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的疆域版圖為什麼沒有西域?

多角度講歷史


中原王朝經略西域是從漢朝開始,最早漢武帝的目的是聯絡西域周邊和匈奴有仇的國家,大家一起來打匈奴,張騫出使西域就帶有這個目的,但等到張騫回到漢朝時,漢朝已經對匈奴具備一定壓倒性的優勢,再去拉遙遠地方的盟友就沒必要了。

但西域一路之上的不少國家對和漢朝通商還是很有興趣的,漢朝時,南方還未得到完全開發,海貿幾乎沒有,國家的經濟中心也在西北,因此對外交流的重點就在西域方向,和西域通商能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當然也有一定的政治利益,威服四方嘛。

到唐朝時,基本上和漢朝的目的差不多,和西域各國通商,但在“安史之亂”後,一方面是唐朝無暇估計西域方向,吐蕃的崛起也阻攔住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的崛起,將本來向著唐朝的西域小國基本上全給滅了,沒有實力去打,也沒有當地人配合掌控,晚唐時也就放棄了西域。

宋朝時,北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燕雲十六州,宋真宗之後,西北的西夏也崛起了,和吐蕃一起成了通往西域的攔路虎,宋朝連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拿下,哪有閒工夫去經略西域?何況宋朝的士大夫集團也不支持遠距離的征服戰爭。

另外,最主要的是宋朝的時候已經在大力開拓南方,海貿也已經逐漸興起,阿拉伯人都是通過海船來到宋朝做生意,成本和貨物的運送量都遠遠好於從西域用駱駝運輸,這種情況下,西域甚至連雞肋都不是,不能種地,經商也沒有利益,要它幹嘛?

到明朝時,明朝最遠是把領土延生到哈密衛,實際上也只是為了護衛陝甘寧地區,再往遠打,明朝也沒那個實力,打下來也沒用,那一片地區以當時的農業水平又不能種地,也無法移民,元末戰亂之後,中原大片地區都缺人,可沒有閒人去經略西域。

朱元璋雖然把元朝趕出了中原地區,但元朝的底子還在,他們在西域的影響力也還在,朱元璋的最大麻煩在收復北平後也已經變成了恢復生產,為此,甚至欽定了若干個不徵之國,放棄對外開拓,也不可能有精力在西域方向繼續和元朝爭雄。

明朝時,海貿也更發達,也更頻繁,被宋朝全力開發出來的南方也成了明朝時期的財稅重地和產糧區,有大片的南方可以養民,可以收稅,貧瘠的西域就更不值得去經略了,所以明朝一直都沒有去想著往更西北的方向開拓。

漢唐時,國家的經濟中心在西北,和西域近,所以經略西域有好處,到明朝時,國家的戰略防禦重心在北方蒙古,經濟中心都越來越往南移,和西域實在是搭不上邊,古人哪知道那一片其實有礦啊。

明朝只有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時候,有過短暫的對外開拓,方向也只是北方蒙古地區和南方的安南地區,等到朱棣死後,戰略上是全線回收,連能種地的安南都放棄了,更加不會去想著不能種地的西域了,不經略,自然就不在版圖上。


孤寡老人講歷史


西域嚴格意義上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西域指的是河西走廊以西,狹義上的西域就是指天山南北,一般來說,西域指的也只是天山南北。

當然明朝是沒有西域的,這一點看《大明一統志》就知道了,卷八十九開始就羅列明朝認知當中的外夷,在上面還真能找到西域的一堆地名。

當然,不近視《大明一統志》,《皇明大一統地理之圖》當中也沒有西域的份,畫的只是明朝能實際控制的長城以內的地區。

這個地圖是西方測繪學還沒有傳入之前畫的,畫的要多埋汰有多埋汰,將就著看吧

那麼說明朝能實際控制的地方多大呢,也就長城以內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農村。

這是因為明朝是一個典型的內斂型王朝,無心也無力去開疆拓土。無心是因為戰略眼光短淺,無力是因為明朝的國力貧弱,沒錢去支持開疆拓土的戰爭。

畢竟明朝摧毀了本國的工商業和自由貿易之後,即便是收相當於元朝九倍的田賦也沒那麼多閒錢,更不用說明初在軍事上就出現了退化。

最後正式確定天山南北為中國主權領土的還是我皇清。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的疆域建立在元朝的基礎之上,元順帝北逃後,大明和北元南北對峙。

元朝本身便沒有完全佔據西域,西域是察合臺汗國的地盤,至明朝建立之時,察合臺汗國一分為二,西察合臺汗國被帖木兒帝國取代,東察合臺汗國又稱亦力把裡。

由於大明連北元分裂後的韃靼和瓦剌都沒有徵服,所以更不會染指西域的另一支蒙古人了。

事實上,從唐朝後期開始,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北宋之時,這裡屬於突厥人的喀喇汗汗國,南宋之時,西域屬於西遼。

蒙古人崛起後,滅西遼,佔據了整個西域,這便是後來的察合臺汗國,屬於蒙古人在元朝之外的四大汗國之一。

從唐末算起,中原王朝重新控制西域要到千年之後,也就是乾隆年間的1759年。清朝之所以一定要征服西域,原因便是清朝立國的基礎是滿蒙一體,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而西域的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想要恢復蒙古人昔日的榮光,自然便與清朝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戰爭不可避免。

而明朝沒有這個動力,唐朝之後絲綢之路斷絕日久,中原王朝從宋朝逐漸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像漢唐之時對西北絲綢之路的嚴重依賴。

可是,這一點對我國後來的發展還是影響很大,我們知道,漢唐之時許多域外的文明都是從西域傳來,交流是一個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而明朝沒有絲綢之路,所以一旦海禁,便會與世隔絕,並逐漸落伍。。


心向青山


有這樣一句話,說明吹怎麼吹都可以,就是明朝的疆域面積不能吹;清黑怎麼黑都可以,就是清朝的疆域面積不能黑!

很尷尬是不是,因為清朝再怎樣,在疆域面積,開疆拓土上,它就是要比明朝表現的優異。


就拿問題中的西域來說吧,在明朝時期,明軍巔峰時期的勢力範圍最西端最遠到過吐魯番盆地,後來逐漸龜縮至嘉峪關。

有明一朝,西域始終被成吉思汗後裔佔據,也就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東察合臺汗國所在地,在明朝時期,稱之為葉爾羌汗國。

而嘉峪關以西的吐魯番等地,在後來明軍與葉爾羌汗國的長期拉鋸戰中,逐漸被伊斯蘭化的葉爾羌汗國蒙古貴族佔據。

那麼,回到問題中來,為何明朝的疆域面積不包括西域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朝軍事實力遠遠沒有達到開疆拓土的要求;也就是說,自保尚可,遠征無力。

也正是因為明朝國力有限,因此才會出現“天子守國門”的尷尬境地。說實話,個人看來,“天子守國門”正是明朝實力不夠雄厚的直接表現!

試看秦皇漢武和唐朝巔峰時期,那都是把自家大門前推到敵人眼皮子下,大門離天子所在的長安越來越遠。而明朝是把大門放到自家眼皮子下,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所以只能被動防守。

可見,明朝時期,國力有限,並沒有能力進兵西域,就連北部的瓦剌等蒙古勢力,都已經讓明朝傷腦筋了,哪裡還有精力西顧?


Mr這史香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疆域達到巔峰,設置的哈密衛大致統治著西域東部地區。

當然這個哈密衛也不是多麼穩定的,反反覆覆的。到了嘉靖帝時期,當時因為收復哈密衛之事而掀起“封疆”之獄,牽扯到甘肅巡撫陳九疇等四十餘人,最終明朝是徹底放棄了哈密衛,失去了對其的直接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宋安之認為沒有足夠大的利益,西域之所以在漢唐時代是中央朝廷重點經營的地區,是因為當時陸上絲綢之路很重要,所以西域身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必須要拿下。

到了明朝,陸上絲綢之路早已成為過去式,自宋朝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以後,很明顯對外貿易通過海上更合適,所以西域自然是沒有之前的那般地位。

而且在農耕社會,西域很多地方根本不適合種地。

所以綜合之下,西域對於明朝沒有用沒有利用價值,因此明朝便放棄了西域。


宋安之


大家好,我是司馬。

明朝為什麼沒能控制西域呢?熟悉歷史的小夥伴們,經常會在教科書上看到“亦力把裡”。這個名字怪怪的,他是哪呢?和明朝又是什麼關係呢?

這裡是成吉思汗子孫的封地,也就是察合臺汗國,在今天的新疆!亦力把裡實際上是伊犁巴里的諧音,在今日的伊犁附近。不過,在明朝的時候,亦力把裡代指的則是東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起源於察合臺汗國,察合臺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二兒子,他是成吉思汗的有力幫手。當成吉思汗征服了大片土地後,就分別將這些土地給了四個兒子,也就是元朝的四大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拖雷汗國(元朝)。

當成吉思汗死後,子孫們爭鬥不斷。因為,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公開挑戰忽必烈的地位,於是忽必烈發兵滅掉了窩闊臺汗國,並與察合臺汗國一起瓜分了窩闊臺汗國故地,這樣使元朝也在新疆擁有了小部分領土,但新疆的主要領土還是在察合臺汗國掌控之下。

1314年,原本讓位與自己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裡遷至撒馬爾罕,在河中地區提倡農業,實行改革,而也先不花汗則堅持遊牧傳統,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

東部以阿力麻裡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今新疆絕大部分地區在東察合臺汗國統治之下。也先不花為東部汗,怯伯為西部汗。也先不花、怯伯死後,西域蒙古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

1348年,統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權臣布拉吉找到一個18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宣佈他是也先不花的兒子,並在阿克蘇擁立為汗。歷史上把禿黑魯帖木兒統治的地區稱為東察合臺汗國。禿黑魯帖術兒是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他用強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萬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

西域從此結束了一盤散沙的多神教信仰,消除了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伊斯蘭教成為統治西域意識形態的文化。如此迥異的文化認同導致中原王朝收回西域幾無可能,西域和中原缺乏統一的文化向心力,狂熱的伊斯蘭教信仰將西域捏合成一個整體,力量空前增強,明朝再也無法恢復漢唐時代對西域的影響力,一個能和中原王朝掰手腕的西域就此誕生。

成化年間,隨著力量的衰落,明朝逐漸失去了河西衛所的控制力,至嘉靖時嘉峪關外七衛之地皆為東察合臺汗國分支吐魯番所有,明朝徹底退出了西域舞臺。


司馬武侯


中原王朝對西域的實控,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一個是兩漢及唐朝這段時間,而另一個是蒙元(名義上蒙元是遍及亞歐的蒙古各政權的宗主國)和清朝。

北宋以及明朝都沒有能夠繼續控制這一地區,北宋沒有控制西域,是因其力量不足之故,而且北宋既受制於實力強大的遼國,又要應對西夏的挑戰,並且聯繫內地與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也已落入敵手。而北宋卻並無力量重新打開通道,從而再度與西域取得聯繫。更何況此時的西域早已不復昔日漢唐之時的局面,故因其情況之複雜,恐怕北宋即便是重新取得了與西域的聯繫,也無力對其進行經營。

至於明朝為何也沒能控制並經營西域呢?這是因為明朝所處的時代,已經與漢唐時代大不相同了!當漢唐雄起之時,周邊各部族罕有其對手!除了吐蕃依靠其地理與氣候優勢,曾經給中原王朝造成過困擾以外,其他各部族皆無力對漢唐形成挑戰!故而漢唐乃是由於內亂而亡,而非因外患而傾覆。

自兩次亡於蒙元之手後,蒙古力量早已控制了包括西域在內的整個西亞地區,因此蒙古力量在西域的實力是雄厚的。所以即便是朱元璋將蒙古力量逐出了中原,明朝重新佔有了天下,也因受到現實局勢的限制,而既無心又無力從蒙古力量之手,重新奪回並經營西域。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此時的西域已經不是漢唐時代的狀態了,情況已經變得極其錯綜複雜。故而即便是明朝想要重奪西域,也要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為代價。而這值不值得呢?明朝統治者認為是不值得的!於是便有了明朝沒有控制西域的結果,而中原王朝再度控制西域之時,只能是清朝消滅準噶爾之後的事兒了!


北疆同心


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我們知道朱元璋率領大軍滅掉了元朝,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人,曾經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所向無敵,所以可能有人認為朱元璋時期明朝的軍事實力處於世界前列甚至強過蒙古帝國時期得軍事力量。


其實這是錯誤的,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軍隊的確是鮮有敵手,但元朝末期,蒙古鐵騎因為沉迷於中原豐富的物質享受而早已不是那支鐵血之師。而且,朱元璋能滅掉元朝,也離不開各路起義軍對元朝的輪番衝擊,以及自己的內部矛盾。

雖然朱元璋滅了元朝,但是元朝的殘餘力量還是很大的

雖然朱元璋將蒙古人的勢力驅逐出了中原,然而,退回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後裔依舊是明朝北部邊境的大患,直到藍玉北伐之後,蒙古才消停了一會兒。


此時的西域正值東察合臺汗國統治,其軍事實力相對漠北蒙古而言要高,對明朝而言是塊難啃的骨頭;同時,明朝的軍事重心在於漠北,無暇顧及西域。但明朝依舊想要奪回西域。要知道此時的明朝軍力還是非常雄厚的,於是朱元璋趁機將西域的哈密衛地區給佔領了。

朱元璋死後,朱棣也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北方,五次北伐蒙古,但收穫不大,也使得明朝軍隊連年征戰,疲敝不堪,自此之後,明朝對於蒙古採取守勢,軍事戰略轉向保守。 自此之後,明朝的軍事力量開始急劇下降,最終土木堡大敗,一蹶不振。隨著時間的發展,連僅有的哈密衛也被吐魯番奪走,從此明朝勢力徹底退出西域。


湯姆貓談歷史



125878215蜂獾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鞭長莫及,沒有實力去征服,或者說沒有實力打下來以後來行之有效的統治。二是沒有必要,受限於農耕文明的侷限性,還有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所以就沒有對新疆大動干戈。

當然明朝時並非不是沒有收復新疆,像新疆的東部就被明朝統治過,是為哈密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