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一场集战略、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的比较,也是一场决定西方文明为了方向的战争。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与迦太基既是近邻,也是世仇


西方历史上某些重大的较量决定了未来走向。公元前218-202年,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就决定了西方文明走向,而罗马人的胜利也让他们成为了“世界性政治力量”,从此西方就由雅利安人主宰,未来的面貌也充满了希腊罗马文化。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所以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里面有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迦太基将领汉尼拔。他在入侵意大利半岛的15年中,直接威胁了罗马的生存,但可惜的是汉尼拔最后还是彻底输掉了战争,而强大的迦太基帝国也沦为对外丧失自主权和被迫不设防的城市。

为什么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汉尼拔会输掉战争?罗马为何又能在十几年中经受住一次次的打击,从未屈服最后反败为胜?

笔者认为,在罗马与迦太基的这场战争,恰恰就是因为两个国家之间战略、制度和文化的比较,而也正是因为罗马在这三个方面领先于迦太基,才导致了罗马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

罗马、迦太基、汉尼拔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在罗马还是城邦国家之前,迦太基已经是一个包括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海上商业帝国,实力要远远强于罗马


在第二次不腻战争之前,罗马和迦太基是地中海最主要的两大强势力量,迦太基历史悠久,发展程度比罗马要高,公元五世纪前就已经成为地中海西部强大无比的海上商业帝国。它由强大的商业家族组成寡头集团执掌政权。

在地中海,众多海岛和北非、西班牙都建立了贸易据点以及殖民地,逐渐将西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后花园,并在那里建立强大的海军霸权。

由此,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迦太基在财政力量上强于希腊所有城邦,波利比阿被称之为世界最富的城市。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这张图显示了罗马百余年间的快速扩张过程


而在同一时期的罗马,仅仅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一个二流农业城邦,但是在尚武贵族的统治之下,它也慢慢的发展成为了整个意大利的霸主。公元前四世纪初期,罗马迅速成为“拉丁同盟”的领袖,在意大利中部确定了主导地位,经过一个世纪后,罗马已是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最强城邦。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时,波河以南所有意大利城邦全部被并入罗马同盟。

在古代相邻的两个国家,在实力均衡的情况下,必定难以保持持久的和平,历史23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是罗马和加泰之间的首次战争,罗马取得了胜利,迦太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此战胜利后,罗马向迦太基索要巨额赔偿,并将迦太基人赶出了萨丁岛,将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的全部海上基地全部剥夺,并且把科西嘉岛和除叙拉古以外的全部西西里占为己有。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两次布匿战争路线图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后,受到巨大损失的迦太基图谋再来一场战争,以洗刷布匿战争中受到的耻辱。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是迦太基名将,也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想要打败罗马,就必须建立具有绝对优势的陆军部队,以此为进攻罗马的主要力量,而后,哈米尔卡将目光投向了西班牙。

公元前236年,哈米尔卡携带幼子汉尼拔实行征兵制,建营编练军队,把士兵训练成为最忠诚的勇士,为了限制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劲头,罗马与他缔约划定伊比利亚北部边界。然而公元前222年,20多岁的汉尼拔成为了伊比利亚的军队统帅,他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动新的战争,变更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对比,复兴迦太基在地中海原来的优势。

在三年后,汉尼拔攻陷了罗马在伊比利亚的同盟城市萨贡图姆,怒火攻心的罗马也随即向迦太基发起战争。

战略与反制战略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迦太基帝国史上的天才将领汉尼拔是罗马国的苦主


在战争初期,汉尼拔出乎罗马人的意料,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毁灭性的打击了在军队数量上有绝对优势的罗马军队。此后的15年中,汉尼拔更是转战意大利半岛,让罗马人的社会承受无情的打压。此次战争中的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最为著名的军事天才之一,而事实上他也承受得起这个称号。

汉尼拔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迦太基在西地中海被罗马抢走的地位,他在战争前就说到:“我不是要打一场消灭罗马人的战争,我是为了荣耀和帝国而战”。作为军事天才的汉尼拔,自然知道他的军队与罗马军队的差距,所以他凭借哈米尔卡训练出来的军队,从陆地上入侵意大利,并始终与罗马军队保持陆战。

汉尼拔主要的军事战略目的是将罗马的盟邦和罗马分离,而分离罗马盟邦的关键就是在战场上反复重挫罗马军队,以达到削弱罗马势力在意大利盟邦中的威望。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坎尼战役显示出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是汉尼拔军事史中的奇迹,相反也是罗马军队的噩梦。汉尼拔以微小的伤亡,歼灭了占意大利兵源的七分之一罗马兵力,在坎尼战役后,意大利的许多城邦都归降汉尼拔,包括第二大城市卡普亚。

随后汉尼拔动用外交,分别与马其顿腓力五世和西西里最重要的城邦徐拉古结盟,在意大利之外获得了军事支持。从以上的汉尼拔统帅的战役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并有着可观的战略操作才能。

而罗马虽然遭到了挫败,但他们的战略会随着事态而调整,以杰出的战略动能性显示了对汉尼拔的优越。战争开始,罗马的总战略目标就是限制迦太基因征服伊比利亚而复苏的权势,两个罗马的执政官各自率军进攻伊比利亚和北非迦太基本土。

可是,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甫一出现,罗马当时的战略便立刻胎死腹中,在经过重创后的罗马人也开始反思和调整战略,他们也意识到不能在汉尼拔的战略中打败他,而要扬长避短。以此同时,危急的形势要采取非凡的政治策略,即在共和国内实行战时独裁制。

特拉西美尼湖之战失败后,费边.马克西穆斯被任命为独裁官,他采取了消耗的战术,每天都紧跟在汉尼拔军队的后面,但从来不予其正面对抗,唯一的目的就是限制汉尼拔的后勤供应,在长时间的消耗后,汉尼拔的锐气逐渐降低。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艰难反攻下的罗马军队


罗马见到费边的战术奏效后,即刻组建四个军团,并延续了费边的战术,尽可能的消耗和遏制汉尼拔军队的士气。此后,意大利的战局进入了僵持状态,汉尼拔原有的优势慢慢消失。

西地中海是罗马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它可以不受任何阻碍的不断投送兵力,发动大规模战略进击。迦太基却从未成功地部署虽然较弱但还有那么点潜力的海军力量。因此,罗马人能迅速在伊比利亚战场取胜,而迦太基只能把中途的兵力抽调用来增援汉尼拔,令后者无法征服意大利。

同时,罗马人在西西里的胜利使其控制了通往意大利南部和西部的通道。不但如此,罗马派军跨过亚得里亚海,击败马其顿,致使这个陆军强国无法支援汉尼拔,而罗马的外交也有利的相助他们的海上优势,外交操作导致希腊众城邦与之结盟,共同对抗马其顿。

汉尼拔想要破坏罗马依赖的意大利同盟,但罗马的海上优势和迦太基元老院的战略消极让他没有得到增援力量,他的战略计划再一次破灭。现在希腊多个城邦和罗马各殖民地以及所有的拉丁城邦都开始效忠罗马,罗马人围攻并重新夺回卡普亚是这次战争的关键点。

罗马人本着战略分寸意识区别对待背叛者,他们及其严酷的处置卡普亚,而宽容对待返回罗马同盟的倒戈城邦。此外,为拉拢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罗马将闪族迦太基描绘成了希腊一直以来的敌人,所有这些举动都在说明“天平逐渐向有利于罗马的一方倾斜”。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未能实现毕生的抱负


汉尼拔只专注意大利战场15年,而罗马人在与他僵持后,以更为宏大的战略目光和战略灵活性变更“战略重心”:公元前209年,西庇阿之子小西庇阿率军攻占迦太基的头号据点伊比利亚,而汉尼拔不得不望洋兴叹。

两年后,鉴于在伊比利亚的大势已去,汉尼拔只能命令自己的弟弟哈慈德鲁巴率残军抵达意大利,但该部队还未和汉尼拔会师就被罗马军团打的灭团。随后的罗马“外向战略”再度推进,汉尼拔被逼的只能率军返回北非。

自此,汉尼拔被迦太基寡头集团从意大利召回,但随即兵败扎马,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彻底失败结束。从此以后的迦太基沦为只能听命于罗马的附庸城邦,而罗马在地中海地区也再没有跟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最终令人不可思议的打败了汉尼拔的入侵


从布匿战争的全程来看,罗马战略经典体现了其国家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武装力量、政治安排、财政规划、外交操作、对外宣传等各种国家战略手段及资源基础都被充分的动员和协调,目的就是保障罗马的生产并继续为彻底打败迦太基而变更尝试。

而与其相反的,汉尼拔和迦太基的不仅输在战略上,其迦太基的寡头集团一直都未充分动员国家的军事人力和财政资源,也为有效的建设和使用海上力量配合汉尼拔作战。虽然汉尼拔运用了外交和宣传手段,但在具有相对稳固特征的意大利同盟面前,是在难以奏效。

罗马在战略上的有一优越性,在于其杰出的战略能动性,也就是随战争大局的重大变动而积极调整战略。反观汉尼拔,坎尼战役后的战略几乎是一成不变,即便罗马战略极度变更,战局基本性质也为做出改变。双方的优与劣,相当明显。

制度的力量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坎尼战役后:罗马的得救是由于它制度的力量。罗马能够在一场先是连续战败后又发出优越的潜能,最终将敌人击败,而这个潜能,就是罗马的制度

就政制而言,迦太基已经走过它最好时期,而罗马却处于巅峰时期。罗马在战争之始终保持外部成功必须的内部和谐。

特拉西美尼湖战役失败后,执政官直接对民众宣布:我们在这场大战忠失败了,我们的军队已经被对手粉碎,我们的执政官战死了,为了你们自己的解救和安全,你们需要好好考虑。这是信任、引导和动员人民。

曾经获得民众支持后的瓦罗被推荐成为执政官之一指挥军队,坎尼战役惨败中虽然仅瓦罗一人生还,但包括费边在内的众元老仍到城门迎接瓦罗,感谢他对共和国保持信心,元老阶层的宽容大度是保证内部和谐的重要力量。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迦太基的失败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不仅能够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并还能塑造合理的政治和战略决定,以适应战争的能动要求。坎尼战役失败后,元老院仍然有条不紊的胜任自己的职责,他先是征募青少年入伍,同时也将囚犯和奴隶武装起来,迅速组建了四个军团,呼吁众拉丁城邦出兵支援,共同解救危机。

许多人惊叹到,与其说汉尼拔为自己在战场上的胜利而开心,不如说他因为罗马元老们表现出来的坚定和高尚而惊讶和沮丧。

罗马吸取失败教训,根据调整领导和修改体制,其中著名的费边战略就是罗马采用并加以执行的,而这也成为了汉尼拔的克星。之后的罗马还改变惯例,将一切军务全都委托给执政官,并酌情延长格外卓越的执政官的任期。当时仅24岁的小西庇阿尽管资格还不够,但在民众大会上毛遂自荐,结果就被元老院委以重任。而这正是罗马政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构成罗马文治的一大活力,这也是让汉尼拔一直无法攻克的原因。

罗马精神

共和国是稳固地建立在古老的风俗和人的力量之上的”,这是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世人恩尼乌斯创作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史诗。

学者认为,古老的风俗指的是“某种生活观,某种道德品质,再加上某些不成为的规范及责任与行为方面的先例,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准则和管理传统。”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令人敬畏的罗马精神


罗马能够战胜迦太基,很大程度上是罗马几个世纪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政治文化提供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是迦太基不曾拥有的。

波利比阿曾说,罗马拥有卓越的精神,即坚韧、勇敢、城市、敬畏众神和服从权威。在古典时代,制度和法律是民族宗教的一个部分,而罗马人的虔诚,甘愿为祖国而抛头颅啥热血。在历史中的罗马经历大小战争,他们也曾失败过,但几乎从没有因失败而割让土地,这是因为农民士兵的土地情结和坚韧不拔。

罗马共和国早期以来接连不断的战争使得罗马成为一个基于公民军人的尚武国家,“它将施行暴力的能力抬升到了美德地步,成为一种其本身就是善的品质”。共和时代的罗马人不怕战争伤亡,一旦置身于冲突中便会坚持到底。罗马社会从头到脚可见军事化特征,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罗马壮大。

从平民到贵族,差不多一概黩武豪强、争强好胜,其贵族崇尚英雄主义,血刃拼搏和建立战功是活的政治地位饿社会声誉的重要来源。因此,没有十年征战生涯的罗马人是没有哪个可以担任政治公职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十年里20位执政官中有12人战死,这种伤亡比例奇高,但对罗马人来说这已经习以为常,即便有坎尼战役那样的重大失败,而罗马共和国仍然坚持着抵抗迦太基。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整整花了近五百年时间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时间,罗马的威望辐射意大利半岛,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汉尼拔分化罗马同盟的战略目的有很大不可能实现。可以说,汉尼拔也犯了“以己度彼”的错误,他将罗马同盟看成迦太基帝国的类似物。他理解帝国控制下各族对迦太基的仇恨,而认为罗马盟邦对罗马也是如此,他以为一旦挥舞自由的大旗,在挫败罗马军队后,那些罗马城邦就会归附到他的麾下。

然而,事实上迦太基和罗马对城邦的管理方式并不一样,罗马的统治比较宽厚,迦太基极为苛刻。迦太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独占,他们不允许附庸城邦有一天得到平等地位的机会;而罗马对即使是最下等属国也完全夺其独立,并对任何属国绝不课以固定贡赋。所以,罗马的长期交往融合,导致大多数的意大利城邦资源和罗马结合,但迦太基在意大利人的眼中是狡诈、残暴、野蛮的代名词,因此汉尼拔的“自由”旗帜并没有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有吸引力。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相比罗马的团结,迦太基更像是一盘散沙


罗马城邦会终于罗马还有另外的精神文化原因,他们一向不能容忍邻邦的背叛,对那些背叛的邻邦罗马人总会处于最严厉的惩罚,背叛者对他们加以“残忍”的符号。可以说在古代高政治文化的民族,极少有像罗马人那样的极度残暴,但更广泛地说,罗马的“残忍”与其精神一样难解难分。

他们其实很少有无缘无故的残忍,他们偶尔的怜悯仁慈是经过自我利益的考虑,罗马的战略提供了嗜杀本能的最生动例证:从费边的消耗战略,到小西庇阿的深思熟虑的外向进攻战略等,这其实是罗马文化中“实用的冷酷无情”

对布匿战争中,罗马与迦太基各方面的总结

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决定西方文明未来走向一场较量,但严格来说,他们之间的较量大致只发生在制度领域和体现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领域。

在战略领域,其实之发生在汉尼拔个人和罗马国家之间,而罗马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是由由元老院主宰,费边和小西庇阿则是罗马统治集团内战略性贡献比较大的两位统帅。显然,罗马要战胜迦太基,就要在战略、制度和文化这三个方面高于迦太基,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罗马与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战争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中,每一方面都有较量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的每一个都其他两个方面无法代替,而它们之间也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特别是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说到底仍然是战略优势的最终条件。

从历史的因果角度来看,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略、文化和制度三类较量在程度和意义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文化较量,是民族精神特质和政治文化的竞争,效应也是最根本、最广泛,无所不在较量。而制度和战略较量相比之下,略输于文化较量。正因如此,从古典时代到近代的马基雅维里和孟德斯鸠等,无不将罗马的胜利归功于罗马的精神和政制。

也正是因为罗马和迦太基三个方面的较量,才有了历史上上著名的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的发挥,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罗马帝国的强大,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篇精彩的历史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