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人才招聘市场,发现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都多,这是怎么回事,坐标4线小城市?

小东xD


中国人更相信人情,而不相信官方。这点在四五线小城市尤其明显。

有社会学家做过一项统计,如果一个城市或者主要城区,仅有50万人,那么以一个生活10年的自然人来说,基本上可以将所有人控制在3度好友之内。

为什么要说上面的统计结果,因为招聘绝大部分都是在拼人脉拼能力而同等能力下,人脉的重要性就尤其凸显。

所谓招聘会,最大的意义在于沟通,架起招聘方和应聘方沟通的平台。在北上广深的招聘会,甚至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武汉这种准一线城市,招聘会都是非常火爆的,那么为什么在四五线城市的招聘会都是遇冷的呢?


城市机会少,吸引力不够

众所周知,论工作机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在数量级上的第一方阵,文化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集中,导致人口常年呈流入趋势,人多的地方就有岗位,那么人才的流动也就多了起来。

另一方面说,每个城市都有服务业,但是不一定每个城市都有发展较好的技术产业,反观大学专业,建筑、金融、IT、医疗、水利等等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在一个四线城市,并没有那么多技术类岗位。就算是技术类岗位,也不会有较高薪资。那么竞争力就可想而知了。


本地人多利用人脉关系,不屑于招聘会

文章开头就说了,中国人更加相信人情和亲戚朋友,从来不相信官方或者权威。绝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自己身边人比一纸文件或者一场会议更靠谱。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在你从小长大的城市,你是否会去招聘会找工作呢?不都是靠家里资源多加照顾么,只不过有些资源很好,很一流,有些资源只能保证你有个工作先干干。并且找工作途中没有什么差错的话,就是走个过场,让大家认可,将你名正言顺的录取。

如果你是一个本地人,你根本不会瞧得上招聘会那些机会,市内一流企业是不需要招聘会来宣传自己的,每年的校招就已经确认了意向,签署三方协议后,毕业直接被企业录取用工。

反过来用父母的角度说,如果你是父母,给自己孩子找工作,难道不是千挑万选,确认好了工作实质之后,把工作岗位推荐给孩子么,相比于经过自己挑选后的岗位,当然觉得招聘会上的岗位都不靠谱了,人嘛,都是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对未知的东西有抵触心理,甚至也不愿意再花时间去逐一确认。


招聘会宣传不佳

当年我在刚刚毕业的时候,也去参加过校园和社会招聘会,无一例外的,都是一个企业一个小区域,安排一张座位,一个横幅,再加上一个易拉宝的海报。

这种招聘会对于应聘者来说,吸引力本身就不大。

我当时是在准一线城市参加的校招会,等级已经这样,更不用说四线城市了,招聘会可能就是一张桌子,一个横幅,小小的座位里面坐着一位人力,一位普通岗位工作者。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心里怎么想呢,大企业用得着参加这种会议么,世界五百强难道会屈身于这张小桌子后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宣传,招聘会的宣传应该在大学里广泛传播,如果没有起到宣传效果,那么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里有招聘会,那当然没人来了。


以上。


职城内外


我在宁波干招聘工作,宁波现在属于新一线城市,外来打工的人有几百万,工厂企业不计其数,就那地方现在的人才市场也是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多,更何况你所在的四线城市,所以在我看来你们那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还多正常的很,没什么好疑惑的。我就从自己的招聘经历和见闻来谈谈我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吧,你一定可以明白是怎么回事的。

求职有一个淡旺季,现在恰恰是求职的淡季,而招聘任何时候都比较旺,所以会出现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都多这种反常的现象。大家只要参加过招聘会就知道,每年的2、3、4月份和7、8、9、10月份是招聘旺季,在这些时间段内,找工作的人特别多,招聘单位也特别多,所以人才市场总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排热闹的景象。而在5、6月份,能找到工作的基本上都已经就业了,所以找工作的人相对来说少了很多,但企业的招聘需求还是很大,所以就出现了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反而比应聘的人还多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到处可见,所以不独你所在的四线城市独有,一线城市一样如此。

四线城市(一般都算比较有实力的地级市,大概90个)留不住人才,有点能力的都往省会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发展,造成四线城市人才匮乏,偏偏四线城市一般都有一定体量的企业集群,所以这必然造成招聘单位多求职者少的局面。现在的招聘和求职格局是这样一种情况:城市越大,企业越多,招聘的单位和应聘的求职者就都多;城市越小,企业越少,招聘的单位和应聘的求职者就都少。所以稍微有些能力的人都会往大城市跑,都想有更大、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因此去大城市就业和生活是最佳选择;而像小城市就不一样了,工资低,职业发展空间小,满足不了求职者的职业需求,所以待在四线城市的人比较少。这种情况下,当地的企业去人才市场开展招聘工作,必然面临应聘者少的情况,而每个地方的人才市场就那么几个,所有的招聘单位都集合在这几个人才市场里,就显得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还要多,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好单位平时都根本不怎么招人,比较差的单位一年四季都在招人,而在人才市场里面招聘的单位大多都是比较差劲的,所以久而久之当地的求职者都知道人才市场里面是一些什么单位在招人,加上求职者对工作和待遇都期望比较高,而人才市场里面的招聘单位又无法满足应聘者的要求,所以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就很少。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都是整个人才市场里面坐满了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应聘者却寥寥无几,鲜明的对比就形成了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还要多的局面。

总之,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人才市场出现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还要多的情况,一定是当时处于求职的淡季、小城市留不住人才、大多招聘单位都比较差劲等因素综合导致的。如果想改变这种招聘和求职的反常局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招聘单位提高待遇了,如果不这样,情况还会一直存在下去。现在你应该知道人才市场里面招聘的单位比应聘的人还要多是怎么回事了吧。


Sir聊HR


我在山东济南做招聘。山东是经济大省,全国排第三,济南是山东省会,二线城市。山东的制造型企业很多,大多分布在胶东半岛,服务业很发达,而招聘会是我们招人主要途径之一。

现在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搞了很多招聘会。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就参加过春风行动招聘会。由于刚过完年那时候人还挺多,一般求职者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能招到合适的人。

主要原因:

1、找工作一般都是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过了这个季节,企业就不太好找人了。这是人才市场决定的,这也是招聘会上求职者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现在有些企业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有些企业是转正以后交五险,公积金根本舍不得给一线员工买。现代的新时代员工,没有基本的保障,基本是不考虑的。

3、招聘渠道的变化:现在网络招聘渠道很发达了,招聘网站也很多,连买东西都要到京东、淘宝去买了,为什么我找工作还要去招聘会?BOSS直聘、58同城、智联招聘基本都可以满足。足不出户,多么方便。这也是招聘会人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拓展一下:

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事某些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看看工地上,有几个50岁以下的人?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越来越不吃香了,越来越不招年轻人待见。而这些行业的又事招聘会上的常客。从而形成了你招人,我不愿意干的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单位多给员工涨工资,比如服务员、普工在普通的工作时间内提高到5000-8000/月,社保、公积金该有的保障得有。整个社会都普遍提高对制造业、服务业从业者的尊重度。这样局面也许会好一些。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经济的发展。


职场论道


作为一名从事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从业者,很中肯地告诉你,这并不是市场的“真相”。

都知道的,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今年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裹着棉被过冬,不是砍掉了整体的外招需求,就是削减了招聘数量、提高了招聘质量。因而,除了个别国家扶持的高新科技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今年的日子都并不好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企业员工被裁员、优化,离开了本职的工作岗位。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自然是不希望当地的离职率不断攀升,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因而当地的就业保障部门会联合当地的人才市场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招聘会。我估计,你所去的这场人才招聘会,就是由当地人才市场主导的。

由于是社会主导的人才招聘会,很多企业自然是会卖面子去参加的,我今年就收到了好多邀请我们企业去当地做人才招聘的邀请函。但说句实在话,我们对此类的招聘会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因此很多都是流于形式。你看到招聘的单位多,并不代表招聘需求真的就这么旺盛,而可能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你走一圈下来,会发现真正在求贤若渴的单位并不多。

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我认为对于求职者来说,目前最好的求职形式还是内部推荐,所以我建议你多尝试这种渠道去应聘企业,成功率会比你在招聘会海聊效率高的多。

供参考。


职场HR老王


不是四线城市,哪怕是一二线城市,现在的人才招聘市场都是这种状况。这跟十年前火爆的招聘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十年前,只要有一个招聘会,就一定是人山人海。而且求职者一定是排队去应聘企业的某个岗位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状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不管是在什么城市,现在很多企业都有一个困惑,那就是缺人才。有些企业把招聘广告挂在招聘网站后,投简历的人寥寥无几。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求职者没有以前那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多。自从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后,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或者很多企业发展得很好,业务不断扩大,导致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导致求职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

所以,人才招聘市场就自然而然没有现在的辉煌了。

2、互联网招聘的兴起

近几年来,互联网招聘不断兴起。比如,前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传统网上招聘网站,后有猎聘网、BOSS直聘、拉勾网等。这些网站,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了桥梁,方便了求职者,也方便了企业。所以,现在很多求职者,根本就不需要跑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他们只需要在各大招聘网站刷新一下简历,然后投递自己想要的岗位,或者坐等企业来邀约。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市场招聘自然而然就会少了很多求职者。

除了一些低端岗位,现在几乎所有的中高端岗位都已经实现了网上招聘。

3、人们不愁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愁找工作。只要你不挑,那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之前有遇到过一个面试者,他是应聘公司的行政的。他工作能力一般。但是,他的工作经历很丰富。做过送外卖,送快递等。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现在的人转行的成本很低,前提是你不挑。

所以,只要有一点能力,都不愁找工作。既然不愁找工作,那就根本就不需要再那么辛苦跑去人才大市场了!


刘仕祥演讲思维课


我所在的城市算是五线,全市人口220万,城区人口30万。

之前的做过管理,现在做销售,一直都负责着着招聘,我这里的情况和题主所说的基本一致。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希望孩子成为公职人员

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好的企业,就本土企业而言,能给好好交个社保的都少之又少,所以对于平常人来讲,选择的余地不大。

年轻人学习好的考外面上大学,有能力的不回来,回来的大部分是为了考公职岗位,对于私企欲望不大,说白了一不稳定,二收入低,三还事多。考得上最好,考不上就花钱托关系,对于父辈来讲,一个稳定的工作比打工要强。

学历低,没有应聘的信心,个人勤劳,自主创业

有这么一类人,大部分中学辍学,这类人通常都不会去打工,他们本身不相信自己可以胜任,同时还嫌弃打工收入低,而且自己也比较勤快,所以他们都去做了小买卖,或学手艺单干。

我们身边的各种早点、地摊、装修等方面的大部分是这样的人。

生活没压力,工作没动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参加招聘会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你问他意向岗位,他连你公司是干嘛的都不知道,就问一个事,给多少钱。给的少了扭头就走,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其实就是生活没压力,赚不赚钱无所谓。找工作也仅仅是每天在家没事干,找个解闷的事情而已。

业内人事找工作不需要去招聘会

在这里,只要在某一个行业从事过的人,在离职的时候,基本都可以在同行中找到下家。毕竟地方小,人才稀缺,只要有岗位或行业工作经验,跳个槽很简单。

对于一些业内做的好的,一般新进入的公司都会主动去挖,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而且精准,效果会快速凸显出来。

以上为我对小城市招聘会人少提出的4项观点,欢迎各位看客进行补充。


明晨江华


你觉得很奇怪,但在【人才市场】这种事情都是见怪不怪了。

在人才市场招聘,对于很多企业是节省成本的好渠道

什么公司才去人才市场招聘?列一个简单的标签就是:没钱,也不愿花钱使用招聘软件,同时公司实力一般,且薪资低。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不去招聘市场还真不知道去哪里招人好,因此对他们来说,去人才市场招聘,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特别在小城市里,人力成本非常低,公司招个人,如果在人才市场待一天,能够招聘到合适的人,太划算了。

不用看简历,不用预留时间面试,效率还高。

线上招聘的成本,比想象中要高的多

之前我们公司和【前程无忧】有过合作,购买付费软件,能够下载简历。

据数据统计,平均来说一份简历的下载成本是40元,这40元花了你只能知道候选人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

HR仍旧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候选人,沟通并邀约其过来面试,最终几十份简历,能够有一份合格的都算不错了。

在这个过程里,既要花费【下载费】,还有【邀约成本】,还有【面试成本】。

因此,在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这三者的成本能降到最低,何乐而不为呢。

四线城市,工厂居多,招人难是大问题

在四线城市,不同于1线城市,基本都是工厂多。

现在中国这个阶段,招聘工人真的太难了,因为不论送外卖,还是快递,都比在工厂干活自由,工作强度还不大。

为了招到人,这些企业会在所有已知的企业,反复去招聘,以弥补用工的缺口。

最后大家都在【人才市场】守株待兔,但愿意去工厂干活的人又是少数,形成这样的现象,一点都不奇怪。

总结

  • 招聘成本高,招聘难,工业人力缺口大,是出现题主所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鹏君的职场江湖


其实,这是线下招聘会很多时候的常态,尤其是一些按照政策来组织,且形式大于实质的招聘会,这样的情况就更是常见。

招聘单位比应聘的人多,说明招聘需求还是很多的。但是,很多时候出现这个现象,其实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现在的招聘,线上才是主流。线上招聘其实早已经平常的招聘方式了,从当年的线下招聘,到报纸广告招聘,到pc端网站招聘,到现在的移动端招聘,一步步的演变变化而来。所以大多数的招聘和求职,其实都是在移动端完成,相应的,线下招聘会会显得比较落寞一些。

推广的方式受限。线下的招聘,场地有限制,也有使用成本,对于组织结构来说,如果收费过高,招聘单位不来,如果收费过低,没有盈利,更别提去找宣传推广,所以效果会大受影响。所以,往往吸引了招聘单位,但是吸引不了求职者。

招聘岗位与求职者需求不契合。现在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这是双方相互要求有一定落差,导致单位岗位空缺,失业人员闲置。

专场招聘还是有一定空间。前程无忧近几年一直在举办留学生专场招聘会,效果非常好,对于留学生来讲,招聘单位非常有针对性,并且质量都非常好,提供的岗位也很与留学生更对口,所以很受留学生的欢迎,应该说,这样的高端线下招聘,还是很有发展空间,同时,相应的低端工作的专场招聘,其实也是不错的。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无忧精英网


如果一个人拿着青菜叶子去钓鱼,不是钓不到鱼,而是可以钓到的鱼很少,甚至没有。

互联网时代,普通工人都知道通过网络求职了!

下属工厂,主要有几种方式招聘工人,一是劳务派遣公司代招,二是线下布展招聘,三是利用政府微招聘。而以上方式中,线下布展是效果最不好的,也是最劳累的。可以招到人,但基本上每天是个位数的入职,而其他方式,都是十位数以上的入职人数。

现在的人,大学生没有手机都不好意思,而有手机就一定会上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做重要的事,比如找工作。作为求职者,从什么渠道最容易获取到招聘信息,无疑是网络。

人才市场招聘虽然如鸡肋,但在企业招聘越来越难做的时候,放弃也不容易,当然,也可以作为硬广告宣传

特别是作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好的渠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小企业无奈,只能差异化多渠道开展招聘,人才市场当然不好放弃。

大中企业也一样,根据岗位特性,还是会布置一些岗位在人才市场招聘,公司这个方面的预算还是要做的。只是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减少很多。

在招聘策略上,多渠道布局是企业的策略,既是为了招聘,也是一种硬广告。

【总结】

有句话说的是,跟着趋势走,猪🐷都能飞起来,但,面对面的交流才是最好的交流,人才市场并不是被取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起航职场


这个很正常啊。

这是由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一、小城市很难留住人。

4线加上小城市,可以想见,城市不大,城市经济发展不会好到哪儿去。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工资收入估计也不会太高。正为因为城市不大,与大城市相比,就业机会相对少一些,又因为经济不够发达,工资收入水平不高,所以很难留住人,可以想见,在选择就业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大城市,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都会觉得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更多,工资收入可能更高一些,发展前景会更广阔一些。所以无论是农村打工者,还是小城市生活的居民,绝大多数将打工目的地选定为大城市的重要原因。

二、小城市发展需要人。

虽然城市小,经济不够发达,但还得发展呀。我老家所在县城就是一例。小城没有支柱性产业,每年财政工资都发起吃力,但房子越建越多,城市规模却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二十多年前一到过年,大街上难见人影,现在过年,街上到处人挤人。人多了,按说经济应该越来越好吧,不然。 这些人主要从哪儿来呢?农村。现在人口流动的格局是,农村的人往小城里跑,小城的人往大城市跑。原来城里的原住民,稍有点钱和门路的,差不多进大城买了房。农村人大量进城,进城置房安居,但绝多数在城内常住的都是老弱病残,身强力壮的绝大多数都跑大城市打工挣钱了。所以,小城市的繁荣其实是表象上的繁荣,很难改变小城市经济不太景气的现状。如前所述,无论如何,城市得发展,生活在城里的人得想法子求生存,所以各种景气与不景气的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挣扎着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下找钱,企业要运作、发展,当然需要人,而可用的人又差不多到大城市谋生去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多的现象。

当然,上面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已有所缓解,一方面,进大城市打工的收入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随着物价的快速攀升,很多地方大城市打工者的收入反而呈现走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一些”小“地方的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和绿色乡村经济等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就近打工找钱的机会,对大城市的迷信正在逐步打破,打工者已经开始逐步呈现回流的趋势,相信随着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回流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但这种逐步明显的过程估计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的,小城市的用工危机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