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關於明朝滅亡的歷史原因,有多種因素。宦官的幹權、激烈的黨爭、皇帝的昏庸、制度的腐化等等,都是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對明朝滅亡的歷史原因進行深度探索和發掘,足以創作出一本史學鉅作,所以想要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和比較清晰的瞭解,就需要對明朝宦官制度的發展歷史進行閱讀。

為了更好的詮釋明朝宦官制度的改變,不得不對於萬曆年間的歷史發展進行解讀。因為萬曆年間是明朝歷史興亡交替的分水嶺,在萬曆年間,明朝既獲得了發展,還導致了衰敗。

在萬曆年間之前,宦官作為皇權的附庸品,一直在暗中操作朝廷的政治勢力,在萬曆年間之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正式掌握了明朝的政治大局。所以萬曆年間的歷史發展走向,決定了明朝後期歷史的發展走向。

在萬曆前期,朝政的主要操縱者不是萬曆皇帝,而是張居正。張居正一手掌握朝廷大局,絕不是意外,也並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在張居正的背後,除了大臣的支持、李太后的支持以外,還有宦官馮保的支持。為何小小宦官,成為了政治高手張居正的政治資本,其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這便需要對馮保的歷史進行探索,在其背後,究竟是什麼制度發生了變質?又是什麼,使馮保影響著明朝的歷史發展?

明朝宦官權力的改變

在明初,宦官的職能只是皇帝的服侍者,並沒有特別的權力,反而在身份上和生理上,都是低賤的代表。隨著歷史的發展,宦官的權力和職能卻發生了改變,錦衣衛、東廠、西廠的相繼設立,使宦官成為了皇帝直接操作的特務隊,對全國進行監控權和審核權。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但是這些廠衛的設立,並不是直接提高宦官地位的措施,而是在明初的盛世中悄然而生,宦官又悄然走上了皇權的政治舞臺。其中究竟有何始末,以下是主要分析的三點。

1、明朝嚴禁宦官幹權的措施

在明初,朱元璋開創明朝後,還親自制定了各方權力制度。在對前朝對歷史興亡進行總結後,朱元璋也認識到了宦官的危害性,所以為了制止宦官干預政事,朱元璋立下了“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碑,倘若違反,“違者斬”。這條看似嚴峻的法令,實則漏洞百出,對於身份低賤的宦官,只以斬殺立威,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宦官的曲媚奸邪,有時是難以定奪的,所以,這為日後的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筆。

2、內書堂的設立

隨著明朝政權的漸漸鞏固,明朝迎來了

“仁宣之治”的盛世。作為盛世的開創者,明宣宗朱瞻基非常驕傲且自豪。可是作為明朝的大臣,他們為了明朝的未來著想,對於朱瞻基的功績,他們卻還處於否定態度。更有甚者,部分言官為了使自己青史留名,直言上諫,斥責朱瞻基貪玩誤政。

這讓朱瞻基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由此朱瞻基開始懷疑大臣的忠心。在幾經權衡下,“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減輕自己的工作量,朱瞻基把宦官推向了政治舞臺,同自己一起,來對抗大臣的權威。所以內書堂的設立,確定了宦官的最高職位擁有皇帝的部分權力。

3、宦官對明朝的歷史影響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內書堂的設立,使宦官掌握了皇帝的部分權力,倘若皇帝不問政事,那麼宦官就掌握了皇帝的全部權力,這就使宦官成為了明朝政治的隱患。宦官的品行,開始決定明朝政策是否正確,倘若宦官為了自己的利益,謀取私利,對整個國家的毀滅無疑是巨大的。

而在明朝歷史中,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就是明朝黑暗歷史的代表。但是在明朝歷史中,也有品行高尚的太監,促使了明朝歷史的正向發展。

萬曆登基時的歷史背景

1、宦官只是皇權的附庸品

雖然在明朝的歷史中,宦官對明朝造成了很多影響,但是隻要皇帝和宦官之中,兩者之中有一位品行高尚的角色,明朝的歷史就會保證向前發展。因為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在權力面前,宦官由於身份原因,其權威不如皇帝大,所以宦官只是皇權的附庸品。

在萬曆年號之前,是嘉靖和隆慶的年號,在此兩個年號半個世紀多的歷史時期內,宦官並沒有成為明朝政權的操作者,所以萬曆年間應該不會造成宦官干政的局面。可是在萬曆年間初期,宦官的權力竟然大過了皇權。

2、皇權的分散性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在明朝歷史時期,為了防止後宮干政,明初制定了殘忍的陪葬制度。但是到了明仁宗執政時期,其廢除了此項制度,所以後宮也開始影響著明朝歷史的發展。雖然在明朝時期,皇權的權威在不斷提高,可是由於皇權的過於強大,使不少皇帝對皇權產生了壓力。

所以皇權又漸漸分散,除了朝廷大臣掌握大部分以外,宦官和後宮妃子又間接掌握了部分皇權。由此,十歲的萬曆皇帝登上皇位之後,面對的不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反而是各種權力的間接控制。

3、張居正的成功

在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之前,張居正還只是一位內閣大學士,此時的內閣首輔是高拱。為了獲得內閣首輔的權力,打倒高拱,張居正做了不懈的努力。高拱的上位,離不開宦官的支持,所以張居正找到了馮保,使之成為了自己的政治資本,“與張居正深相結”。

在馮保的支持下,張居正又獲得了李太后的支持,

因此張居正通過後宮的力量,鬥倒了高拱,獲得了內閣首輔的職位,開始幫助年幼的皇帝,管理國家大事。而張居正傳奇的一生,也由此走向了頂峰。

馮保的生平

馮保作為萬曆年間的主要政治人物,這與他扶助張居正的事件脫不開關係。正是因為馮保正確的選擇,使明朝原本走向頹勢的政局重新恢復了生機,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帝國的國力迅速上升。所以,在宦官這一個角度,馮保無疑成為了歷史的推動者,為何馮保成為了歷史的推動者,這便需要對馮保生平進行了解。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1、“三朝老監”

馮保之所以在萬曆年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他的身份背景有關。“馮保,深州人。嘉靖中,為司禮秉筆太監。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在嘉靖年間,馮保是司禮秉筆太監,這個職位在太監職位中,是比較高的,基本屬於太監中的“二把手”。

在隆慶年間,東廠提督掌御馬監事亦是太監中的高官,所以到了萬曆年間,憑藉馮保的身份地位,成為司禮掌印太監(太監最高職位),幾乎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2、善琴能書

在《明史》中記載,馮保除了善於政事的處理以外,在個人愛好中,還是屬於高潔的。馮保沒有像明史中其他險惡的太監一樣,熱衷於權勢和財富,而是“善琴能書”

由此可以推斷,馮保在事物的選擇中,還是具有歷史正向性的

。“又能約束其子弟,不敢肆惡,都人亦以是稱之”,再加之馮保對於宦官集團的管控,足以證明馮保的品行還是屬於高尚一類的,所以張居正的改革得以施行。

3、選擇張居正的原因

張居正為何可以取代高拱,在品行上,高拱是不如張居正的。因為高拱執政期間,只是繼續按照嘉、隆時期的固定方式行政,這對明朝歷史的發展是具有遏制性的。而張居正在出士之前,就有治理國家的大願望,這是馮保與張居正相謀而合的原因。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但是真正促使馮保選擇張居正的原因,是因為“高拱薦御用監陳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罷,拱復薦用孟衝。衝故掌尚膳監者,例不當掌司禮。保疾拱彌甚”。高拱選擇排斥馮保,而馮保便選擇了張居正,用以排斥高拱。

馮保的結局

馮保雖然在萬曆年間對明朝的歷史起到了積極作用,可是昏庸的萬曆皇帝卻並不這樣認為,反而將馮保視為其“敵對者”。因為在萬曆皇帝幼時,馮保又成為了萬曆皇帝的教育者。

“保白太后,召帝切責。帝長跪受教,惶懼甚”,正是因為馮保對於萬曆皇帝的過於關心,使年幼的萬曆皇帝並不理解其苦心,反而將其視為“敵對者”。由此,馮保雖然在後宮具有較高的權威,可是其失去了對宦官權威的正確意識,在張居正逝世後,馮保也迎來了自己悲慘的結局。

張居正逝世,李太后還政,萬曆皇帝重新掌握了國家的政治大權

。而在宦官勢力中,馮保幾乎成為了“孤軍”。在萬曆皇帝執政之後,萬曆皇帝對於馮保還是具有畏懼感的,可是在其他臣子的支持下,萬曆皇帝趕走了馮保。在南京的別院中,馮保幽憤而亡。

對於馮保的亡故,主要原因是皇帝的排斥、政敵的手腳和政治資本的流失,使馮保失去了宦官的權力。對這些原因進行總結,都是外部導致的,真正使馮保失去了權威的主要原因,便是馮保對於權力的過於樂觀。正是因為馮保對於權力的過於樂觀,使其無法應對一系列的變故,在政治鬥爭中,過於樂觀,其結局往往悽慘。

結語:

明朝的歷史發展,是以皇權為主線進行的,而皇權在明朝時期又獲得了極大的權威,所以皇權又成為了其他權力蠶食的對象。躲在皇權背後的宦官集團,從服侍者成為了皇權的部分擁有者,由此在皇權背後,開始操縱政治的發展。在萬曆年間,馮保是明朝歷史向前發展的推動者,正是因為其掌握了部分皇權,使其獲得了權威。

皇帝的服侍者、無實權的明朝權宦,為何會淪為皇權犧牲品

在政治發展的歷史中,倘若手中的權威掌握不得當,那麼手中的權威反而會摧殘自己。對於宦官集團而言,更要把握住手中的權力,稍有不慎,便成為了皇權的犧牲品。

馮保正是皇權犧牲品的一大代表,其雖然促進了明朝歷史的發展,可是在權力的選擇與發展中,馮保並沒有保護好自己。在皇權的是非之中,

馮保還曾試圖教育皇帝,這對馮保而言,幾乎成為了他的政治敗筆。在明朝歷史中,權閹的結局大都悽慘,不論品行是否高尚,因為在皇權面前,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不容他人覬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