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大會》打開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的全新切口

《中國地名大會》打開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的全新切口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為進一步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作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期將組織一批優秀電視節目、紀錄片、動畫片、廣播劇,向全國各級廣播電視臺捐贈播出版權,以豐富全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中國地名大會》、《故事裡的中國》、《一堂好課》、《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等著我(第五季)》、《開學第一課》7檔電視節目入選,於2020年2月至8月底播出。

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懷揣高度的文化自信,從各個角度闡發“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民政部聯合攝製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正是其中的出色代表。

這場集結全國各地70位地名高手共同參與的地名知識競賽,以地名為載體,生動展現中華大地的遼闊幅員、多樣地理、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聚焦地名背後蘊含的尋根文化、孝親理念、安寧嚮往、奮鬥精神,激發了大眾對腳下這片土地的集體共鳴,引導大眾在“知來路”中“明去路”,激發全民的愛國情懷,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主持人:魯健

通過推廣地名文化,

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點評嘉賓: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

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曾先後在詩詞、家風、文博、音樂、時尚等各個領域展開多元創新,《中國地名大會》則首創以地名文化為切口的表達路徑。

圍繞“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這一命題,節目既呈現天南海北的多樣風貌,也展示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更強調地名文化的時代價值。它希望讓觀眾看到,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有鄉風、鄉音、鄉情,凝聚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文基因。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點評嘉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鬍阿祥

《中國地名大會》用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內容和形態,引導觀眾領略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此豐富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營造著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

《中國地名大會》播出之後,多位業界人士點贊節目立意高遠、方向明確,有著強烈的使命意識和開闊的創意思路,代表了總檯文藝在文化創新上的又一次引領性嘗試。

民政部區劃地名司負責同志表示,“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收集地名1200多萬條,可以說,每一條都承載著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民政部聯合制作的《中國地名大會》,是一檔文化內涵豐富、高質量、高水平的節目,是弘揚地名文化的創新之舉,對於宣傳我國地名文化、激發人民群眾愛國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特別出題人:“尋根之友”發起者、美國第四代華人鄭國和

內容專業嚴謹、旁徵博引,

形式通俗易懂、趣味橫生

要將博大精深的學術要點化解為喜聞樂見的文化盛宴,並不容易。節目播出之後,在民政系統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節目以社會參與、多方互動的方式傳播地名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地名文化,是地名管理與大眾傳媒密切合作的一次重要創新。節目內容精彩,知識豐富,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公眾學習地名知識、瞭解地名工作的興趣。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牛汝辰是一位參加過第一次地名普查的老地名工作者,他曾激動表示: “這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場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既有選擇題、版圖題,還有視頻題、線索題和陣列題等諸多形式,而且角度新穎,設問巧妙。讓我格外震撼的是,節目居然可以如此有趣、有味、有情、有淚、有美、有畫!”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特別出題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王暾

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表示,“從節目的品質和品位可以看出,《中國地名大會》的題庫組匯聚了一大批博學的專家,節目既咬文嚼字、嚴謹把關,也化繁為簡、通俗易懂。豐富多彩、難易適度的地名題庫和地名故事,產生了多學科、各領域的不斷碰撞,薈聚了覆蓋全國各地的地名文化,可謂完美精彩,不負眾望,不同凡響。”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故事選手:西安火車站售票員李聰

《中國地名大會》不但獲得了行業人士的高度認可,更激發了廣大觀眾的濃烈興趣。伴隨節目,許多觀眾第一次感受到,地名裡有東南西北,有江河湖海,有遷徙的鄉愁,有美好的嚮往。

在福州市民陳斌看來,“眾多地名像一張張名片,反映的是歷史的回憶,也是文化的沉澱。節目特別強調地名文化的時空橫縱關聯,在兼容包並、交相輝映中,向人們述說歷史的深刻烙印,讓我們的內心自然升騰起了對民族歷史的認同感、自豪感。”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特別出題人:90後女木匠 諸靜韻

描摹奮進時代的動人篇章

以人為錨點傳遞地名文化的溫度,

點亮繼往開來的路標

《中國地名大會》以地名為載體丈量時代足跡,折射中國大地的發展歷程,更用一個個生動而具象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激發人們傳承地名、保護地名的一腔深情。

現身節目的地名高手,來自天南海北,涵蓋老少中青,涉及各行各業。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特別將鏡頭對準了一大批在基層工作的奮鬥者,以此致敬普通群體中的“平民英雄”。街道辦公務員、鐵路窗口售票員、博物館講解員等諸多在工作中與地名結緣的基層工作者亮相《中國地名大會》,描摹出奮進時代的動人篇章。

此外,節目還邀請了一批特殊的出題人,例如講述29年“尋根之旅”的美籍華人鄭國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六歲講解員張雲舒等,他們將地名情懷巧妙“入題”,更能讓人感受文化的溫度和情感的厚重。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特別出題人:浙江省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張雲舒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李聰手繪全國鐵路客運運價里程接算站示意圖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鬍阿祥深深覺得:“與其說他們是挑戰選手,不如說他們都是地名文化的傳承者和建設者。當我們重新擦亮了地名文化,自然對大好河山、燦爛文明、悠久歷史多了一重細膩而真切的感知,被激發出傳承和建設的強烈使命意識,我想,這就是節目最為深層的意義吧。”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人民日報發文“《中國地名大會》引發共鳴——展現文化自信 涵養家國情懷”點贊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地名文化,領略地名背後的歷史、生活、情感和信仰,展示了一個回望歷史、賡續傳統、思索當下、展望未來的中國,對於新時代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也映照進現實。“90後”售票員李聰60分鐘內能默畫出全國鐵路線路圖,用行動擦亮美麗的中國地標;軍人杜江南將8年青春奉獻給“雪山孤島”喜馬拉雅山詹娘舍邊防哨所,用生命詮釋何為“孤島不孤,祖國有我”;“地名高手”胸懷千山萬壑,他們所代表的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熱情不減……這,便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守護、接力創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美美與共”,開拓著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

文化與鄉愁,需要在生動講敘中播種進觀眾心田。講敘方式愈生動,表達內容愈豐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會愈強。期待未來湧現更多、更有感染力的創新傳播方式,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中国地名大会》打开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的全新切口

● “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 《中國地名大會》第八期 | 沿地名軌跡,俯瞰人傑地靈的中華大地

● 弘揚地名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中國地名大會》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萬千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