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dr259


長平之戰一舉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此後的幾國力量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趙國慘敗之後損失大軍幾十萬,元氣大傷無力再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是經過長平之戰的慘敗後趙國在邯鄲戰役中找回了場子,而後又殲滅匈奴十餘萬騎兵,我認為趙國反敗為勝的原因有兩點。

長平之戰雖敗但是國家框架還在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大秦軍隊在戰神白起的帶領之下之路進攻,趙國老將廉頗以守為攻,雙方進入僵持階段,由於秦軍長途跋涉這樣下去於己不利,就用反間計買通趙國官員刺激趙王主動出擊,廉頗自知出擊必敗於是沒有聽從命令被撤職,年輕的趙括就是個軍事白痴,被白起輕鬆算計坑死了幾十萬大軍。


長平之戰後趙國痛定思痛進行整頓,在秦國攻擊邯鄲之時整個趙國上下萬眾一心抵抗秦國的攻擊,外交方面聯合楚國、魏國牽制住秦國有生力量,在攻打一年多的邯鄲愣是沒打下來,秦國反而則損三十多萬大軍,不過秦國國力強悍雖然損失了幾十萬大軍但是沒有傷筋動骨。

李牧一戰殲滅匈奴十萬騎兵

戰國名將李牧在軍事史上享有盛名,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嚴重受損,匈奴騎兵想趁火打劫於是派騎兵十萬入侵趙國,李牧作為此戰指揮官充分發揮了自己天才般的軍事才能,他先誘敵深入,然後堅壁清野,最後採取包圍殲滅的戰術,一役殲敵十萬匈奴騎兵,此後匈奴人數十年不敢再次發動進攻,此戰也是趙國曆史上最後的一次精彩戰役,後來李牧被趙王殺害,趙國也隨之不久後滅亡。


歷史小明王



這個時候的趙國再也不具備跟秦國進行一場生死大戰的資本,所以接下來的幾十年,面對秦國都是以防守為主。其實秦國在長平之戰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所以坑殺40萬降卒,是因為秦軍損失也在數十萬之多,白起這麼做是為了給那些死去的秦軍將士們報仇。

那麼趙國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認為有這麼幾件事,促使趙國有了短暫的崛起跡象,當然只是短暫的。

第一,趙國對趁火打劫的燕國,進行了毀滅性的報復。

燕國真的是無恥啊,在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燕國就打算前來分一杯羹。長平之戰結束後,燕國大軍便長驅直入,打算佔領趙國的領土,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趙國當時雖然缺兵少將,但是每個人都是鬥志昂揚,他們認為燕國是打算滅亡趙國來的,所以戰鬥力當然爆表。

而且帶領士卒進攻燕國的是趙國名將廉頗。廉頗的作戰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認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所以廉頗帶著趙軍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國國都。不過趙國當時並不具備滅亡燕國的能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趙軍選擇退兵。

但是這場滅燕之戰,打出了長平戰敗後趙國的士氣,也讓各路諸侯國都不敢小瞧趙國。而且打下的燕國城池,都將成為趙軍重要的補給站,這是趙國短暫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趙國派李牧和龐煖連續進攻燕國,燕國成了趙國的續命池。

趙國要想重新強盛起來,必須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時間,等到少年們長大成人了,他們才能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可是趙國當時四面都是敵人,壓根就等不了那麼久。這個時候前來找死的燕國被廉頗擊敗以後,趙國嚐到了甜頭。

趙王認為雖然不能滅亡燕國,但是可以利用燕國的資源,不斷壯大自己。所以趙王先後派遣了名將李牧和老將軍龐煖對燕國發起了掠奪之戰。趙國對燕國的戰爭,直接消耗了燕國的整體國力,搶掠來的男子可以充當士兵,財寶可以充做軍糧,燕國的衰敗使得趙國不斷充血。

此外趙王還命令廉頗進攻魏國,奪取了魏國一些城池,這也是幫助趙國強盛的部分原因。當時的趙國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他們必須要通過侵略戰爭才能讓自己恢復元氣,在戰略上趙國做得對。

第三,李牧痛擊秦軍,戰敗齊國,打出了趙國的聲威。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趙國到了即將滅亡之前,居然還出現了一位曠世名將,那便是李牧了。李牧過去一直在北方抗擊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殲了大量的匈奴騎兵,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步兵戰勝騎兵的奇蹟。

等到廉頗擊敗樂乘逃到魏國以後,李牧便成為了趙國的核心戰將。他帶領軍隊兩次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強大秦國,為趙國長平之戰後雪恥。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一直不敢觸碰秦國這個老對手,因為內心都被打怕了,就連廉頗都不敢跟秦軍正面交鋒。

所以李牧這個時候能夠跟秦軍正面交鋒並且擊敗秦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讓趙國人看到了復興的希望。此外李牧與此同時,也擊敗了東邊的齊國,佔領了齊國不少土地,為趙國帶來了重振聲威的大好機會。

總結:奈何趙悼王不信廉頗,趙王遷懷疑李牧,趙國終究滅亡。

趙國到了末期,連續出現了兩個昏君,這才是趙國真正滅亡的原因。其實通過廉頗、李牧這些將領們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足以將危亡的趙國重新拯救回來。

可是趙悼王不相信廉頗,想要用樂乘代替廉頗,結果導致廉頗帶兵逃往魏國。隨後趙王遷更是聽信讒言,認為連年為趙國立下戰功的李牧,會帶兵反叛,結果殺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毀長城。從此趙國一蹶不振,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江湖小曉生


秦軍損失的三十萬人是長平之戰之後統計的傷亡!長平之戰趙國是慘敗,但秦國也是慘勝!長平之戰以後雖然史書上說趙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戰死了,但絕對沒有那麼徹底,趙國國內肯定還是有青壯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長平之戰之後幾十年的秦滅六國之戰趙國應該早就無敵抵抗了!又怎麼能繼續抵擋秦軍的進攻呢??

大戰之後的趙國臣民對秦軍那是一個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軍對邯鄲的進攻,再加上諸侯聯軍的幫助!秦軍最終被擊退,趙國總算化險為夷!至於這段時間秦軍損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沒有三十萬那麼多!

之後趙國的青壯年開始慢慢的恢復過來!才又在秦始皇滅趙的時候給予秦軍沉重打擊!殲滅了秦軍十萬!也殲滅了匈奴十萬騎兵!這都是李牧的功勞!

最後李牧被秦國用反間計殺死,之後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滅亡了趙國!

縱觀趙國的歷史發現他還是比較能打的!從之前的胡服騎射再到後來的長平之戰!如果有一個成功那趙國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這兩個最後都失敗了!即便這樣,它還是在最後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讓秦國費勁才拿下的!這也對得起趙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出在趙國這一桂冠了吧!





南宮雁門說史


長平之戰,趙國是被秦國名將白起殺了四十萬將士們。但是,趙國在北方抗拒匈奴的隊伍,根本沒有受到損害。更加重要的是,抗擊匈奴這支隊伍的將領是名將李牧。

李牧之所以能夠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說白了就是他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打輸過。

不過,李牧和匈奴交戰也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一直都是讓趙王對他不滿的。

那麼,李牧打匈奴究竟是怎麼一個打發呢?

說實話他和匈奴作戰,基本上是以防守為主,就是你匈奴不來我的地盤鬧事,我絕不去主動打你。

但是,你一旦到了我看守的地界,那對不起我只能讓你有來無回。

所以,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匈奴從來都沒有在李牧的手下贏過。只要匈奴聽說趙國邊界是李牧在看守,他們也不會選擇攻擊這裡。

儘管李牧把和匈奴交接的邊界守的死死地,但是,這還是引起了趙王對李牧的猜疑。趙王覺得李牧這個人,真的是太膽小怕事了。

本來是讓你抗拒匈奴呢,沒想到你從來都不去主動打匈奴。這樣做真的有損我大趙國的威望和名聲。

想到了這裡,趙王就把李牧的官職給罷免,讓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員,確實很勇敢,他們主動去找匈奴打。但是,一般都是沒有打過勝仗。這還不算,等到匈奴來犯的時候,他們也低擋不住。

面對這種現實情況,趙王一對比,覺得還是李牧有一套。所以,他又讓李牧重新來守邊界。

李牧說讓我去,我還是那個打法,匈奴來,我就讓他有來無回。不來,我就殺牛殺羊犒勞三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趙王只好答應李牧,就這樣李牧重新上任,匈奴又開始老實了。

可是,到了長平之戰,白起殺了趙國四十萬人馬,匈奴以為這個時候,趙國應該國力空虛,士兵不足了。

此刻進攻趙構,肯定是勝券在握。

所以,他們就集結大軍進攻趙國,但是,最終他們還是被李牧打了一個大敗。李牧帶領的軍隊,不但士氣不減,反倒是士氣大振。

這樣的趙國匈奴還是抵不過,所以,他們只好放棄進攻趙國了。

只不過長平之戰不久之後,李牧帶領的軍隊,就被趙王調走守護都城邯鄲去了。不過邯鄲這個城市,成了李牧永遠的痛。

李牧正是在邯鄲和秦國名將王翦對陣的時候,被趙王給殺害的。

原因就是王翦不敢和李牧硬拼,利用反間計,買通了小人郭開,郭開三番五次的詆譭李牧。說李牧投降秦軍了,他要帶領秦軍殺到邯鄲來。

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讒言,然後把李牧給殺了。李牧被殺,趙國也就輕而易舉的被秦國拿下了。

所以,長平之戰後,趙國之所以能夠殲滅匈奴十萬大軍,完全都是李牧的功勞。李牧就是趙國的長城,只要李牧在匈奴就休想進攻趙國。


漢史趣聞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戰國七雄裡邊,這體量最大,個頭最壯的毫無疑問就是這秦國,沒法子,誰讓人家要名將有名將,要明君有明君的,君臣這都不是白給的人,再加上人家君臣合力想著法的要拍死其餘六個。

那麼剩下六個他也不是吃素的,但不借助其他勢力,能夠獨立抗衡秦國就一個,就是這趙國。他是要名將有名將,要兵卒有兵卒的,至於這明君,還是算了吧,一個比一個包。

所以長平之戰被秦國血孽,就逃不過這死結,一傢伙就坑殺了四十萬精銳。要是按照其他諸侯國來說,這口氣吃下去,這就離完蛋也就差不離了。

但誰讓人家是趙國呢?這底子也厚實,揍不過秦國,揍其他國家還是手拿把掐的。

您別說殲滅匈奴十萬來人,人家好懸沒把燕國給滅成了渣渣,讓燕國成為七雄當中最先躺下的一個。

所以這事您要是想了解清楚,咱就得往細了說。

首先咱瞭解一下這裡邊的人。

趙國的滅亡是毀在了祖孫三代手上,爺爺趙孝成王,兒子趙悼襄王,孫子趙幽繆王,而成就這爺三成為包的,貫穿其中的就是一個叫做郭開的人,這人可是後兩位的相國啊!

也就是說這爺三聯合這郭開一舉將趙國送上了斷頭臺。

所以咱說這爺三是包,就是因為這爺三和趙國這幫子名將中間,隔了這麼個喜歡發國難財到處禍禍事的郭開。

當年打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使用反間計,花費重金請的就是這郭開挑撥,說著趙括是不出世的絕世猛將,他要是一出現在秦軍面前,什麼王翦呀,什麼白起呀,這都的白給,壓根就不用廉頗那縮頭戰法,就能打退秦軍。

你還別說趙孝成王還就信了,著急忙慌的就把這廉頗給調走了,這就滿心歡喜蹲在家裡邊等著秦軍被血孽的消息。

結果等來的卻是趙括戰死,趙兵被坑殺四十萬的消息。

這趙孝成王,他心裡很清楚,這傢伙下去,趙國想要翻身,沒個二三十年這壓根就不頂用。

而且現在也不用想啥翻身不翻身的了,要命的是秦兵那刀尖都要頂到腦門上了,先得把這事解決掉,才能想後邊的事。

咋說呢?這趙國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畢竟他是和這匈奴接壤的,要不尚武,早讓匈奴給禍禍了。自古就有燕趙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說法。

再加上,咱老話說的好,哀兵必勝。當時整個趙國家家舉孝,戶戶有喪事,這還不是秦國坑殺四十萬趙兵鬧騰的,所以趙國瞅著秦兵那是目光都帶著刀子。

當秦國舉全國之力又來侵犯趙國的時候,邯鄲城內聚集起三四十萬人,這大多都是十八九歲,四十開外的老爺子,老的老,小的小,沒法子,青壯這都被坑死了。

就這些人組成了抗秦的主力,這後來都殺紅了眼,秦國圍了邯鄲兩年,女子都上了城頭,他們都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

第一秦兵這是仇人,第二秦兵可以坑死四十萬,再來一次坑殺四十萬又不是不可能,所以被逼到絕境中的人,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是相當的恐怖。

這也就是為嘛?咱兵法上總是在講圍城的時候,只能圍三缺一,留一個口子給那些個還有想法的人做退路,然後在退路上弄死他。

那麼那些個湊熱鬧的五個國家算是有了明白的,楚國和魏國趕來救援,三國聯合這才將秦國這三十萬大軍給殲滅了。

對於秦國來說三十萬人的損失,這可不是個小數,這也直接導致了秦滅六國的步伐減弱了不少。

這其實也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但趙國沒有抓住,因為後邊上來的這倆趙王,更加的草包。

那麼咱接著說這事。

話說這趙國和秦國擱前邊拼殺,那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燕國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吵吵把火的就要抄趙國的後路。

這一傢伙下去,把個趙國人給惹怒了。

“這世上還有你這人,趁火打劫是吧!俺拿秦國沒辦法,拿你辦法可就多了!”

於是趙孝成王,又重新啟用了廉頗。話說廉頗打秦國那是沒辦法才採用的縮頭戰法,但打你燕國這真心用不著。

這就帶兵可就幹到了燕國的都城。這傢伙把個燕王給嚇壞了,這就割地求和。趙國從燕國哪裡弄過來五個城池,算是給自己虛弱的身體,來了一次小補。

話說趙王感覺,這打別人,給自己回血似乎不錯,於是又讓廉頗帶著大兵把魏國的繁陽給拿了過來補血。

就在這時間點上,趙孝成王死了,這上來的就是趙悼襄王。這人打心眼裡的瞧不上廉頗,這一繼位上來就把廉頗的所有軍職給解了,讓樂乘去接管廉頗。

廉頗那個氣呀,大傢伙也聽過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這老爺子脾氣也直,直接帶著兵把個樂乘給打跑了。

但他已經失去了趙悼襄王的信任,所以最終他就離開了趙國投靠了魏國。

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

那麼這個趙悼襄王挺傲氣的,感覺這死了張屠戶自己就得吃帶毛動物嗎?他手裡邊還有個李牧不是。

那麼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郭開,畢竟開頭他就已經把廉頗給得罪了,這廉頗被擠走,他的心腹大患可就沒有了,還能繼續禍禍趙國,發點國難財啥的。

那麼這個趙悼襄王感覺自己個挺牛的,啥事都能掰扯開。

畢竟李牧大破匈奴,殺十萬匈奴人,這戰績擱那都是戰神級別的人物。

話說這李牧也是命不好,他也是從趙孝成王手裡邊走過來的,當年打破匈奴的時候,他採用的戰法其實和廉頗很相似。

開頭匈奴人來了,李牧就讓士兵回營守著,不僅守著他還犒勞三軍,大肉吃著,小酒喝著,回回都這樣。

那麼趙孝成王這人性子也急,他就希望打匈奴快點,快點,再快點,李牧這麼搞,讓他很尷尬,最後把李牧撤了,換了一個遇到匈奴人,就衝出去掰手腕的傢伙,沒成想出去一次被揍一次,出去一次被揍一次,那叫個慘。

那麼趙孝成王最後還是啟用了李牧,而李牧還是用老法子,把個匈奴人給養的以為趙國人也就那樣,就一個字慫,那叫個輕敵啊!但匈奴人也沒啥收穫,畢竟全躲起來了。

這把被李牧天天犒勞的三軍,吃的膘肥體壯的趙國士兵逼的吵吵把火就想和匈奴人扯著玩玩,畢竟吃人的手段,這都吃了多久了,不幹點事,這就不想回事不是?

李牧就是利用了士兵可戰,匈奴輕敵的心裡,來了誘惑兵深入,將匈奴人殺了個片甲不留,十萬人就躺地上了,跟著李牧就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為趙國爭取到了十多年的和平期。

好,這是題主的第二件事,以及李牧發跡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的事

那麼這新上臺的趙悼襄王感覺自己也要有一番作為,其實說真的他比趙孝成王差遠了。

他依然採用對外戰爭,來進行回血,讓李牧揍燕國,又下兩城,總之在趙悼襄王在的時候,李牧對燕國攻打了兩次。

這打了齊國,又打魏國,天天的找人鬧事,擴地盤。

這不他又一次讓李牧去揍燕國,又準備搞一城,其實這當中間秦國早就憋壞了,趁著這空檔就開始進攻趙國。下了趙國九個城,哎這事弄,就這麼一戰開頭補血這都廢了。

那麼這當中間,趙悼襄王想起那個自己一上臺就被自己個廢掉的廉頗,想讓他回來再繼續對抗秦國。

其實廉頗很樂意,但中間有那郭開使壞,他就怕廉頗回來得勢之後修理自己個,這就買通了趙悼襄王的使者。

一個廉頗老矣!廉頗算是徹底走出了趙王一系的眼睛裡了,本來他就瞧不上廉頗,得咧,這句話算是給廉頗定性了,那麼至此廉頗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當中了,可惜的恨。

這不後來李牧就成了趙國的頂樑柱了,他抵抗秦國還是很不錯的。

但當秦國真真來犯的時候,那趙悼襄王死了,上臺的是一個更是草包的趙幽繆王。

他這人把郭開當做老師,你比方說啥喝酒不醉,賭博不輸,咋收拾自己看不順眼的人,還有就是咋和那啥對哇!

所以這趙幽繆王把個郭開當做知識淵博的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說了:“這不就是標準的昏君嗎?那麼趙悼襄王咋就選了這麼個兒子?”

喜歡唄!趙悼襄王太喜歡這趙幽繆王的媽了,是真心的喜歡,是那種掏心挖肺的喜歡,所以就想把最好的全給了她,就算這趙幽繆王名聲不咋好,他就是想把最好的給她。

奇怪不?尷尬不?要不說這趙悼襄王不行呢?

這不這趙幽繆王一上來,立馬就讓這郭開做了相國,那信任不是一星半點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

那麼秦國發現打李牧太費勁了,而且還打不動,他們又想到了這老夥計郭開,得,兩萬兩黃金郭開可就揣兜裡了。

郭開這就開始誣陷李牧私通秦國,那麼這趙幽繆王啥都聽郭開的,立馬就罷了李牧的兵權。

把他們趙家早就想取代李牧的趙蔥給替換了上去,變成了趙國的主帥。

趙蔥一拿到帥印和兵符,這就想著一勞永逸的坐下去,成為永遠的趙國主帥,成為銘記史冊的主帥。

這就乘著李牧到酒館喝酒發洩鬱悶的時候,一下砍掉了李牧的腦袋,算是除掉了他繼續當主帥的心腹大患。

這還不算,他為了牢牢掌控趙軍的精銳部隊,這就想到了利用恐懼來脅迫這些悍將兵卒,他把李牧的腦袋帶到了軍營裡邊。

您就說吧,李牧跟著這幫子老哥們生活了多久,他們一瞅自己的老帥是這麼死的。

結果讓趙蔥沒有想到,這五萬北地邊軍,實力最為精銳的邊軍,居然跑了,跑了,是真跑了,一夜之間跑了個精光,就剩下他這光桿司令了。

而秦始皇聽說李牧死了,那不用說了,發大兵進攻趙國。

得咧,這趙蔥壓根就不是一盤菜,他這輩子都沒打過幾次像模像樣的仗,讓他和秦國掰腕子,這不找死嗎?

但趙蔥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個,這就領著大兵,匆匆忙忙的去接戰了,估計是感覺自己個比李牧還牛,有那麼兩下子,這就跑到陣前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過招,結果讓老將軍一槍就幹到了心口上,挑到了馬下,就這麼死掉了,他的元帥夢就這麼完了,成了歷史上一大笑柄。

趙軍算是敗了。

秦兵這就達到了邯鄲城下了。而趙幽繆王聽到自己的大將,塞李牧的趙蔥死了,這慌的都懵圈了。

這個時候,掐著點的郭開又來了。

“這秦軍勢力太大了,您壓根就不是對手,分分鐘鍾這就得破城,要不咱投降?”

那趙幽繆王那是最信任郭開的了,他都說了守不住,那就真的守不住了,投就投了吧,也許秦國看在投降的份上,還能優待一把不是。

而郭開自己個代替趙幽繆王就寫了投降書,這就投了。

之後郭開就被秦國請到了咸陽做了上卿,富貴依然。而趙幽繆王因為投降,本來是要被治罪的,那就流放吧!

趙幽繆王總算是留了一口氣在,當他到了流放地房陵的時候,這才轉過彎來:“原來郭開是個奸臣!是個賣國求榮的大奸臣啊!我咋就上他的當了呢?”

當然他是明白過來了,但又能怎樣呢?趙國都被他賣光了,就他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有點才能,其他就沒有了,這不後來據說是悔恨交加的給病死了。

至於郭開呢?當了自己的上卿,心心念唸的想著他埋在趙國家裡邊的財寶,那可是他賣趙國得來的心血啊,這就想著回去取。

於是就和秦始皇打了招呼,帶著一百來人還就回去了,挖出來裝了整整四大車。

瞅著這大半輩子的心血,郭開很高興,這四大車的東西,足夠他在秦國鋪路的了。

他也不想想,這可是原來趙國的地,恨他的人海了去了。

於是在郭開興高采烈回去的路上,遭遇打劫的了,一百多家奴捎帶他自己個被人家包了餃子,而郭開被綁到了樹上,據說上千人每人割一刀,活活給割死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曾經一度強大,也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和秦國抗衡的山東大國。本來趙國可以在戰國末期擁有更多話語權,但是在長平之戰中前後損失了45萬大軍。這45萬大軍可以說是趙軍的主力精銳部隊,損失45大軍之後,趙國年輕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此時如果武安君白起一鼓作氣,極有可能一舉滅趙。由於秦國丞相範睢害怕白起的地位超過自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議和要求。趙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也避免成為第一個被滅的戰國七雄。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雖然非常強大,但是國土面積和人口在趙國七雄中並不佔優勢。當時全國人口大約2000多萬,趙國人口大約300萬—350萬,刨除比較弱小的韓國、魏國和燕國,趙國的人口並不算多。如果根據正常的10個人養1個兵,趙國合理的兵力應該在35萬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比例的話,趙國確實應該已經垮掉,整個國家的合理存在兵力被全國消滅。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沒有滅亡,反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多次打敗了秦軍進攻,而且擊敗了匈奴、燕國等。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再一次進攻趙國,並且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秦軍的總兵力達到了50萬,絕對不亞於長平之戰。秦國以30萬大軍進攻邯鄲,剩下二十萬牽制趙軍。如果趙國頂不住秦國的這一次攻勢,那麼趙國也會提前亡國。最終趙國擊敗了保衛邯鄲的30萬秦軍,造成秦軍超過10萬傷亡。

趙孝成王時期,趙軍還擊敗了燕軍,幷包圍燕國首都;擊敗魏軍,攻佔魏國城池。趙悼襄王時期,趙軍還聯合別國進攻秦國。後來秦國大將軍蒙驁率領10萬大軍進攻趙國,被趙國擊敗,死傷3萬多人。李牧戍守北部邊境時期曾經率領軍隊打敗匈奴,一戰擊潰10萬匈奴軍隊,匈奴從此不敢侵擾趙國。

按道理說趙國應該一蹶不振才對,為什麼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還能迸發巨大能量,擊敗30萬秦軍,擊潰10萬匈奴軍隊呢?

我們一般認為10個人養1個兵的負擔已經非常重,但是戰國時期由於常年打仗,所以每個國家都是超額徵兵。當時最弱小的韓國,總兵力也超過了30萬。趙國的人口遠遠超過韓國,總兵力也不止45萬。長平之戰中損失的45萬是趙國的精銳部隊,也是趙國最適合當兵的人數。這些士兵損失之後,趙國也會征伐更多士兵。所以趙國即使遭受了巨大損失,仍有幾十萬大軍。趙國戍守北部邊疆的士兵即使在長平之戰激戰正酣的時候,也沒有前往前線。從長平之戰到趙國滅亡,中間又有三十多年時間,趙國有可能哺育近兩代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軍隊的壓力。

趙國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北,常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交道。趙國也學習遊牧民族的長處,大力發展軍事。趙國騎士在戰國中算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將戰國騎兵部隊的作用發展了頂峰。即使趙國在長平戰敗,趙國的軍事建制和建軍根基還在,趙國依然可以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士部隊。此外“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趙國的悲壯之士要遠遠多於燕國。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民風都非常彪悍。秦國民風彪悍,很大程度上和軍功爵制度有關;而趙國的彪悍則是來自骨子裡的彪悍。趙國、魏國、韓國、楚國都和秦國交界,其他三國都以割讓土地的方式“侍奉”秦國,唯獨趙國寧死不折。只有趙國強悍的民風,才能造就強大的趙國騎士。秦軍圍困邯鄲之時,趙國幾乎全民皆兵,用盡一切力量和秦國周旋。面對民風如此彪悍的趙國,秦國也只能“望洋興嘆”,其他各國則更不敢趙國的對手。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趙國也一樣名將輩出。趙國不缺乏名將,只是缺乏提拔名將的君主。長平之戰前趙奢曾經多次擊敗秦軍,廉頗也曾經擊敗秦軍。長平之戰如果是廉頗為帥的話,趙國可能還會敗,但不會敗得如此慘。廉頗被從長平撤換,卻參加了邯鄲之戰。廉頗之後,趙國一樣名將輩出,龐煖、李牧、司馬尚都是非常出色的將領。龐煖曾經擊敗了秦國名將蒙騖,李牧曾經一戰擊潰10萬匈奴大軍,並且多次打敗了秦國。司馬尚也曾經多次擊敗了對手。趙國有這些優秀將領的扶持,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而是繼續打敗了強大的敵人。如果不是趙王遷逼死李牧,棄用司馬尚,趙國的國祚還可以繼續延長。這些將領不僅在對抗秦國和匈奴的時候立下戰功,還幫助趙國進攻其他國家。在這些將領的幫助下,趙國甚至一度出現了“中興”。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國內13歲以上的男子都拿起兵器走上了戰場。如果趙國此時不拼命,估計以後也就沒有拼命的必要了。被逼到牆角的趙國只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在絕境中求得生存。長平之戰後,趙國哪一家沒有喪子、喪夫、喪父,整個趙國同仇敵愾。邯鄲之戰中,趙國幾乎前面皆兵,連婦女和孩子也都走上了戰場,承擔屬於自己的任務。困獸之鬥之時,即使是死亡,也有可能在臨死前,咬獵人一口。殊死一搏的趙國,就成功地擊敗了秦軍,贏得了難得喘息機會。

秦軍進攻邯鄲的時候,趙國剛剛經歷長平慘敗,此時僅憑趙國一國肯定很難抵擋得住秦國50萬大軍。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之後,戰國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山東六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和秦國抗衡。如果秦國滅亡了趙國,極有可能提前掀起統一六國之戰。趙國不保,其他國家也有可能跟著一起遭殃。所以其他各國不會坐視秦國滅掉趙國。秦軍進攻邯鄲之後,趙國也派出多路使臣,向其他各國求救。最終魏國和楚國發兵救趙,趙魏楚聯軍的人數已經和可以和秦軍抗衡。秦國的軍事主將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白起,聯軍一方的主帥則是廉頗、信陵君等優秀將領。最終三國聯軍擊敗了秦國軍隊。

趙國的滅亡確實非常可惜。趙國有亡國之君,而無亡國之將,也無亡國之民。如果趙孝成王不臨時撤掉、並猜忌廉頗,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如果趙王遷不猜忌殺掉李牧,趙國也不會快速滅亡。李牧被殺之後僅幾個月時間,趙國就滅亡。


依稀說史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在此次戰役中,趙國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大軍,震驚中原。而作為戰勝國的秦國也沒討到什麼好處,損失過半。

是以,當白起要求繼續發兵滅亡趙國的時候,秦昭襄王拒絕了他的請求,理由就是秦軍亦傷亡嚴重。長平之戰幾個月後,秦昭襄王認為時機成熟,真被一舉殲滅趙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只能苟延殘喘的趙國竟然在秦國的強烈攻勢下,一直屹立不倒。

而這一場戰爭也被稱為邯鄲之戰,秦國在此次戰役中遭受重創,並因此停止了吞併六國的步伐。那麼趙國是如何在這種情形下擊退秦國的呢?

邯鄲之戰,君臣生隙,白起和秦昭襄王發生了劇烈衝突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想要趁勝追擊,但是被秦昭襄王拒絕了。而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范雎的讒言外,還有一層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昭襄王對白起不放心。

長平一戰,趙國被殺的國內青壯年皆死,而秦國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白起手上的軍隊很可能就是秦國的大部分軍隊。

一旦白起成功地消滅了趙國,那麼趙國就成了白起的囊中之物。這是十分危險的。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在前線抵抗項羽,而韓信順勢消滅了魏、趙、齊。在韓信消滅了齊國以後,就像劉邦提出要稱為齊國的齊王。因為韓信有兵有地,所以劉邦不得不從。

如今的情況亦是如此,白起手上有著秦國最精銳的將士,又有著趙國的領土作為根基,那麼他完全可以稱為下一個趙王。

因此,秦昭襄王自然不會同意白起的請求。白起心中亦有自知之明,所以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就一直稱病在家。

隨後,秦國發動了邯鄲之戰。秦王本來以為這是一件小事,誰曾想秦國卻屢屢失利。於是,秦昭襄王只好向白起求和,希望他能夠帶兵出征。結果,白起也是個牛脾氣,不僅不答應秦王的請求,還出言嘲諷。

秦王十分生氣,便失去了理智,連續發兵,攻打邯鄲。然而秦王畢竟是王,而不是將軍。他的此舉已經犯了大忌,秦軍在屢屢失敗之下,氣勢低弱,更是無法獲勝,從而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趙國退無可退,外交上,聯絡楚國和魏國,內政上,平原君散盡家財,鼓勵國內士氣

長平之戰,趙國剛剛慘敗,士氣低弱,是趁勝追擊的最好時機。邯鄲之戰則不同,經過了幾個月的沉澱,趙國子民都知道了自己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因此這個時候最容易激發人的鬥志。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都是基於此。

因此,邯鄲之戰實際上要比長平之戰難打得多。

另外,在邯鄲之戰中,趙國並不是孤身一人。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楚王,都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都發兵支援了趙國。

最終,趙國終於支撐到援軍到來,並擊敗了秦國的軍隊。

結束語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之所以能夠擊敗秦國。一是因為秦國內部出現了問題,二是因為趙國內部眾志成城,團結一心。


小云軒談史


長平之戰相信大家已經跟熟悉,秦將白起將已經投降己方的四十萬趙國降兵將領通通活埋,不留一絲活口。導致趙國家家哭泣,白衣縞素。



為何之後趙國仍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及匈奴10騎兵?

一、時間的過去彌補了秦趙的差距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61年,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是公元前232年。與長平之戰已經相差了17年,當年留守家中的孩童早已長大,已經拿的起鋒利的武器去對抗侵略者。

更是在亡國邊緣這種情況下,趙國上下一心,形成全民皆兵。在這種不惜為國捐軀,盡忠報國的思想下,趙國軍隊戰鬥力強大且驚人。因此趙國在面對秦國及匈奴的入侵併非毫無反抗之力。



二、名將的誕生帶領趙國的反抗

面對著秦國及匈奴的入侵,有一位名將帶領著趙國戰勝一切,那就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在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功趙,秦軍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鄴城,一路進攻狼孟、番吾。趙將李牧以先北後南之策,先集中精兵,在番吾展開戰役,共殲滅秦軍十餘萬人,接著揮師南下,逼退南路秦軍。最終導致秦國的軍隊損失三十萬人。

在對匈奴的騎兵時,趙將李牧誘其深入,形成一種關門打狗的方法,動用一千三百乘戰車,一萬三千騎兵,五萬步兵,十萬引弩手,將不善步戰的匈奴重重包圍,最終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大破東胡,降林胡,單于率百餘騎逃跑。從此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南下牧馬。

正是李牧的存在,為發展中的效果打起了一個長效針。可也是李牧一死,趙國不久就亡了。



三、趙國境內舉國同心

自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將開始,秦國跟趙國的仇恨就以埋下,趙國也從一個強大的國家到接近崩潰。那麼當秦國再次進攻趙國的時候,所面對的不僅使趙國的壯年,更有趙國的老弱婦女。試問在此情況下,異地作戰及補給線漫長的秦軍來說,可謂是處處皆敵人。

同理,昔日落後的蠻夷匈奴,如今都竟敢趁火打劫。這對於中原文明人自居的趙國人民來說,又怎能後忍受。於是在這同仇敵概,軍民一心,且有當世名將李牧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大敗秦軍及匈奴軍隊。

結語:雖有長平之戰讓趙國損失慘重,國力衰退。但進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情況早已改變。並且在亡國仇恨的邊緣下,人民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更有同為戰國四將之一的李牧帶領下一路披靳斬浪,逆流而上。這也是趙國能大敗秦國及匈奴的原因


南柯夢說


殲滅秦軍30萬的數據從哪來呢?戰國史料我基本都讀過了,秦軍傷亡基本上都沒有數據可查。在長平之戰後,趙國還存活了三十多年,就算消滅30萬秦軍,平均每年也不過1萬多,似乎並不足為奇。

以下試分析之:

第一,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戰力猶存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5萬精銳部隊,約佔所有軍隊的四分之三,為什麼還能保有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呢?這主要得益於趙國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給趙國的遺產。在國家生死存亡面前,趙國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激發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使得國家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能頑強存活三十幾年。同時,趙國擁有一批優秀的軍事將領,包括廉頗、李牧等,儘管軍事能力遜於秦國,然而較其他國家,仍然要強大許多。

第二,長平之戰後,趙與秦的幾次重大戰事

難能可貴的是,在經歷長平慘敗後,趙國仍然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取得了若干勝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如下幾場戰役:

其一,邯鄲保衛戰。邯鄲之戰打了三年,後來信陵君竊符救趙,才打敗秦軍,拯救趙國。當然,趙國自己頑強的抵抗是獲勝的基礎。在此役中,秦軍傷亡慘重,但是史書中有具體數據的,只有鄭安平的兩萬秦軍投降。我的估算,秦軍在邯鄲之役的損失超過10萬人。

其二,李牧一敗秦軍。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趙軍在赤麗、宜安一帶打敗秦將桓齮,重創秦軍。秦軍損失慘重,大將桓齮在戰敗後,不敢返回秦國,他隻身一人逃到了燕國。此役秦軍損失,我估計至少在10萬人以上。因為之前桓齮曾殲滅10萬趙軍,倘非損失超過戰果,不至於逃亡。

其二,李牧二敗秦軍。公元前232年,李牧第二次打敗秦軍入侵。《戰國策》記載:“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李牧與秦軍大戰四場,艱難取勝,但代價巨大,趙軍損失至少超過二十萬人。秦軍損失多少呢?史料也沒有寫,我想秦軍的傷亡,不會低於趙軍,否則不致於敗退。我估計秦軍傷亡不低於20萬。

第三,趙國為何能殲滅10萬匈奴人?

在趙國最後30年,戰果還是很輝煌的。除了與秦國的戰爭外,趙國還與燕國有曠日持久的戰爭,趙國以13萬兵力大敗燕軍60萬人入侵,並反客為主,攻入燕國,迫使燕國割地求和。為了彌補對秦失利的損失,趙國還先後攻打過魏國與齊國,均獲得勝利。

當然,最輝煌的勝利,是李牧殲滅10萬匈奴人之戰,這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之戰。由於匈奴是清一色的騎兵,來去如風,理論上說是很難全殲的。李牧為一戰而解決匈奴,連續十餘年示弱於敵,造成匈奴的麻痺大意,最後設計圍殲之。是役李牧動用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騎兵,五萬名步兵及十萬名弓弩手,總兵力超過十六萬人。李牧只有一萬多騎兵,卻殲滅十餘萬敵騎,這在華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勝利。


君山話史


這裡有一個誤區,長平之戰後趙國打敗秦國的戰役是邯鄲保衛戰。趙國只不過是拼死血戰,誓死抵抗保住了邯鄲不被秦國攻滅,而不是殲滅了三十萬秦軍。

公元前259年十月,因為趙國拒不履行割地協議,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派遣大將王陵率軍十萬攻打邯鄲(原本是想讓戰神白起出戰,但是白起不打沒有把握之戰,因為認為戰機已逝,無法取勝而拒不奉詔)。趙國上下包括趙孝成王、廉頗等人都親自到城牆上督戰,眾志成城、誓死抵抗,秦軍損軍二萬餘人,攻擊約一年也不得越雷池一步。

昭襄王再次詔令白起出山,白起稱病不出,昭襄王轉令王齕領兵十萬增援,再戰一年,依然無法得手。此時,五國合縱已成,在聯軍兵分幾路的打擊支援下,秦軍長年空耗,軍心渙散,抵擋不住。秦昭襄王偏信范雎舉薦鄧平安率軍抵擋聯軍,增援前線。

結果鄧平安根本不懂軍事,一觸即潰,還帶領數萬秦軍投降了敵人。秦軍以慘敗而告終,事後,氣不過的秦昭襄王殺了白起來出了那口惡氣。所以,澄清兩件事:第一、秦軍在邯鄲保衛戰整個過程中前後累計出兵約三十萬人,死亡人數約有5——8萬,投降兩三萬,總損失十萬餘,而不是三十萬被全殲;

第二、秦軍戰敗,不是趙國的功勞,趙國只不過是打了一場保衛戰,是秦昭襄王決策錯誤,以及合縱聯軍的功勞。儘管趙國自長平戰後,爭取時間,得到了恢復,卻還是沒有單獨應付秦軍的能力。

至於對抗匈奴,那是趙國從趙雍胡服騎射時就留下的一支專門針對關外訓練的騎兵,最有名的將領就是趙牧。長平大戰時都沒有動用過的精銳部隊,素有趙飛騎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