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穿越生死的情書》節選:8不是“以命相托”而是“以死相托

未然醫生:

你的故事震撼人心。那不僅是一場生與死的對決,更是情感與理智的纏鬥,愛與割捨的掙扎,求救與救之不得的絕望。每個深陷其中的人都進退兩難,無從抉擇。我想,你在臨上臺前取消手術的那一刻,內心一定經歷了許多。

我想起一位來訪者對我說的話。他自嘲地說:“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你只有認真努力了,才知道什麼叫做絕望。”

他是我在給你的第一封信中提到的,那位晚期胰腺癌患者,45歲的500強外企高管。當他走過患病初期的掙扎,開始接納和麵對自己的病情後,我們用了好幾次諮詢,一起探討他的“死亡規劃”。

他說:“我用一輩子的努力寫下了光燦燦的簡歷:從世界頂級高校,到世界頂級企業,再到亞洲區高管的職位。我曾以為我的一生都會和別人不同。想不到死到臨頭,還是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甚至更狼狽。”

他說:“我想死在自己家裡。但妻子說,我死後,她要帶著女兒移民加拿大,房子會出租或者賣掉,如果死過人就不好出手了。於是,我又想,死在父親家裡吧。我父母離婚早,母親早年定居海外了。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父親說:‘這事我得和你阿姨商量商量,你阿姨膽子小,最怕那些個鬼阿神阿的。’ 之後,便再沒有了下文。想想也覺得諷刺,他們住的房子都是我買的,活著的時候住哪都行,等要死了卻無家可歸了。”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辦?”

他自嘲地笑,搖頭,“還能怎麼辦,只能死在醫院。” 停頓了一會兒,他緩慢的說:“這也是今天我來找你的原因,我想請你幫我選一家醫院,讓我能死得好一點。”

我看著他,他的神情平靜而認真。我問他:“為什麼找我,你知道,我並不是醫生。”

他說:“因為你有很多醫生朋友。我相信,好人的朋友也是好人。”

他說:“我希望死的時候,能被溫和地對待。能住在一個看得見陽光的病房裡,不會被醫生嫌煩、甩臉色,不會被護士呼來喝去,不會在公共病房被扒光衣服當眾搶救,不會在ICU裡被渾身插滿管子、丟在一邊不聞不問。還有,即便我死了,他們拔管子的時候也要跟我說一聲,動作輕一點。我聽說,人死的時候聽覺是最後消失的,他們這麼做的時候我會知道。”

我伸手過去握住他的手,他也握住我的手,握得那樣緊、那樣緊。我說:“放心,我的朋友一定會這樣對待你的。”

諮詢結束後,我給一位醫生朋友撥通了電話。電話那端朋友很感慨。他說:“我的患者大都是‘以命相托’,他們來找我,是相信我能救他們的命。像這位一樣,希望能死在我手上的,還是頭一個。我卻覺得,這位‘以死相托’的,分量來得更重。”

朋友說:“這是我一生中接到過的最獨特的、也是最深沉的託付。”

我說:“是的,我的患者說,好人的朋友也是好人。”

9個月後,他安然離世。臨行前兩天,他讓家人打來電話,要我去醫院見他。他說:“我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除了家人,我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不見。但我想見見你,跟你道個別,說聲謝謝。我死後,如果我的家人需要你,請你幫我關照他們。”

我握著他的手,說,好。

他用另一隻手輕輕拍拍我的手背,點頭,微笑。

這是我人生中經歷過的最溫暖的道別。從醫院回去的路上,我溫暖得淚流滿面。

我想起泰戈爾在《飛鳥集》當中的一句話:“我們唯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是的,我想,只有當我們真正站在生命的盡頭,才能懂得生命的意義。死亡不是終結,他所留下的溫暖,從此會在另一個人的生命裡生根和延展下去。這一點,他是知道的,所以他握著我的手,微笑。

正如你所說,也許,對於生命終點的來臨,我們能做的太少。但,至少我們可以改變這個過程,讓它更溫暖、更深情,讓它可以從容告別,沒有遺憾。

林尋

2017年7月20日


醫述《穿越生死的情書》節選:8不是“以命相托”而是“以死相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