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哲學咖一枚,想問問“是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行為日常還是儒家是按照人之本性制定的”?

孔小惠


人的本性豈是一家思想可以概括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個洗腦工具而已,用處不大了。


皮皮牛47156662


野狐試答

題主好,你的問題很大,也很有價值,通俗講儒家思想來源於生活,依人性而產生,同時也服務與生活,它影響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現在和將來依然會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具體講,你這個問題主要是涉及到“禮”的問題。

“儒”的本意是需的意思,儒家思想發端於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它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發展體系。說到儒家思想必然馬上想到孔子,其實孔子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儒的思想,並把它進一步發展光大,後世稱為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是形而上的東西,屬於道體,對個人而言就是你的道德修養、綜合素質要高,對國家社會而言是社會和諧穩定、國泰民安,就是仁政問題;“禮”為形而下,屬於器用、工具、手段,古代禮法並用,相當我們現在的各種規則、制度、法律、法規等。簡單說就是要通過“禮”來達到“仁”。

就像我們現在的各項規章制度,各種法律法規的制定頒佈,都是要根據社會實際的情形設定,並不斷調整、改變。法律、法規、制度等只是一個工具、手段,是要通過這些來調節、規範、管理社會生活,以期達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繁榮,“禮”和“仁”的關係也是這樣的。

司馬遷《史記 八書第一 禮》中說到“……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由來尚矣。”“禮”是從生活需要中產生的,回頭服務於生活。儒家思想也是如此,所以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講過:儒家就是米糧店,過日子天天需要去光顧;道家是藥店,有病就找他,但目前沒有雙黃連;佛家是酒店,偶爾需要去那裡瀟灑一下。


野狐習禪


我大學是在曲阜師範上的,所以我對孔子他老人家極其敬重。但排除情感因素從本質上看,儒家的大範圍傳播(剛開始時)以及幾千年的傳承主要是因為封建統治階級看重儒家思想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的實用性。(就好比歐洲教皇國從公元7世紀形成雛形,1929年才宣佈教皇國結束,這期間天主教作為一種信仰被用於教皇對民眾和國家的統治。)仁而為心,禮而為形。統治者對臣民要心懷仁慈,臣民對待君主和神明(君主被譽為天子,君主之上冥冥之中還有更大的權利)要嚴格執行禮的要求,這就好像一張人民和統治階層之間的契約:統治者說“我好好幹,對你們好好的,要不然天道會將我廢掉”民眾說:“我好好幹,不違法犯罪,要不然你把我廢掉!”

所以,儒家不是按照人之本性設計的,它只是某種程度上符合人的本性。而它確實在幾千年裡潛移默化對我們帶來影響,而且積極的方面居多


軒轅1987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這種思想其實不是孔子創新,而是孔子中繼"周公"制定的"禮",《大學》、《中庸》是孔子繼承周禮而收集整理出來的。孔子覺得還不夠,所以就招一批學生廣為宣傳自己主張,可是當時戰亂孔子思想沒有誰去採納。到了漢武帝時,經歷了"七王"之亂,秦末之亂,董仲舒在歷史與現實中發現:國家穩固,需要秩序穩固,秩序穩定需要一種統一的思想與制度來約束,於是董氏向漢武帝獻策,才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思想與國家意志,然後國家在禮儀、日常行為按照儒家思想予以細化、落實,並把這個權力交給家長、族長、皇帝,是為三綱,三綱既又道德約束,又有法律(憲法)約束,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就成為習慣,習慣了就成為一種基因


南海樵夫239678790


這兩者應該是會相互影響的,儒家思想與哲學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也是兩千多年來持續不斷的;但是,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都離不開作為人類一員的特性,他們仍舊屬於百姓,也難免就會將百姓的想法和原則加入到儒家思想中去,從而豐富了儒家的哲學——從這個角度來說,帶有你問題中所提到的“定製”的成分。

一方面,儒家重視禮制,孔子終生都在努力克己復禮,禮制就是禮儀制度,是德治夢想的具體化,也是德治的重要基礎。儒家規範禮制,就是想通過禮儀定式與禮制規範的形式,來達到塑造人們的行為與思想,並通過法律的懲罰來維護禮法的絕對權威。禮就是理,所以儒家認為,如果不推行禮制,大家都不講理,那社會就亂套了。儒家也重視個人的修養,《大學》裡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儒家“三綱領”。明德,就是使德行光明;親民,親通假新,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要知足,知足才能不辱。同樣還是《大學》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標”,即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政治論的治國、平天下。因此,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都在天地君親師的框架內維持儒家思想的領導地位,因為相比於道家、佛家,儒家的道德論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更加適應封建宗法等級制和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也更能影響甚至禁錮人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另一方面,儒家也是與時俱進的,那麼與時俱進的基礎是什麼,應該就是時代精神,比如說南宋程朱學說形成的理學,就是當時的時代精神。理學豐富了儒家思想,對天理人慾提出了新的看法與見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學是根據南宋百姓的需要而定製的儒家學說。

所以說,相互影響的說法可能更好一點。





mathpsyche


準確的說和你的家庭環境也很大關係,如果你的家庭是我們典型的傳統家庭,那麼潛移默化的儒家就在其中,如果你的家庭是比較現代化思維的,那麼就和你自我本身的覺悟有很大的關係,說實話,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確實是巨大的,而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就是家庭文化,因為我們很多的傳統習俗都將儒家思想囊括其中。儒家是一個系統化的社會文化體系。包涵了很多方面。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現實化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人性本身的本質需求往往決定了我們人生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儒家是一個籠子,一個關住人性的籠子,可以說是走在我們成長前面的一把枷鎖,而人性又是一個無比膨脹的巨石。作為一名高中生你現在能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只能說你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給你最好的建議是跟著你的心去成長與經歷,正如你現在一般用思索的方式,求知的慾望,探索屬於你自己的答案。但是所有答案其實都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這個世界沒有誰給你的答案一定是正確的,只是每一個人經歷的人生都不一樣,但是大致的軌跡又有很多相同之處,相對於學分它會有一個標準答案,相對於人生它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一種需求!儒——人之所需,亦是人之本性,控住了是儒,突破了是本性!人一輩子學會兩件事就可以受用一生,一是讀懂人心!二是懂得人性!一切都可以從自我中尋找到答案!




禪覺


這個問題可能是要詢問的,儒家的思想是否符合個體人性的張揚。這個高一的同學通過現代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當代價值觀的瞭解,(西方思維為主導的語言環境下的表述)自然得出結論是儒家文化壓抑了個體人的本性。我接下來的闡述希望對你瞭解儒家文化,存在於中國幾千年的現實性,有一個新的認識角度。

儒家理論起源於孔儒,倡導模仿周公社會治理模式,以禮法為手段、血緣家庭家族為紐帶、確立君臣父子……之間的等差關係,在自然社會環境下達到“集體求存”。這也是符合自然界一切生物種群求存法則的規律。這是我們的祖先在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及不斷因生產能力的改進,而使人口劇增生產資源相應的有限,迫使人群社會矛盾激化,而儒家理論文化誕生於社會矛盾激化,結構混亂之時,也是孔子從周的理想社會形態。我們這個民族特性,是集體求存,儒家的概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經歷了幾次新的因話語權需要,給予理論重置修訂註解。先孔孟之儒~董儒~朱儒大致的變化,越來越強調皇權和皇家的統治,脫離了自然賦予人群社會的共存天性。從這點來看也說明了儒家的原始概念變更,脫離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現在中國的社會發展觀是符合了中國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底層邏輯上也是合了,早期儒家文化的底層思想,集體求存。但也約束了西方個體文化的充分釋放。西方個體文化的釋放,也使得西方整體制度也達到了,資本實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和中國古代權力集中在,皇權家族手中是一回事。這也是現代資本社會形式處於矛盾激化的原因。這都是資源與人口生存不匹配所致。


水底之物


首先給這個問題一個[贊],很多外國人討論中國人的文化和價值觀,很難理解。

其實中國文化所謂“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代,似乎每個中國人生下來都隱隱約約感覺有一種獨有的做做人做事方式,但又很難清晰說出來,是因為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是儒,法,墨,道,以及佛教等各家智慧的總結,中國人善於總結,善於歸納,更善於創新,這裡的創新就是文化的進步,(不是小發明小創造。)

那麼我們幾千年前人不斷創新的“法”其實就是我們後人做人做事成功的“路”,我們才有法可依,俗話“要想富,先修路”,無論中華民族遇到什麼困難,災難,都無法動搖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就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

我們不拘一格,不會按一種思路為標準限制自己智慧發展,所以我們永遠是地球上強大的民族,是由心成長起來的文化強大。我們尊敬佛祖,也感謝老天爺。不斷進步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可以讓我們永遠進步,在競爭中勝出。

一個普通人非“專家”的淺見。


豬肉貴68317443


儒家思想,不是華夏文明的正統。它禁錮了國人幾千年,流毒至深,是阻礙古今中華文明發展的最大禍根。孔丘其人,自以為是,上躥下跳,強詞仁義,誤導世人。漢武帝劉徹更是一大黑手。從那以後,但凡升官發財,必修儒學。所以,儒家思想才得意遍地滋生。但歸根究底,罪魁還是孔老二。他對中華民族的危害,勝過夏桀、商紂、隋煬,也比近代的希特勒危害更大!

中華文化根砥在道家,看看莊子,你就對孔老二鄙視異常。


野馬踏塵埃


1儒家思想服務於封建統治階級,傳承幾千年肯定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深運影響。封建社會其實是外儒內法,表面上倡儒,以和諧社會,內在上是嚴刑峻法維護君權。

2儒家思想是古之大家研究社會,剖析人性,結合實踐而發展起來的,是很有深度的,倡導遵循本心,求善去惡,自我革新修正,讓人的言行思想歸於中正。愚以為,它是理論實踐相互驗證完善並發展的,是教人入世的思想,並不完全按人之本性制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