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漢初,由於經過秦末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苛政、繁重的徭役和賦稅,農民揭竿起義,而最後又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所以在漢朝伊始,統治者採用黃老之學,休養生息,與民為重。然而統治者治理天下不能夠講究一成不變,固步自封,否則最後的結果便如同清朝末年閉關鎖國一般,最後丟失了一個國家的榮譽、尊嚴。

因而,在經歷了文景之治之後,終於迎來了漢武盛世,而統治者在思想上的舉措便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國發展史上僅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儒學能夠在漢代成為一尊,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這與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的鑽研與弘揚是分不開的。更是與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分不開的。

一、漢代思想為統治民眾作支撐

1、漢初黃老之學無法滿足統治需要

漢初,國家在經歷了動盪與戰爭的時代之後,無論是農業、紡織業、商業還是在政治上的統治,民眾的悲慘生活都無法讓國家歸於平靜,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的政策應運而生。這個政策滿足了統治階級在立國伊始的需求,因而產生了為後來漢武盛世打下基礎的文景之治。而隨著國力的逐漸強大,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民生問題也已經得到解決。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漢初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也不再適合那個時代,無法為漢武帝開創盛世提供強有力的條件。在漢武帝登臨大統之時,政治和經濟已經在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道路上具備雛形,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統治者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迫切需要。

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述漢武帝的政治需要,同時,更與當時統治者的好大喜功相牴觸。所以,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功的登上歷史舞臺,從而開闢了儒家思想佔據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思想的局面。如果說始皇帝統一全中國,開闢了封建時代,那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同樣也是讓中國封建思想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2、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仍然存在,思想亟需統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僅有政治軍事上的爭霸,同樣,那個時代也是文化發展的春天。不論是哪一家的學者,他們大多都在遊歷各國,渴望他們的思想主張得到諸侯國的認可,正如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法家創始人李斯等等。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主張能夠流傳千古

到了秦朝時期,由於秦朝最初統治者秦始皇尊崇法家思想,重視律法,輕視民生。暴政之下便是嚴刑峻法,更是忽略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思想。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由於各個流派的學者不滿統治者的暴政,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這一事件。這對後來儒家學派登臨大統之後的文學探討產生了“古文經”和“今文經”之分,此處暫且不論。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而在漢代初期,雖然黃老之學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百家爭鳴的局面仍然沒有結束。各家各派仍然在宣傳自己的獨家思想,更是渴望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儒家的思想是最為符合統治者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以及仁義道德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與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更加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在儒家傳統思想中最為核心的思想便是“仁政”、“”、“重民”,“民為本”,只有百姓的生活得到了發展,那麼統治者的統治才會更加的頑固,更加的堅不可摧。與從前遵循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比,<strong>儒家思想既有法家缺乏的理論,同樣也具備了道家的缺少的實踐精神,操作方法,與先秦時的主流思想一脈相承,民眾的接受程度相對來說要高一些,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與時代相契合的

,也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武帝為政治上實現統一做鋪墊

1、推恩令的推行要有與之相輔相成的思想搭配

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認為秦末時期的混亂除了有統治者的殘暴統治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廢除分封制,違背禮法。因而在建國之初決定重新實行分封制,除了分封劉姓諸侯王之外,還對在反抗暴秦統治時間做出巨大貢獻的將領、軍師等人進行分封(儘管在後期將異姓諸侯王的王位封地用各式的方法進行收回與掠奪),因而在漢武帝時期,諸侯國越分越多,而君主所擁有的土地甚至連諸侯國的封地都比不上,逐漸便會產生許多諸侯國擁兵自重,無視禮法的行為,因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得到漢武帝的支持。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這相輔相成,成為漢武帝時期最為重要的兩個舉措。主父偃所提出的“推恩令”在本質上就是以儒家思想的“仁政”為核心,對諸侯國以恩賞的名義進行削弱,各個諸侯國並無任何的異議,這就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國家的穩定,諸侯國內部矛盾重重,因而就無法犯上作亂,能夠讓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統一與穩定。

2、湧現的政治人才多出自儒家

治國之本除了要得到民眾的支持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點便是任用賢能之才,不能夠任用奸佞之人,否則國本則難以保全,如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徵等賢能之才,這才開闢了貞觀之治。

漢武帝時期同樣也出現了一批批的賢能之士,出使西域的張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主張“推恩令”的主父偃等人,人人皆是棟樑之才,而他們當中大多數都是儒家學派的學子。在封建社會當中,知識是相當重要的,

這就決定了當時社會為什麼要選擇儒學作為國家的主流思想。除了儒家思想與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相契合之外,更是與儒家學子的努力傳承和弘揚分不開的。

三、軍事統一的需要

1、北方地區匈奴的威脅

在中華大地上,不僅僅有實行分封制,進行採桑耕地、恪守禮法的中原人之外,在北方地區有著一個以遊牧狩獵為生民族,他們驍勇善戰,是當時中原地區統治的最大威脅,他們便是匈奴人。漢初由於國家剛剛經過戰爭殘虐,國家殘敗不堪,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需要休養生息,無力與北方地區驍勇善戰的匈奴作戰,只能採取和親、賞賜等一系列措施與匈奴人交好,使邊關百姓免於戰亂。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在經歷過文景之治之後,國力大幅度的提升,已經具備了同匈奴人作戰的能力。而漢初宣傳的黃老之學已經無法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大業提供理論支撐,因而儒家這種中和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自然而然的登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正統位置。

2、國內強大的諸侯國擁兵自重

由於漢初為了鞏固統治,延續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出現了一些力量強大的諸侯國,以漢武帝的叔叔梁王為例,在自己的封地上修建超出諸侯規格的宮殿、僭越禮儀,尊卑不分,嚴重阻礙了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發展。同樣,禮法崩壞,更是對漢武帝的統治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威脅。

儒家學派重視禮教,更加明確君臣關係,君民關係,“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推行儒家思想更是順統治者的需要,能夠進一步加強對普通民眾的思想控制。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便能更好的控制諸侯各國,鞏固皇權。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在經歷了百家爭鳴思想大繁榮時期之後,中國的主流思想便是以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在漢武帝時期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開創了儒家思想在思想領域佔據統治位置,世人皆讀“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孟子》、《論語》,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更是在後來的長期發展中不斷得到發展與完善。

對於當時的封建社會來說,儒家思想是最為適應當時社會現實的。正如劉蔚華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一書中所說:“中國儒學正是最典型地反映了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條件下適合於傳統社會結構需要的、安土重遷的、尊天命、敬王權、尚宗法、崇禮儀、重倫理、興教化以及維護大一統的思想文化體系。”

漢代獨尊儒術:無為而治不能滿足需求,獨尊儒術成為治國思想潮流

四、總結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宗法關係為紐帶,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而儒家思想中除了講究“治國、修身、平天下”之外,最為核心的便是宗法倫理觀念,此乃治國治家的根本,這是與社會完全符合的一點更是與從前奉行的法家重法,道家講究無為而治的治理方法完全不同的,是更加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的。

參考文獻:

1、《再議漢代獨尊儒術原因》

2、劉蔚華《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