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老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了五十歲,已經是年過半百了,經歷過的風和雨已經是夠多了,也看淡了人情冷暖,不再那麼的執著,而是看淡了放開了,變得更加的沉默寡言,不願意再追求無意義的喧鬧了。

年輕的時候總是喜歡往人群裡擠,覺得身邊有人環繞,就是有存在感,不會那麼的無聊,可是到了五十歲,開始喜歡獨處了,開始躲避人群了,不再往人群和飯局裡擠,而是更享受安安靜靜的狀態,不刻意追求喧鬧,但是也不迴避社交,整個人都是很淡然的狀態。

他們已經走過了大半輩子的歷程了,餘下的時光只想為自己而活,和自己真正在乎的人相依相伴,而至於其他的東西真的就沒那麼重要了,學會了放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不再追求合群,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人在年輕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被排擠,所以更多的時候都會往圈子裡擠,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多一點朋友,這樣就不會感覺到孤獨,而且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所以常常會說著違心的話,去討好他人,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看起來人緣好一點,合群一點。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過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就是會迷失自我,其實合群不合群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活出自我,而且生活真的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冷暖也只能自己品。

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早就把他人的目光甩在身後了,與其追求無意義的喧鬧和合群,倒不如安安靜靜的過好自己的生活,別人認為好不好並不重要,自己能夠怡然自得就是王道,變得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

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懂得了人情冷暖,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年輕的我們總是天真,認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子,只要自己真心待人,就能夠收穫真心,可是不曾想,在自己真正落難的時候,願意伸出手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嚐盡了人情冷暖。

人最怕的就是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所以何必再費盡心思討好他人呢,有這個時間不如專心修煉自身,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獨立是我們一定要學會的一件事,走到了半百的年紀,更是認清楚了這一點,不再嘰嘰喳喳,利用獨處的時光好好的沉澱自身,修煉自身的實力。

不再那麼嫉世憤俗,而是學會享受安靜

年輕的時候總是熱心腸,願意幫助他人,也看不慣很多的事情,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總是會嘰嘰喳喳,四處找人傾訴,內心總是充滿了不平,各種的感慨。

時間久了之後,也摔過跟頭吃過虧,漸漸長記性了,不再那麼的嫉世憤俗,學會接受現實,變得理性和平和,有的時候真的不願意多說話,變得更加的沉默和安靜。

這是內心的一種平和和成熟,和內在的那個自我和解了,願意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能夠改變的事情也學會接受了,內心的衝突很少,長久保持內心的安靜,這也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

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想開了看淡了,喜歡順其自然

年輕的我們總有很多的想當然,很多的東西都有自己的標準,若是出現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的,就會心塞,耿耿於懷,總是用盡全力想要更改結果,不願意接受不完美,更不想人生有遺憾。

年過半百之後,心境反倒是更加的平和,也更加明白時間的重要性,不想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糾纏,也承認了自己的平凡,不再那麼追求結果,喜歡順其自然的感覺。

我們這一輩子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現狀和平凡,不過分苛求自己,做自己最大的努力,而結果就交給天意,很多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想開了看淡了,也就放下了,不再那麼執著是是非非,更願意安安靜靜,享受簡單的美好。

年過半百,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情感寄語:

認同這個問題,其實真的不必往外求,而是應該要向內求,我們要自己認同自己,理解自己,學會和自己和解,也願意接納自身的平凡,才能夠以更好的心態迎接未來的生活,當你不苛求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處處都是得到。

人到半百的年紀了,就別那麼的功利心了,安放好自己的慾望,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生活,很多的事情盡力就好,結果別去苛求。

做一個沉默寡言,但是專注於行動的人,更是能夠利用獨處的時光,修煉自身,人生的境界會升華到另一個層次,安安靜靜已是很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