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千層酥”穿越“水簾洞”

原標題:啃下“千層酥” 穿越“水簾洞”(新視點)

“成功了!”頭頂水滴,腳踩泥濘,最後一段山石剛爆破完,施工人員便忍不住歡呼起來。2019年底,歷經近兩年半時間,全長9.2公里的松山特長隧道終於打通了。

松山隧道是延崇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而延崇高速則是連接冬奧會北京延慶與張家口崇禮兩賽區的重要通道。2017年8月以來,為了讓這一冬奧會重點工程圓滿完工,中交一公局集團的建設者們在京冀交界處的山坳裡打了一場場硬仗。

他們靠著執著的堅守啃下“千層酥”。

“千層酥”,說的是施工地點千變萬化的地質條件。隧道地處燕山山脈,圍巖複雜多變,剛剛還是堅硬的花崗岩,再往裡可能就有大塊鵝卵石,或富含水分的斷層。“三級圍巖不用噴射混凝土,直接鑽孔爆破即可,到了四級圍巖,就需要分上下兩個臺階爆破,還得馬上‘請’出鋼拱架,把岩層支護住,五級圍巖則更復雜。”來自一公局橋隧公司的項目經理王賀起說,每次岩層發生變化,施工工法都要隨之調整,“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先後遇到380多次圍巖變更,變更率超過30%。有時情況緊急,還要反壓回填,及時阻止險情擴大。”

他們憑著頑強的毅力穿越“水簾洞”。

隧道最大埋深有700多米,地下水位就位於洞頂100米處,裂隙水十分豐富,實際湧水量遠超設計。“最高峰時,一天湧水4萬多立方米,相當於20多個標準游泳池的出水量。”王賀起告訴記者,為此,項目採用了三級泵站排水系統解決湧水問題,“70多人組成排水班組,24小時守著泵站,頂著冰涼的湧水不停作業,有時即使穿著雨衣,一天也得換3套衣服。”

作為冬奧會重點工程,松山隧道建設不僅傳承好傳統,也充滿時代感。

比如智能施工。在隧道北京段,一臺正在鑽孔的超大型設備吸引了記者注意。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項目專門引進的三臂鑿巖臺車,整條隧道共有4臺。作業時,臺車操作手距離掌子面約12米,施工人數由9人降至4人,雙機作業僅用時2小時20分左右,比人工鑽爆節約1.5小時,提高了作業效率,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此外,隧道北京段還引入了焊網機器人、數控彎箍機、溼噴機械手等先進設備,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

又如綠色施工。不少其他隧道項目中,混雜著泥沙的湧水被就地排掉,而在松山隧道,項目部使用了高效凝水處理工藝,將全部湧水淨化之後,作為霧炮降塵、混凝土養生、綠化等施工用水,實現了循環利用。項目還引進了新型車載式隧道除塵淨化設備,爆破後20分鐘內,就可令煙霧“煙消雲散”。此外,項目人員對裸露岩石、邊坡採用可降解的固化材料進行了覆蓋,並在洞內外安裝了氣體粉塵及揚塵檢測系統實時監控,以全方位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中交一公局先後承建了延崇高速、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等5個冬奧會建設項目。董事長都業洲表示,“隧道貫通後,我們將繼續以昂揚飽滿的熱情、只爭朝夕的態度、打造精品的自信推進工程建設,為冬奧會成功舉辦貢獻中交力量。”(記者 劉志強)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