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每日道德经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悠兮贵言,功成身遂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身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知道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尊重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服他。

统治者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

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心得

1.本章中,老子说明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力省心,百姓也能自治。这样,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所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王道。

2.“太上”之王道,就是顺其自然,绝不勉强从事,绝不强加于人,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3.虽说谋事在人,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努力也许是勉强的、徒劳的、不必要的。所以,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要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不勉强为之,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经典故事

刘伯温功成身遂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伯温立有汗马功劳,受到重赏高封,但他却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为什么呢?

原来,他深知“可共患难却难同富贵”的道理。他请辞,是为了避免卷入官场斗争之祸患,为保身安泰,安享晚年。

在他自己看来,少年时所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经实现,自己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也已经到头了,别无所求。而且,自己性格豪爽,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直言快语,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而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经常直谏不讳。所谓“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龙颜大怒,自己的性命就难保了。宦海浮沉,高处不胜寒,不如一介平民,踏实过日子来得坦然。所以他决定尽早从官场旋涡中抽出身来,急流勇退,告老还乡,过悠闲的平民生活,乐得清闲自在。

经他再三请辞,朱元璋同意他告老还乡。于是,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

他在乡下每天读书吟诗,饮酒下棋为乐,谢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精心修养,悠哉乐哉。由于刘伯温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深知潜在的危险,所以决定“悠兮其贵言”,并“功成身遂”,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晚年生活,才避免了杀身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