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三部“河間府”一案裡,有個貪官請教升官秘笈,,紀曉嵐說和珅曾經給我傳授過:即“五官論”。

當官要小官大做、閒官忙做、俗官雅做、熱官冷做、男官女做!

怎麼理解呢?

1.小官大做;

話說和珅年輕的時候啊,就是一個三等鸞儀衛,那是多麼小的一個官啊,可是有一天乾隆皇上與眾大臣巡視這個清漪園的時候,乾隆隨口問了一個典故,豈料隨行的官員眾竟然無一人回答上來,就在這時和珅說了一句“典守者不得此其責”,就這一下子引起了乾隆皇的注意,從此以後和珅這個小官一下子就躥升了。

2.閒官忙做;

這之後啊,乾隆皇上提拔和珅為正藍旗副都統,這可是個酬庸閒官啊,可和珅從來不閒著,整天的忙碌著,越是三更半夜越在衙門裡處理公務,那皇上身邊的耳目可眾多啊,這事早已經呈報給皇上了,所以皇上就越發的喜歡和珅。

3.俗官雅做;

再以後呢,和珅做到了崇文門的稅務監督,要知道,這個可是個油水十足的官啊,俗~~~可是和珅呢,不忘了與諸位大人吟詩作對,蒙文、藏文、梵文是一一苦讀啊,經史子集了然於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啊。

4.熱官冷做;

到和珅做官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和珅處事低調,待人親切,不張揚,不招搖。

5.男官女做;

和珅沒事的時候就進宮唱戲,扮青衣,扮花旦的討太后皇上開心。男人做官身邊有很多的不方便之處,這個時候身邊就需要有一個能幹的女人來幫你。

可是和珅只有一個,古往今來能爬上高位的總是少數。

紀曉嵐還說道:“官場上最多的是什麼官呢?”

是這五官:貪官、昏官、奸官、贓官、惡官。

中飽私囊者——貪官;

明哲保身者——昏官;

結黨私營者——奸官;

糜爛腐敗者——髒官;

魚肉百姓者——惡官;

再來說說《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裡,乾隆年間的王亶望案。

王亶望在做布政使時,搞起了“捐監冒賑”的勾當。

所謂“捐監”,就是為解決糧食歉收問題,官府允許一些人通過捐糧換取監生資格。王亶望把糧食折成銀兩,進行“監生”資格拍賣。他向朝廷謊報旱情,編造說把“監糧”用來賑災了。實際上,他把捐納的銀兩全部私分,從總督到州縣官員人人有份。從此,甘肅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員,參與了“捐監冒賑”的貪汙侵吞活動。

此案最後是如何收場的呢?

按照當時的律法,只要貪汙一千兩就得判死刑

首犯3人+貪汙2萬兩以上者22人+貪汙1萬兩者37人+貪汙五千兩以上者82人,共計144人。

這些人都該殺!

可是,這樣一來,整個甘肅的官員就一掃而空了。

為什麼說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為此,乾隆只好把一千改為一萬,放過了貪汙一萬兩者。

為此,紀曉嵐和乾隆有一番激烈的爭辯。

到底該殺盡這些貪官以震懾他人,還是從現實的出發修改律法?

劇中乾隆有段話是這麼說的:“這些人都是吃飽了的肥鴨子,可再來的都是空肚子的鴨子,他們靠什麼來養肥自己?要是再來一群餓狼,該如何向百姓交代?”

為什麼說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先不說這是不是歪理, 只誅首惡,餘犯從輕解決問題了嗎?

當然沒有!

事實上從乾隆皇帝後期開始,清朝官場的嚴重貪腐是個公開的事實。

為什麼說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但紀曉嵐的做法就能達到效果嗎?

洪武年間,朱元璋對付貪官的手段不可謂不狠辣:貪汙銀子60兩就要被梟首示眾、剝皮充草。

但結果如何呢?

整治貪官,要從人的角度入手,但只解決人的層面問題是治標不治本的。

遇到大案就殺一批貪官以平民憤,可之後呢,還是有源源不絕的貪官和無數漏網之魚。

貪官雖然難以根治,但好在容易識別,而且有些貪官也不失為能吏。

更可恨且難以識別的是剩下的這幾類:昏官、奸官、贓官、惡官。

我們姑且統稱為庸官,庸官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大。

什麼叫庸官?

就是有事做就丟給下屬,有問題就假裝看不見,有風險就躲得遠遠的,有功勞就第一個衝上去

表面上道貌盎然勤勉任事,實際上只會動嘴皮子耍耍心計。

腦子裡想的首先是自己的位子,眼睛裡盯著的永遠是系統的漏洞;遇到重大問題就怕承擔責任不斷請示回報,遇到困難棘手的事就交給下級拼命施壓。

怎麼識別呢?

《杜拉拉昇職記》裡有個很好的總結: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杜拉拉遇到問題需要她的上級(HR總監)找銷售部門(銷售總監)協調,每次都聽到這樣的回覆:“這事急不得。鬧不好,我們就會受到挑戰。”

執拗的杜拉拉一次又一次去催,催的急了,只好說:“拉拉,這個事情我充分信任你,我授權你全權解決。你的決定我全力支持! ”

去年12月,我在華為論壇上看到華為總裁辦簽發的一個文件:《轉發《“談管理者的惰怠行為”——徐直軍在2011年5月10日PSST體系幹部大會上的講話》》

有意思的是,這是2011年的文件,2019年重新發一遍,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人在評論區說了:“11年的到現在還是完全適用,可以直接套用。”

為什麼說官僚就是該做決定時思考,遇到困難時授權?

我們來看看這個文件裡都講了什麼。

2011年的文件裡,講到了管理者的18種惰怠行為,發文目的是期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對照惰怠行為,做自我批判、自我反省。

1.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2.明哲保身,怕得罪人;

3.唯上,以領導為核心,不以客戶為中心;

4.推卸責任,遇到問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找周邊的原因;

5.發現問題不找根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6.只顧部門局部利益沒有整體利益;

7.不敢淘汰惰怠員工,不敢拉開差距,搞“平均主義”;

8.經常抱怨流程有問題,從來不推動流程改進;

9.不敢接受新挑戰,不願意離開舒適區;

10.不敢為被冤枉的員工說話;

11.只做二傳手,不做過濾器;

12.熱衷於討論存在的問題,從不去解決問題;

13.只顧指標不顧目標;

14.把成績透支在本任期,把問題留給下一任;

15.只報喜不報憂,不敢暴露問題;

16.不開放進取,不主動學習,業務能力下降;

17.不敢決策,不當責,把責任推給公司。公司是誰;

18.只對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

之所以2019年重發舊文件,

也有人提出質疑:

“八年了,抗戰都勝利了,對比2011年,我們捫心自問上面的這18條有改善嗎?”

“小徐也只是說了現象?怎麼改?措施在哪?如何衡量?”

“感覺這是優秀幹部指南啊,符合的升級快”

“八年了,問題依舊。那麼當時討論出來了又有什麼用?討論出來不去解決,不就犯了第12條嗎:只喜歡討論問題,而不去解決。說句不好聽的,這不是典型的上行下效麼。”

其實,無論是官僚的表現還是管理者的懈怠行為,總結了那麼多,現象不難觀察到,這不需要太高的學歷或多麼豐富的職場經驗。

關鍵在於找到這些現象和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找到改進措施或解決方案。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1.體制的問題:大公司病,也就是華為說的熵增;

2.決策層的問題:群體或個人的短板;

好解決嗎?

其實很難,不然也不需要8年前討論過,8年後再拿出來強調了,這可是華為,全民學習的華為,中國企業的標杆。

體制問題,要考慮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係、管理層的選拔、培養、任用、考核、淘汰機制、文化的建設和更新。

決策層問題,要考慮決策機制、自我批評、風險控制。

而且要認識到,這本就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既不可能很快解決關鍵問題,更不應該在某個時刻降低要求放鬆警惕。

既要深挖原因,系統解決問題,又要立足當下,務實應對現狀。

這對決策層的管理能力和領導藝術要求非常高。

建設好的機制並不斷優化,就可以讓貪官、庸官無處藏身,不斷淘汰;就可以讓做官訣竅發揮不出作用;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管理者可用;就可以不用陷入一直在治理貪官的怪圈中。

決策層的反思和迭代,就可以保證在大方向上不出大錯,任用和淘汰核心管理者及時有效。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

事實上,任何一個組織,大到國家,小到創業公司,都不可能做到,重要的是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