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理科学霸,却生出了理科学渣的孩子,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能否说一说?

麻心汤团



公正永生


医生的孩子常生病,老师的孩子教不好,即父母具有某方面优势,但孩子却往相反方向走,这类例子是有的:

就我身边表嫂是高中的班主任,但是她的女儿成绩只有十来分,而且还十分叛逆;

还有一例是我的小学老师,把我们班教得非常好,但是他的儿子却早早就辍学,让她大为火光;

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医生的孩子应该少生病,而老师的孩子应该乖巧听话,理科学霸的父母应该培养出理科不弱的孩子才对。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这类职业特殊的家长培养出完全与之相反的孩子呢?通过心理学,这一切都有迹可循,接下来我们就来解释这本应“理所当然”的现象。


知识不能遗传,智商可以,但影响孩子成就的不单单是智商

知识是不能遗传的,这是人类的一大难题: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前人的知识;


智商是可以遗传的,但影响孩子成就的不单单是智商,还有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成长的环境。

而医生、老师、律师乃至理科学霸的父母,只是在知识专业性上具备一定优势,不通过正确的教养方式把这个优势释放出来,甚至错误使用这份优势,就会让孩子往相反方向发展。

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

1. 家长控制欲太强,让孩子无话可说--被动攻击

沟通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但沟通是二元关系,需要基于尊重、平等的前提下,你来我往互相表达。可在一些家长眼里心里,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权威,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让孩子无话可说。

“我是老师!那么多孩子都得听我的,我的孩子自然也理应如此”

以表嫂为例,她就是班上的权威,基于教师这个身份,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她也是权威(包括对于孩子以及对于家人,乃至对外界:“她是老师,听他的准没错”)

久而久之,单方面的命令式教育,让孩子没办法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份不满并不会随孩子成长而消失,而是积攒起来,始终需要一个宣泄口,而宣泄的方式就是被动攻击--父母在意的,我就越是要做不好,击溃他们能让我获得一丝报复的快感。

“这些家长常常觉得,自己最骄傲的地方让孩子给嘲弄了,他们为此而感到很深的羞耻,这恰恰是孩子在潜意识里希望达到的目标。”

2. 同性父母太强,孩子自暴自弃

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会进入恋父/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认为自己才是异性父母的最佳伴侣,甚至会说出:“(女儿)我长大后要嫁给爸爸/(儿子)我长大后要娶妈妈”。

此时期的孩子会出现一定的敌视同性父母的情况,并以击败同性父母为目标。当然这是一个自然过度的状态,本没有什么问题,父母强大于孩子也是正常的状态。

问题在于,有一些同性父母有意无意地强调了这一点:你永远都击败不了我,你永远是一个弱者。

例如,一位学霸父亲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总是在强调孩子“笨死了”,这就会起到贴标签的效应。

但孩子想击败父亲的心理并不会就此消失,他会转而向其他方向:让父亲气急败坏,形成如被动攻击类似的进攻方式。

3. 父母的“面子”,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有些父母特别爱面子,而且这种面子是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的。

“我是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能叛逆?”“我是老师,我的孩子成绩怎么能差?”“这样我走出去还能让家长信服吗?”

学霸同理:“我是学霸,学霸教出一个学渣,我怎么面对其他人对我的评价。”

随即,这些爱面子的父母就不管孩子的需求,不断逼迫孩子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所为的仅仅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即太过在意外在评价。

这几类养育方式,把本该是优势的地方,变成了劣势,可见对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多么重要。

充分发挥优势,核心在于辅助

须得清楚,孩子是独立的存在,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的需求,需要独立的空间--他们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另一个事实是,无论父母多么出色,都无法代替孩子生活、学习。

  • 要扶正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认知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山,仍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这句话阐述了两种状态:

1. 人的认知一旦建立,就难以改变;

2. 人应该以内在评价系统为主,外在评价系统为辅;

学霸的孩子必然也是学霸,这就是普遍认知,这个问题对于一些学心理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一种认知是心理医生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没有资格治疗他人。

但事实上是,每个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医生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能否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改造”。

而学霸同样如此,成为学霸是你的天赋及努力,与常人不同的更多的是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上的差异,自己学的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教得好。

所以,请扶正自己的认知。

  • 请给与孩子独立的空间,家长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操控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当表嫂听进去了建议,回家时放下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及权力规则,正视自己对孩子的作用仅仅是辅助的时候,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

而所建议的,不过是给与孩子独立空间,让孩子安心做他自己。

适当放手,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 把优势发挥出来,用正确的方式

“学霸”、“老师”这一类标识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用之于教育自己的孩子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而优势的发挥,需要正确的方式,学霸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传承的应该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过去学霸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比他人高效、学习态度比他人正确;

我的表嫂同样如此,老师使命和优势是一致的“传道受业解惑”,在孩子学习遇到难题的时候,她就是孩子最大的助力,从解题思路到解题方式的讲解,这些都是普通家长难以给与孩子的辅助。

当然,无论如何,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孩子,采取“被动”的帮助方式,同样也是对孩子的一份信任。


淅爸育儿记


例子很多,其中原因试着总结一下:

1.无论父母有多牛都不可能像复印机一样直接传给孩子,孩子需要体验、思考、练习、纠错、交流、陪伴,那么必须由父母言传身教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技巧、耐心、态度...但是往往越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事业和自我学习的任务就越多,反而缺失。

2.每个人的发光点不一样,亮度也不一样,如果只和父母比某一项,未免太狭窄。孩子需要发现,除了孩子的自我发现,更需要他人的客观发现。有的时候,父母是某一项大牛,而孩子完全不感冒很正常,也许孩子是另一项大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