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豈能如此“科普”

近日,有網友指出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動物小百科》存在關於果子狸的不當表述,一時引發熱議。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回應稱,已第一時間通知全國各銷售網點全面下架該書。

“果子狸全身都是寶,它們的肉可以吃,脂肪是化妝品生產中難得的高級原料,可以醫治燙傷,皮毛可做皮手套,尾毛和針毛可製成毛筆和畫筆……”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說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可是,這本寫給小朋友的科普書籍中對果子狸的相關介紹,看後卻讓人有些脊背發涼。食其肉,剝其皮,用其毛,如此殘忍血腥,我們誰會如此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的“科普”,會給孩子帶來什麼?一本合格的科普兒童讀物,應當引導孩子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珍愛生命,而非將動物變成我們可以隨意取用的食物與工具。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之後,果子狸就被認為是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之一。大量研究認為,艾滋病、埃博拉等都是吃野味引起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也有不少研究人員認為,其病毒疑似來自野生動物。從某個角度看,病毒就是大自然向我們發出的警告和抗議,禁止交易和食用野味應成為全民共識。可是,在全民抗擊疫情的當下,在科普童書中居然出現這種吃野味的表述,自然會引起公眾抗議。

圖書雖然下架了,但是引發的討論值得我們深思:科普該如何向孩子講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千萬別讓錯誤的“科普”誤導了孩子。 (譚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