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我們不斷購買新物品,又捨不得扔掉舊物品,導致新物品的作用受限,而舊物品則放在角落佔據著空間,默默吃灰。心理專家認為,這其實屬於一種病態心理,如何理解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貪婪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一個角落,堆放著一些過去的東西,或是因為價格便宜買回來卻發現沒有用處,或是用過幾次之後覺得不合適,又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

他們滿是灰塵,對當下和以後沒有什麼用處,但我們就是捨不得扔,因為這些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扔掉他們就是浪費,放在一邊才更讓人心安。

其實,這體現了人類貪婪的一面,明明對你已經沒有了用處,卻因為自己的貪慾而不肯捨棄,我們以為我們抓住了它們,其實是對自己的束縛。

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傳統思維影響下的心理狀態

一方面要說的普遍心理就是我們應該是勤儉節約的,生活花銷不該大手大腳的傳統美德,這種傳統思維尤其在中老年一輩的心裡是根深蒂固,因為他們曾經經受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

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害怕處理問題

這是一種普遍的情況,不想扔東西是為了預防在將來有用到的一天,但實際上,這一天是很難到來的,即使真的來了,大部分情況也是在翻箱倒櫃之後依舊沒有找到再去買新的。我們存放這些暫時無用的東西是為了幫我們解決未來的問題,但這些人往往忽略了,無用之物本身就是問題,這只是一種逃避問題的現實表現。

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那麼,如何改善這種症狀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扔東西開始

極簡主義生活

西方社會有一句名言:"less is more."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簡主義的生活觀念。許多女生為了消費的快感會選擇"買買買",但是,等熱情過去了,她們會發現有些東西自己根本用不上。

極簡主義提倡的核心生活觀念就是:雖然少,但是好。在我們經濟能力的承受範圍內,不斷地減少數量,留下自己真正需要且喜歡的東西。

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心理

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在文章《神奇的數字 7±2 》中明確指出,人類的大腦一次能夠理解的內容和概念的數量是有限度的,在短時間內我們無法容納超過 7±2 的記憶項目,超過界限之後的內容只會讓我們覺得疲憊,從而產生無形的壓力。

學會斷舍離,讓我們明白事情的輕重主次,畢竟,家的空間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幾百個手機聯繫人和堆滿的衣櫥都不會使我們快樂,而這種好像擁有很多的錯覺才是我們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