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前两天,日本给我国捐赠物品后留言,引起文人们的一阵阵骚动,有人大赞,有人不赞,有人讥讽。


我们要怎么看待?以我这“正斜委员”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全方位,多维度看,才能看出其中的味道。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是的,这些留言都很雅致,我想可能是某个日本的“中国通”挖空心思,想破了脑壳才想出的这么几句。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都是通俗文化,像硬核标语、“武汉加油”,都属于接地气的通俗文化。


这种通俗的东西往往最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要不你把“加油”改成“乘骥以驰”试试看?绝对有人要把你送到青林,精神病院16床等着你。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未必不搞几句古代诗词就说明咱中国人没有文化?前天,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周碧华拟了几幅对联,我就觉得蛮有文化。


百川泽江汉

五岳挺龟蛇


今日封武汉闭大冶,人间孝感

明朝开荆门登黄冈,天下咸宁


天使三千,拥抱荆楚羞黄鹤
旌旗百万,铲除病毒见晴川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周碧华在创作对联】


越是接地气的通俗文化,越能发挥它的作用。不信,你刷几条文言文的标语看看,有谁能接受?你满嘴之乎者也发言,什么效果?


除了日本,未必俄罗斯、巴基斯塔等国,没有附上几句诗就没有文化?非也。这是由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决定的。俄罗斯人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客套,巴铁是哥们,一家人,没有那么多讲究。


当下,送玫瑰不如白菜;

“积极稳妥”的官腔,不如“打牌哒S踢”的大白话。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治学三分匪气,练剑半个书生


随笔,田桃源:抗疫战中的文化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