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假期延長,開學的時間還沒定下來,孩子在上網課和完成作業這兩件事情上,總是讓家長操碎了心。我在刷素材的時候,看到一個寶媽的視頻,內容大致是在吐槽假期太長,孩子總是跟動不動就說“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寫作業”,要不然就是“你不給我買這個我就不聽網課了”,在視頻的最後寶媽還曬出了自己的購物車,表示等快遞恢復自己都快“破產”了,下面很多寶媽表示有同樣的遭遇。

我將視頻發給朋友和她探討關於孩子“總是和家長提出談判式要求”的問題,作為心理醫生的她一針見血的指出孩子有這個天賦,知道怎麼樣能讓父母難受。仔細想想也的確如此。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日常生活中,孩子談判式的要求很常見

家長對此應該深有感觸,因為孩子談判的資本就是父母的愛和擔心,就比如說在商場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但是家長不肯買,家長急著讓孩子離開的急切慾望被孩子知曉後,孩子便會以此做談判的資本:“你不給我買我就不走了”,如果孩子年齡小,家長一走孩子就會跟著走,但是當孩子掌握了“客體分離”之後,即便是家長以自己先走作威脅,孩子還是會堅持談判,比如“不買這個可以買個便宜的,要不然你答應我下次考好了給我買?”,一番較量下來家長身心疲憊。

除了這個還有文章開頭提到的學習問題,更有甚者在吃飯穿衣上面都能是孩子與父母談判的契機。每到這個時候家長都將這個歸結到孩子不懂得體諒自己,事實真是如此嗎?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孩子為什麼會和家長提出談判式要求呢?

A.孩子的因素

1.生理方面(應付嫌棄挑剔的老媽,還要上網課,身心疲憊)

從孩子放假以來,因為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待在家裡,網上流行一段說唱,可以很真實的反應孩子們在家的真實體驗:

當你放假第一天回家,你會看見熱情的老媽,她會喊“兒子,閨女,想吃啥”,讓你誤以為自己很偉大

當你放假第二天在家,你會看見平靜挑剔的老媽,她會說“幫我把毯子拿來,再把碗刷了,吃啥去問你老爸”

當你放假第五天回家,你會看見恐怖的老媽,她會說“起開,還睡?給你爸一個德行,趕緊回去別來煩你媽”

這個時候孩子們為了避免惹怒自己的老媽,自然會小心翼翼的應對,一天兩天還好,長時間下來孩子難免會覺得無聊和疲憊,一心等著開學能得以解放。

誰知道學校通知開學延期,需要停網課來執行“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因為一些硬性打卡指標家長開始緊抓孩子學習完成任務,本身不能出去玩就已經很煩躁了,再加上還要整天學習,身心疲憊。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孩子自然會選擇討價還價來減輕或者是轉移自己的壓力。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2.心理因素(尋求關注、尋求權力、報復大人等)

當我們沒有察覺的時候,會將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化”的解讀,就比如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談判式要求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自己,平時不夠關心自己,又或者是家長平時就是這麼對自己的,為什麼自己不能這樣對父母呢?

尤其當孩子陷入到情緒當中,無法看清事情本質的時候,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無意識的"美化"——這也是心理防禦機制之一的"合理化"在發揮著作用。

經過美化之後,孩子的注意力會發生選擇性的傾斜,只會關注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遠離真實,這個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很委屈,從而堅信自己才是有道理的那個人。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錯在父母不滿足自己,在要求不被滿足的情況之下,孩子只好選擇談判來試探父母的底線,並以此作為自己下次提出要求的紅線。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B.大人的因素

1.大人的情緒語言和行為(日常的情緒狀態、情緒管理能力等)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學習手段就是模仿,如果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本身就沒辦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願望和行為處理好,夫妻相處也總是使用談判式的語句,比如丈夫希望自己的妻子晚上下班後能夠做晚飯,沒有直接向妻子表明自己的願望和需求,而是帶有主觀情緒地說:“你要是不做飯我晚上就不回來吃了,你要是做飯的話我就回來吃”,妻子可能會選擇妥協,也可能會選擇繼續這場談判,比如說“我煮飯可以但是你要洗碗”,原本可以通過正面溝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夫妻之間卻賭氣選擇了以談判的形式來解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行為。

那孩子與家長朝夕相處,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孩子有“買新玩具”或者是其他願望和要求的時候,也會有樣學樣用談判的方式來提出要求。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2.父母應對孩子需求的能力(安撫情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

一般來講“兒童情緒簡化模型”分三層:

最上面的一層是行為:比如哭鬧、打人、不吃飯、不寫作業等等

中間一層是情緒:比如開心、傷心、生氣、害怕等等

最下面一層是需求:這個需求不是指“我要買玩具”,而是指“我想要買玩具這個願望被父母看到了,理解了,被認同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類共有的被接納和被愛的底層需求。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不能理解,也想不通到底該如何處理呢?難道說我要一直給他買玩具才行?這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是孩子再怎麼鬧都不行。那父母到底該如何做呢?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在教育中“人治”效果不大的時候,父母可以考慮結合一下“法治”

我在看到很多關於這個問題類似的文章都是在講父母要如何優化自己的言行,來達到以身作則的目的,但是跟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身邊人的經驗來講,有時候真的不夠。因為你期望僅靠當下的言行引導就能夠對孩子的教育有所起效,這無異於“痴人說夢”。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誇大任何一種教育方法的作用,包括負面作用。因為人的心理想法和環境千差萬別,方法不可能脫離人和環境產生作用。更何況父母不是完人,而且是人都會有侷限性。

接下來我們談談父母在“人治”沒有效果的情況下,結合“法治”來處理孩子“無節制的談判行為”

1.利用“代幣法”來形成對孩子的“行為干預機制”

“代幣法”源自心理治療中常見的一種行為療法,通常在學校教育、兒童團體中被廣泛應用。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種消退孩子某種“不良行為”,增進兒童自控力的行為訓練方法,尤其是對於10歲以前的孩子效果尤為顯著。

所謂“代幣”就是實際將禮物的暫時代替,就比如“貼紙小星星、小紅花”,又或者是可以兌換實物獎勵或者精神獎勵,比如家長的口頭表揚,孩子心心念唸的玩具,以及帶孩子去旅行。

其實家長們仔細想想就會明白,在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提升的時候,幼兒園老師是僅僅靠講道理或者是以身作則來管理孩子的嗎?不,幼兒園老師靠的是制度和工具,比如各種排行榜和各式各樣的獎品和貼紙,這就是兒童教育中所謂的“行為干預機制”,比如幼兒園老師利用“喝水排行榜”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

家長在使用“代幣法”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是放在他的好行為上,要讓他覺得:你可以不要貼紙玩具或者是其他獎勵,只是你值得我獎賞。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2.尊重孩子,但不能“過度授權”,把願望和行為分開處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和父母之間必定存在“垂直關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垂直關係,養育你教育你規範你,幫助你未來適應社會,就像是導師,對孩子有影響力

二是平等關係,愛護你尊重你,幫助未來在社會中受挫之後,依然有能量相信自己,內化和諧,繼續努力。就像是朋友一般,成為孩子的情感後盾。

很多時候家長會在處於“尊重”孩子的目的讓出自己的一部分決策權,就拿我來講,剛開始十安在穿襪子,我問他:“你先穿左腳還是右腳”,當時我覺得自己挺尊重孩子的,後來發現每次都會在這上面浪費很多時間,最後幾乎快形成了選擇障礙。

後來在進行復盤以及工作經驗的時候,我發現實際上這是家長對“尊重”的誤解,甚至是有點“過度讓權”了,其實關於穿衣、刷牙、寫作業這類日常慣例,我們不需要詢問孩子太多,按照慣例去做就好。之前我去做家教的一個孩子,處在青春期,孩子母親非常尊重孩子,週考的時候孩子問母親為什麼要去學校參加考試,為了尊重孩子母親很發愁,就在網上搜索了各種“讀書成功論”的說辭去去說服孩子,孩子就是油鹽不進,甚至是和母親辯論了起來,最後兩人冷靜下來才發現遲到了,這下孩子乾脆就不去了。

我們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但不是“過度讓權”,在適當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獨自承受負面情緒,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失望”,但是在這件事情上“失望”並不等於“失愛”,讓孩子感到“我不會被你的哭鬧纏住”但是我在乎“你的感受”,有時候即便是父母也會遇到這種失落,如果父母能在這個環節處理好,不僅能緩解和孩子談判的問題,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主性”和“同理心”。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3.成為孩子最重要的人,增強你在孩子心中的影響力

在家庭系統中,衡量親子質量主要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影響力,一個是親密度

所謂“影響力程度”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情緒、言行對另外一個人的情緒、言行有沒有影響?影響到什麼程度,總之就是一個作用力程度和反應程度。

所謂“關係親密程度”主要是指情感上的相互依戀、親近、以及肢體接觸,比如親吻、談心,以及信任程度。

如果父母想要很好的處理甚至是杜絕孩子的談判式要求,那就要在平時多和孩子互動談心,瞭解孩子的需求,關鍵是不給孩子“飽含敵意的拒絕”,而是應該溫柔而堅定的執行你的底線和原則。

就拿買玩具這件事來講:

飽含敵意的說法是:“買什麼玩具,整天就知道玩,要是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就好了”

溫柔而堅定的說法是:“能跟媽媽講下你為什麼要買這個玩具嗎?”在瞭解孩子的購買動機和緣由之後才對症下藥,因為要知道任何脫離“具體問題”的分析都是耍流氓,包括教育方法也是如此。


不買就不寫作業,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試試結合“法治”


任何家庭教育,僅僅是依靠父母的言語,效果不好或者是與孩子“兩敗俱傷”的時候,可以適當的使用工具,來達到“人治”和“法治”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