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求生式恐慌”可行性

2020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如其來,迫使14億中國人開啟“戰疫”模式。同時大家是否注意到,在與病毒進行“史詩級”對抗的同時,一些地方存在“只顧死守,不顧發展”的現象,使本可少受影響的民生環節遭遇困擾。

從經濟學上來看,疫情應視作風險,而非不確定性。每一個老百姓均應知道各種風險可能性的概率,而非在疫情面前只有“生死”兩項的模糊認知,進而導致“求生式恐慌”。

探討“求生式恐慌”可行性

春節期間,很多行業遭受重創。

1、餐飲行業正遭受重創。據恆大研究院估算,受此次疫情影響,餐飲零售業僅在今年春節7天內的損失就可能高達5000億元。

2、酒店旅遊行業進入冰凍期。此前,攜程發佈的《2020春節“中國人旅遊過年”預測報告》顯示,春節或將有4.5億人次出遊。疫情爆發後,目前酒店旅遊行業的冰凍效果如何,還深不可測。

3、工業生產遭遇“開工難”。企業的實際開工情況仍然要視疫情的防控情況。此外,異地人員返工基本還須經歷14天左右的隔離觀察,各種客運、貨運運輸方式目前都還沒有恢復正常,企業復工復產也面臨一定困難。

4、城市消費遇到“倒春寒”。在不少城市裡,零售、餐飲、影視娛樂、會議展覽等線下城市消費遇寒冬,僅日常食品、醫藥等還能正常營業。部分城市快遞行業也由於社區封閉管理呈現物流遞送不暢。城市消費商業的店租、人員費用等固定成本壓力凸顯。諸多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探討“求生式恐慌”可行性

防疫效果值得充分肯定,但須警惕過激苗頭

從目前的形勢看,一些地方也出現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過猶不及”甚至“過激”的現象。這些現象繼續持續,將肯定有損於當地老百姓的民生福祉,有違於黨中央政策的初衷。

當前出現的措施“過激”現象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一些區域出現了“民生失穩”的跡象。多個區域出現新鮮蔬果、魚蝦、豆腐等商品短缺現象。

2、一些地區出現了“出入失控”的可能。全國多地出現了鄉間甚至縣鎮道路遭阻隔的現象

3、一些省份出現了“農業失時”的風險。東北三省、山東等省份不少農村已封村、斷路,導致產成品運不出去,飼料等運不進來。對養殖業特別是養豬業、養雞業等養殖週期相對較短的行業造成雙向打擊。

4、一些城市出現了“工業失序”的預期。一些地方工廠復工被無理限制。即使企業安全防疫工作到位,仍被要求無限拖延。正常的工業生產秩序一旦無法維持,有可能導致區域性工業體系的運行紊亂。

5、一些國民出現了“社會失範”的行為。、些地方對武漢乃至湖北籍人員採取的不文明、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極端做法與歧視態度。“不歡迎武漢返鄉人員”、“途經本市必須隔離14天”,“拒絕鄂A牌照私家車路過”“拒絕湖北人入住”等。此類現象已經有侵害公序良俗之嫌。


從總體上看,全國人民“防疫情”依法、按規、照律,個別民眾出於對生命的重視付諸於嚴苛方式短期內也能理解,但若讓諸多過激“防疫”措施持續下去,在阻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傳染途徑的同時,人流、物流、資金流可能都會受到了嚴重影響。這些影響通過網絡發酵、放大,將有可能大幅降低市場預期,重創國計民生。

探討“求生式恐慌”可行性

一手防疫情、一手抓經濟

近日發佈的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國的發展全局是一項戰略任務,而防疫戰役是一場遭遇性質的“阻擊戰”。目前出現的一些“重防疫、輕經濟”、只顧嚴防死守而忽略發展大局的現象,可以說是部分人沒有完全理解、吃透中央政策,把防控疫情工作極端化了。

為了防控疫情而造成近乎全面停工、停產、停運,必須考慮是否存在為了戰術目標損害戰略目標的問題。

疫情結束迄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時間表,一個月、一個季度甚至更長時間都是有可能的。為此,“防疫”安全與經濟生產之間需要達成一定的平衡:

1、消費需求可以減,但供應鏈不能斷。在全社會限制生產、限制運輸、限制供應的同時,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但實際上總需求只是被推遲,並不會減少。如果因疫情的衝擊而自動斷供,我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中間地位和關鍵地位就有可能被取代。

2、消費慾望可以控制,但居民收入不應抑制。目前一些地方的措施是直接讓大多數餐飲業門店關門歇業,居民無處外出消費甚至買不到所需的新鮮蔬菜、水果。停工停產導致不少農民工不能夠返城,個體工商戶無法經營,由此導致勞動者收入下降或沒有收入來源,只是坐吃山空,而物價受供需關係的影響不可避免地上漲,長此下去這些人的生活都將出現困難,穩定性不保。

3、供給側運行可以放慢,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應倒退。不能復工的企業也只能苦苦支撐,特別是佔到企業總數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多數企業很難支撐下去,而企業大量倒閉將導致失業率的上升,影響社會穩定,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意願,形成惡性循環。

4、需求側短期可以承受,但長期發展空間不應被壓縮。從需求側來看,封城、封路、封社區導致了消費的下滑,出口的銳減以及投資的延遲,會導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側三駕馬車全部乏力。

5、進出口可以下降,但不應與世界“脫鉤”。從對外的角度來看,只顧安全不管生產和出口,就不只是脫節這麼簡單,而可能導致與世界脫鉤。目前有90多個國家對中國的產品和貿易加強檢驗檢疫甚至採取限制,如果我們供應不足,只管安全不管出口的話,將可能導致中國對外的主動“脫鉤”。如果我們沒有做到“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的話,不用其他國家對我國人員、貿易進行限制,我國經濟就會陷入不能正常運轉境地,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不打自倒”。

因此,我們需要在保障安全衛生的前提下組織生產儘快復工,全面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兩者相輔相成,一手保安全,一手保供應,既防疫又生產,做好戰疫和安全是前提,而保生產是基礎也是保障。保安全,保生產,保經濟。

探討“求生式恐慌”可行性

科學風控,“堵”“疏”結合,儘快建立疫情管控長效機制

1、從輿論角度看,不應過分強調疫苗和特效藥的預期,應側重科學防控和正確、理性面對風險。

2、從防疫角度看,不妨進一步釐清央地職責,激勵各地科學防疫、依法防疫,精細化“疫情圖”,根除“表格防疫”的新形式主義。

3、從機制角度看,進一步完善疫情風險分級機制,堵疏結合,做好“戰時”向“常態化”機制轉變的準備。

4、從生產角度看,避免“一刀切”,明確工廠復工標準,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允許防控達標企事業單位有序復工復產。

5、從金融角度看,應把釋放流動性與疏通融資渠道最後一公里雙措並舉,可試行數字貨幣等創新方式推動改革。

6、從產業角度看,應順勢而為,推動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此次疫情充分驗證了我國近年數字化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性。

7、從安全角度看,須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及時總結,完善應對病毒的快速“止戰”機制。

8、從戰略角度看,可適當對外釋放“疫情影響、適當推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息。


當人類發現跨越“風險”這條界限的方法時,未來就變成了過去的鏡子。風險是一把雙刃劍,既意味著危險,也蘊涵著機會。科學防疫,勝利終將屬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