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虛擬幣,不再“發幣”的區塊鏈將往何處去?

李斌 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員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習總書記對區塊鏈技術的肯定大大鼓勵了技術鑽研者和產業從業者的信心,也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贊同。

不過,近幾年伴隨著區塊鏈的熱潮,社會上也出現了種種打著區塊鏈的名義、行詐騙之實的亂象。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披露,目前全國與區塊鏈相關的企業有3萬多家,但真正擁有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甚至不足10%,大多數企業僅是借勢或者造勢,有的甚至實施各種騙術。同時,央視《焦點訪談》也在報道中批評指出,區塊鏈不是“取款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於普羅大眾和希望將區塊鏈技術切實運用到產業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企業而言,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區塊鏈,並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和促進產業發展呢?

海水與火焰:區塊鏈的定義、範疇與路線之辨

目前,在眾多信息技術之中,“區塊鏈”涵義的混淆程度或是最嚴重的,幾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區塊鏈的解釋。甚至不少的解釋都試圖將“區塊鏈”抽離出信息技術的範疇,將其上升為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甚至是玄學的顛覆性概念,以達到博取眼球的目的。

事實上,區塊鏈一詞最早在2008年被提及,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它僅代表著多類信息技術組合的統稱。經過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歷經數年的討論,2019年也終於在國際標準層面明確了區塊鏈的定義。根據ISO22739中的表述:區塊鏈是使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的區塊,按照順序追加形成的分佈式賬本。


區塊鏈≠虛擬幣,不再“發幣”的區塊鏈將往何處去?


誕生初期的狹義區塊鏈技術(或稱:公有鏈)僅包含了塊鏈式數據結構、時間戳、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非對稱加密算法、點對點通信協議等細分模塊,後來又增加了智能合約技術。

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由於這些技術組合起來的性能和存儲能力有限,也缺乏安全和監管治理措施,無法在現實的商業場景中使用,所以早期的區塊鏈技術僅被用於催生了比特幣、以太坊等相對閉環的虛擬貨幣應用。

這亦導致公眾在早期經常混淆了技術和應用的邊界,錯誤地把“區塊鏈”技術與“虛擬貨幣”應用劃上等號。

儘管此後,新開發的公有鏈項目也逐漸提高記賬節點的准入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換取性能的提升和增加商業上的可行性,但仍保留了內生的虛擬貨幣作為其生態的激勵手段和價格炒作工具,所以實質上還是繞開了傳統的金融監管和行政監管要求,變相實現原本應由央行或證券業監督管理機構統籌管理的“貨幣發行權”或“證券發行權”。

回顧可見,公有鏈項目及其生成的虛擬貨幣花樣不斷翻新、投機盛行、價格暴漲暴跌、風險快速聚集,並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多種違法犯罪行為,造成了大量的社會穩定和金融穩定事件。

因此,自2017年9月4日以來,七部委等監管機構連續出臺了相關監管要求,限制和禁止ICO、虛擬資產、虛擬貨幣交易、挖礦等行為。

近期,在各級部門進行區塊鏈技術推廣宣傳過程中,虛擬貨幣活動又有抬頭跡象。為進一步加大防控力度,2019年11月底,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密集發文,再度強調要對轄內虛擬貨幣業務活動進行持續監測,一經發現立即處置,打早打小,防患於未然。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公有鏈的技術路線及虛擬貨幣的日暮途窮已成定局,而去代幣、需准入許可的聯盟鏈技術近年來卻是逐漸發展成熟、並承接起區塊鏈賦能產業發展的重任。

於2015年誕生並不斷迭代更新的聯盟鏈可看作是廣義區塊鏈技術的代表,它所涵蓋的細分技術模塊也在與日俱增之中:不僅包括了塊鏈式數據結構、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基礎區塊鏈組件,還包括如分佈式架構、分佈式存儲、實用拜占庭容錯共識機制、跨鏈機制、數字身份認證模塊、分佈式事件管理機制、多方安全計算、零知識證明和同態加密等各類隱私保護算法等眾多的細分技術模塊。

最重要的是,聯盟鏈徹底摒棄了以虛擬貨幣為基礎的激勵方式,並增加監管節點接口,堅守住合法合規的發展路徑。

不難發現,如果拿2009年200行代碼的比特幣,與2019年數十萬行代碼的主流聯盟鏈系統相比,無異於一個是飛機模型,另一個是真正的飛機,其技術複雜程度、應用能力邊界、安全與治理難度都已是天壤之別。

但遺憾的是,市面上仍有大量的書籍、刊物、報道等都將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或其他公有鏈技術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標準教案,對更復雜更實用的聯盟鏈技術解決方案卻隻字未提,這實質上形成了較大的誤導作用。

在應用邊界上,聯盟鏈技術還不止於自身的能力,而可以與其他新興技術融合貫通。

例如,區塊鏈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可讓採集、交易、流通,以及計算分析的每一步記錄都留存在鏈上且可全生命週期追溯,使得大數據的質量獲得信任背書,同時還有助於促進大數據相關的多個參與方有效協作,拓展聯合對賬、聯合風控或聯合審計等場景,打破數據孤島現象;與物聯網、邊緣計算、5G等技術結合,可促進可信的產品溯源和流通,物聯設備的服務效果也有跡可循;與人工智能聯邦學習技術結合,可促進多部門的可信數據交互與合作,實現在無需交換數據的前提下訓練算法和模型,並能對訓練的效果進行可信的驗證;與雲計算技術結合,則可實現更健壯的分佈式架構和更易擴展的多鏈跨鏈場景。

基於此,聯盟鏈的價值是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信息技術組件之一,助力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賦能產業、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為表述方便,本文以下“區塊鏈”均特指不涉幣的聯盟鏈技術或分佈式賬本技術。

開源VS閉源:區塊鏈底層平臺的百舸爭流

對於同樣選擇了聯盟鏈技術路線的不同主體,在探索建設底層平臺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開源和閉源的兩大派別。不過,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不少閉源平臺也加快了開源的步伐或給出了未來開源的時間窗口。

在開源區塊鏈平臺方面,國外有IBM主導的Hyperledger Fabric平臺,國內已有由微眾銀行和金鍊盟、眾安科技、京東數科、百度等分別主導的區塊鏈平臺相繼開源,螞蟻金服主導的螞蟻聯盟鏈也已將開源計劃列入了進程。


區塊鏈≠虛擬幣,不再“發幣”的區塊鏈將往何處去?

2019年11月23日,杭州,嘉賓在2019網易未來大會上了解5G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在未來的應用。

在閉源區塊鏈平臺方面,較為著名的有騰訊的TrustSQL、平安的FiMAX壹賬鏈等平臺,其源碼暫未對外開放,平臺目前主要用以支持其生態內部的應用發展或通過BaaS等形式對外提供區塊鏈雲服務。

主動將最新研發的核心技術進行開源,雖然意味著不僅是“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但自身也能通過開源開放獲得好的回饋。一方面,開源社區裡多樣化的開發者可以及時發現開源平臺的不足與漏洞,並快速升級迭代成更好的平臺;另一方面,開源開放可加快促成開源社區的參與者們開展商業合作,開源社區不斷髮展壯大,也有助於孵化出更多的創新商業模式。

舉例而言,微眾銀行聯合金鍊盟開源工作組的多家成員單位,在2017年就完全開源了其聯合開發的聯盟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至今開源社區已彙集上萬名社區成員、超500家企業及機構共同參與區塊鏈產業生態的構建,落地了數百個應用案例,遍佈政務、金融、公益、醫療、教育、交通、版權、供應鏈、招聘、農業、社交、遊戲等多個領域,其中超60個應用已在生產環境中穩定運行,現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開源聯盟鏈社區。

眾安科技主導的企業級區塊鏈平臺Annchain亦於2017年12月開源,可提供快速鏈部署、中間件、審計瀏覽、系統監控等支撐工具或產品,並已在數十家企業的商業場景中進行工程化應用。

京東數科研發的智臻鏈則於2019年一季度開源,並同步推出開發者社區,現已支持了京東集團所涉及的供應鏈追溯、金融、公益、精準扶貧、二手商品買賣、醫療健康等多類業務場景。

預計2020年將開源的螞蟻聯盟鏈也已落地了40多個應用,涵蓋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通用溯源、電子票據等多個行業領域。

就各大平臺的技術攻關方向而言,共識機制以及區塊鏈單鏈性能方面的優化已接近完善,未來預計將在隱私保護算法、跨鏈技術、多鏈並行計算技術、分佈式存儲、分佈式數字身份等更廣泛的細分技術方面繼續突破。

而伴隨中國底層平臺的數量增加和核心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企業的區塊鏈技術專利的申請量也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遙遙領先。

根據知識產權行業媒體IPRdaily在“2019年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百強榜”中披露的數據,截至10月25日,榜單前10名中有7家企業來自中國,其中,阿里巴巴、中國平安、微眾銀行進入了前5名。

在全球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制定方面,中國同樣也已是早早佈局。

自2017年開始,國內多家企業如微眾銀行、萬向區塊鏈、眾安科技、螞蟻金服、中國平安等企業就已在工信部標準院的牽頭組織下,統一作為中國成員體的代表,參與ISO和IEEE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區塊鏈標準制定工作。

目前,關於區塊鏈的術語和概念、參考架構、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多項標準已完成立項並進入研製階段,中國成員體在術語、參考架構、應用案例、數據格式規範、分類與本體等細分標準中都起到了較大的貢獻作用。

應用範式:開啟分佈式商業之門

應用場景方面,習總書記在10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區塊鏈技術應用已經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

的確,區塊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重要組件,其應用範圍並不受行業的限制,從而可以廣泛支持各行各業中的多方合作場景,進而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例如,區塊鏈政務應用有助於實現讓老百姓少跑或者不用跑的目標;區塊鏈司法應用有助於降低大眾或小微企業的仲裁成本和提升仲裁效率;區塊鏈溯源應用則有助於讓老百姓吃上更放心的食物;基於區塊鏈的各類金融應用有助於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區塊鏈發票應用則有助於讓大眾免去頻繁貼發票的煩惱。


區塊鏈≠虛擬幣,不再“發幣”的區塊鏈將往何處去?


未來,區塊鏈或將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乃至精神文明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區塊鏈社會治理應用將有助於弘揚善行,優化社會治理模式,助力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與其他技術解決方案相比,區塊鏈的技術解決方案的主要優勢包括:分佈式多方合作、可信數據記錄與存證、全流程追溯、智能執行合約邏輯等方面。

(A)分佈式多方合作——該項優勢主要由區塊鏈系統中的共識機制、對等網絡等功能組件所實現與保障,包括能夠進行對等的點對點之間的高效安全通信,多個節點同時參與共識和確認,確保有相同賬本記錄的各節點的數據一致性等能力。

此外,還能夠構建分佈式對等的底層拓撲結構,實現數據分片及路由處理,可彈性擴容及容錯容災等能力。

這方面典型的案例有,微眾銀行攜手華瑞銀行共同開發,並於2016年8月份上線的機構間對賬平臺,其後洛陽銀行、長沙銀行等亦相繼接入,至今該平臺已累計記錄超過8000萬筆真實金融交易並毫無差錯,有效降低了操作風險與運營成本。

還有中國人民銀行打造的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從2018年底上線以來,已有30家銀行接入,實現了供應鏈應收賬款多級融資、跨境融資、國際貿易賬款監管、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等業務上鍊。


區塊鏈≠虛擬幣,不再“發幣”的區塊鏈將往何處去?


(B)可信數據記錄與存證——該項優勢主要由區塊鏈系統中的加密、賬本記錄、數字簽名、共識機制、隱私保護算法等功能組件所實現與保障,包括可抵禦密鑰被破解,支持持久化存儲事務記錄,支持多節點擁有完整、一致且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以及防止非法控制的節點在賬本中進行信息記錄等能力。

這方面較為典型的案例有,微眾銀行聯合了數家存證機構和仲裁機構在2018年上線的仲裁鏈應用,實現了驗、籤、存、裁的電子證據閉環,從而有效將仲裁成本降低至傳統模式的10%左右,仲裁效率也從傳統的6個月縮短至7天以內。

此外,人民網基於FISCO BCOS底層構建新聞版權聯盟鏈,實現數字版權確權、監測、侵權取證、訴訟的全流程線上化和自動化。類似的,安妮股份版權家亦通過區塊鏈為海量作品提供版權存證,已接入北京、杭州互聯網法院,支持一鍵發起訴訟。

在監管科技方面,也有較為突出的案例。例如,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微眾銀行上線了基於區塊鏈的“網絡投票決策平臺”,解決網貸機構清退流程中的互不信任問題,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做出了積極貢獻。

(C)全流程追溯——該項優勢主要由區塊鏈系統中的賬本記錄、摘要等功能組件所實現與保障,包括可以驗證數據明文是否被篡改,支持多節點擁有完整、一致且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等能力。

這方面較為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底上線的眾安步步雞應用,通過區塊鏈、物聯網和防偽技術的結合,讓消費者可以實時察看雞的地理位置和計步信息;在整個生產鏈上,從雞苗的供應源、養殖基地,到屠宰加工廠、檢疫部門、物流企業等環節的所有信息都通過區塊鏈進行流轉,確保了信息的不可篡改。

此外,2019年京東數科也宣佈將區塊鏈結合人工智能的“豬臉鑑別”和“牛臉鑑別”技術,實現整個養殖過程的完整可追溯。

(D)智能執行合約邏輯——該項優勢主要由區塊鏈系統中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功能組件所實現與保障,包括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對交易和事務進行有效性驗證和記錄,或將傳統物理資產轉化為以數字化形式定義的承諾,或當條件型協議被觸發時區塊鏈系統自動執行該協議的能力。

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騰訊微企鏈、平安SAS平臺、微眾銀行供應鏈金服平臺等,這些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中的應用,可高效便捷地實現鏈上鍊下的系統間交互、促進供應鏈線上的應收賬款或票據等資產高效流轉,“1+N”融資模式下的鏈屬企業可由此憑藉核心企業被賦予的信用開展融資,有效減緩實體經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本質上,區塊鏈等分佈式技術的變革有助於推動商業模式的轉變,讓商業形態從資源集中壟斷的模式轉變為更公平、對等和透明的模式。

微眾銀行在2017年3月將這類商業模式概括為“分佈式商業”,並定義其是一種由多個具有對等地位的商業利益共同體所建立的新型生產關係,是通過預設的透明規則進行組織管理、職能分工、價值交換、共同提供商品與服務並分享收益的新型經濟活動行為。其顯著表現的特徵包括多方參與、共享資源、模式透明、鬆散耦合、智能協同、跨越國界等。

誠然,還有許多優秀的區塊鏈行業實踐與分佈式商業應用我們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個垂直行業領域的區塊鏈人才增加,未來我們也將看到更多有價值的區塊鏈應用在國民經濟中的各個領域百花齊放。

發展建議:從“去中心化”轉向“擁抱監管”

過去,不少區塊鏈技術從業者打著“去中心化”的名義,試圖繞開行業監管與行政監管,一不小心就落入了違法犯罪的邊緣,這也值得未來的從業者引以為鑑。

事實上,習總書記在10月24日的講話中也重點強調:要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引導和規範,加強對區塊鏈安全風險的研究和分析,密切跟蹤發展動態,積極探索發展規律;要探索建立適應區塊鏈技術機制的安全保障體系,引導和推動區塊鏈開發者、平臺運營者加強行業自律、落實安全責任;要把依法治網落實到區塊鏈管理中,推動區塊鏈安全有序發展。

因此,最後建議從業者未來應始終保持合規發展的治理原則,選擇聯盟鏈的技術發展方向,預留監管接口,支持監管節點接入以監督管理全業務流程的風險,努力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監管科技和合規科技領域的應用,並遵循國家網信辦《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的有關指引,積極備案,有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