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领导者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道德经》第十七章

注释

①太上:最上等的。

②贵言:珍惜言辞,即很少发号施令。

③事遂:把事情做好了。

译文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道德经》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领导者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创意书法 《道德经》十八章

一、领导智慧的四层境界

老子在本章里将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他们分别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将以上四个等级看作:太上、其次、再其次、最次。即最高级的是无为而治的合道之王;其次是立圣言、重信诺以召引天下之士的王道之王;再次是以强力征服天下并以威严震慑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的则是群起而侮之的末路之王。

“太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二是遥远的上古时代。这里指的是最高明的统治者。老子对“太上”的肯定,说明老子对像道那样的“看不见的手”的统治非常推崇,标示着老子对有为政治的反对。在老子看来,最高明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之治,治理国家和人民时采取一种自然而然、不横加干预的政策,这种政策的特点是尽量减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不增加人民的经济负担,不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因而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统治者采用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不对人民生活进行干涉,所以人民生活得自在安乐,没有怨尤的对象,也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了。

“其次,亲而誉之。”这是稍逊一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的特点是给人民施以恩惠,人民亲近他赞誉他,他施惠于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让人民感觉到他的特殊性,他可亲可敬,和人民相处融洽。

“其次,畏之。”这种统治者声色俱厉,经常摆出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态,并用强制手段来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视同水火。统治者制定出苛刻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则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老百姓对其心怀畏惧,常常处在暗无天日的悲惨境地,在忍气吞声中不断积累仇恨。

“其次,侮之。”这是最下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专横跋扈,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甚至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民,而是把他们当作奴隶来对待,对他们进行奴役、辱骂。老百姓对这种非人的待遇忍气吞声,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也会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因此,老子推崇的是实行无为之治的统治者,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慎言谨行,决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老百姓遵循大道,统治者不必劳神苦思,国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也过上安宁的生活。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激之情,没有感激之情也就无所谓仇恨,没有仇恨,国家自然太平。这样的场景,正是老子对“百姓皆为我自然”的最好描绘,这也就达到了老子所谓的道的境界。所以,统治者要想成为“太上”,就要取信于天下,顺应自然,这就实现了“王道”。

老子的想法固然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只是老子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人性是多样的,尤其是在经历过大乱、大变动的时代,有时一味地让人们自由发展并非最好的办法。人们常说:“乱世用重典。”即是如此。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子的学说,在认识到其政治理念的时候,也应看到它的时代性、局限性。否则否则只能是胶柱鼓瑟,采用错误的方式。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毫无所为,他所说的“贵言”,也不是“无言”。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减少对人民的干扰,避免让政令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但并不是对人民过于放纵。相反,对于作奸犯科之人应及时纠正,对于不合理的政策应及时调整。

《道德经》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领导者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孙超 《朝花夕拾》 33X90 2015年

二、历史验证

《左传。昭公二十年》就记载了为政过宽的错失。郑国的子产病重。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子产病数月后就去世了。

太权继任主政郑国,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实行宽厚政策。郑国因此很多盗寇,他们招集人手聚集于萑苻泽中。子太叔很后悔,说,“我早点听从子产的话,就不至于弄到这个地步。”于是出动士兵去国剿萑符泽中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从此盗贼活动才稍稍平息。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息慢,民众息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

《道德经》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领导者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明朝街道景象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可谓是“无所为”的典范。朱翊钧登基时有老师张居正辅佐,还没什么太大的过失,等张居正过世后,他就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竟然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官员上奏的奏折,他都随意抛在一边,从不批复,国家各个机构的官员都出现大量缺失,他也不闻不问。他这样的“无为而治”使好好的一个大明江山逐渐滑向了衰落、崩溃的深渊。

可见为政之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过于勤政,但拯救不了王朝的危亡;有的过于“无为”,也治理不好国家;有因为过于相信儒学而德治失败的;有过分依赖严刑酷法而导致败亡的。学习老子的治国为政之道也是如此,它最大的前提就是得“道”,即参悟透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如今社会需要什么政策。老子一切的治国、处世思想都是在对“道”的理解之后,得出来的。人们应看到事物发展的一面,立足于现实,才能采用正确的行事、治世方式。

三、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好制度,让组织自行运转

古代有一首歌叫《击壤歌》,讲的是尧帝时代的事。有人看到一个老人在玩击壤(古代一种掷石子的游戏),玩得很开心,就问:“老先生,您怎么这么开心呢?”老人回答:“我吃得上饭,粮食又种得好,闲余时间还可以玩玩击壤,我为什么不开心呢?”这人就说:“您之所以能这么快乐,是因为尧帝管理有方,尧帝是圣君。”这老头不高兴了,说:“这跟尧帝有什么关系?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饭吃,有玩的,尧管理有方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如此看来,尧的管理境界是最高的,老百姓只知道有尧这个人而已,尧制定好制度后,便隐身于其后,不随时干扰老百姓,让百姓非常有序地生活、耕作,这种状态是非常符合天道的状态,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境界。

而我们现实中对领导者的理解是,领导者越有能力越好,越是讲话讲得好、处理问题果断越好,于是这些领导者在危急时刻就显示出他强大的魄力来了。但老子认为,这些境界都比较低,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的人始终处于危机中,说明您已经不是什么高人了。真正的高人是隐身于幕后的,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的。

《道德经》第十七章:百姓皆谓我自然。领导者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顺丰快递固定翼无人机

我们常用顺丰快递,这家公司的老板叫什么名字?这个人多大岁数?到底长什么模样?梳分头还是背头?戴不戴眼镜?知道的人其实很少。顺丰快递的老板叫王卫,他这人特别特别低调,几乎从来不参加论坛,不接受采访,也很少跟政府打交道,他不打广告、不贷款、不融资,然后把企业做到这么大。

这个人非常非常低调,当时他的企业把整个华南市场都占领了,深圳市政府的领导都不知道,还是到北京开会才知道原来深圳有这么个企业的。它进军华北、华东市场都是悄悄地进去,竞争对手根本就不知道有个顺丰快递来了。

王卫如此低调,他就无法管理好公司吗?并不是,他把公司制度都设计好了,比如说计算运费,顺丰快递使用的是专业的设备,一输入地址,运费马上就出来了,再一刷二维码,所有信息就都知道了。设备、制度全部完善好,员工就会进入一个有序的状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了,不用老板处处管控。所以这家企业发展得太好了,完全是良性循环。这种状态就是“太上,下知有之”,也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

有的朋友要问,这种境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您不会遭受无端的攻击,因为人走到较高位置以后,是会遭受大家攻击的,嫉妒、阻碍等都会接踵而来。像王卫这样非常低调地经营,就不会陷入各种传闻的旋涡里,他就能够专心地、安静地去经营。这种状态就是老子讲的管理有序的表现。

我们读《道德经》,如果能真正理解领导者的这种境界的话可不得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向这种境界靠拢,一点点学习、体悟,我们的人生就会不断地提升,这是很幸福的事。

大野先生和你一起读《道德经》,领悟处世哲理,学习其中智慧,并在日常坚持践行,潜移默化,时间长了,一定会对整个人生产生你我察觉不到的积极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