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乱世奸雄曹操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动乱时代,少年时期,机智,聪慧、好结交天下的豪杰,胸怀天下苍生,他出仕即巅峰,屡立新功,成为讨董先锋,收降黄巾军,辅佐朝政,入朝为相,实施政治改革,恢复民生,发动了统一战争,平定了北方,让国家有了短暂的喘息时期。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曹操治下的东汉社会,使国家得到了短暂的和平发展

但是,作为弱势的一方,他在奋起的过程中常常用权谋战胜对手,并且在他身边的幕僚鲜有能够全身而退的,因此,曹操既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曹操的人物记载从隋唐开始,曹操的正面形象逐渐转向负面,而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则是将曹操定义为一代奸臣。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曹操和他的幕僚

曹操到底是祸国殃民的奸雄还是于江山社稷有功的救世主?他为什么会从一个治世之能臣,转变为乱世之奸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一,时世造就曹操无法成为能臣。

曹操刚刚出道那会,还不算是乱世,但是时局已经非常混乱,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时代,长于灵帝时代,而桓帝和灵帝时期,算是汉王朝四百年间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灵帝的时期,是可以卖官的,而且明码标价,公开招标,价钱则是一万钱一石官秩,比如秩四百石的县官四百万钱,秩两千石的正部级两千万钱,如果位列三公,再加一千万钱,这实打实的就成了买卖,如果正式任命,交一半,这些钱官员们当然不会从自己的腰包里往外掏,他们从一上任开始,就拼命剥削老百姓,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这样的公开贪污之事不管不问,当时有一个官员叫司马直,他是一个地方的新任太守,委任状刚一下来,就要上级官员就开始问他要钱,并且说到,考虑到司马直的家庭情形,免去了三百万,司马直这个人为人正直,一看到这种现状,就萌生退意了。向上级请辞不干了,上级官员一见,没有罢休的意思,不许司马直请辞,司马直左右为难,只好在归途中自杀,在临死前,他写下长文,痛斥这种腐败的做法,这个消息传到京师,轰动了朝野。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被索要钱财的司马直,一脸的不屑

本来以为司马直的死,能够使的这种贪污之事能有所改变,但是现在看来,司马直是白死了,从灵帝主政到他去世的时候,压根就没有终止,反而比原先还要厉害,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一是靠了他的爷爷的关系,二就是使了钱,花了将近一亿买的。曹嵩最起码花了钱,买上了官,过了一个三公之瘾,这个时候有个叫崔烈的官员,靠这自己的努力做到了郡守,他还想在进一步,看到大家都在买官,因此他也想买,所以他就一直在中间人,商量买官的事宜,最终找到了皇帝的保姆程夫人,保姆程夫人收了崔烈的钱,就立刻着手这件事情去了,很快,在一次朝会上,皇帝封崔烈为司徒,但是过了一会,皇帝突然见反悔了,当这百官的面,说自己做了一件亏本生意,一旁的程夫人一听急了。急忙说到:“崔烈的这个官怎么可能是花钱买来的,明明是我帮他问皇帝陛下要的,此话一出,百官哗然,靠一个女人上位,还不如自己多花点买一个官员那。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花钱买官的崔烈

如此看来,桓帝灵帝两朝实在可以腐败到家了,曹操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曾经下大决心想用严法整顿秩序,维护法纪,他也是这样言行一致去做的,但是当他将刑法的鞭笞打到宦官的势力身上之后,对他展开的报复就开始了,朝廷多次发出政令将他的职务变更,把他弄到了一个无法施展能力的官位上,如果不是因为他老爹曹嵩在宫廷里还有几分薄面,恐怕曹操的下场很不好。

经过此役,曹操把官场看透了,他心里很明白,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天下将乱的形势不可改变,这种天下时世已经不允许曹操成为什么“治世能臣,”对于朝政失去信心的曹操不在建言献策,他回到家乡,谢绝宾客,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魏书》: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曹操看透时世,开始改变自己


第二,政局不允许曹操成为能臣。

曹操再次出山当官的时候,时局已经非常混乱,公元189年,汉灵帝龙御归天以后,留下了两个幼子,朝堂之上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为了权利之争,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双方何进先死,张让等人后亡,造成了东汉政权的权利真空。

这个时候,西凉军阀董卓强势入主京师,开始了他祸乱朝政的时代,董卓主政的时期,一面搂着后宫宫女寻欢作乐,一面又故意把和他不是一条心的官员叫出来,随便打死,或者用苛刻的刑法来使劲折磨这些官员,后续,董卓又不顾天下反对,擅自废立皇帝,废掉刘辩,然后再毒死他,再扶持刘协为皇帝,历史称为汉献帝,他又肆意的迁都,命令士兵再洛阳城内烧杀抢夺,使的大汉王朝的首都,便成了人间地狱。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董卓强势入京师,造成政局动荡

这个时候,曹操在朝廷内,担任典军校尉一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曹操的这个职务和他出任洛阳的北部尉不是一个量级的,因此,董卓见到曹操后,就积极拉拢曹操,推举他为骁骑校尉,想让曹操成为他的爪牙,但是曹操凭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拒绝了董卓,断定追随董卓的结果必是被天下人唾弃,并且身死人手,于是为求自保,曹操乔装打扮,连夜出逃。

《三国志》: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曹操因为自己的跑的快,其实不然,董卓的追杀令更快,曹操从洛阳出走,被一个小小的亭长逮住,这个时候,县衙里的功曹认出了曹操,此时,曹操料想自己这下完蛋了,但是,这个县衙的县丞却认为,曹操是个英雄,不宜拘杀。就放了曹操,让他逃命去了。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逃出京师的曹操

等到曹操跑到了陈留,开始静下心来反思现状,发现东汉王朝的政治腐败,使的他不得不放弃做治世之能臣的愿景,而现今政局大乱,枭雄董卓乱世,加深了他对这种愿景的放弃。既然自己做不了能臣,也不想做董卓那样的枭雄,没有办法,只好做乱世之奸雄了。


第三,没有明君,明主让曹操成为能臣。

一个国家,如果君上弱智或者昏庸,你这个人再有能力,也不是不顶用的,只是空怀壮国志,而曹操现在就是这个状态。从曹操早期在汉灵帝时期,作为洛阳北部尉治理治安的时候,他就希望用严法治世,来吸引皇帝的注意,可是他如意算盘打错了,他一棒子打死了权倾一时的宦官亲戚,确实是维护了法纪,但是后续的结果不是曹操能够接受的,他被明升暗降了,打发到一个不起眼的顿丘去当了县令。 这使得曹操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波动,他开始产生对了对现在皇帝的厌恶和失望之心。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昏庸无能的昏君汉灵帝

后续到了顿丘,曹操依然兢兢业业,表现的非常不俗,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为牵连到堂妹夫的事情里,被罢免了县令之职,后来,曹操通过父亲的关系,又被朝廷召回去议郎,他又履行职责,上书朝廷,希望打击豪强,肃清吏治,安定地方,但是上的书,却石沉大海,曹操开始对这个朝廷,对这个皇上彻底失去了信心,纵观曹操出仕做官的这几年,其中一次免,两次辞官,三次被征召议郎,就已经说明曹操的处境非常危险,之所以没有招致杀身之祸,也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这个后台了,这个问题,作为曹操本人是心中肚明的。

这个时候的曹操唯一的一个感触就是,朝中没有人,没有大树,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治世的机会,就这样曹操通过了好友袁绍的介绍,投入了外戚大将军何进的阵营,成为了何进的部下,这个时候的曹操又开始幻想自己的未来,幻想自己实现自己治国理政的场景,可惜他的愿景又让何进的一句话,给破灭了,外戚大将军何进召集曹操等人商议处理宦官十常侍的问题,袁绍的意思是想借西凉军阀董卓之力来除掉宦官势力,而曹操却站了出来,提出了不同意见,让袁绍只杀掉十常侍为首的几个人就行了,此话一出,引的何进不高兴,何进就说曹操为宦官说话,是不是因为他们一伙的,使的曹操听后,脸挂不住了,因为曹操的爷爷就是宦官出身,因此曹操不在说话,也看透了何进的为人,不在助力何进。后续,何进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被宦官设计杀死,而引来的董卓最后也开启了另一个乱世。

《三国志》: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等到董卓入京师的所作所为,曹操都看到眼里,知道董卓也不是一个明主,也不是一个托付之人,因此为求自保,速度逃离京师。在途中,曹操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个时代,没有明君,没有名主,自己想依靠的人物,竟是些自私自利,志大才疏,不足与谋的鼠辈。曹操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人生的道路。他选择的道路是自己干,也放弃了成为治世之能臣,而选择了成为乱世之奸臣的道路。


曹操为什么成不了治世之能臣

曹操重新开始考虑他的人生道路

因此说,时世的恶劣和政局的动乱,使的曹操放弃了要成为治世之能臣的心愿,再加上没有明君,没有明主,使的曹操明白了只有自己单干才有出路,因此曹操后期开始招兵买马,随后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乱世之奸臣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