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迎“南”而上84歲鍾南山,“硬核”封城73歲李蘭娟,一場席捲全國的災難,讓我們記住了兩個偉大的名字。

他們就是我們的定心丸,可我們心疼著兩個高齡老人,在為我們所有人拼著命,我們擔心著他們後繼無人。

然而就在他們的後輩中,出現了這樣一員猛將,而且是位巾幗女英雄,她是中國軍隊最神秘的一把利刃。

54歲的她,人生太傳奇,故事太精彩,她就是中國戰狼,陳薇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生於1966年2月的她,來自浙江蘭溪,這座浙江金華下屬的縣級市,“三江之匯,七省通衢”,有“中國蘭花之鄉”的美稱。

蘭溪西北部的三個古村,其中八卦村就是諸葛亮後裔的聚居地,或許就是這樣的山清水秀、人文薈萃,讓這個小城有了靈氣,小小之地,這裡竟走出了5位中國“兩院”院士,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其它四位院士:植物學家王伏雄,數學家王元,重慶科協潘復生,同濟大學吳志強

從小就是學霸的她,1984年考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後又到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攻讀碩士。而她可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絕對是女神級的活躍人物。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看到陳薇年輕時的照片,有網友說:真漂亮,有點87版寶釵的感覺

她性格活潑,前衛又時尚,喜歡文學,是當時清華園裡,《清華研究生通訊》雜誌的副主編,還擅長舞蹈,幾乎每週末都去參加學校舞會,還是學校咖啡廳的首批服務員。

“幾乎最不可能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卻最終走上了科研道路。”這是她的同學們對她的評價。

的確如此,當時她就讀的化學工程系,極為熱門,加上班級上就僅3名女生,畢業前夕很多企業負責人,都守在清華公寓門口去“搶人”。

而很多同學此時都會把出國留學,或者進大公司作為首選,而她也不例外,被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搶先簽了約。

她說:“記得那家公司特高興,請我和導師在香格里拉飯店簽約,那是我第一次進五星級飯店。”

然而,命運使然!

就在簽約後不久,她去軍事科學院取實驗抗體時,突然知道了,這麼一個特殊單位的存在。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原來成立於1951年的軍事醫學科學院,當時就是因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了細菌武器,於是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命令,全中國抽調最好的科學家,然後迅速成立的應急機構。

它擔負的是國家防禦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這樣的使命使她熱血沸騰,她也想投身其中去貢獻才智。

“入伍就意味著落伍”,她參軍的想法招來了一片反對聲,而她義無反顧,導師也支持她的想法,就派了她的兩個師弟去與深圳公司簽約。

就這樣,1991年,她開始了攜筆從戎的軍旅生涯。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她所在的部隊地處豐臺鎮,上世紀90年代那裡還比較荒涼,部隊的生活也非常單調,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幾年後當她到江西廬山。

參加全國的學術會議時,正巧與當時簽約的師弟不期而遇,那時他們同學之間的收入差距,差的可不是幾十倍了,而她淡然處之,苦行僧般的繼續埋頭搞科研。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1995年,她跨學科考取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主攻基因工程專業。

3年後,她由工學碩士變成醫學博士,並被選入軍事醫學A類人才庫。

也正是那一年,她終於暫露頭角被委以重任,開始領銜我國重大科研任務。

之後在她36歲那年,再次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很多人問她出成果的訣竅,她謙虛的說:

如果一個人20多年堅持一個研究方向,專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換了誰都一樣會成功。”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時間來到了2003年,當時“非典”疫情暴發,全國陷入一片恐慌,每天都有人員感染,人們對來勢兇猛的病毒措手不及。

當時,她臨危受命,她的生物科學家的直覺意識到,ω干擾素對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

為了儘快驗證這一判斷,儘早控制疫情,她帶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連夜進入生物安全三級負壓實驗室,與當時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病毒,零距離接觸。

人通常在負壓狀態下,會缺氧並伴有劇烈頭痛,所以不能在裡面工作太久,但為了和病毒爭奪時間,她每次進實驗室一呆就是八九個小時。

就是這樣拼著命般的,歷經了50多天的日夜奮戰,她和她的團隊終於用實驗證明了:干擾素ω在體內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

是她於全國率先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確定這就是“非典”的元兇。

而在隨後進行的臨床實驗中,由於每天要與高濃度的“非典”病毒接觸,她與團隊被單獨隔離了起來,她和家人連續100多天沒有見過面。

那時丈夫和4歲半的兒子,只能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丈夫說:“我就跟兒子盯著電視等,她出來以後,兒子就主動地撲上去,去親吻電視。”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而她也想兒子啊,卻安慰自己說:母親不在身邊,對男孩子成長更有好處,他會更加獨立,更加堅強。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之後,她又跑遍了,全國83個“非典”定點醫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導用藥並收集數據,她率領團隊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並在抑制非典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後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再無一例感染。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榮譽讚揚紛至,而她繼續默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

2008年,她再次受命,作為我國抗震救災防疫小組組長,赴汶川一線,做好“大災之後無大疫”工作。

她說:“病毒是是國家安全的隱形威脅,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

而她的主攻方向就是抗病毒藥物,多年以來她一直在和病毒打交道,就是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

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出了,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也使她當之無愧的成為,我國“生物危害防控”學術領域的領頭人。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2017年,有一部讓全中國人,都熱血沸騰的電影《戰狼2》,影片中,有Dr.chen,保護拉曼拉病毒的“活體疫苗”的一幕。

而這段情節正是影片,向現實中的“Dr.chen”致敬:片中令人聞之色變的“拉曼拉”病毒,其原型正是曾蔓延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Dr.chen的原型,就是被譽為“埃博拉病毒終結者”的,陳薇少將。

原來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規模暴發,並迅速向外蔓延引發了全球的恐慌!

而早在2006年,她就曾針對,埃博拉病毒病原體展開過相關研究,並敏銳覺察出:“埃博拉離我們也許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

那年,她的“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之後她對該課題的科研長達十年之久。

那時,面臨已經研究了,多年的病毒發生變異,並且波及全球的危險狀況,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到非洲一線去。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不僅在人類之間傳染,而且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之間都能相互傳染、致死率高達50%~90%的烈性病毒。

而面對未知的危險,她卻主動請纓帶隊,赴埃博拉疫情最嚴重的西非國家塞拉利昂,並實現了中國疫苗在境外,臨床試驗的“零突破”,世界為之矚目!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她為疫區人民築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她被非洲當地人興奮地拋向空中,他們以這種淳樸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感激之情。

2016年,她的病毒疫苗試驗取得巨大成功,並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發佈了相關科研論文。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2015年7月,她光榮的被晉升為少將軍銜

2019年11月,又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軍事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

20多年的艱辛科研路,當年的雛燕終成雄鷹!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而此次武漢疫情發生後,身為軍人的她再次臨危受命,逆行武漢衝上了前線。

她曾是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走出的戰狼,因此她也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賽跑中的絕對國之重器。

解放軍直飛武漢

1月25日大年初一,就是她率領著軍隊專家組,乘專機馳援武漢,至今仍堅守在武漢第一線。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當她一到達武漢,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就已經開始運行了,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這次冠狀病毒的確診速度。

這是她深入疫區科研攻關以來,取得的一個重大成果!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我們通過電視新聞看到了她,她從容不迫地說:疫情就是軍情,疫區就是戰場,有了應對“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考驗。

無論是人才隊伍、科研實力,還是技術儲備,我們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有更好的準備,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中的先鋒隊,她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大家紛紛稱讚她的言語:

“言簡意賅,沒有一句廢話,切中要害,極富客觀思辨”。

真正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院士的專業和“硬核”。

問:疫苗是大家現在最關注的問題。目前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我們離擁有疫苗已經很近;另一種則是疫苗短期內無法派上用處,即便研製出來,恐怕也成了“馬後炮”。哪種聲音更符合實際?

答: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馬加鞭地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但疫苗研發有固有的週期和規律,而我們對這個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機理、傳播機制、易感人群等,瞭解還非常膚淺,因此目前有些平臺上報道的最快“1個月”內拿到疫苗,我認為是不現實的

1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科學家將在12周內研製出新冠疫苗,

我相信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速度不會亞於美國。疫苗不會是“馬後炮”。

問:有專家說即將迎來疫情拐點,你的判斷是什麼?

答:拐點可能很快就會到來。但是第一個拐點到來之後,疫病會不會還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對此,我們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問:關於這次疫情,你最想說的是什麼?

答:防控絕對不能等到疫情來了再做。

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最關鍵的是,一旦疫情發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權威的團隊。如果覺得單個團隊有風險,還可以設置A、B團隊互相PK。這樣國家投入的經費比現在這種情況少多了,還能花在刀刃上。

“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準備最長期的奮戰。”

這是她身為中國院士的嚴謹與擔當;“我相信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這是她身為中國少將的自信與果敢!

而她說:“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除了熱愛,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內,陳薇和同事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工作


又一非典大功臣出征武漢

她,20多年來與毒共舞,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鑄造出一個個生物盾牌!

什麼是女神?什麼是偶像?

什麼是共和國精神造就者?

她這樣的科學家,就是!

而此時此刻,她正奔跑在一條更坎坷的賽道上,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安危與生死,我們等待她的捷報,也祈禱她的平安!

同時也希望我們祖國的年輕一代,能通過她的傳奇人生故事,來樹立最正確的人生導向和價值觀,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要清楚的看到祖國危急之時,究竟可以依靠的是什麼?

那就是教育,科技,醫療和軍隊,演藝與娛樂是強不了國的,娛樂至死,科技才興國啊!

此次危機,也讓我們全民,全社會,一起深思!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