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羽林郎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一位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如果放在現代,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也未嘗不可,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是在唐代,在唐代這樣改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最輝煌的時代了,國強民富,疆域寬廣,絲綢之路讓唐朝世界聞名。雖然如此,但是那時候人們的科技不可能像現代這麼發達,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們的生活還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特別是糧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飽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分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於貴族的宴席和日常飲食,還會用於一些儀式上。而在現代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擺上兩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飲食的尋常飲品。

王維送別友人去邊疆,想到了友人將要離開西安,到了邊境苦寒之地,可能難以喝到好酒,心中不捨,勸他離開之前多喝幾杯,所以用“更”比較合適。如果是在現代,友人去遠方,我們給他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適。

用“更”還是用“共”,跟所處的時代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跟當今不一樣,文化跟所處時代的方方面面有關,所以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用語就不一樣。


非羊日記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友人到安西而即興做的詩,詩的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景的。這裡的“浥”,是溼潤的意思。前二句是說,渭城的昨晚下了一場細雨,早晨起來看到,地上的塵土已被溼潤了,空氣清新,而居住的旅店周圍,楊柳依依,綠葉青翠,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象。

詩的後二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抒發情懷的,是抒發感慨的。意思是說,我勸友人再把這杯酒喝盡,往西出了陽關,我們就再難相見了。

那麼將“勸君更進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可以嗎?是否更好?可以明確回答,如果這樣改,王維的這首詩,就不是千古名篇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就不能稱為是千古名句了。

“勸君更盡一杯酒”,請從這句詩中,認真讀出其寓意、場景及當時詩人之情懷。這句詩透露給讀者的是,為送友人西去陽關,特在客棧設宴送別,而且酒已過三巡,友人間話語不斷,難捨難分,友人之情誼躍然紙上。酒意雖高,但還是想一杯又一杯的勸友人將杯中之酒喝盡,這表達的朋友間友情深似大海。

如果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還能表達出其意境及情懷嗎?答案是否定的。


春日之虎


我認為,改了實在是不妥!

理由很簡單,只是有違傳統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而已,並沒那麼深奧玄乎。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

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渭城的綿綿細雨浸潤了粒粒塵埃,使得空氣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鮮嫩綠柳的印襯下,也顯得更加碧綠青翠。在此,我真誠地奉勸我的好朋友,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吧,這次一別,你向西出了陽關後,恐怕就難以再遇到故交舊友了。

我們瞭解過原詩的創作背景與內涵後,來細細分析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是怎樣有違酒文化與待客之道的。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此時是王維在送元二,是王維在做東。我們自古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講究的是誠心誠意,全面為客人著想,要盡力讓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處於從屬地位的。

因此,王維請客在送別元二,肯定是要不斷地勸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讓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維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換成我們現代語就是:來!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

這到底是誰陪誰啊?是誰送誰啊?這裡的王維明顯成了一個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漢子,詩句所體現出來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日常生活中此種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請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為客,自己喜歡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歡,吃火鍋時直接要麻辣鍋底;自己喜歡吃麵食,也不問客人是否愛吃,點主食時直接要麵條;招待客人時,人家客人不喜歡喝酒,自己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還得客人去照顧他。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現,一點都不懂待客之道,對客人的誠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一點拙見,歡迎探討。


老武小侃


這首詩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講!早上的雨啊,打溼了地上的灰塵!客房青磚碧瓦旁邊的柳樹也煥然一新!朋友啊,我們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陽關之後,就再沒有朋友啦!

陽關是過去邊塞之地!過了陽關之後就等於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本來詩人和元二已經喝了很多酒了!他還要再勸朋友多喝一杯!因為此次喝完酒之後,元二過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啦!喝酒也沒有現在這麼暢快啦!

而把它改為共盡,就是說我們共飲一杯吧!並沒有更近一層的意思!就好像兩個素不相識的朋友,也可以說來我們喝杯酒吧!認識認識!所以用在這裡不恰當!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詩句,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中華詩壇中不了多得得一首奇詩。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瞭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裡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絃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

  看!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裡也曾多次採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Vikeing520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背景。這是唐代王維送別元二的一首詩。詩中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勸對方“更盡一杯酒”,是為後面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作鋪墊,“更”在這裡表達的是“再”,表遞進,通俗一點地說就是“來來來,我們再喝多一杯,等你西出陽關後,恐怕我們就再也見不著啦”。如果用“共”的話,只是一種評述,無法強烈地表達出不捨之情,更無法與後一句無縫銜接。

綜上所述,是一家之言,希望多多指正。


黑與白之間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說的是你在喝一杯,等到出征後那邊沒有像我這樣的朋友了。珍惜一下這樣的機會。

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

而那所謂的勸君共進一杯酒啥意思?意思是你我在喝一杯?喝一杯就喝一杯。喝了這杯還有下杯。喝了今天還有下次。完全不是一個意思,也不是一種境界。你想共進一杯就共進一杯,但是絕對代替不了人家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境界與情感。



后街與你談天說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

首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語句的病句,但是,意思不一樣。

1.“更”字體現了,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一杯之後還需一杯,希望友人多停留

2.“共”字說明王維和友人一起喝酒的場景,沒有能夠體現出出關之後的淒涼和孤獨感,“更”字可以體現作者害怕友人的孤獨,出了這裡就沒有朋友了。

其次,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陽關是邊塞很遠的地方,作者送的友人去了這裡,說明是友人被貶,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

所以寫出了詩人的內心很不滿。


隨心所欲記錄


我認為,此改不妥。

該詩句出自唐王維,在我國文學史上特別著名。全詩為: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其中: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是唐代治理西域的重要軍政機構,設在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陽關"指漢武帝時設立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的一個重要邊關,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在當時,出了陽關不僅要面臨沙漠地域,同時也意味著出了邊塞。

我認為,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中,不僅滿含了送別友人的濃濃惜別之情,更充滿了送友出關、立功邊塞的豪邁之氣。而"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文中,"更"字有"再次之意;"盡"字有"乾杯"之意。如果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那是把"再乾一杯",改為了"共喝一杯",豪邁之氣盡失,僅剩惜別之情,此詩遜色恐怕不止三分。

當然,這只是個人淺見,很可能錯誤,寫出來請高人斧正。


跛翁


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不好。

寫詩的精髓,在於“傳神”,一個字就能讓人想象出畫面。王維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是因為他的詩非常傳神。

舉個例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個“直”和一個“圓”,非常有畫面感。讀者閉上眼睛,猶如身臨其境。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便稱讚道:

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又比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就非常傳神,讓人聯想到江南花草盛開綠意盎然之景,一個綠寫出了一個動態過程,於缺筆中讓人回味。

而“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更”妙在哪裡呢?聽我慢慢道來。

“更”就是“再”的意思,這句詩翻譯過來就是“兄弟,勸你再喝一杯吧”,接著下面一句“喝完這一杯,出了陽關可就見不著老朋友了。”情深意濃。

“共”是“一起”的意思,如果改為“共盡一杯酒”,就是“兄弟,勸你跟我一起喝杯酒”。

“再喝一杯”與“一起喝一杯”,差別是很大的。為什麼呢?

再喝一杯”,說明兩人之前已經喝了不少了。 再結合前面“渭城朝雨浥輕塵”,點明瞭時間是清晨。也就是說,為了給朋友送別,王維很早就與朋友見面,並且喝了不少酒了。咱們甚至可以猜測,他倆喝了個通宵 一直喝到早晨,朋友實在喝不下了,這時王維勸道:再喝一杯呀!喝完咱就見不著了!這樣的場景非常生活化。

倘若是“一起喝一杯”,就讓人覺得,他倆之前根本沒喝。兩人是臨走前才喝的這一杯。你更加聯想不到他們會喝個通宵。

試問,作為旁觀者,你會覺得以上兩種情景,哪個更加能夠體現友情?當然是第一種。

兩個人臨別前還依依不捨,早早地就擺下酒席痛飲,臨別前還拉著朋友說:再喝一杯呀。感情多好!

至於第二種,則完全讓人覺得他倆只是客套。臨走前,例行地敬你一杯,喝完酒該幹嘛就幹嘛去了。沒內味兒!

所以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與“勸君共盡一杯酒”,簡直天壤之別,這個字是不能亂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