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前段時間,一條易烊千璽自己設計話筒的微博又炸了,深扒一下才發現他真是一個寶藏男孩兒:雕塑攝影盤核桃,甚至還自己設計了一款千禧龍的雕塑。


如果說一部《少年的你》讓他驚豔,那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才證明這一切都是必然。不斷學習,探索新領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標。


有網友說“我看到了易烊千璽演技最好的樣子,也相信會看到他更好的演技。”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在一次採訪中,他講了一個小時候上補習班的故事。小時候學舞蹈和練字的時候,都是媽媽陪他一起去的,一起學習,甚至跟著做課堂筆記,探討新知識。


因為舞蹈媽媽也是從零學起,兩個人一起成長,所以給他增加很大信心,不至於因為學不會、做錯而有受挫感。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也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錯誤,養成持續學習的好習慣。


沒有先天不犯錯的孩子,只有犯錯後沒被好好對待的孩子。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提到:0-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各種能力的摸索期,很容易“搞砸”一些事。


如果不正確引導,很容易造成孩子在以後面對挫折有懈怠、消極情緒,甚至不願意獨立完成一些事。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做錯、做不好時總會控制不住怒氣,然而正確總是伴隨錯誤誕生的,正確的引導比大吼大叫要管用的多,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


阿里CEO張勇說:要給年輕人犯錯的機會,他們會找到達成目標的正確方法。同樣,只有給孩子犯錯的機會,才能讓孩子在不斷試錯中找到目標的正確方向。


1

直升機父母:讓孩子很不放鬆


同事王姐前陣子一直在抱怨:“5歲的孩子了,連個8都不會寫!沒見過這麼笨的。”


突然有一天她告訴我說:“原來自己錯怪孩子了,有時候太過在意反而適得其反。”


原來是前一天晚上她輔導女兒寫“8”,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依然白費力氣。作為985碩士的她很挫敗,最後實在太煩躁就去忙自己的事了,過一會女兒竟然拿著寫滿8的紙給她看。


原來不是女兒不會寫,只是初窺門道的女兒面對擰擰巴巴的“8”寫得很慢,而每一次女兒剛一下筆,她就開始緊張的問女兒是不是不會,是不是又寫錯了。


結果女兒害怕捱罵就不敢寫了,就成了同事眼中的“不會”。當留下女兒一個人時,她會慢慢體會寫法,對照是對是錯,心情放鬆反而寫得很好。


在育兒理論中有一個詞叫“直升機父母”。說他們像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頭頂,時刻關注著孩子的動向,稍一犯錯,就啟動控制模式。


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盯梢”一樣的存在,讓孩子遲遲不敢下筆,慢慢磨掉興趣,漸漸失去信心。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動畫片《海綿寶寶》中有這樣一段話:誰都會犯錯,所以在鉛筆的另一頭有橡皮。


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滿分寶貝,可是沒有誰天生不會犯錯。學會接納他的錯誤,不要將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一方面可以增加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他樂觀的學習能力。


2

孫儷夫婦:故意犯錯,教孩子滑雪


在孫儷的微博裡有這樣三個視頻很搞笑:勇敢的爸爸、勇敢的等等、勇敢的妹妹。三個人在視頻裡輪番摔跤,卻玩得不亦樂乎。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原來是一家四口去滑雪,因為兩個孩子還小,於是身為爸爸的鄧超先去滑了一跤做了個“錯誤示範”,大家哈哈大笑後,孩子們也學著他的樣子,勇敢的滑了起來。


有時候,犯錯比囑託更重要。如果孫儷夫婦只是一味的告訴孩子技巧,孩子在多次示範後只會懊惱“為什麼我學不會?”從而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成功,成功也會索然無味。


其實,“錯誤示範”未必是壞事,家長需要適時的在孩子面前除去“優秀”的“枷鎖”,告訴他:你看,我也沒有做得很好。


在孩子面前故意犯錯,並不會破壞自己在孩子中的完美形象,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3

陶虹搭積木:父母要學會示弱


陶虹講過一個陪女兒玩積木的故事。


一開始她總喜歡帶著女兒玩積木,擺出漂亮的小房子小火車給她看“你看,這是積木,能擺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可是女兒從來不玩,每次她給女兒展示的時候女兒都沒有一點興趣,她以為女兒只是不喜歡積木。可是後來慢慢發現,只要她一走開女兒就會玩。


原來不是不喜歡,是因為媽媽做得太好讓她害怕,她做不了這麼好,所以在媽媽面前就不敢玩,因為怕被批評和笑話。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後來陶虹就注意了,故意挑擺得不好的時候,趕快拉女兒來看“快看,媽媽搭的房子倒了”。


然後慢慢的女兒就開始不懼怕在陶虹面前玩積木了。因為她知道,媽媽搭的也沒有很好,倒了沒關係,再來一遍就好。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大人也沒有很強,媽媽也會犯錯,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是媽媽們的必修課。


作家劉娜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愛是溫暖的理解和給予,支持和鼓勵,而不是控制和佔有,裹挾和監視。”


對孩子進行“錯誤”教育,會讓孩子在面對錯誤時學會接納而不是逃避。


4

3歲孩子買奶粉:鼓勵和等待,讓孩子勇於突破自我


心理學家桑代克做過一個“迷箱”實驗,得出了著名的“試誤”學習理論:學習是情景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通過不斷錯誤練習,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趨向完美,而正視這個過程,就是作為媽媽需要做的。


相比於學會寫一個數字“8”而言,寫數字“8”的過程中學到的耐心和探索精神,正是孩子真正需要學會的。


在日本綜藝《初遣》中,3歲的小女孩結優,被安排獨自去超市給弟弟買奶粉,結果奶粉被其他商品擋住了,小結優一直沒發現,媽媽雖然在鏡頭前非常著急但是並沒有干預她。


當小結優垂頭喪氣的回家時,媽媽並沒有責備而是鼓勵她“你一定能做到的,再去試一次”。然後小結優再次返回超市,通過諮詢店員最終找到了奶粉。


​寶藏男孩易烊千璽背後:優秀的父母,都會陪孩子一起犯錯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結優的媽媽因為找不到奶粉而責備結優,或者直接去幫結優把奶粉買回來,那麼結優就失去了這次經歷,下次遇到同種情況一樣不知所措。


錯誤的嘗試可以為孩子積攢經驗,而這些經驗,可以避免他下次將錯誤繼續。


5

停止焦慮:每個孩子都是小野馬

在面對孩子時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焦慮,孩子不如別人焦慮,孩子做不好事情焦慮,其實歸根結底,是對這個社會的焦慮。


你是否曾經這樣罵過孩子“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為什麼別人都不錯就你錯?”如果趕上某天心情不好甚至火冒三丈直接說孩子笨、醜。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一匹剛剛面對世界的小野馬,對未知總是手足無措,陪他一起成長,給他信心去嘗試高山和淺灘,學會擁抱挫折,才能擁抱更美的風景。


面對孩子時不要吝嗇你的耐心,允許他的不足。犯錯,其實沒那麼可怕。誠如書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愛孩子,才要和他一起犯錯;一起犯錯,才能用愛幫助他發現更好的自己。完美對於孩子而言,只是方向,不是終點。


莎士比亞說:“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


家庭教育歸根結底是人格教育而非知識教育,好的人格可以得到知識,然而擁有知識,卻未必擁有美麗的人格。


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是一件無比正確的事。


寶媽加油站:P大小碩、前21報編輯,娃7歲,傳遞不焦慮的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