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董仲舒之後,再沒有“儒家思想”,對此你怎麼看?

音樂成成


儒教從漢朝初開始就是統治階級的愚民工具,

一直延續到清未,嚴重禍害了人民群眾的獨立思考能力,古之精華都是詩詞,科學算法,中醫,儒家根本就是教條主義,掛在嘴上,自己又做不到,而且高高在上,一副仁義嘴臉最為惡劣。


無用20


董仲舒之後再無儒家思想,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到漢代被改造,而失去本來面貌,不復存在了。

此言對否?也對也不對。為什麼呢?

以孔孟之儒家為儒家,則此言正確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披著儒家外衣,為帝王霸道做修飾。外儒內法而已。

孔孟之道,從來不提倡專制,他們的理想就是恢復周禮,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諸侯王老老實實做諸侯王,周天子則應有天子該有的地位。

秦皇漢武這種專制集權的出現,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厭惡的。

但秦因為法家而亡,漢人有前車之鑑,必然要尋求改變。

最初的改變是,以黃老之學為治國之道,無為而治,不搞花裡胡哨的,讓百姓安安穩穩過日子,休養生息。

漢初無為而治,頗有成效。但不過是權宜之計。專制的本質是要集權,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會的內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用,怎麼辦呢?董仲舒便採用折中的辦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嚴苛改得溫和一些。而儒家強調的尊卑禮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過來用,並且發揚光大地用。

至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一套來源於陰陽家,跟孔孟儒學沒有半點關係。

綜合來看,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跟孔孟儒學大不相同,它雜糅了儒家,法家和陰陽家,是一個混合體。

因此,董仲舒之後,孔孟儒學不存矣。

若以廣義的儒家來說,則此言又不對

廣義的儒家,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等等。

如果以發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則孔孟不過是創始人,後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脈相承,同氣連枝的,只不過是儒家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學,不但結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謂集大成也。

從這個角度來看,則董仲舒之後,儒家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蓬勃發展。董仲舒更是為儒家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

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種思想或學派,當然應該是不斷變化的。

因為它的變化發展,變得與最初的時候不同了,我們就否定它,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們判斷的標準是:它是否變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以這個為判斷標準,董仲舒的儒學,以至於宋明理學,都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是對儒家的完善和發展,它們當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後,儒家思想則不合時宜,不利於時代發展了。它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為專制集權服務,這種變化,我們應當批判,否定。這些,我們稱之為儒家的糟粕,當摒棄之。


黑色大炮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文化領域作品,在文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董仲舒把儒學推向了頂峰,沒有人能與之匹敵!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權勢的人物。董仲舒年輕時勤奮好學。有一個成語叫“別看花園”。它被用來描述沉浸在學習中而不被其他事情分心。它指的是董仲舒。董仲舒讀書的時候,有三年沒看後花園了。看著別人在花園裡玩耍,董仲舒一點也不羨慕。他正在努力學習竹簡。

  經過董仲舒的努力,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他的出現使儒學成為影響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主要提倡儒學。16歲時,漢武帝成了皇帝,廣徵賢士,詢問治國之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出現在漢武帝的眼前。系統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並建議漢武帝廢黜百家儒學。坦率地說,天堂和人類的關係是,人們在做事情,看著天空。董仲舒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讓劉徹知道,如果不重視人民,人民就治不了他,天理也治不了他。世界上的一切都受制於命運。劉邦可以成就天下。這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深受漢武帝的喜愛,所以董仲舒被漢武帝選中。漢武帝也選擇了儒家思想來治國,實現他一生的政治抱負。

  此後,儒家思想從民間思想轉變為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了兩個詞,即三項基本原則和五常。三綱五常稱君主為大臣,父親為兒子,丈夫為妻子。五個常任理事國指的是正義、禮儀、智慧和信仰,並把三個基本準則和五個常任理事國視為道德標準。董仲舒被漢武帝吸引後,他沒有站在自己一邊,派他去當地方官。董仲舒雖不在京城,但漢武帝一直以董仲舒倡導的儒家思想治國。董仲舒一生中從未做過高官,做過兩次地方宰相,但在這兩次宰相之間,他差點被砍頭。

  公元135年,皇帝獻祭的地方著火了。董仲舒此時想到天人感應,認為這一定是漢武帝的原因。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想殺董仲舒。多虧了一群大臣的求情和漢武帝對董仲舒才華的憐憫,他才放了董仲舒。從此,董仲舒再也不敢過問皇帝的事了。他致力於學習、寫書和教學生。從那以後,雖然他再次成為一名官員,但他在官場上並沒有取得多大的進步。最後辭職回家,教書育人。雖然董仲舒辭職回家了,但漢武帝每次遇到國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裡去徵求董仲舒的意見。這表明他在漢武帝的心中仍然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文化領域,文化領域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說文解八字


毛主席語錄,獨立自主,古為今用,靈活組排,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毛主席智慧在於靈活運用!





我原名民中天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推向了巔峰,後人無人能及!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董仲舒小的時候就勤奮好學,非常努力。有個成語叫目不窺園,用來比喻埋頭鑽研不為別的事情分心,說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讀書的時候,三年都不看自己家後花園一眼。看著別人在花園裡玩耍,董仲舒一點都不羨慕,他拿著竹簡就是使勁的學習。

由於董仲舒的刻苦鑽研,最後成為了一名儒學大師,也就是他的出現,使儒學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

董仲舒主要是在漢武帝手下推行儒家思想的。漢武帝16歲的時候當上皇帝,廣徵賢良,以問治國之道。董仲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在漢武帝的視線裡。系統的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的主張,並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說白了就是人在做天在看。董仲舒這種思想,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讓劉徹知道了,要是不把百姓當回事,百姓治不了他,天能治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受制於天命,劉邦能取得天下,那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很對漢武帝的胃口,所以董仲舒就被漢武帝選中了,漢武帝也在百家之學中選擇了儒家思想來統治國家,實現他一生的政治抱負。

從此儒學就從民間思想變成了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面提到兩個詞,三綱、五常。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將三綱五常作為道德標準。董仲舒被漢武帝看上之後,沒有留住身邊,派他當地方官去了。雖然董仲舒人不在京城,但是漢武帝卻一直在用董仲舒倡導的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董仲舒一生中沒當過什麼大官,先後兩次當過地方上的相國,但在這兩次相國之間,還差點讓漢武帝把腦袋給割了。

公元135年,皇帝祭祀的地方著火了,董仲舒這個時候就想到了天人感應,覺得這肯定是漢武帝的原因。漢武帝聽到後大怒,當時就要殺了董仲舒,多虧一幫大臣求情,加上漢武帝憐惜董仲舒的才華,才放了他一馬。從此以後,董仲舒就不再敢過問皇上的事了,一心做學問,寫書,教學生。之後雖然再次當官,但一直在官場上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最終辭職回家,教書育人了。雖說董仲舒辭職回家,但漢武帝每次遇到國家大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裡來徵求董仲舒的建議,可見他在漢武帝的心中還是很重要的。



國學紫微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文化領域作品,在文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董仲舒把儒學推向了頂峰,沒有人能與之匹敵!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權勢的人物。董仲舒年輕時勤奮好學。有一個成語叫“別看花園”。它被用來描述沉浸在學習中而不被其他事情分心。它指的是董仲舒。董仲舒讀書的時候,有三年沒看後花園了。看著別人在花園裡玩耍,董仲舒一點也不羨慕。他正在努力學習竹簡。

  經過董仲舒的努力,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他的出現使儒學成為影響了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主要提倡儒學。16歲時,漢武帝成了皇帝,廣徵賢士,詢問治國之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出現在漢武帝的眼前。系統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並建議漢武帝廢黜百家儒學。坦率地說,天堂和人類的關係是,人們在做事情,看著天空。董仲舒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讓劉徹知道,如果不重視人民,人民就治不了他,天理也治不了他。世界上的一切都受制於命運。劉邦可以成就天下。這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深受漢武帝的喜愛,所以董仲舒被漢武帝選中。漢武帝也選擇了儒家思想來治國,實現他一生的政治抱負。

  此後,儒家思想從民間思想轉變為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了兩個詞,即三項基本原則和五常。三綱五常稱君主為大臣,父親為兒子,丈夫為妻子。五個常任理事國指的是正義、禮儀、智慧和信仰,並把三個基本準則和五個常任理事國視為道德標準。董仲舒被漢武帝吸引後,他沒有站在自己一邊,派他去當地方官。董仲舒雖不在京城,但漢武帝一直以董仲舒倡導的儒家思想治國。董仲舒一生中從未做過高官,做過兩次地方宰相,但在這兩次宰相之間,他差點被砍頭。

  公元135年,皇帝獻祭的地方著火了。董仲舒此時想到天人感應,認為這一定是漢武帝的原因。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想殺董仲舒。多虧了一群大臣的求情和漢武帝對董仲舒才華的憐憫,他才放了董仲舒。從此,董仲舒再也不敢過問皇帝的事了。他致力於學習、寫書和教學生。從那以後,雖然他再次成為一名官員,但他在官場上並沒有取得多大的進步。最後辭職回家,教書育人。雖然董仲舒辭職回家了,但漢武帝每次遇到國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裡去徵求董仲舒的意見。這表明他在漢武帝的心中仍然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文化領域,文化領域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彥祖說珠寶


董仲舒完全不能代表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還沒有帶來“獨尊儒術”的盛世,反而帶來讖緯迷信思想的流行,導致了東漢的大儒們時不時都要批評一下有神論,範縝更是直接寫了一篇《神滅論》來打擊讖緯迷信,但現代世界都無法完全解決的命題範縝也沒法解決。

真正的儒家思想,就簡單地藏在儒家經典中。這些經典沒有隨著戰火毀滅,它帶來的教導意義也就不會消亡。漢唐儒生能習武定天下,兩宋儒生敢於改革,明末儒生能大膽否定君王都說明了儒家思想是有傳承的,並不是說只有孔孟才能代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歷代儒家優秀人物的智慧結晶。


解儒


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受命於天,而認識的目的是瞭解天意。通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必須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瞭解。正是按照“盡心”、“知性”、“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通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這種認識論達到了神秘的程度。

他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使儒學發揚光大。對後世: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就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只要我們說漢語寫漢字我們就是儒家思想的傳承人



鴻蒙有道


這個問題只能說是對儒家思想理解有誤。

西周“元聖”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是儒家學說奠基人。

孔子是集大成者和發揚者。

荀子是變革者(因主張性惡論),新儒學由此發端。

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家思想遭遇了滅頂之災。儒學的再次興起並延續至今,董仲舒功不可沒。他將儒家思概括為“三綱五常”,並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使得儒學在歷史發展中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一直到今天。所以,董仲舒之後再無儒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不能說明儒學的消失。

另一個層面看,董仲舒的罷黜百家,和前朝李斯的焚書坑儒,都是一種極端的唯心主義表現。


簡學話題


恰恰相反:沒有懂仲舒的改造便沒有儒家思想的所謂“主導地位”。沒有了地位,它只能被邊沿化了的停留在先秦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原儒的根本主旨和主張是克己復禮、僅守周初禮制禮儀的,是反對變革出新的。正是因為董的改造及其後繼的順演才依附於大一統皇權、掙來了孔子不斷加碼的“聖”的地位;也正因為迎合了權力、對其“經典”的加碼固化、御民有術,儒者們(仕)才不斷掌控著各級權力且更有利推行其思想,實現孔子夢寐以求的仕途之路;也正因此孔家子孫才世代沿襲、皇賜富貴;也正因此使得有人至今戀戀不捨。當然一脈沿襲必然逐漸走向朽腐頑固不化,在工業革命和資主義、帝國主義重壓下潰不成軍,釀成奇恥大辱……。今天如題中所言竟有人禮直氣壯地把“聖”“名”“利”全收下,為躲開和剔除走向腐朽的嚴重後果卻要把掙來好處的董仲舒及之後的追隨者全部甩掉、僅留原儒,等同於對兩千多年曆史的自我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