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哪里?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说起诸葛亮的南征,我们第一想到的内容,通常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但其实,孟获只是诸葛亮南征中的其中一个对手而已。在刘备夷陵惨败后,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趁机联合南中土著豪强孟获在南中发动叛乱。

当时的南中,是蜀汉最南方的一个辖区,共有四个郡,分别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其中越嶲郡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越西县,也就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块区域,当时越嶲郡的最高军政长官是高定。牂柯郡是我们现如今的贵阳市,它当时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朱褒。

至于益州郡和永昌郡,分别是我们现如今的云南省和缅甸克钦邦,雍闿和王伉分别是这两个郡的最高军政长官,至于孟获则是益州郡的地头蛇,云南最大的土著豪强。当时,参与南中叛乱的其实只有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这三个郡,孟获是跟随雍闿一起。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的南征,实际上就是平定越嶲郡、牂柯郡和益州郡的叛乱,他的主要对手,是朱褒、雍闿、高定和孟获四人。所以诸葛亮最远打的地方,也就是益州郡的郡治中心滇池县,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晋宁区。



当时,在诸葛亮出征之前,马谡就建议诸葛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换句话说,单纯的武力征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提出诱人的谈判条件,然后在南中寻找一个可以被策反的实力派,最后由这个当地实力派来协助维持统治,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或者更文雅一点的叫法,就是地区自治。

诸葛亮为什么会同意马谡的建议呢?因为,当时的南中,主要就是我们现在的贵州、云南和缅甸山区,去过这里的人应该都知道,那可谓是十万大山、十万河流,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湍急河流,以当时生产力和交通媒介的发展,诸葛亮想用军事手段来征服这里,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换句话说,当地的叛乱分子,随时可以玩敌退我进的战术,只要诸葛亮的大军一来,他们就躲到大山中藏起来打游击,诸葛亮的大军进入这种大山密集,而且地域广阔、地理环境极度恶劣的地区,他要是把军队集中在一起,估计就是有痛点本事,也抓不住孟获等人。

但是,如果诸葛亮把军队分散开,在这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很容易被人各个击破。并且,等到诸葛亮大军撤走后,他们又可以立马跑出来继续作乱,这就会让诸葛亮的大军深深陷入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对此,我们只需要看后来美国打越南时的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就采用马谡的计策,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攻心为主,于是坚持和诸葛亮抵抗到底的朱褒、雍闿和高定三人,先后被清理出局。剩下的孟获呢?在诸葛亮的诱人条件下,半推半就和诸葛亮达成友好协议。

最后,孟获成为整个南中地区的代理人,南中也重新挂起了蜀汉的大旗,但是,蜀汉原先在南中地区指派的政府官员和驻守的军队的惯例,从此都被废除掉。换句话说,南中从此实现高度自治,当地的军政治都由当地人自己来负责,当然,也就是以孟获为核心的集团来负责,蜀汉政府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进行干涉。

这种战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从后来的结果看,诸葛亮的南征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叛乱,而且蜀汉从南中获得了大量的牛马和土特产。但是,从后来几百年的结果看,因为中原王朝放弃对云南和缅甸驻军和指派政府官员的权力,从此这些地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最终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等到隋唐时期,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南诏国。


我是赵帅锅


诸葛亮南征也就是对南中地区蛮族叛乱进行平乱战争,广为流传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源于这场战争。此战发生在公元225年,这场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涉及范围还是很广,将四川与云南都包含在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心态,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征背景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此时蜀汉政权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国君刘备又去世,川蜀本土势力与荆州外来势力的矛盾也随之再起波澜,蜀吴关系也因夷陵之战而恶化,内部黄元叛乱又兴起,因此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机叛乱,杀死建宁太守正昂,并将张裔送至东吴为俘虏。随后策动越巂酋长高定起兵,攻杀派驻将领焦璜,自立为王,随后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杀死从事常颀,一同北攻新道,被李严打退。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雍闿

诸葛亮采纳马谡之策,根据国内形势以安抚为主,并未采取军事行动,但这并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更加肆无忌惮。诸葛亮于是改变策略,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好两国关系,解除东境威胁,又在汉中布重兵防御魏国偷袭,并积极训练军士,制造军械,补充军资,准备南征,彻底平定南中混乱局面。

南征过程

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龚禄为主将,率军1.5万人于西路南下,意图沿线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军,进而攻击益州郡雍闓与孟获大军;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余人走中路,由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迂回山路至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攻击孟获本部,切断孟获与高定之间的联系;令门下督马忠,领2千余人走东路,攻击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朱褒所部叛军。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按照战前部署开始进军。诸葛亮大军走水路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建立大营,分兵南下。 东路马忠按既定战略自僰道南下攻击牂柯郡,一战即定,随后留下安抚当地军民;中路的李恢军亦按既定战略偷袭孟获的后方。

诸葛亮军到达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区后,扎下营寨,吸引高定集结部队,以便决战。 高定将主力向卑水地区集结时,雍闓、孟获受高定请援,亦亲率部队进发此地。但此时叛军产生内乱,雍闓被高定部将所杀,孟获得知此事后,便停增援。


诸葛亮见叛军无法集结到一起聚歼,便改变策略,先将高定击溃。 高定溃败后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诸葛亮率军追击,再次击溃高定军,并斩杀了高定。随后诸葛亮开始追击向益州郡撤退的孟获军,而此时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经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并占领了孟获的大本营,孟获军已无退路。

225年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所部,并生擒了孟获。随后,诸葛亮与李恢会师于味县,二者合兵一处继续西进至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平定了周围部族。




整个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围,诱骗后才得以战胜以外,其他战事均很顺利,在南中地区平定以后,诸葛亮分南中地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并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且不留一兵一卒,并派遣士卒帮助少数民族部落发展农业、水利设施,传授制盐、冶炼、种茶的技术,从此,南中地区趋于稳定,成为蜀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可知,诸葛亮南征最远是打到了云南曲靖和滇池附近。

注解:



“七擒孟获”在《汉晋春秋》与《华阳国志》中均有出现,但作为三国时期正史的《三国志》并未记载,而裴松之注解里提到了此事,司马光也将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里,所以关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还是存在争议的。而南征之战并非大战,诸如魏延、赵云、吴懿、马谡等人并未随征。


棍哥观史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匡复汉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而擒孟获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皆发生在诸葛亮的南征途中。对于南征,人们均十分好奇,当年诸葛亮最远打到了哪?它们现今的行政划分属于哪?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诸葛亮南征的来龙去脉。彰武元年(221 )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便发起夷陵大战,可惜最终惨败。两年后刘备又不幸病逝,整个蜀国一片混乱。益州郡(今云南昆明一带)的汉族豪强雍闿趁机策动牂柯郡(今贵州贵阳)太守朱褒、越嶲郡(今四川越西,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反叛。雍闿先杀了原益州太守,又在东吴的唆使下发兵攻打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和缅甸的东北部)。这些叛乱势力相互勾结,使蜀国的南中四郡除永昌郡以外几乎脱离蜀汉控制。

到了建兴三年(225 )春天,已是刘禅时代,诸葛亮在与东吴重新建交及国力初步恢复的形势下决定平定南中叛乱,以剪后顾之忧。

蜀汉南征,平息“后院起火”,主要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由诸葛亮亲率出师,他从成都出发后,顺岷江水路到达今天四川宜宾,再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取道卑水河谷(今美姑河),深入越嶲郡腹地与叛军激战。斩杀高定之后,雍闿被高定部下杀死。联军的两个首领相继丧命,剩下来的叛军部队归孟获指挥。孟获无计可施,只好率部西逃,尽管他的部队在盐源、盐边一带被诸葛亮打败,但他却带着残部侥幸逃脱。而蜀军此时三路大军除孟获残余力量仍未捕获外皆大捷,所以诸葛亮打到多远主要在于孟获逃得多远?

对于这点,人们目前看法不一。有说他就从昭通渡泸水逃回曲靖老家。还有说他渡过泸水,循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向邻国缅甸请求避难。这两种说法虽一东一西,却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渡泸水。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提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尽管学术界对泸水的具体地点也持有金沙江、怒江等争议。但笔者更倾向于怒江,因为诸葛亮必然渡过泸水,进入不毛之地。

而“不毛”一词在《辞海》、《古文观止》等权威书籍中均解释为“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凉的或未开辟的地方”。相比较而言,怒江周边的开放程度比金沙江更荒凉。更主要的是古代怒江在中国段的名称有三个:①黑水,②怒水,③泸水。由此不少专家推崇“五月渡泸”的“泸”是特指今云南保山市古盘蛇谷(火烧藤甲兵处)附近的怒江段。另外从地理位置来看,保山市确实离缅甸很近,而缅甸是个佛教国,古印度称它为“缅毛(Myamma)”,他们又自称“不毛(Brahma)”。如此一推测,孟获逃至缅甸的可能性很大。据说他当年逃到缅甸八莫(Bhamo),而八莫人以慈悲为怀,十分同情孟获的遭遇,于是向他提供保护。后来诸葛亮通过外交途径,将他捕获归国。现今缅甸曼德勒附近仍流传着诸葛亮的传说。所以笔者初步判断诸葛亮南征最远到达今缅甸东北部。

<strong>

总而言之,目前对于诸葛亮南征最远地方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无外乎是今云南晋宁一带与云南大理或缅甸东北部。实际上无论诸葛亮最远南征到达何处,他发起的南征皆极大地开发了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带去先进的耕种方式与思想文明。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目前大概有2种说法。

第一,官方说法。

官方认为诸葛亮南征,最远应该只是云南昆明以南,看到滇池以后就回师了。

史书记载,孟获决定投降,带军队至滇池面见诸葛亮。

诸葛亮接受孟获投降后,让他负责管理南方,日后迁为御史中丞。

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向西最远是到了大理保山。

而诸葛亮的对手孟获,其实是当地的豪强,或者说是部落联盟的领袖,一般认为孟获就是彝族人。

而当年彝族人活动的地区,主要也是在这一带。

第二,缅甸说。

缅甸北部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

一说,诸葛亮大军曾经杀到过缅甸北部,追踪反叛少数民族领袖和军队

当时蜀汉军队询问当地人,反叛领袖叫做什么名字。

当地土人听不懂汉语,回答“不知道”,土语的不知道的音就是孟获,于是孟获就被误当做是人名。

这种说法很有市场,也是缅北常见的故事。

但是,缅北却没有什么诸葛亮大军的遗迹。

目前发现诸葛亮大军以及,最南也不过到达怒江。

其实,当时蜀汉即便是连昆明一代也不能牢固控制。诸葛亮还没死,这里又多次发生判断。

等到诸葛亮死了,南中地区更是乱成一锅粥。

昆明尚且搞不定,何谈跑到缅甸去。


萨沙


诸葛亮的南征应该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笔,传说中的七擒孟获,也就发生在这次南征中。

南征的背景是,蜀汉帝国在接连损失关羽,张飞以及在夷陵吃了一场大败仗。损失五万精锐之后,他的南中地区出现了不稳的情况。当地的土豪地主与地方官员,发动了反叛,反叛势力一度扩展到了整个云南。

为了能够更好的北伐复兴汉朝,必须得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所以诸葛亮决定放下北伐工作,先来解决国内的叛乱。

公元225年,在孙刘两家重拾旧好,而曹丕又在和孙权鏖战的情况下,历史给了蜀汉帝国平定南方的时间,诸葛亮抓住时机,决定解决南方问题。

诸葛亮在以岭之战后积极补充兵力,扩展军事力量,225年春,诸葛亮准备了两万多人马浩浩荡荡的南下平叛。

这次军事行动,诸葛亮决定兵分三路,由诸葛亮自领一军,李恢和马忠两员大将也分别领一军一路平下去。这三只人马仅仅花费了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胜利会师于滇池之畔,整个平叛任务胜利结束。在稳定了后方之后,诸葛亮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出师表,开始了六出祁山的征程。

在这场南征大战中,诸葛亮亲自率领西路军,花费了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战略目的,把在四川西昌地区搞割据的高定的人头给砍了下来,成功的收复了西昌地区。这也充分展现出了经过诸葛亮训练之后的蜀汉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历史上著名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发生的地点应该是在现在云南的曲靖。

而东路军在马忠的率领下,推进也是极为神速,仅仅花费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贵州黄平地区,达成了本次作战的战略目标。

跑的最远的,就是李恢率领的中路军,他们甚至还深入了滇池,虽然以少打多,但是凭借出色的谋划,最终在盘江地区击败了敌人,这个盘江也就是本次南征最远到达的地区,就是现在的云南玉溪。

至于有人说,诸葛亮一路打到了缅甸,原因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不毛和缅甸的英语发音极为相似,所以有人就推断诸葛亮南征一路打到了缅甸,我想这应该是站不住脚的,这只是我们后人的牵强附会。


历史评说


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其实他没打过几次胜仗。

赤壁之战,那是周瑜打的;火烧新野,那是刘备打的;攻取益州,那是庞统打的;六出祁山,这是诸葛亮打的,可次次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这么看来,诸葛亮打仗水平实在一般,其实,诸葛亮是个政治家,搞政治是个行家,搞军事不是很拿手。

或许,诸葛亮唯一能拿出来吹嘘一番的就是七擒孟获了,抓了孟获七次,又放了七次,像是玩猫捉老鼠游戏似的。

也因此,罗贯中对七擒孟获大书特书,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大象兵,什么藤甲兵,什么祝融夫人,看似都很厉害,但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这么一对比,一烘托,诸葛亮形象又高大了许多。

《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光写七擒孟获就花了五个章回,可见,罗贯中对诸葛亮是多么的厚爱啊!


说起七擒孟获,后世争议不小,有学者说,七擒孟获根本就是假的,不存在的,正史上也没有相关记载。

诸葛亮南征是在建兴三年春,到了秋天,就班师回朝了,中间只有六、七个月的时间,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足足花了三个多月,留给七擒孟获的时间只有三个月。

而七擒孟获不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七个不同的地方,有的相距几百里,大多山路崎岖,羊肠九曲,就算诸葛亮马不停蹄地跑完全程,怕也得一年半载,更别提打七次仗了!

但诸葛亮确实南征了,现在南中地区,还将诸葛亮奉若神明,佤族还称之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龛”。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诸葛亮打了一次就捉住了孟获,诸葛亮一番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凭着人格魅力打动了孟获的心,孟获最后决定称臣了,不瞎胡闹了!

诸葛亮南征之前,听了马谡的高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亮觉得好有道理,就采纳了。

那么,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哪里呢?

《三国志》中:建兴三年,诸葛亮至南中,……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诸葛亮最远打到了滇池,也就是昆明湖,位于昆明市的西南,当时还是个不毛之地,毒虫肆虐,瘟疫横行。诸葛亮降服了孟获之后,没做过多停留,就带兵返回了成都。


一半秋色


南征之役,是诸葛亮军事政治生涯中最成功最完美地一笔,历来为研究三国史、西南少数民族史记历史人物诸葛亮者所称道,但时至今日,有关南征之役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不明的地方,而南征之役所达到最远之地,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南征军所达最远地,历来说法不一。

1、今云南弥勒、开元之间南盘江南流东着大弯道地区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载:“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与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缪钺《三国志选注》解释“盘江”说:“即《水经注·叶榆水》所说的盘江。”盘江源出律高县,律高县在今云南省泸西、弥勒两县境。

杨守敬说:“‘郦氏之所为盘江者,今无其水,据其所叙,似今弥勒瀑布河倒流入叶榆者。”结合今天的地理状况看,南征军李恢一路所达最远地当在今云南弥勒、开远之间南盘江南流东折之大弯道地区。

2.今云南昆明滇池东南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南征军诸葛亮一路七擒孟获,“遂至滇池”《资治通鉴》也取了这种说法,胡三省注曰:“滇池县属益州郡,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未更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

考察今天的地理情况,滇池县当在今天云南昆明滇池东南岸。

3.今天云南大理

唐樊绰《云南志》载: “孟获据佛光寨,去大理百十里,守关隘。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驻军大理。尽览形胜,以定规划。”

不知道三国时代的大理指的是不是今天的大理。

4.今云南保山

这是南征军诸葛亮一路所达最远地方的又一种说法。《云南通志》记载:“诸葛亮经会川,历三绛、弄楝、叶榆,西抵永昌( 今 滇西保山县一带) ,遂生擒获。”

5、南征军所达最远“八莫”说

今人对南征军所达最远地也不乏关注者。除了认为《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说法最为原始稳妥外,也有学者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入手探讨,结合滇缅边境地区有“八莫”一名,以及缅甸玉称本国“不毛”(音),提出南征军诸葛亮一路实际达到了今天滇缅边境缅甸一侧的“八莫”地区。该地区当时属永昌郡。

南征军所达最远地为“八莫”一说,虽仅为一种推测,但也不是找不到史料支撑。明代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有多处涉及诸葛亮南征的文字。

作者曾在这一区域为官,又十分爱考察史地,所言都有比较确实的根据。所以他在书中说:“诸葛孔明南征至江头城。”“缅人于壬辰岁以贡物入,余时在澜沧。......盖先是是张宪使文耀遣黎邦桂入缅探 事,黎说之而来。据邦桂对余云: ‘莽酋应龙在五 层高楼上,柱皆金髹,呼邦桂与席地坐,谓渠未尝侵中国,乃其部下为盗也。渠亦是汉地,乃诸葛孔明 所到,有碑立江头城。’”

考察明代江头城所在,应该是今天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江中游瑞丽江入口的杰沙。从谭其骧现实《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三册的标示来看 ,江头城在永昌郡西南边界之外,但据《广志绎》所言,当时此地也应属永昌郡西南边境县份哀牢的辖区。说诸葛亮南征军曾达这里,从南征的大局上看也不是不可能。

《通鉴》记载:三路大军南征“击破诸县”,“益州、永昌、牂牁、越雋 四郡皆平。”尽管作为统帅的诸葛亮不必亲临每郡每县,但南征军各路所部肯定会分别达到每郡每县,不然就不会称作“击破诸县”、“四郡皆平”。在进至永昌郡哀牢县的一支南征军向南推进至西南边境后来叫江头城的地方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

综上,保守而言,诸葛亮南征至少是达到了昆明滇池东南岸,如果稍微加上一些推测的话,打到滇缅边境也是有可能的。


江畔初见月


南中地区又称西南夷,其地包括蜀汉的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云南保山)、益州(今云南晋宁)、牂牁(贵州福泉)四郡,其地大约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蜀汉时属益州管辖,因益州的统治中心在巴、蜀地区,南中地区在巴蜀南部,所以习惯上称其为“南中”。这片广袤的地区群山连绵,沟豁纵横,森林密布,地理不便,被汉人视为“烟瘴之地”,自古就是叟、青羌、獠、濮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55年),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雍闿,勾结蛮王高定、孟获举兵造反,附近郡县纷纷响应或降附,叛军聚众围攻永昌郡(云南保山)。

彼时诸葛亮正在筹划第一次北伐曹魏,千头万绪,诸事繁杂 。

诸葛亮见南中不稳,后院起火,为了蜀国的安危,为了消除心腹之患,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北伐中原,他决定亲自率大军南征,以平南中之乱。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南征大军约十万人(包括后勤人员在内),兵分三路,大举南下进军蛮方。经过艰苦行军,顽强作战,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的攻心战略,相继攻灭了率先叛乱的高定、雍闿,终于收复了失地。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剿抚并用,以抚为主,七擒七纵在南中很有威望的蛮王孟获,使他心服口服,保证今后永不反蜀。

具体经过大体是这样的: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后,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闿、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纷纷举兵叛乱。后来,雍闿等人用阴计裹胁南中各族卷入了反蜀的叛乱 。叛军攻城略地,声势愈发浩大,气焰愈发嚣张。

因与东吴交战致败,蜀国的实力大受削弱,经过一年多的内部整饬,“闭关息民”,休养士卒,恢复经济后,诸葛亮一面派出使者,重新恢复了因刘备伐吴而破裂的吴蜀联盟,恰值这时魏王曹丕率大军讨伐东吴,魏吴鏖战,无暇西顾,蜀汉只要严饬将领扼守住永安、汉中等关隘,即可无东顾及北顾之忧。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立即上表后主刘禅,决计亲率大军南征。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出师前,诸葛亮采纳部属马谡的建议,确定了以抚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攻心战略。七月,诸葛亮由越巂(西昌)进入南中,派大将马忠率领东路军攻击牂牁,一举歼灭了朱褒的叛乱势力;派大将李恢率中路军出平夷(今贵州毕节)直扑益州(云南晋宁)。随后,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也进入益州。这时叛乱主谋雍闿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将击杀,叛军推蛮王孟获代雍闿为统帅,他收集雍闿的残部与蜀军对抗。孟获在南中各少数民族中甚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根据自己战前的既定方针,决定生擒孟获,令他输得心服口服。八月,蜀军凭武力优势,以及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与孟获联军的交战中,一举击溃之,果然俘虏了孟获。

经过七擒七纵(七次生擒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服口服,表示终身不再反叛蜀国。

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七擒孟获”的事迹,《华阳国志·南中志》、《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记载。《华阳国志》记载:“......凡七掳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是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建兴三年(225年)秋,诸葛亮与李恢、马忠三路南征大军会师于滇池(今云南晋宁、昆明一带),胜利结束了南征平叛的战事。

诸葛亮抵达滇池后,封孟获等渠帅仍留在当地为官。孟获等人做了蜀汉有实权的官员,终其一生,果然再无反叛。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但一举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院,而且从南中地区征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力,从而可以专注于北伐中原,全力北进秦陇、关中了。

那么,诸葛亮南征最远打到了什么地方?按史料记载,蜀国南征大军中的中路军——由李恢率领的部队打得最远,他最先打到滇池,并“南至盘江”,按图索骥,蜀国中路军大约打到了今天云南省的晋宁、玉溪一带。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关于诸葛亮南征军所达最远之处,历来说法不一,谈论这个主题之前,先捎带说点有关南征的一些事情。

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帅大军,经过九个月的战斗,终于取得了南征的胜利。对于这场战争,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是这样描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时的诸葛亮的南征,只是蜀汉多年南征的一个开始。诸葛亮的南征军返回成都后,南中各处相继发生了数次反叛。

《三国志·李恢传》中记载:“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这里的“后军还”,指的便是诸葛亮南征大军撤军之后。

在《三国志·张嶷传》当中,有同样的记载:“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后来张嶷出兵征讨,这才稳定了局势。

所以,南征一直贯穿蜀汉政权的始末,“蜀汉四大都督”之一的“庲降都督”就是专注于这项业务。

回到题主的问题,南征军最远到达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今云南弥勒、开元之间南盘江地区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载:“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与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著名的历史学家缪钺《三国志选注》解释“盘江”说:“即《水经注·叶榆水》所说的盘江。”盘江源出律高县,律高县在今云南省泸西、弥勒两县境。

晚清的舆地学大师杨守敬说:“郦氏(郦道元)之所为盘江者,今无其水,据其所叙,似今弥勒瀑布河倒流入叶榆者。”

结合现在的地理状况看,南征军李恢部所达最远的地方在今云南弥勒、开远之间的南盘江大弯道地区。

二、今云南昆明滇池东南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南征军诸葛亮一路七擒孟获,“遂至滇池”。《资治通鉴》也采用这种说法,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注曰:“滇池县属益州郡,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未更浅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县在今天云南昆明滇池东南岸。

三、今云南大理

唐人樊绰所著《蛮书》(又名《云南志》)载: “孟获据佛光寨,去大理百十里,守关隘。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驻军大理。尽览形胜,以定规划。”樊绰曾为安南(今越南河内)经略使,专门负责搜集南诏的资料,所以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位置在现在的大理附近。

四、今云南保山

清《云南通志》记载:“诸葛亮经会川,历三绛、弄楝、叶榆,西抵永昌( 今滇西保山县一带) ,遂生擒获。”

五、今缅甸八莫

最传奇的说法莫过于“缅甸八莫说”,不过该说法纯属推测,缺乏史料支持。明代王士性《广志绎》有多处涉及诸葛亮南征的文字。王士性曾在西南为官,他喜好考察史地,所言都有比较确实的根据。他在书中说:“诸葛孔明南征至江头城……乃诸葛孔明所到,有碑立江头城。”

明代江头城据考在今天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江中游瑞丽江入口的杰沙,八莫就在杰沙西90公里处。从《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标示来看,江头城在永昌郡西南边界之外,但据《广志绎》所言,当时此地也应属永昌郡的辖区。如此看来,诸葛亮南征军曾到达这里,也并非不可能。


东观太史


曾经整理过诸葛亮的足迹,大略的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案《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诸葛亮南征最远应到了滇池,也就是今云南晋宁一带。

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

另外,孟获不是蛮夷,诸葛亮一开始南征的目标是雍闽,而孟获是被雍闽派去煽动叛乱的,原因是孟获“为夷汉所服”,他在汉人、夷民中都有足够的名望。南中又不是化外之地,孟氏是南中数得上号的大姓。

从平叛后孟琰为辅汉将军,孟获为御史中丞也可侧证,御史中丞在东汉还是“三独坐”之一,有监察百官的职能。

“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夏,牂舸太守朱褒据郡反。先是,益州大姓雍闽反,杀太守止昂,又执太守张裔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闿使孟获诱扇诸夷,牂牁太守,越嶲太守、夷王高定皆叛应闽。”——《华阳国志》

“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华阳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