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寫出《易經》《道德經》這種著作,而現在卻沒人可以寫?

1998的故事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你要了解這兩本書的歷史背景和用途。

《易經》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古人對未知的東西充滿恐懼,也不知道如何面對。特別是統治者,需要預測未來,以指導農業種植,以及應對戰爭外交等等如何預測未來?所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經》有三本:

夏以山為尊,艮卦為首,名《連山》,適用於漁獵文明;

商以地為尊,坤卦為首,名《歸藏》,適用於母系社會;

周以天為尊,乾卦為首,名《周易》,適用於強權世界。

周以後,天下失道,崇尚強權,道裂為諸子百家,各自按照自己偏頗的理解角度去闡述道。老子認為恢復《歸藏》,可以救天下,所以寫了《道德經》,認為弱可以勝強,無為勝有為,沒有面對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這個理論雖然充滿智慧,但是食古不化,所以不被當時任何諸侯強權採納。

孔子認為恢復周禮可以平天下,老子明白這只是短暫的,因為“禮”無法面對時代的新變化。所以《道德經》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仁義都丟失了,只留下名相,不知道如何操作,沒有辦法,不得已採用禮治天下。

從此,中華大地每一個朝代,都無法將文明的繼承發展與時代的變化有機的統一起來,開國、盛世、中興,變法失敗,滅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週期律率是每個朝代無法超過三百年,因為天下失了道,沒有人能寫出適應那個時代變化的《易經》了。

當然,《道德經》裡面還有許多關於人的境界的內容,張良的後代張道陵,將他們張家的家學發揚光大,發明了道教,就尊老子為神仙。

眾所周知,《易》有三:不易、簡易、變易。不易,就是過去,過去不變,講的是要繼承我們過去積累的文明。變易,就是未來,充滿變化,無法預測。簡易,就是現在,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的情況。繼承過去的文明,根據當下的情況變化,漸進的進化,去應對變幻莫測的未來。

至於現代的《易經》和《道德經》也有類似的,我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現代的易經叫“改革”。《道德經》核心思想中的道是《矛盾論》,德是《實踐論》。至於《道德經》中修行的方法,現在叫禪定、冥想、氣功。。。等等等等。。。


黃天寂


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的問題。

但我一直沒有答案,也很清楚不是我這種智商能夠明白、能夠回答的問題。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還是忍不住說幾句。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一下我的讀書筆記。

在2009年10月11日,我從岳父家得到了一本書《陽宅八卦》。

此書是乾隆十四年仲秋著作,應是1750年,距今已269年。

在得到這本書十年來,我時不時地閱讀一下,偶爾也與人交流。

也是因為沒有專門請教高人的原因吧,交流的人有些自命半仙,可對於《易經》之類的知識,幾乎都是一知半解,沒有得到多少教益。也就沒有人的解釋,超出我的理解。

根據這本書,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這本書開篇便是《古河圖》,說“河中龍馬負圖,伏羲因之畫卦”。

現在一般理解,比較清晰的思想脈絡是:《周易》源於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於“河圖”、“洛書”。

今天所說的《易經》,一般是《周易》,也就是“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是伏羲八卦演化而來。

這個說法有一點是不正確的。

《洛書》是大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禹遂因第之,是為九疇。

這是大禹定九州的故事。

就是說《洛書》是在大禹治水時發現的,那咋會是伏羲畫八卦的來源呢?

伏羲比大禹早了好多年,恐怕要早幾百年吧。

由於年代太久遠,缺少相應的資料記載,出現差錯,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比對一下“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的不同,自己體會其中的奧妙。

在這裡,我僅僅說一下伏羲見《河圖》,因之畫卦的事吧。

拋開神秘的超越人類思維、智慧的東西不說,就以今天的思維推測一下這個事。

上古先賢也在探求世界和宇宙的秘密,他們發覺到處是“金、木、水、火、土”,而且得知他們之間是有聯繫的,也就是相剋相生的。

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這一關係聯繫在一起,用一種方式固定下來。

經過幾十、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思考、探索,突然有一天,龍馬負圖出現了,伏羲受到了啟發,由此畫出了八卦。

我的理解就是:這好比是看到一個奇石帶有一些特殊圖案、紋理,你想象出了它像一個人、一個動物等等。

伏羲因為腦子裡有對世界組成的構想,看到了河圖,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得出了一個結論。

在此基礎之上,後代哲人大賢,不斷完善發展,也就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易經》文化。

我理解《道德經》也是這樣,老子把對“人與自然”等的關係,具體到了一些規則上,留下了千古至上的經典。

我認為我們不能懷疑、輕視古人的智慧,但也不必厚古薄今。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秘密,尋找打開他們的密碼。

我們感覺,今天的成就,似乎無法超越古人,或者說不如古人偉大。

其實不然,世界在發展,人類的智慧也在發展,這是不容置疑的。

發展就是在改變,在變化。

但有些東西不一定必然是在優化,很可能也在退化。

比如,地震來了,許多動物會有預感而躲避,但人類就沒有這個功能。

而具有這個功能的人,就顯得很神奇。

但我認為,遠古時代的人類,也具備這樣的功能。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地退化,有些個體還會存在返祖現象,也還偶爾具備這些功能。

比如說,有人認為,不斷地吹空調,人們的汗腺功能會萎縮,甚至消失。

也就是人類可能將不會再出汗。

汽車坐多了,暫時還不至於不會走路,但肯定的是人類步行、跑步的能力在下降。

同樣的道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感知,隨著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越來越缺乏原始的敏感,心靈感應越來越差。

但是,有些東西在退化,有些東西也在優化。

人類偉大的發現並沒有停止,反而是在以加速度發展。

比如,古人能夠知道野生的稻子可以種植,這很偉大;

但今天可以進行雜交稻、海水稻的種植。

古人得知一些野草可以治病,但今天發現了青蒿素,拯救了許多患病的人類。

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亦如此。

《易經》也好,《道德經》也罷,儘管是幾千年來的經典大作,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揭示人類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是在不斷前行中。

之所以感覺沒有像他們一樣的偉大鉅著誕生,我認為:

第一,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認識處在啟蒙、初始階段,認識是粗線條的,網格化的。

不可能太具體,僅僅是在發現、確定基本的規則。

第二,今天的研究,大多侷限在這些規則之下,具體化、精細化。

大的規則的變化,不是輕易發現的,或許已經沒有改變的可能。

同時,社會科學的發展還不同於自然科學,更容易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

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才進入了私有制社會;

幾千年的私有制還在變化改變中,何時會出現高度文明的公有制,依然是未知數。

只有在新的公有制出現以後,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今天的社會科學論斷,才能知道哪些才是經典鉅著,那些才是偽科學。

今天都是桃花源中人,是很難識得“廬山真面目”的。

鉅著或許已經產生,但必須經過歷史的沉澱,只能在將來被確知。

不管今天說啥,是不是真正的大作,只有等待歷史的檢驗。

同樣的道理,許多偉大的發現,並不是當時就被認可,也得等待歷史的檢驗。

老子是大賢,像龍一樣的人物,但在周朝也僅僅是個管理圖書的小吏,在今天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也是個人物了。

但只有孔子對老子頂禮膜拜,別的人並沒有對老子很感冒。

也就是關令尹見紫氣東來,知道來了大佬,才讓老子簽名留念。

沒想到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關令尹如獲至寶,但真正流傳下來也需要了許多年。

現在許多信奉道教老子爺的信徒,有幾個知道《道德經》的哪?

求老子爺保佑的人很多,念《道德經》的人卻很少。

這就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之處。

至於題主這個問題,我的確回答不了。

囉裡囉嗦說這些廢話,就是期望有道德、有見識的人能給與指導。

歡迎賜教!


豹眼看歷史


這倒不是,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認為如果我比孫子兵法的作者出生的早的話也許今天的孫子兵法就不叫孫子兵法了,也許就是以我名字命名的兵法,我沒看過孫子兵法,但是我那時候就總結出來孫子兵法無外乎隨機應變這四個字[捂臉]話說孫子兵法是誰總結的也記不起來了。人類存在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短了,該總結的東西差不多已經總結了,很難再出新的東西。


用戶4278934377078044


這是由於現代人的誘惑太多,心不專所致。這和中國古老的圍棋很相似,懂圍棋的人都知道,流傳下來的古譜裡的圍棋,攻殺的特別激烈,當代棋聖說,古人能算到未走的七八十步,而現在的人即使高手能算到二三十步就已經不錯了,並不是現代人沒有古人聰明,而是由於現代人的心不專。古代由於生產力落後,物質貧乏,古人的心當專注某事時,反而能看透事情的規律和本質,而現代由於科技發達,物質豐厚,繽紛的多彩世界,心有旁鶩,故寫不出《易經》《道德經》這樣的輝煌千年的著作。

短短几千年,從物種的發展進化來說,遠遠不足以在什麼智慧上進化出足夠的差異。從信息的充裕度和學習能力、學習條件來講,現代人遠遠超過古人,這點毋庸置疑。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經是個懟天懟地的刺頭,做京官時幾乎得罪了滿城權貴。後來他覺得這樣不行,便讀起了《道德經》。就像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一樣,讀了《道德經》的曾國藩,也開悟了。從此,他的性情大變,而《道德經》成了他的枕邊書。他創建湘軍後,遇到困苦,每每徹夜研習《道德經》,從中悟道。每讀一次,都有更大的收穫。即便這樣,曾國藩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道德經》。

我們常常感覺古人是很厲害的,其實是有一定的認識偏差的,比如孔子是聖人,孔子又說自己的理論來源於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所以他們也是聖人,加上後世關公也是武聖人,中華歷史上一共出了七位聖人,後世難道就沒有賢能之人可以成為聖人了麼,這就說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話一些人、神話一些理論、神話一些事物,最後使得這些被神話的人事物會脫離實際,變得深不可測,後人越是無法企及。

自從西漢到至今的二千多年來,凡是儒學盛行時,總是將“易經”推出來作為儒家的盛典。由於後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時代,再加上各個時代的環境天差地別,文化的認同感不一致,後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來理解“易經”。這樣一來,被後人會認為是多麼的神秘感,是科學中的科學,在宇宙中是萬能的。

現代人很難讀透《易經》,是因時代背景不同。這麼多年過去了,現代人已經無法體會古人的時代背景,也無法真正瞭解古人思想,對易經的解讀,全憑猜想。顯然,結果不能服眾。這就成了,無法讀透《易經》的主因。但是,從學以致用來講,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讀透,只讀對自己有用的就行了。



易可85635859


這個問題太好回答了。

啥也別說,什麼智慧退步,沒有必要等等,都是託辭。包括近代大師,比如魯迅那一代人,我們現在都很少有人能追的上。

這並不是什麼智慧問題,智商問題,或者沒有必要去寫的問題。

歸根結底,現在寫不出來的原因是:古代人業餘愛好可選擇的太少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那麼不用勞作的時候幹嘛?蹦迪?上網?玩手機?撩妹子?這些當然不可能,撩妹子可以有。。。所以古人除了練習書法,畫畫,武藝,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孫武不用發愁生存問題,他有公職,所以除了打仗就是在沙盤推演怎麼打勝仗,然後再去戰場實踐,缺一不可,所以他能寫出《孫子兵法》,那麼多古代武將也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寫不出來?很簡單,天賦而已。像《周易》《道德經》這樣的著作,暫且叫著作吧,可能古人叫別的什麼。是需要忍受孤獨的,也就是說,是需要把自己扔進人群去收集數據,然後躲在角落與孤獨相伴不斷的推演,不斷的更迭。跟孫子兵法一個道理,需要理論和實踐互相驗證,保存大概率事件。說白了就是雖然不能瞭解所有的人,但是可以通過類似正態分佈的理論去拿部分來推演全部,這當然不會那麼準確,不過也是可以八九不離十的,畢竟忍受了長期的孤獨猜得出的結論,而且後人自它出世就被固定在了這個範疇裡。比如文字,流傳下來的字就是這個意思,你就會被固定在這個意思裡。但總有新人去突破,“李時珍的皮”其實就是諧音,你是真的皮的意思。你能說這不是智慧?我們怎麼比古人智慧退步了?

有點跳躍了。沒錯,就是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的事情太多,導致了我們的認知範圍只能去被動的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把你扔進山裡兩年,沒有電子產品,完全靠自己活下去,如果你收集食物充足,那麼你會做什麼?你一定會主動思考,會去山裡深處探索來打發無聊的時間,而這個時候正是你成為大師的入門時間段。當然,如果你沒有天賦這個東西,就算蘋果砸你頭上,你也只會撿起來吃掉,而不去想果子熟了為什麼落下來而不是升上去。

在山裡或者村裡的老人,都會時不時的冒出一句讓你醍醐灌頂的話,他們甚至沒有上過學,而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沒有被現在的文化教育方式所禁錮,沒有那麼多垃圾信息需要甄別,只是單純的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經歷,從而得出令自己受用的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寫不出來的原因就是,閒著的時候可以解悶的事情太多了,而古人只能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然後不斷的驗證。


銀河疼就


人所說所想所做的事,都是這個人境界的體現。古代的人思想單純,與人為善,為人誠實。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沒有貪婪和惡念的時候,和宇宙渾然一體,就能察覺到宇宙中深層的奧秘。但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整個人類歷史上也只出現過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等等,一般人還是達不到那樣的高度的。現在的人理解不了古人,認為古人愚昧無知,不明白自然現象,就用想往和想象就解釋自然。其實,是他通曉了宇宙的深層道理,也可以說是天機,並告訴給人,讓人也明白宇宙的道理,從而也達到那樣的高度。因為他們說的太高,一般人還是理解不了,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所以,也有人一知半解的理解,宣說,傳來傳去也傳的很混亂。但是,人的理解是有限的,講的越高深,人們反而不信。相信的是那些比較低的或者是變成了哲學的東西,而到了現代,把哲學的東西也當成人編出來沒用的東西了。

現在的人變的越來越淺薄,越來越表面化,越來越物質化了。人越注重表面,就越沒有內涵。現在的人認為科學很發達了,不說什麼都知道吧也差不多少。其實現在科學認識這點東西,都是用儀器觀察到的表面一點玩意,根本就看不到實質。還用觀察到的這點東西,整出來各種理論,其實,都是很淺薄的認識,其中很多還都是錯的。而古代的覺者是直接和宇宙溝通,直接感應宇宙,比現在的所謂科學家看的清楚,知道的深刻。我這樣說可能有人認為愚昧,胡說八道。其實那些覺者早就知道會有今天,早就留下記載告誡現在的人了,釋迦牟尼說的末法時期就是說的今天。現在的人什麼都不信,就信從表面上看到的這點東西。末法嘛,宇宙的天機到了今天,誰也不信了,認為覺者們愚昧無知。覺者和一般人的智慧和能力相差甚遠,覺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相比,就像人和細菌相比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覺者們說的一般人是很難明白的,聰明不聰明都是人自己說的,就像聰明的細菌和不聰明的細菌在人看來也沒什麼兩樣。

所以,現在很淺薄的人怎麼可能寫出來高深的東西?現在也有人寫一些什麼科幻小說,這就是現在人能想象的高度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如果神話是古人的想象,那科幻小說就是現在人的想象了?現在人的想象能產生宇宙嗎?不能吧!那把神話說成是古人的想象,怎麼古人的相信反而比現在人想象的還高深呢?古人想象神能造宇宙,現在的人確想象不到!那到底誰愚昧無知啊?

老子能出來道德經,不是古人想象力強,是因為老子的境界在那了。現在的人認識不到,所以寫不出來,就是有人寫出來了也認識不了。


先生8795435236706


易經是古人觀天地人文諸象的總結,闡述了天地文人物之變化。用一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則萬物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順生逆亡之理,盡顯陰陽天地之演變。一切盡在自然生化成滅之中。

後人實際已發展了此理論。唯物主義的認識世界,地心說變太陽為中心就是大的發展。

毛澤東的〈矛盾論〉〈實踐論〉全面闡述了政治自然中的辯證關係。在其它著作中也全面論述了天地人文政治經濟自然歷史和現象,上至五千年,下至展後觀,無一沒有涉獵。你細細品味這些年的經歷口號理論,無一脫離毛澤東的理論和預言。象農業方面,毛澤東早就講過農業的根夲出路在於機械化,並總結了水肥土種密保管工八字方針。在與西方陣營鬥爭中,提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並提出社會發展要與天鬥與地鬥與人的思想鬥。等等。

若你能靜下心來再讀一遍毛著,就會茅塞頓開了。


三茅居士


這個問題可以套用馬克思關於神話為什麼起源於人類童年時期的解釋。

馬克思認為,神話只起源於人類的童年時期。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馬克思的意思很清楚,神話的產生緣於人類當時落後的生產力。一旦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支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不會再出現新的神話。

《易經》為什麼只產生於我們民族的早期,也是這個道理。易經本質上是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易經時代沒有牛頓定律、相對論,也沒有天文望遠鏡、宇宙飛船、人造衛星,先民們對宇宙對世界的認識全靠肉眼觀察、經驗積累。應該說,這種經驗總結有其歷史合理性,值得尊重,但也必須承認,這些理論都是錯誤的。比如陰陽理論,今天我們知道,太陽是恆星,月亮不過是地球衛星,日為陽、月為陰,完全就是搞亂輩分。《流浪地球》裡地球之所以流浪,為的是尋找新的太陽,而月亮卻被“無情拋棄”。又如,山南為陽、水南為陰,那澳大利亞、新西蘭怎麼辦?

古人不懂現代科技,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這一點也不丟人。哥白尼那麼偉大,但不等於日心說就是正確的。不僅中華文明,也包括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古印度等主要文明,他們對宇宙對世界的認識同樣也是錯誤的。人類就是從無知逐步走向有知,一步步接近真理的。

易經是時代的產物,因此只可能誕生於那個矇昧與理性交織的時代。今天,如果誰寫出一部類似《易經》的著作,要麼腦子缺氧了,要麼良心缺失了,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江南俗士1972


易經,是千百年來古人對大自然現象規律觀察研究總結的結果,是中國古人千百年來知識與智慧的結晶。並不是那一個人的傑作。只不過是藉助名人的名氣把易經傳播出去,而得到更多人的崇拜與信仰。先天八卦不正是月亮的運行

狀態嗎?後天八卦不正是太陽的運行狀態嗎?自己見解望大家指教。


濟源高魁


因為古人有大智慧。而今人只有小聰明。

首先,從人種基因來說,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的基因,和他們的腦力條件與現在的我們有區別嗎?應該是沒有什麼區別。

決定古人有大智慧,而今人只有小聰明的原因就是:古人心靜,活的簡單。而今人心亂,活的複雜。

古人的心境,適合思考世界的深層次的問題,而有所得。今人普遍浮躁,願意花時間思考的問題,一般都是跟個人功利有關,這都是小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