的伸長和根系的發育上,養分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根從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供給。\r三、幼苗期\r從出苗到第8葉或第6葉平展為幼苗期。一旦幼苗出土,其綠色莖、葉即開始利用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種薯內的養分可繼續發揮作用,直至出苗後30天左右。\r四、發棵期\r從團棵到主莖形成封頂葉(第16葉或第12葉)展平為發棵期。在此時期,早熟品種於第一花併發生第一對頂生側枝;晚熟品種於第二花序下發生第二對側枝。\r此時植株高度達總株高的50%左右,葉面積達總葉面積的比例是:早熟品種為80%左右,晚熟品種為50%以上。與此同時,根系繼續擴大,塊莖逐漸膨大到3~4cm。這段時期主要以建立強大的同化系統為中心並逐步轉向塊莖生長為特點(30天左右)。\r五、結薯期\r主莖生長完成並開始側生莖葉生長,莖葉和塊莖幹物質含量達到平衡時,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初期莖葉緩慢生長,葉面積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後葉片開始從基部向上逐漸枯黃,脫落,葉面積迅速下降,但塊莖的體積和重量保持迅速增長的趨勢,直至收穫。\r我的回答就到這裡,希望能被你採納,更希望對你以後的日子有幫助!祝您在日後的生活中,能夠開心快樂每一天,工作順利,家庭和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