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十萬清兵何以入駐中原

萬古移民此恨長.中華無地作邊牆.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明代 / 屈大均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自溢身亡。明朝滅亡。

北京淪陷山海關由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變成了明王朝留在北方唯一軍事力量兵力大約五萬左右崇禎皇帝為防滿清所用、北京城破都未動一兵一卒。此時的關寧鐵騎對於李自成來說非除不可.起初吳三桂向李自成書信表示願意歸降.李自成欣然默許。派出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去招降山海關吳三桂。

大順軍大多由饑民和少數降將組成組成。其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他們不僅這麼說也確實這麼做的 .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需要維持必然有物資保證.不納糧那就只能從明軍及官員手中掠奪。起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官員是不反對的甚至有人暗中幫助.明朝糜爛腐敗不堪.官員和皇帝之間也是互不信任.要不然李自成也不可能帶領十萬軍隊那麼輕易攻克北京。

然而當時明朝連年征戰國庫早已經空空如也.闖軍又需要維持軍隊.無法徵稅那麼只能極力壓榨明朝官員.由大將劉宗敏負責對明朝百官施刑.逼迫百官安官級大小交錢、官員苦不堪言悔之晚矣.而這其中就有吳三桂的家人.吳三桂大怒。

吳三桂命全軍退守山海關擊敗唐通.全軍披麻戴孝給崇禎帝守孝(此時距崇禎帝自溢已經三月).李自成聽聞吳三桂復叛.留下一萬老弱留守.率十萬大軍親征山海關.吳三桂自知不敵派人聯絡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欲聯合對付李自成.多爾袞拒絕.無奈吳三桂降清(衝冠一怒為紅顏).清軍入關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

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十萬清兵何以入駐中原

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滿清八旗軍與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李自成倉惶撤回北京。自知守住北京無望.匆匆在北京登記、次日撤出北京.清軍一路追殺.李自成的軍隊本就是由農民組建的.前期憑藉的明朝內亂和百姓的期望一次次打敗明軍.但是一但遇到強勁的滿清軍隊失敗就在所難免.李自成自山海關一戰勢氣全無一敗再敗一直退守進入山西境內清軍停止追擊。許多地方聽聞李自成戰敗紛紛反叛其中與其殘暴和失敗的政策不無關係。李自成最終在湖南被地主陳九伯誤殺。.

滿清入駐北京之後採用漢人洪承疇等人的建議立即安撫民心的.士兵紀律嚴明.不動百姓一分一毫.對明朝官員也是禮數友佳.願意效力於清朝的官升一級.願意南歸也不阻攔.其前期的懷柔政策極為有效.很多官員不願意效力滿清紛紛南去。滿清高舉正義之旗.入城之後下令讓北京百姓為崇禎守孝.民心初定。多爾袞分五路大軍開始南下。

然而此時大明江山雖丟失大片北方領土但南方寸土未失.實力尚在.光復不是沒有可能.然崇禎在北京城破之時未能把一個皇子送往南方此失策是災難性的、直接.導致南明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內亂不斷互相攻伐.沒有一個統一領導。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等等.....短短几年出現多個自立的地方政權.軍隊再強也是一盤散沙。清軍開始逐一瓦解。

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十萬清兵何以入駐中原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率老百姓抗擊清兵.城破拒不投降被清軍所殺。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降清;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弘光帝在位僅一年。

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十萬清兵何以入駐中原

南京失陷後,南明從此更加四分五裂,再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機構。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此清軍入關到統一全國.無論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是南明其實一開始單從軍事力量來看都不應該是如此敗得徹底 然內部不穩.軍隊無法有效調動.互相攻伐民心盡失.已是無法挽回。

此後不斷有英雄志士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但以無法撼動。

大明悠悠留給我們太多的不解和思念.自太祖開國至北京城破歷經276年。風雨歷程又有多少英雄故事.天子守邊關、不和親、不納供。君王死社稷霸氣.崇禎用死敘說了大明對天下承諾的全部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