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迎“南”而上84岁钟南山,“硬核”封城73岁李兰娟,一场席卷全国的灾难,让我们记住了两个伟大的名字。

他们就是我们的定心丸,可我们心疼着两个高龄老人,在为我们所有人拼着命,我们担心着他们后继无人。

然而就在他们的后辈中,出现了这样一员猛将,而且是位巾帼女英雄,她是中国军队最神秘的一把利刃。

54岁的她,人生太传奇,故事太精彩,她就是中国战狼,陈薇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生于1966年2月的她,来自浙江兰溪,这座浙江金华下属的县级市,“三江之汇,七省通衢”,有“中国兰花之乡”的美称。

兰溪西北部的三个古村,其中八卦村就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或许就是这样的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让这个小城有了灵气,小小之地,这里竟走出了5位中国“两院”院士,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其它四位院士:植物学家王伏雄,数学家王元,重庆科协潘复生,同济大学吴志强

从小就是学霸的她,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后又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而她可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绝对是女神级的活跃人物。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看到陈薇年轻时的照片,有网友说:真漂亮,有点87版宝钗的感觉

她性格活泼,前卫又时尚,喜欢文学,是当时清华园里,《清华研究生通讯》杂志的副主编,还擅长舞蹈,几乎每周末都去参加学校舞会,还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

“几乎最不可能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却最终走上了科研道路。”这是她的同学们对她的评价。

的确如此,当时她就读的化学工程系,极为热门,加上班级上就仅3名女生,毕业前夕很多企业负责人,都守在清华公寓门口去“抢人”。

而很多同学此时都会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大公司作为首选,而她也不例外,被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抢先签了约。

她说:“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请我和导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约,那是我第一次进五星级饭店。”

然而,命运使然!

就在签约后不久,她去军事科学院取实验抗体时,突然知道了,这么一个特殊单位的存在。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原来成立于1951年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当时就是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全中国抽调最好的科学家,然后迅速成立的应急机构。

它担负的是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这样的使命使她热血沸腾,她也想投身其中去贡献才智。

“入伍就意味着落伍”,她参军的想法招来了一片反对声,而她义无反顾,导师也支持她的想法,就派了她的两个师弟去与深圳公司签约。

就这样,1991年,她开始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她所在的部队地处丰台镇,上世纪90年代那里还比较荒凉,部队的生活也非常单调,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几年后当她到江西庐山。

参加全国的学术会议时,正巧与当时签约的师弟不期而遇,那时他们同学之间的收入差距,差的可不是几十倍了,而她淡然处之,苦行僧般的继续埋头搞科研。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1995年,她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主攻基因工程专业。

3年后,她由工学硕士变成医学博士,并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也正是那一年,她终于暂露头角被委以重任,开始领衔我国重大科研任务。

之后在她36岁那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很多人问她出成果的诀窍,她谦虚的说:

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时间来到了2003年,当时“非典”疫情暴发,全国陷入一片恐慌,每天都有人员感染,人们对来势凶猛的病毒措手不及。

当时,她临危受命,她的生物科学家的直觉意识到,ω干扰素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尽早控制疫情,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

人通常在负压状态下,会缺氧并伴有剧烈头痛,所以不能在里面工作太久,但为了和病毒争夺时间,她每次进实验室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

就是这样拼着命般的,历经了50多天的日夜奋战,她和她的团队终于用实验证明了: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

是她于全国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这就是“非典”的元凶。

而在随后进行的临床实验中,由于每天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接触,她与团队被单独隔离了起来,她和家人连续100多天没有见过面。

那时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只能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丈夫说:“我就跟儿子盯着电视等,她出来以后,儿子就主动地扑上去,去亲吻电视。”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而她也想儿子啊,却安慰自己说:母亲不在身边,对男孩子成长更有好处,他会更加独立,更加坚强。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之后,她又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并收集数据,她率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并在抑制非典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后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再无一例感染。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荣誉赞扬纷至,而她继续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2008年,她再次受命,作为我国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组长,赴汶川一线,做好“大灾之后无大疫”工作。

她说:“病毒是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

而她的主攻方向就是抗病毒药物,多年以来她一直在和病毒打交道,就是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

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也使她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生物危害防控”学术领域的领头人。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2017年,有一部让全中国人,都热血沸腾的电影《战狼2》,影片中,有Dr.chen,保护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的一幕。

而这段情节正是影片,向现实中的“Dr.chen”致敬:片中令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其原型正是曾蔓延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Dr.chen的原型,就是被誉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陈薇少将。

原来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向外蔓延引发了全球的恐慌!

而早在2006年,她就曾针对,埃博拉病毒病原体展开过相关研究,并敏锐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那年,她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之后她对该课题的科研长达十年之久。

那时,面临已经研究了,多年的病毒发生变异,并且波及全球的危险状况,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非洲一线去。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不仅在人类之间传染,而且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之间都能相互传染、致死率高达50%~90%的烈性病毒。

而面对未知的危险,她却主动请缨带队,赴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并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世界为之瞩目!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她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她被非洲当地人兴奋地抛向空中,他们以这种淳朴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2016年,她的病毒疫苗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相关科研论文。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2015年7月,她光荣的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2019年11月,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20多年的艰辛科研路,当年的雏燕终成雄鹰!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而此次武汉疫情发生后,身为军人的她再次临危受命,逆行武汉冲上了前线。

她曾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走出的战狼,因此她也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绝对国之重器。

解放军直飞武汉

1月25日大年初一,就是她率领着军队专家组,乘专机驰援武汉,至今仍坚守在武汉第一线。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当她一到达武汉,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就已经开始运行了,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这次冠状病毒的确诊速度。

这是她深入疫区科研攻关以来,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我们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她,她从容不迫地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有了应对“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考验。

无论是人才队伍、科研实力,还是技术储备,我们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好的准备,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锋队,她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大家纷纷称赞她的言语:

“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切中要害,极富客观思辨”。

真正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院士的专业和“硬核”。

问:疫苗是大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另一种则是疫苗短期内无法派上用处,即便研制出来,恐怕也成了“马后炮”。哪种声音更符合实际?

答: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马加鞭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但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因此目前有些平台上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

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

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疫苗不会是“马后炮”。

问:有专家说即将迎来疫情拐点,你的判断是什么?

答: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问:关于这次疫情,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最关键的是,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如果觉得单个团队有风险,还可以设置A、B团队互相PK。这样国家投入的经费比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还能花在刀刃上。

“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这是她身为中国院士的严谨与担当;“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这是她身为中国少将的自信与果敢!

而她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内,陈薇和同事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汉

她,20多年来与毒共舞,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铸造出一个个生物盾牌!

什么是女神?什么是偶像?

什么是共和国精神造就者?

她这样的科学家,就是!

而此时此刻,她正奔跑在一条更坎坷的赛道上,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安危与生死,我们等待她的捷报,也祈祷她的平安!

同时也希望我们祖国的年轻一代,能通过她的传奇人生故事,来树立最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要清楚的看到祖国危急之时,究竟可以依靠的是什么?

那就是教育,科技,医疗和军队,演艺与娱乐是强不了国的,娱乐至死,科技才兴国啊!

此次危机,也让我们全民,全社会,一起深思!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