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一世英名威震華夏,為何死後會慘遭滅門?

GavinYs


關羽堪稱我國古代“忠”和“義”的化身,在民間,他是兄弟結義時所供奉的見證人,是被尊為“關二爺”的“義絕”之人,也是道家的“關聖帝君”。他是“武聖”、“武財神”,也是統治者們冊封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凡此種種可以看出,關羽實在是備受後人推崇。

而在史書中,他是鎮守荊襄的名將,曾經發動北伐,迫使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不過,儘管關羽在前線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麋芳、傅士仁的出賣還是使得荊州被東吳所襲取,關羽本人也兵敗身死。蜀漢滅亡後,關羽更是被族滅。那麼,關羽一世英名威震華夏,為何死後會慘遭滅門?

景元四年(263),魏國分三路大軍伐蜀,但被姜維阻擋在了險要的劍閣一帶,李白曾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姜維憑藉天險,得以保衛蜀漢的安全。然而,鄧艾卻孤注一擲,率軍從滿是崇山峻嶺的陰平道偷渡,最終繞到蜀漢後方,逼得後主劉禪出城投降。

城破之後,大部分投降的官員和百姓都沒有被傷害,但魏軍中的一個將領直接率軍前往關羽後人的府邸,將其中的關羽家屬全部誅殺。這一事件被晉朝史學家王隱記載於《蜀記》中,而南朝史家裴松之將這段文字批註在《三國志》原文中,才使得它為更多人所知。

據《蜀記》原文記載:“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也就是說,魏國名將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鍾會、鄧艾討伐蜀漢,在蜀漢滅亡後,將關羽一族全部消滅。那麼,作為此前互不相識的人,龐會對關氏一族下毒手,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還是要從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北伐說起。這一年年初,魏將侯音、衛開在宛城發動叛亂,準備與關羽裡應外合,但駐守樊城的曹仁很快前來將其剿滅,在此戰中,立義將軍龐德也率領部下協助曹仁,在宛城平定後,便也屯駐在了樊城。

當時,樊城眾將因為龐德的從兄龐柔身在蜀漢,害怕他們兄弟會暗中勾結,對魏國不利。龐德則自證清白道:“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來,關羽率軍北伐,與龐德交戰於樊城,龐德“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strong>

不過,隨著秋天的來臨,“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龐德的部隊被圍困在高處的堤壩上,關羽則乘船進攻,將龐德擒拿。隨後,關羽勸說龐德投降,但龐德破口大罵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於是被關羽斬殺。

龐德死後,曹操為之流涕,並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登基後,又封關內侯。史書記載,龐德之子龐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伐蜀成功後,龐會將關氏一族殺盡,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關羽一世英名,但斬殺敵將而導致家族遭遇報復,也是實在無可奈何的。


鄧海春


關二爺在三國時期,的確可以算得上是一流武將。他的英雄事蹟雖然不如《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般神奇和豐富,但也足以用“榮譽滿身”來形容。根據《三國志》記載,關二爺的榮譽和戰績,真可謂不俗:

斬殺車冑,助劉備奪取徐州

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萬軍之中,取名將顏良首級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水淹七軍(存疑),擒于禁,斬龐德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但關二爺同時有是一個極端自負之人,他瞧不上除劉備,張飛之外的任何人,甚至連孫權派人來向關羽求親,關羽居然“罵辱其使”,這也直接促使孫權下定了偷襲關羽,奪取荊州的決心(雖然孫權早有此心,但此事無疑是導火索);而關羽對下屬苛刻,也令駐守荊州的糜芳和士仁暗中投降孫權,關羽兵敗,則後路徹底被斷。最終,關二爺敗走麥城,被東吳俘虜,孫權下令斬殺關二爺和他的長子關平。

關二爺去世後,他的次子關興承襲了他的爵位漢壽亭侯。關興年少即懷才,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史書記載:

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

可惜天妒英才,關興在擔任中監軍之後不久便去世,因此三國演義中關於關興在戰場上如何英勇的記載都是虛構的。關興死後,其長子關統繼承了他的位置,關統死後無子,因此由關統的異母弟關彝承襲了關氏家族的爵位。

關彝擔任漢壽亭侯不久,鄧艾的大軍便已經到達了蜀漢都城成都,後主劉禪投降。但大將軍姜維仍然意圖恢復,於是詐降魏國大將鍾會,唆使鍾會在蜀中自立為王。但事情最終失去控制,造成了兵變,成都大亂。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龐德之子趁此機會,殺盡了關氏滿門,為自己的父親報了仇。然而,正史之中,並無此記載。

所以,關羽關二爺滿門遭到屠殺,關氏一族絕後的說法,是無法得到證實的。直到今日,仍然有關氏後人拿出族譜,證明自己便是關二爺的後裔。


庭州行者


關羽的地位不容動搖,這是事實,但是將事情放在當時來說,情況卻不是後人理解的這樣。

關羽的武聖地位是在後世的一千八百多年裡形成的,並不是在關羽生活的年代形成的,當時的關羽只是一個侯而已,沒有人將他神話,更別說敵人了。

關羽被滅門是在關羽死後,蜀漢被曹魏滅掉的時候,曹魏大將龐德後人龐會為了報仇而將關羽的家族滅門的,這是世仇,不過從這件事情上來看,龐會為了報所謂的仇恨做出的醜陋行為,讓後人恥笑。

本來關羽在戰場上打仗,各為其主無可厚非,然而被當做私仇來報,確實有點讓人不齒,落地個千古罵名。即使這樣,歷史也會做出公斷,關羽的英武依然光照千秋,只是可惜了關羽的全家老少了。

如果不是蜀漢滅亡,哪裡輪得到龐德小兒這般無禮,生生的將禮儀給破壞的七零八落。這也更加反映出關羽的神勇來。





六千年


關羽被龐會滅門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畢竟就只有西晉史學家王隱的《蜀記》有記錄這件事。假如龐會真的做過滅關羽滿門的話,我認為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三個:

一、龐會此人心胸太狹隘。

龐會的父親龐德是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殺的,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因公殉職、為國捐軀了,屬於公事!戰場上戰敗,無非三種結局:逃、降或被殺,關羽殺龐德,沒什麼可指責的,關羽沒錯!但是龐會殺關羽後人就是不對的,因為蜀漢已經降了,再殺人在道義上是講不通的!鑑於龐德被殺到劉禪投降已經有四十四年,龐會估計也五六十歲了,一個能把公仇當做私怨忍了四十幾年的人,心胸一定很狹隘,人品一定很低下。

二、軍隊的素質很差。

軍隊素質差是歷朝歷代的陋習!軍隊打戰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搶劫掠奪。有一種說法是鍾會、鄧艾相爭時,軍隊混亂,進入成都搶掠,龐會才趁機入了城滅了關羽滿門!個人認為,滅關羽後人是順手為之,搶劫才是最重要的。曹操的軍隊,素質是很低的,動不動就直接一城一城的屠殺過去,百姓也只不過是肥羊而已!很多時候,要驅使士兵打戰,將領們都不得不在戰前允諾進城後可以大肆燒殺搶掠!估計三國裡,劉備的軍隊是最好的,畢竟他沒有士兵屠城的記錄!

三、震懾蜀漢

有一種說法是龐會求了司馬昭後才去屠了關羽滿門!這裡,司馬昭為何要同意呢?收降最重要的是恩威並施,削其反抗意識。不殺人、不追究是恩,將劉禪後宮的女人分給將士是威,然而是小威!姜維的復蜀證明蜀漢人心不死,司馬昭要做的是壓一壓民心!劉禪是不能再整的,怕傷害蜀漢的人心;張飛後代和曹魏有淵源,司馬昭雖然大權在握不把曹魏放在眼裡,但還是要顧及曹魏的臉面,不能太過分,也不能弄;諸葛亮後代死得差不多,而且諸葛亮在蜀中有威望,弄他後代民心不穩。最後就是剩一個關羽後代。關羽在蜀漢有威望,名氣大,然而在益州沒什麼根基,弄他震懾大,影響小,大小長短正好合適。


尋找不答應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卻讓自己的族人慘遭滅門之災?

這得從滾與生前說起,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軍襄樊一帶,魏將曹仁無法招架,曹操便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督率七軍以及猛將龐德馳援。因龐德的兄長龐柔在劉備麾下,所以魏軍將領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為表明心跡:“我身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親身自擊關羽。今年我不殺他,他亦必殺我。”最終龐德被關羽擒拿,但是龐德寧死不屈,決不投降,便被關羽斬殺。263年8月,曹魏權臣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蜀漢滅亡,劉嬋雖得善終,但是關羽的家人卻被龐德之子滅門。


九日山上


關羽(162年-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軍襄樊一帶,魏將曹仁無法招架,曹操便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督率七軍以及猛將龐德馳援。因龐德的兄長龐柔在劉備麾下,所以魏軍將領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為表明心跡:“我身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親身自擊關羽。今年我不殺他,他亦必殺我。”最終龐德被關羽擒拿,但是龐德寧死不屈,決不投降,便被關羽斬殺。263年8月,曹魏權臣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蜀漢滅亡,劉嬋雖得善終,但是關羽的家人卻被龐德之子滅門。故關羽家族遭滅門之災,屬仇殺。


親親要幸福666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關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親率荊州兵士北上樊城攻打曹仁所部。關羽將曹仁的數千人馬圍困在樊城。曹操剛從漢中回軍留駐長安,聞曹仁告急,遂即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南救曹仁於樊城,曹仁使左將軍于禁和立義將軍龐德屯於樊北十里以拒關羽所部。

八月,流經樊城之北的漢水暴溢,平地水深數丈,于禁及龐德所部皆避水於堤上,此時關羽率軍乘船急攻,于禁所督七軍皆沒,于禁亦投降於關羽,只有立義將軍龐德大節不屈,慷慨凜然而死。

與此同時,關羽派小股遊軍北進,製造假像,虛張聲勢,一時,在梁、郟、陸渾一帶的群盜都遙受關羽印號,為之南北呼應。關羽又遣別將圍困襄陽,以阻止曹仁的部將呂常援救樊城,並迫使曹魏荊州剌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曹仁及部將欲趁關羽末合圍之前棄城而逃,為南陽太守滿寵急諫而止。

滿寵及曹仁與其部將沉白馬,誓與樊城共存亡。關羽攻城不克後,遂與曹仁相持於樊城月餘之久。荊州軍重重圍困樊城,城內糧食將盡,城外援軍斷絕,眼看此城朝夕可下。

正在此時,局勢突然急轉而下,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臨沮,大義歸天?關羽究竟死於何人之手?

首先看看《魏書》的記載:《三國志?徐晃傳》雲:“復遣(徐)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溢,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

《三國志?張?傳》雲:“關羽圍曹仁於樊,魏王召(張)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三國志武帝傳》雲:“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縱觀《魏書》記載,惟一記錄關羽失利的文字只是在偃城與徐晃的戰鬥:“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晃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關羽僅帶步騎五千出戰,即使失利,損耗也不是太大。《三國志關羽傳》雲:“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關羽的實力還是大部保存的。

在孫權方面,孫劉兩家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便結為聯盟,唇齒相依,互為屏障。關羽雖然對孫權的吞併荊州之心數生狐疑,但還沒有疑心到孫權會對曹操俯首稱臣,背信棄義的地步。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

關羽為何沒有相信曹仁的書信所說孫權已經背盟降曹?

一是孫劉聯盟是從戰略角度出發設計的,唇亡齒寒,任何一方被吞併,另一方也不得長久。這個教訓終於在之後三分歸晉得到了驗證。

二是孫權當時正在攻合肥,關羽北伐襄樊可以吸引曹操主力,減輕合肥的壓力,這對孫權也是有利的。

三是關羽在出發前對於荊州防務也做了安排,鎮守江陵的是劉備妻子的弟弟糜芳,江陵易守難攻,而且一旦有警訊,關羽退軍回援一日即可到達。

所以,無論從人情還是事理,關羽都無法完全相信曹仁所說的孫權已經背盟。有這種心理實屬正常,並非大意粗心。

俗話說,“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對於小人的心態,如關羽這般的坦蕩胸襟,是難於防備的,甚至是根本防備不了的。何況孫權的小人心態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孫權依父兄基業,雄踞江東,也算一方霸主,卻在利益面前,對曹操俯首稱臣。《吳書》為孫權掩飾,隻字未提背盟稱臣一事。但在《魏略》中記載:“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三國志張遼傳》雲:“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

在此之前,孫權與呂蒙便暗地裡開始了各種算計,設計欲除掉關羽,全據荊州。

一是呂蒙“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二是孫權聽從呂蒙的建議,以身體健康為由,將呂蒙從荊州前線召回建業養病,同時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鎮守荊州。陸遜到任後,為了麻痺鬆懈關羽,以驕其心,又作書與關羽,書中極其卑謙。

三是關羽圍樊之時,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責罵孫權。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一國之主,卑躬屈膝,兩面三刀,也是令關羽難以防備的。

四是當各方面計算已定,呂蒙白衣渡江,誘降糜竺傅士仁,佔領了江陵南郡。使得關公退無可退,只能返還當陽,西保麥城。呂蒙使用懷柔之策示好荊州城將士家屬,以殺雞駭猴的方式斬殺同鄉,使得荊州士民驚懼。一手胡蘿蔔,一手拿大棒,將荊州將士及家屬牢牢綁架在手中。

關羽為顧念將士親情,故而只能將軍隊就地解散,只帶十餘騎突圍。終於在臨沮被俘殺,全節就義。

所以,關公被害的首要罪魁禍首就是懷有小人心態的孫權呂蒙的背盟棄義,這是不能夠用“大意”一詞所形容的。自古云:防君子不防小人,小人防不勝防。正人君子的磊落坦蕩,跟小人的口蜜腹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上也很少有正人君子抵得住小人的背信棄義,暗地加害的事例。

在荊州防務內部,糜芳、傅士仁的背叛也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之一。糜芳何人?劉備妻子糜皇后的弟弟。這算得上是蜀漢的皇親國戚了。而且糜芳跟隨劉備已久,糜芳本為徐州牧陶謙部下,後與其兄糜竺拒絕曹操任命,一同投奔劉備。劉備稱漢中王時,糜芳為南郡太守,後因未完成供給軍資的任務而被關羽責罵,心中不安,在孫權的引誘下與將軍傅士仁一同投降吳國,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糜芳:“私好攜貳。”糜芳兄長偏將軍麋竺,素履忠貞,文武昭烈,也因糜芳“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竺面縛請罪,先主慰諭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慚恚發病,歲餘卒。”

《三國志虞翻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麋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向前喊道:“迴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麼侍奉君主?使人失去兩座城池,卻稱將軍,可以嗎?”麋芳十分慚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

後來虞翻乘車出行,經過麋芳的營地,官吏沒有開門,虞翻的車馬不能通過。虞翻十分生氣地說:“應該打開的關閉,應該關閉的打開,哪有這樣做事的?”麋聽到後,更加惱羞。

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投降行為讓自身從此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小人的背信棄義,叛徒的變節投降,才是謀害關公的罪魁禍首。


16179221775


關羽是三國中的英雄人物,多少年來他成為忠義的化身。在他身上確實有許多閃光點,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壯舉。如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英雄事蹟。但他最要命的毛病是持才自傲,剛愎自用。留守荊州不聽軍師北拒曹操,東聯孫吳的妙計,致使大意失了荊州,敗走麥城,身首兩分,一代英雄喪命於呂蒙陸遜之手。


用戶945260711041


關羽太狂,得罪人太多了!特別殺了龐德引來滅族之災!


寧波悅媽


關於死後的幾十年,魏國軍隊攻破成都,滅亡了蜀國。當年關羽殺死的魏國將領龐德的兒子龐會想起了當年的殺父之仇,於是大人進了漢壽亭府,把關家一門全都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